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Word含答案.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六)-官职变动常见称谓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六)-官职变动常见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六)-官职变动常见称谓地一、表任职、授官的词语。

任(担当,担当)《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 拜(授予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 守:任……太守知:①管理(州、府、县). ②担当(知州、知府、知县)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 留意:以上词用于原本已经担当官职的官员的任用提拔、赏赐。

●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作“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 辟(音b ì,征召,由中心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时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心推举品德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举,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心推举品德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四)——地理常识+Word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四)——地理常识+Word含答案.doc

一、古代地理常识常用词【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图1禹贡九州图【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如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科举制高三知识点

科举制高三知识点

科举制高三知识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的科举制度。

而在明清两代,科举制达到了巅峰,并一直延续至清朝的末年。

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会介绍科举制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第一,科举制的由来和发展。

科举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的文帝时期,但真正成为中国古代主要选拔人才的制度则是在唐代。

唐太宗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此后,科举制逐渐完善,并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和变革。

第二,科举制的基本流程。

科举制的选拔过程一般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级别的考试,考生通过乡试的选拔之后,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地区级别的考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殿试。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即可成为进士。

第三,科举制对于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降低了贵族世代担任官职的可能性,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平民官员,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另外,科举制还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文人成为社会中的重要阶层。

第四,科举制的优缺点。

科举制的优点在于从源头上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降低了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然而,科举制的严格考试标准和内容偏向经典文化,对于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知识并不重视,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多元化。

此外,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由来和发展,基本流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优缺点等方面的知识点都是高三学生必须了解的内容。

相信通过对科举制的深入了解,不仅能够提高历史学科的掌握程度,也能拓宽视野,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定格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书、诗词、史书等,考察学生的文学、政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合适的官员,使得政府能够获得高素质的官员,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

2.强化社会阶层: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世家身份、背景等因素相对较少影响考试结果。

3.培养精英:科举制度使得士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准备,培养出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素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科举考试的流程1.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由地方政府组织,考试范围分为文科和武科,学生需要参加殿试的资格是通过了乡试。

乡试的考试范围广泛,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的考试内容。

2.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合格的考生为官。

殿试的考试内容更加深入和复杂,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考察他们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1.文化繁荣: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激励了人们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相对公正,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减少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3.知识普及: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和学习,普及了知识和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五、科举制度的变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贿赂、偏袒等问题。

最终,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让路。

六、科举制度的启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启示是要独立思考和不断学习。

科举制度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的积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篇章。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选拔文武人才的一种手段,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时,官员选拔主要依靠家族世袭和举荐制度,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

而随着唐朝的兴起,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更公正、更科学的选拔机制。

唐代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和“明经科”,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宋代和明代。

宋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改革,包括诗词、文章等多个科目,考核内容更加全面。

明朝时,科举制度更是步入了顶峰之时。

明代设置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覆盖了全国各地的考生,并将考试内容扩展到了典籍、经义、诗词等多个方面。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为朝廷培养合格的官员。

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到各个领域具备才华和能力的人才,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还提供了普及教育的机会。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一技之长和学识,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科举制度还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们在阅历、思想和艺术上的交流与较量,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性的形成。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人才子,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局限科举制度的影响深远,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

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具备才华的官员,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制度。

它是为了招贤纳士培养官吏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自
汉代起,发展至明清,历经千余年,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级别的考试,称为“高考院试”;
二是省级考试,称为“殿试”。

在汉朝“六艺”(乐、射、御、书、数、政)的基础上,武周时将六艺改为九艺(文、武、论、乐、射、御、书、数、政),科举考试也就以九艺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有统一内容的国家统
一的科举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
秦朝和汉朝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和官吏
历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在政治秩序建设上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将待遇提高,减少滥权,改善官吏素质,鼓励官吏严格律法,形成了以考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稳定了政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汉朝以后,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以九艺为结构,重视文艺知识的传承,设置了严格的考试程序,科举制度成为向读书人推荐官员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举制常用术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

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

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

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

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四级科举考试表【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如:《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如《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三、古代学校与老师等称呼。

【校、序、庠、学、国子监】“校”“序”“庠”是对古代学校的称呼。

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随堂演练】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拨官吏制度。

B.察举制又称举荐制。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容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指的就是察举制。

C.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拨人才的社科考试制度。

明清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D.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其中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会元、解元。

【答案】D。

解析:进士及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解元、会元、状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学以致用】1.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B.明清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它分四级科考,即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明清四级科考考中者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解元)、贡士(第一名会元)、进士(第一名状元)。

而“进士”又分三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D.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国子监掌管人员监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2.关于古代学校与教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是古代地方学校的叫法。

B.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太学”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

C.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博士。

D.国子监掌管人员成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直进、助教等。

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赠,即赠给死者家属钱财以办理丧事。

B.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之意。

C.服即丧服,阕有停止之意,古代丧期一般为三年,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D.徵聘举召,指的是当时汉朝科举制度下的遴选官员的方式。

4.(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均赐进士及第。

B.刑部:明清两代,作为主管全国刑法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C.弃市: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有,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

文中“弃差市”就是处死张差并暴尸街头。

D.闰月:是阴历中为使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月。

文中“闰八月”是指一年中的第二个八月。

5.(甘肃省天水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奏,奏疏,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

是封建社会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C.迁,古代官员职位的变动,一般指升职。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基本沿袭至清末。

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户部主要掌管文职官员。

【参考答案】1.B (解析:古代科举分四级科考,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2.C(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如同今天入学校读书的人称为“学生”。

博士则属于D项中教学人员一列。

)3.D(“徵聘举召”应属于察举制,从本书的年代可知应在科举制形成之前。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州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均赐进士及第”错。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4.A5.D(户部主要掌管财政、国库。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