子课题《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报告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应性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应性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关键经验、需要和兴趣为主要依据,创设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挑战性的研究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与环境互动,获得个性化、全面性发展的活动。
区域活动不仅是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不仅有利于幼儿注意的集中、记忆的保持,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也有利于幼儿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
苏联教育学家XXX连XXX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意义。
而区域活动则成为幼儿一种自我研究、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在开放的区域活动中幼儿是开心的,他们的身心是愉悦而积极的,幼儿的操作是投入的、专注的。
随着研究《纲要》以及新课改精神的深入,我们都能感受到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在幼儿园得到了广泛开展。
毫不例外,我园也进行了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没有按照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盲目地创设活动区;有的教师为评比而创设活动区,许多材料中看不中用,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很多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中常感到困惑,除了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探索1以外,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有些教师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在区域活动时间内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一组一组地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又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怀疑幼儿的自主研究能力,忽略了幼儿的自我研究,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还有的教师又走向了“放牛吃草”的极端,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觉得幼儿自己能玩就行,教师只要管管不出事就可以了,以致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讲义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提纲一、什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二、为什么要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三、幼儿区域活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一、什么是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发展水平和需求,根据教育目标,有目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区域活动 (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
在我国,该概念更多地称为“区角活动”。
“在我国托幼机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早已存在。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
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它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
个人观点1、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个别化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
2、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3、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区域活动形式来进行,或者在一定时间成为集体或者小组活动的延伸。
但从内涵或者外延上来看,两者不是对等的。
(学习活动有集体、小组、个别等三种组织形式,事实上很多幼儿园或老师将区域活动等同于小组活动)二、为什么要开展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意味着幼儿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一)理论背景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J.Piaget)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 ——幼儿是积极主动学习者观念变化知识观即对知识的看法。
三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知识?2、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3、个人如何获得知识?新旧知识观对知识的描述和解释(是什么为什么)静态的结论性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信息的接受做的能力(会做知道怎么做)动态的过程性的开放的主观性个体性相对性意义的建构(二)政策背景《指南》:“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的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三)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指南》说明: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探索与实践第一篇: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探索与实践《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1、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
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通过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操作、摆弄各种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获得能力的提高。
所以,区域材料的不同特质及操作方式往往能直接决定幼儿可以获得怎样的一种经验和知识、获得哪些方面能力的发展。
可以说,区域材料是活动区开展的灵魂和关键。
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感兴趣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丰富材料可以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其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
也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反之过于简单、单一材料或超过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只会让幼儿敬而远之。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问题,以促使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2、《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提出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这种自发的无意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
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因此,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来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个体差异等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的开展将引领我园教师进一步理解《指南》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区域实践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开展此项课题研究,顺应了我园园本发展的需要,投放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二、现状分析:(一)教师队伍与专业发展的问题:我园教师经历了争创市一级园的历练,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教师变化,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难度和问题。
幼儿园活动区域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实践探究

221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05-4853-0554幼儿园活动区域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实践探究①王达娃吉(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二幼儿园 甘肃武威 733229)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区域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儿童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意识,培养勇敢坚强的品质,而且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什么样的活动环境和设备材料更适合幼儿活动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该文主要结合实例探究幼儿园活动区域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活动 教学环境 环境创设 材料投放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0(a)-0221-03On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MaterialDelivery in Kindergarten Activity AreaWANG Dawaji(The Second Kindergarten of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Gansu Province, 733229 China)Abstract: Regional activities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gional activities can not only enhance children's perception and adapta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stimulate children's awareness of exploration, cultivate brave and strong quality, but also play a key role in children's health. However, what kind of activity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materials are more suitable for children's activities is still worth thinking.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optimal scheme of kindergarten activity area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material delivery combined with examples.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arly children's activities; Teaching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creation; Material delivery①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幼儿园活动区域环境创设与材料投 放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WW2019]GH004])。
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总结(精选10篇)

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总结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总结(精选10篇)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是一段珍贵的工作时光,我们收获良多,是不是该好好写一份工作总结记录一下呢?那么一般工作总结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总结篇1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也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国十条”的颁布,幼儿教育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新契机。
作为新入职的幼儿教师,有幸得到这次难能可贵的“幼师国培(20xx),xx省幼儿园转岗教师保教技能提升培训”的机会,得以聆听我们幼教界的“泰山北斗”传授他们多年以来累计的宝贵经验,为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答疑解惑,少走弯路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今天下午听了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园长王莉老师的精彩讲授,让我受益匪浅。
我所在的幼儿园是在今年刚搬入新的园址,园内班级的区域环境正处于创设阶段,很多工作都还没有头绪,今天下午听了王园长的课犹如雪中送炭,不仅给了我区域环境创设中的灵感也让我对幼儿园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就职幼儿园教师的时间尚短,但在从教的这段时间以来,我发现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要求的还相去甚远。
幼儿的学习应该是在生活的潜移默化和经验的积累上的学习,在游戏中去探索、去亲身体验的学习。
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去说,而我们的孩子因为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并不能一下子接受老师说的那些抽象的概念。
正如王园长所讲授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老师是第二任老师,而环境是第三任老师。
环境是会说话的,孩子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探知这样得到的知识可能比老师日复一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去讲说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且牢记。
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太多的禁令只会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作者:董旭花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第07期一、引言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等,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强调“有准备的环境”,强调幼儿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强调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强调教师的间接指导,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环境的创设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前提,而教师对于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的策略是否有效又直接决定了区域活动的品质和幼儿发展的状态。
区域活动是上个世纪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既保障了幼儿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权利,又能让幼儿自主地发展,保障幼儿发展目标的实现,是目前避免幼教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普遍推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对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来讲,教育目标的实现完全依赖生活和游戏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因为很多幼儿园幼儿人数多、班额大,二是因为教师已有专业素养和技能不足。
但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提供有支持价值的玩具和材料,就可以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如此说来,区域活动或许是我们改变目前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过多、压抑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良好途径之一。
尽管区域活动早已成为幼教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国内也有相关研究,比如《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视角》(秦元东王春燕)、《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秦元东陈芳)、《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林玉萍)、《体验孩子:宋庆龄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陈磊)等,但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区域环境创设、材料分析与投放、区域活动观察、指导和评价的实践技能,导致很多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存在形式化和低效化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所以,需要探讨如何帮助教师认清区域活动的本质,转变其对于幼儿学习发展的看法,提升其区域环境创设的能力,指导其高效地开展区域活动,把控区域活动质量。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

273•百家述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摘要 幼儿本身有着一定的好奇心理,而且无论是在性格还是在行为上都显得异常活跃,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得更好的教育。
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接着提出了一些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幼儿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优化策略现阶段,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要营造出一种轻松、良好的活动氛围,应该为幼儿提供更多趣味性的素材,并让幼儿结合自身的兴趣开展自主性活动。
虽然,区域环境的创设有着极为明显的实践意义,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也应该认识到材料投放的科学、安全性,引导幼儿动手操作,从多个方面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1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要考虑的影响因素1.1 幼儿的个性化差异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目的是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幼儿园在区域环境的设置中应该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实际需求,提供一些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的材料,吸引幼儿主动探索。
同样,考虑到当下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更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区域情境的创设,避免出现过于形式化的教学。
1.2 区域环境卫生问题幼儿园中区域环境的创设则是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将幼儿自身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教师也应该发挥出自身的榜样作用,主动和幼儿一起,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消毒处理,放于阳光下暴晒,方便幼儿使用,避免一切意外的发生。
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也要成为幼儿的搭档,维护幼儿的安全,对已经使用过的材料进行消毒处理。
2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2.1 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投放材料兴趣是指引幼儿活动的源动力,可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材料则是趋于活动的前提所在,任何材料都存在着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材料的投放,进行适当地添加、或者是删减,展现出材料存在的教育价值。
正确处理区域材料投放的问题,可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

2、观察法:我们深入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的反应和表现、以及操作时候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幼儿对材料的反应;着重观察孩子游戏时候对哪部分材料的功能有兴奋感;积累幼儿智力、语言、情感、思维、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性资料。
中科院生理所杨雄里院士曾经指出:“在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幼儿的整个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创设离不开区域活动,而区域活动的展开又离不开材料的投放。材料是区域活动的支柱,没有材料,区域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投放不合理也会影响到活动的有效性,所以说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必要条件。我们幼儿园是市级幼儿园,幼儿园非常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并也将此作为幼儿园教研重点,我们开展了以“区域活动如何选材”为重点的教研工作,通过老师们的努力学习、研究、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教研经验,同时也发现,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更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我们也深深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更新。我们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幼儿园以及家园这方面的资源,开展“正确处理区域材料投放的问题,可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的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2013年9月—12月)
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课题组成员培训和学习。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运行实施阶段:(2014年2月—5月)
1、加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2、收集、学习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课题《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其中环境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的能力,这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
对现代儿童教育来说,如何利用环境来刺激教育儿童,来激发儿童的活动动机,促进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家所重视的教育研究问题。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创设一个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规程>>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区域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以“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易被幼儿接受,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地、不受羁绊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创造潜能极易被激发出来。
相应地,区角中的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到发展。
但是目前,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上研究不够深入,还存在不少问题,区角材料更换的时间少合理,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投放的材料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材料投放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教师动手动脑的多,幼儿动手动脑的少,相对忽视活动区的教育功能;对部分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介于以上原因,我园就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投放作了深入研究,努力探索能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相应的区域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情感、能力及培养目标等因素精心设计、准备或制作充足的游戏材料,我们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大胆尝试,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探讨在材料投放上注意些什么、在不同年龄阶段投放怎样的材料、以怎样的方式投放等,力争最大效度地发挥区角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尽情地进行创造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在与材料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题的界定1、环境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在幼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下,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物质条件与设施,精神环境指教师和幼儿之间所构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
2、材料投放:提供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幼儿发展、满足于幼儿需求的材料。
3、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根据主题活动容,创设相对应的环境,并提供相应的材料。
4、本课题《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旨在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创设主题墙,根据主题打造与主题相吻合的区域环境。
并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
研究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操作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三、理论依据1、瑞吉欧的教育理论:认为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强调探索的连续性和师生情感的相互依恋。
主题性区域活动跟随儿童的兴趣反复探索并不断向新的问题挑战,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并进行表现。
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幼儿与环境情境、教师、其他幼儿之间发生着多种的互动,而积极的互动又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主题性区域活动中是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一种师生互动过程,这种师生关系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的经验、2、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
”还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
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同时他还要求“环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3、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认为幼儿需要自主学习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因此,他要求尊重幼儿的自由,让幼儿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自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
创设主题性区域活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于幼儿自主性得到了体现。
通过创设丰富的环境与材料,孩子能够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这正是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性。
4、洛扎洛夫“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是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5、新《纲要》理念:“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而主题性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以游戏为载体,蕴含教育价值,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6、鹤琴的教育理论鹤琴认为“我们不得不为小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
鹤琴非常强调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他说:“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
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
”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能力,一是接受外界的刺激;二是这种刺激在脑筋中或者可以保留着;三是他受到那种刺激,到相当时期,会发生相当的反应,这三种基本的能力,是他一生做人的基础。
即环境中好的刺激会在儿童的头脑中保留着,相反,坏的刺激也会促使儿童在某一时期做出与此有关的动作。
四、研究的目标1、研究如何根据主题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区域活动的环境、主题墙及各区域的材料提供。
2、通过主题性区域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丰富的区域环境创设、提供材料、组织活动、有效指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
4、通过主题活动下的环境创设,启迪幼儿心灵,增长智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参与创设环境的活动中体验到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五、研究的容1、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
2、探讨如何根据主题创设适宜的主题墙。
3、探讨如何根据主题性区域游戏设置区域背景。
4、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细化材料的多样性操作,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六、研究方法1、文献法: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创设自然、真实的活动情境,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对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诊断、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拟订计划、付诸行动、评价总结,在此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反馈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解决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个案分析法:跟踪观察个别幼儿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根据主题所设的区域在其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观察法:在实施过程中,点滴记录不同模式下幼儿的活动状态及教师指导情况,并及时指正老师指导的误区,提高幼儿活动的效率。
5、经验总结法:及时地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与完善研究方案,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七、研究步骤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6、8——2007、11(1)在选择课题前,我们着重调查分析了我园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活动的容与环境以及幼儿活动的现状,成立了课题组。
(2)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一起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共同制定与调整了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容。
2、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07、12——2010、8(1)在专家指导下,我们进一步修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立了研究目标与容,制定了系统的研究计划。
(2)接下来我们按计划分小三个年龄段同时开展研究,组员认真实施研究方案。
我们初步决定先在三个实验班,进行试点研究。
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其他班级推广。
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边实施。
各班根据主题及时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活动,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3)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将所研究的成果及反思及时进行中期论证、评估,进一步梳理总结,形成了中期研究成果总结。
(4)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每学期都进行分类装订,以便于后来的整理汇编。
3、总结阶段:2010、9——2010、12(1)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分类装订。
(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总结提炼。
(3)邀请专家来园进行结题工作指导。
八、研究过程一、创设主题性区域环境。
1、主题性环境:由课题组收集整理出省外、国外等相关的主题环境创设的图片资料、录象,放在网上,引导教师探讨主题的预成和生成、怎样创设主题墙、主题区域环境,如主题墙中怎样解决主题进程、幼儿与环境互动、布局的美感问题?建筑中如何体现幼儿的参与、益智区如何体现幼儿的理解等?借鉴所提供的图片、录象资料,指导教师创设与班级主题相一致的主题环境和主题区域。
例如:在主题《伞花朵朵开》开展前,将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小伞,悬挂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在装扮教室的同时,让孩子对伞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与了解,为引入主题《伞花朵朵开》做准备。
孩子们认识了伞的特点与功能,了解了伞的多种功能。
伞装扮的教室像一个伞屋,让孩子感受不同的空间,体验在伞屋中活动的乐趣。
也形成了对伞的联想带来的丰富经验。
有了这样的感性经验,为接下来开展的尝试运用伞及其他材料制作、装饰伞屋做经验的准备。
活动开展后又将幼儿彩绘的透明伞补充到环境中,伞屋变得更加漂亮起来。
不同的伞有不同的装饰特点,即使同一种伞也有不同的装饰图案,孩子初步感受了伞的多样性及不同图案的美,进行观察与比较,并根据颜色及花色进行分类,或尝试探寻不同的方法,进行伞的分类。
同时,为孩子们用美术材料装饰、创作彩绘伞提供欣赏与学习的素材。
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同伴间的合作游戏,尝试与同伴合作进行伞的形体造型等。
2、多元互动的主题墙每一个主题墙的创设,不仅撕课程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主题墙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