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风俗 龙文化
龙年传统习俗与文化解读

龙年传统习俗与文化解读龙年,寓意着中国文化中的龙象征着权威、权力和幸运。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龙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通过对龙年传统习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含义。
1. 春节庆祝活动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庆祝龙年的首要活动。
在中国,春节通常会持续十五天,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庆祝活动,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 年夜饭:在除夕之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
这是一个重要的家庭时刻,彰显着团圆和祝福。
- 放鞭炮:在庆祝除夕的夜晚,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逐邪恶的精灵和恶运,同时迎接新年的到来。
- 红包:长辈会给年轻一辈的子孙以红包,其中装有压岁钱。
这是一种祝福和激励,希望年轻人在新的一年里取得好成绩。
2. 舞龙表演舞龙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通常在庆祝龙年的时候进行。
舞龙表演是由舞者扮演着龙的角色,身穿五彩斑斓的龙服,在舞台上表演出各种精彩的动作和身姿。
舞龙表演除了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蕴含着深层的文化象征。
龙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吉祥物,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舞龙表演通过龙的形象和动作,传达了吉祥、祝福和团结的寓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敬畏。
3. 传统美食在龙年,人们还会品尝一些传统的美食,这些美食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与龙年的吉祥元素相呼应。
- 年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糕象征着团圆和富足。
人们相信吃年糕可以带来吉祥和好运。
- 鱼:在中国,吃鱼通常象征着“年年有余”。
人们相信吃鱼可以让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
- 饺子:饺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象征财富的食物。
人们相信吃饺子可以带来财运和好运。
4. 习俗的意义与文化解读龙年传统习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解读和意义:- 吉祥与祝福:龙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庆祝龙年的习俗和活动旨在带来好运和幸福,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 传承与团结:庆祝龙年的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延续意味着对家族和社会价值的重视。
龙年的传统礼仪和风俗解读

龙年的传统礼仪和风俗解读龙年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年份,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在龙年,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礼仪和庆祝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本文将解读龙年的传统礼仪和风俗,带您了解中国文化中与龙年相关的重要习俗。
一、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龙年的主要庆祝活动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贴窗花、赏花灯、放鞭炮等。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和繁荣。
1.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传统活动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写成的对联,上联写在门楣上,下联贴在门框下方。
春联通常写有吉祥的寓意,如“福”、“财”、“寿”等字,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2. 贴窗花贴窗花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窗花是用红纸剪成各种形状的装饰物,如花朵、动物等。
人们会将窗花贴在窗户上,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3. 赏花灯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公园、街道等地方悬挂各种花灯,如龙灯、花灯等。
夜晚时分,人们会一起赏花灯,欣赏灯光的美丽和神奇。
4.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除夕夜和初一早上放鞭炮,以驱逐邪灵和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二、龙舞和舞狮表演龙舞和舞狮表演是龙年期间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
龙舞和舞狮表演通常在春节期间的庙会、游园会等场合进行。
表演者身穿龙舞和舞狮的服装,模仿龙和狮子的动作,以表达对来年的祝福和祈福。
龙舞和舞狮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表演者会在音乐的伴奏下,以灵活的动作和精湛的技巧,展示出龙和狮子的威武和神奇。
三、祭祀祖先和神明在龙年,人们还会进行祭祀祖先和神明的传统活动。
祭祀祖先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回家祭祖,烧香、献花、祈祷,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神明也是龙年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会前往庙宇,烧香、献花、祈祷,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中国古代龙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龙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古代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权威、力量和吉祥。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建筑、文学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龙的起源、形象特点、象征意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龙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龙的起源与形象特点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载,龙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具有蛇身、鱼鳞、鹿角、鹰爪等多种形态。
龙的形象特点主要包括:龙头、龙身、龙爪、龙鳞和龙尾。
龙头通常具有狮子的面孔,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张开露出锋利的牙齿。
龙身长而蛇一般弯曲,龙爪有五爪,象征着皇权。
龙鳞光滑而有光泽,常常被用来形容皇帝的美德。
龙尾通常呈现出鱼尾的形状,寓意着龙的神奇和灵活。
二、龙的象征意义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龙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被认为是天子的化身,代表着权威和统治力量。
因此,龙被广泛应用于皇家建筑、服饰、器物等方面,以展示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其次,龙也被视为水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而龙则是水中的主宰者,代表着水的力量和生命的延续。
此外,龙还被视为天的象征,与天神、天地之间的联系紧密相关。
龙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寓意着对天地万物的崇敬和赞美。
三、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龙文化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被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中。
龙的形象在艺术作品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次,龙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产生了重要影响。
龙作为皇权的象征,常常出现在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装饰中,增添了建筑的庄严和华丽。
此外,龙文化还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龙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重要意象。
龙年传统文化简介

在十二生肖中,唯有龙为现实生活中所无,因而它最具象征意义,最有神秘力量。
在人们的想象中,龙有马一样的长脸,蛇一样的身躯,鸡爪一样的四肢,还有81片鳞。
它既能在空中飞翔,又能于水中畅游,神出鬼没,变幻莫测。
龙的图形在我国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红山文化时期就有龙形器。
在古代动物分类中,龙属鳞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宋人罗愿的《尔雅翼》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在中国古代数术学中,龙的出现常预示着大人或圣人的降临。
千古圣人孔子就由龙托梦而生。
东晋王嘉《拾遗记》曰:“周灵王立二十一年,孔子生于鲁襄公之世。
夜有二苍龙自天而下,来附征在之房,因梦而生夫子。
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而来,以沐浴征在。
”封建帝王把龙作为自己专有的象征物。
司马迁在《史记》中五次记载刘邦和龙的故事。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传说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
从此龙成为皇帝的专用名词,皇帝称为“真龙天子”,帝王之相为“龙颜凤姿”,皇帝的服饰称“龙袍”“龙冠”、居所为“龙庭”、座椅称“龙椅”、高兴为“龙颜大悦”、生气为“龙颜大怒”、去世为“鼎成龙去”“龙驭上宾”。
人们形容帝王的兴起为“龙飞凤翔”,形容帝王的仪态举止为“龙行虎步”,比喻帝王革故鼎新、创制建业为“龙行虎变”等等。
臣民要是用龙作为器物衣饰的装饰图案,那就有“僭越”之罪,会招来杀身之祸。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龙用来形容那些超逸、杰出的人物,如人中之龙。
《魏志》云:“华歆、邴原、管宁三人为友,号为一龙。
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将东汉末年的三位名士合称为一龙。
隐藏未被发现的人才为“藏龙卧虎”,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为“伏龙凤雏”,比喻才华出众为“龙跃凤鸣”,英雄豪杰乘时而得势为“飞龙乘云”,物色引进难得的人才为“打凤捞龙”,才貌双全的女婿称“乘龙佳婿”“乘龙快婿”“得婿如龙”,得佳偶结良缘称“乘龙配凤”。
龙的象征意义与文化背景

龙的象征意义与文化背景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龙的象征意义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背景。
一、龙的象征意义1. 神圣与吉祥: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代表着天神之一。
龙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桥梁,具有连接人类和神灵的作用。
同时,龙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好运和幸福。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新郎被称为“龙”,寓意着新婚夫妻的美满和幸福。
2. 权力与统治:龙在中国文化中也象征着权力和统治。
在古代中国,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的图案和符号。
龙被用来装饰皇宫、宫殿和皇帝的服饰,以显示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3. 风水与守护:龙在中国的风水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龙被认为是风水的守护神,能够带来好运和保护人们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
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龙的雕塑和图案,以求得风水的平衡和吉祥。
二、龙的文化背景1. 历史渊源:龙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生物,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龙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学艺术:龙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龙常常被描绘为英勇、聪明和仁慈的形象。
龙的形象也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和陶瓷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元素。
3. 节日庆典:龙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庆典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中国的春节庆典中常常会有舞龙表演,人们手持龙的模型,舞动龙的身躯,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
这种舞龙表演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总结: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具有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意义。
龙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和节日庆典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中国龙的文化

中国龙的文化
中国龙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艺术价值。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代表着吉祥、力量和独立。
在中国龙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精髓。
龙的传说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了对龙的崇拜和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内涵。
龙的形象通常是由蛇、鱼、鸟等动物的身体部位组合而成,代表着各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龙的角代表了勇猛、力量和独立;龙的鳞片代表了神秘、保护和力量;龙爪则代表了权威和统治力。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龙这一神秘而威严的形象。
在中国龙的文化中,龙还被赋予了许多神奇的能力和特点。
例如,龙可以掌控天气、兴云降雨,还可以变化形态、飞天遁地。
这些神奇的能力让人们对龙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也使得龙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除了在形象上的表现外,中国龙的文化还体现在各种民俗、艺术和文学作品等方面。
例如,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用龙的形象来装饰各种物品,以示祈福、避邪;在戏曲、绘画等领域,也有着大量以龙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龙的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总之,中国龙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艺术价值。
与龙的风俗习惯

与龙的风俗习惯与龙有关的风俗习惯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那些与龙有关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与龙有密切关系的风俗习惯农历二月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
此时正值尺蛰、春分时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这一天正抬头活动,以后的雨水也就多起来了。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冰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这一天,人们吃龙须面、龙鳞烙饼、龙耳饼子等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按地支推算,“五”为“午”,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岫》中的大龙舟,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古代帝王服饰中有龙袍。
《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记载:“皇帝龙袍,色用明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具石青片金绿,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笔型色去。
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衣襟处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
”在清代一般绣九龙,但从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条龙,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称号。
袍的下端排列着许多“水脚”,水上绣水浪,俗称“海水江涯”。
包含着一统江山及延绵不断等寓意。
解放后,迷信禁忌渐次消失,边远乡村,尚有残存。
属于礼貌性的,仍多沿袭。
分布于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
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
认为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
瑶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活动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
关于龙文化的知识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关于龙文化的知识: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神兽,被视为祥瑞和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多种神性和象征意义,如“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等。
龙的形象通常被描述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的神秘生物。
在中国古代,龙的形象被广泛用于建筑、雕塑、绘画、文学等领域。
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并使用龙作为皇家标志,如龙袍、龙椅、龙床等。
此外,龙也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民间文化中,如龙舞、龙舟赛、龙灯等。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龙被视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的神兽,常常被人们用来祈求平安、丰收和吉祥。
同时,龙也被视为力量、智慧和财富的象征,常被用于象征国家、民族和家庭的繁荣昌盛。
龙文化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合性和普遍性。
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此外,龙文化也跨越了国界,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总之,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在今天,龙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风俗中的龙文化哈99中赵娜教学过程导入:设置猜谜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①它是十二生肖之一②端午节、二月二,与它有关③它可以上天下海,呼风唤雨④炎黄子孙都被称为他的子孙。
谜底:龙龙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华儿女自称是龙的传人。
数千年来,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几千年的传承,龙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我们仍保留着许多与龙有关的风俗和节日。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寻中国传统风俗中的龙文化。
一、龙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在大家的脑海中龙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关于龙的形象,古今有许多描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龙,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现代学者认为龙是古人对一些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如鳄、蛇、蜥蜴、马、牛、猪、狗、鱼,以及某些自然天象云、闪电、海潮、龙卷风、泥石流等模糊的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
我们都知道龙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龙是一种融合体。
长久以来龙被看做一种善于变化的神异动物,传说中它有神通广大的力量。
那么,神通广大的龙是如何起源的呢?一直以来,对于龙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龙的形象起源于各种动物,如蛇、鳄鱼、蜥蜴、马,还有一种说龙起源于天象,如云、闪电、彩虹,等等。
在众多的说法中,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图腾合并。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与,意思是“他的亲族”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最初的自我意识的朦胧,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氏族成员就赋予本氏族的起源以神秘色彩,认为他们本身与自然界的某种动物和植物有特殊关系,而这种动物或者植物就是主宰自然的神,于是就产生了图腾观念,把某一种动植物看成他们的祖先,是部落所敬畏的神,这样就有了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各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我们熟悉的黄帝部落的图腾是熊,炎帝部落的图腾是牛,还有其他的部落以鹰、狼、鱼、蛇、鸟、鹿等等为自己的图腾。
传说时代,为争夺土地、人口,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大败蚩尤部落,而后炎帝和黄帝大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黄帝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
各个部落统一之前都有自己的图腾,在黄帝统一中原后,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原来各自的图腾也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图腾——龙,从那时起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
2、发展龙的形象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意象的逐渐演进过程。
各个历史时期的龙与如今已定格在人们脑海中龙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1.原始社会时期的龙“中华第一龙”: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四组贝壳堆塑的龙形图案,据测定距今6000余年,这些贝壳龙形图案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体型最大的、形象最生动的龙的造型,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内蒙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C”形玉龙,距今有五千余年,‘简单、写意,尚能看出所模动物的实物原型——有点像马、也有点像鳄的头部和C形的蛇身。
2.夏、商、周时期的龙。
龙的形象比以前成熟。
龙的“部件”基本齐全,保罗了鳞片、眼睛、犄角等。
从造型上看,已经开始很注意艺术特色了。
3.秦汉至元代的龙从秦代到元代,这一阶段龙的形象的发展,注重细节的完善、姿态的变化和精气神,龙的形象趋于完美。
与人们今日所看到的龙越来越像了。
4.明清时期的龙明清时代是龙的形象集大成发展的阶段,包括对龙的“部件”、龙的“姿势”、龙的“行为规范”都有了一套很完整的定式,也就是人们如今所看到的最多的龙的模样。
北京北海九龙壁上的龙,可谓是已定型的龙的最标准范本。
可见,龙的形象自出现至今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是经过不断演进日渐丰满起来的。
几千年来人们对龙,这个集百兽之长但结合得非常巧妙、给人浑然一体印象的杂合体的认识和情感,如同龙的形象一样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最早的图腾崇拜开始,到战国时期开始被神化;从秦汉时开始被赋予象征意义,到明清时成为一种文化内涵的标志,一种合力的象征。
二、传统风俗中的龙文化数千年来。
人们崇拜龙,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风俗习惯、节日。
同学们知道哪些与龙有关的民间习俗呢?民间与龙有关的习俗有很多,我们一起去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①春龙节(二月二)在我国北方比较流行的有关龙的民俗就是春龙节,也就是我们俗称“二月二龙抬头”。
龙有行云布雨的本领,春耕播种季节,春雨贵如油,百姓为求风调雨顺祈祷神龙保护,希望神龙呼风唤雨,民间传说农历二月二是天上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万物开始复苏,美好的春天开始了,因此,这天被叫做“春龙节”。
关于春龙节的来源,民间流传这样一则传说: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以示对武则天的惩罚。
结果造成土地干裂,颗粒无收,饥民遍野。
司管天河的龙王看见此景非常难过,于是抗旨降雨。
龙王救了万民,但惹怒了玉帝。
玉帝把龙王打下凡来,并压在一座大山下。
山上立了石碑,上边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天下百姓感谢龙王拯救之恩,决心想法子救出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醒悟过来: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花了,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于是告诉玉帝:“金豆开花了,君无戏言。
”玉帝只好传谕放了龙王,招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此后,人们为纪念龙王,在每年的二月二,形成了吃爆玉米花的习惯。
今天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的一些地方仍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在我们北方,有“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北方的民俗禁忌正月不许剪发,一个月不理发的人们在二月二剃头,使自己精神百倍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寓意鸿运当头,新的一年有一个好兆头。
北方这一天还要吃猪头。
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时间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
猪头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龙王是管降雨的,所以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
此外,二月二这一天人们所食用的饭食都以龙命名,如面条叫龙须,饼称龙鳞,饺子叫龙耳,米饭叫龙子等等。
二月二的种种习俗都是勤劳的人们祈求神龙赐福人间,保佑一年能够风调雨顺的一种美好愿望。
②舞龙凡是遇到喜庆的日子,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少不了舞龙,千百年来这项传统的娱乐活动世代沿袭,象征着吉祥、欢乐和幸福的舞龙已经成为我国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喜庆的日子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一颗龙珠引导,龙随珠走,上下翻腾,摇头摆尾,或盘旋翻滚,神态威武,活灵活现。
那么这项传承几千年的活动是如何起源的呢?关于舞龙的起源,流传这样的神话传说:一天龙王得了一种奇怪的腰痛病,龙宫中所有的医药都治不好,于是龙王只好化妆成老者到人间求医问药。
医生给龙王切脉时发现他的脉象怪异,非凡人之脉,于是龙王就向医生说出原委,医生说:“只有您恢复原形我才能确切的为您诊治。
”但是龙王不想让凡人看到自己的龙体,于是对医生说:“我回到海里,藏身于水中,只露出半截龙身请你诊治。
”医生在龙王的腰间一片龙鳞下捉出一只蜈蚣,于是龙王痊愈了,为表示感谢,龙王让医生按照龙王的形象扎个龙形,每年挥舞,就可以保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次人间就有了舞龙的习俗。
当然,这样的传说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不足为信。
但是,通过传说,以及大家在神话传说中对龙的了解,说一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进行舞龙这项活动呢?(或者说他们想通过舞龙得到什么?)材料:“逢大旱,则舞龙祈雨”——《后汉书·礼仪志》舞龙最初起源于民间的祈雨习俗。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
由于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旱灾,颗粒无收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祈雨是古人常做的事,而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行云布雨的神,人们就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都寄托在龙身上。
舞龙经过长期的传承发展,已经从祈雨的仪式演变成了喜庆佳节的民俗活动,也形成了种类繁多、不同地域风格的造型和舞姿。
如四川羌族舞“麻龙”,仡佬族舞“草龙”;湖南土家族舞“泼水龙”,汝城县一带舞“香火龙”;浙江某些地区流行舞“百叶龙”;广东丰顺一带“舞火龙”,湛江地区“人龙舞”;陕西、浙江、湖南、四川的舞“板凳龙”等等。
据统计,现在各地的舞龙有近百种的造型。
无论哪种造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们通过舞龙,歌颂辛勤的劳动,赞美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盼。
今天,舞龙不仅仅是节日的吉庆活动,同时成为了民众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舞龙也被列为全国性的正式比赛项目,每年我国都会举办各种不同规模的舞龙大赛。
③赛龙舟中国与龙有关的风俗中另一个重要风俗就是赛龙舟,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的竞技比赛,已经传承2000多年。
赛龙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于越族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越王勾践为了灭掉吴国,卧薪尝胆,为了不引起吴王的警觉,在夜间操练水军,但战鼓擂动,舟艇齐飞的声势难免会暴露,故勾践采纳了谋臣的妙计,在操练时和着歌声,用貌似嬉戏、娱乐的方式来训练水军,于是就产生了龙舟竞渡的习俗。
那么同学们知道赛龙舟一般多在什么节日举行吗?(端午)赛龙舟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举行,当然其他的喜庆节日也有通过赛龙舟来庆贺的。
现在广为流传的端午节龙舟赛传说纪念的人物和地区有所差异,两湖地区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
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国百姓立即划船搜救,但是追到洞庭湖不见踪影,楚国百姓极度哀痛,此后楚地人每年在屈原的忌日(农历五月初五)都会划龙舟纪念屈原,鼓角齐鸣、桨桡翻动,这样可以驱散江中的鱼虾,屈原的尸身就不会被鱼虾吃掉,逐渐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浙江地区赛龙舟主要是纪念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于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为了纪念她,每年五月五,赛龙舟以纪念。
江苏一带端午节赛龙舟主要是纪念伍子胥。
忠臣伍子胥自刎后,吴王令人将其尸体装入皮革里,于五月五日这一天投入江中,但是吴国百姓深知伍子胥冤屈,所以在这一天用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他。
虽然不同的地方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不同的先人,但是各地赛龙舟所纪念的人又有一些共性,即忠臣孝女,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观念在各地人们心中的地位。
龙舟竞渡时,“擂鼓而飞,千桡(rao)动,万夫呼”场面热烈壮观。
各地的端午赛龙舟也是各具特色,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去感受一下。
(播放视频)流传了2000多年的赛龙舟活动今天经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
与舞龙一样,也被列为全国性的正式比赛项目,而且龙舟竞渡还走向世界,先后传入日本、越南、英国等国家,深受外国友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