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爹俺娘(照片)——著名摄影师焦波作品(震撼人心)分析

合集下载

摄影作品赏析部分一 焦波摄影作品组图 《我的父亲母亲》

摄影作品赏析部分一   焦波摄影作品组图 《我的父亲母亲》

1983年,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家里第一次打了这 么多粮食,爹娘没白没黑地忙 活着。这是我在报纸上发表的 第一张照片,因署名后边带着 “摄影”二字,爹娘便以为我 的水平不再是“照相”,而已 成为“摄影”了!
爹娘的午睡。 按鲁中山区人民的习俗,爹娘通腿而眠, 不论住在什么地方,都保持着这一习惯
舞载寒窗
作者:黑龙江职 业艺术学院 遇波
舞者
作者:黑龙江职 业艺术学院 遇波
舞者
作者:黑龙江职 业艺术学院 遇波
二、摄影作品赏析的基本方法
•摄影作品的欣赏要素 3.参考摄影作品的命名
摄 影 作 品 的 命 名
美 在 真 善
中国摄影金像奖 第八届《大山里的微笑》
摄 影 作 品 的 命 名
娘生了爹的气,病倒了,在打吊瓶 的那几天,爹又烧水又烧饭,格外 勤快
这株泰山脚下的汉柏,已生长了两千多 年了,称为“汉柏第一”。爹爷爷的 画像爬上了泰山极顶……
一生相扶持, 还是老夫妻
平凡的人间真情!
二、摄影作品赏析的基本方法
•摄影作品的欣赏要素 2.注重技艺性
解海龙
1992年进入《中国青年报》 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特聘导师
《大眼睛》 作者:解海龙
焦波
曾任淄博日报摄影记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 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
焦波在2018全球华人摄影盛典中获评年度摄影人物(右一为焦波)
1978年我为爹娘拍下 了第一张合影。这一 年,他们已是60多岁 的老人了
教师:杨子辉



摄 影
析 部



摄影作品赏析的意义和类型
录 贰 摄影作品赏析的基本方法

纪录片《俺爹俺娘》影评范文

纪录片《俺爹俺娘》影评范文

纪录片《俺爹俺娘》影评范文-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爹娘,至高无尚的生命雕像——评纪录片《俺爹俺娘》有一种感动是发自内心,有一种感动是质朴无华,有一种感动叫亲情。

“平平凡凡的爹娘您是儿子心中至高无尚的生命雕像。

”纪录片《俺爹俺娘》让每一位观众感动落泪,焦波让每一位观众深深敬仰。

纪录片《俺爹俺娘》记录了一个鲁中山区平凡而伟大,平凡而高尚的一对老人相濡以沫、磕磕碰碰的生活点滴,以摄影师焦波为第一人称记叙讲述,以别出心裁的照片为线索,以编导精湛的创作手法、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一个人性最美好的情感,亲情、爱情的真实故事。

无论生活如何改变,无论世界如何变迁。

依存于我们心底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一旦被触碰必将让我们心灵震颤。

亲情,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必将伴随我们走完人生,爱情人性最美的童话,不分国度、不分贫富。

一旦爱情升华为亲情那便是一辈子的相依相守。

纪录片《俺爹俺娘》,就是这样一部以真实故事反映真实情感,以真情流露反映人性本质。

编导以真实生活的艺术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以特殊化的艺术视角给人以内心的震颤。

纪录片的主题看似简单却极为深刻,该片取材于真真切切的生活片段,是创作者对生活选择并深入挖掘并予以重大展现。

对生活的艺术再度创作,以饱含哲理、发人深省进行铺叙讲述。

纪录片以其无比感人的主题动人,这种感人的主题离不开编导耐人寻味、值得深思的艺术手段。

纪录片以摄影师焦波手持摄像机对准家乡鲁中山区的镜头开始讲述,客观的视角将观众带入片中。

通过景别的交替使用将故事展开。

纪录片《俺爹俺娘》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编导以全景交代了故事地点,这种景别的选择足以交代了影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全景的叙事性,交代事件的场景或全貌,介绍环境并表现当时气氛,在纪录片的结尾同样以全景收尾,这种收尾呼应的连贯性改变观众的视点并适应和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

特写镜头是影视艺术中视觉审美的重要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编导讲“俺娘”的小脚展现给观众,这种汇聚观众注意的注意力让观众体会到母亲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俺娘比俺爹年长,在那个年代这种爱情是难得的,是令人倾慕的。

俺爹俺娘照片集分析欣赏

俺爹俺娘照片集分析欣赏

俺爹俺娘照片集分析欣赏1016120148 赵黎廷《俺爹俺娘》是一部记录片。

它的主题是向我们表达一种纯正的思想。

在看这一短短三十分钟的记录片过程中,我相信任何一个用去心欣赏它的人,都会有几次哽咽的感觉。

它真实记载了两位普通农民父母和一位儿子的点点滴滴。

通过一系列珍藏的画面或录象,来向我们展示了父爱;母爱,这些最平凡但也是最伟大的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就是那些最平凡的人,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完成自己本分工作,而不会去计较功名利碌的人。

正是这些人,才创造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个人性觉醒的时代。

《俺爹俺娘》凭借它的真实和亲近掀开了芸芸众生的心扉。

让我们这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拼命行走追逐的人,突然间有点了想回头望一下的感觉。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会潜藏着人类的共性的,亲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本性之一。

别管世事如何变迁,人类的本性都不会太大的变化。

一旦你用某种手段触摸到了人心深处那种最底层的东西,立刻就会产生巨大凡响。

这样一个人类思想不断发生巨大变迁的社会,我们真的很需要像《俺爹俺娘》这样的艺术片段。

焦波是个摄影师,记录片是通过他这些年来积攒下来的东西组成起来的,它真实而又贴近。

它的这些图片或录象可以说都是很具代表性。

而且又非常细腻。

刚一开始就讲述了爹打工让他读书那些细节,为了他读书,自己打工过程中还受了伤,吃饭又节省。

用白馒头换别人的黑馒头。

菜是水煮的白菜根。

而爹的年龄也已经接近60岁了。

在父母结婚纪念70周年的时候,孩子们为他们庆祝,老父亲风趣的说自己的妻子“又溜溜,又勾勾”,谁能说这不是最浪漫的爱情?况且娘比爹大了2岁多,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多么难以被人接受的。

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寻求与渴望的那种“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真爱?片中反复提到父亲的“文化功底”——那4年私塾。

父亲退学的不甘心,父亲对子辈的盼望,为了让焦波读书。

57岁那年自己独自一人进城打工,吃饭又节省。

用白馒头换别人的黑馒头。

《俺爹俺娘》影评

《俺爹俺娘》影评

影像魅力下的挚爱真情------《俺爹俺娘》影评摘要《俺爹俺娘》作为一部社会人文类型的纪录片,真实的记录了片中俺爹俺娘最后时光的相濡以沫,表现了爹娘对儿子和儿子对爹娘之间的亲情之爱,以及爹与娘的纯朴爱情,并透过爹娘这对普通的农民夫妇展现出中国农村里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迁和发展。

该片通过极具渲染魅力的声画艺术动情的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并采取细节凸显真情,故事化叙述等方式细腻的表现情感,让观众在朴实平凡的情景中感受到刻骨铭心的亲情之爱。

该片的不仅成功的呈现了父母亲情的伟大动人,更在于其对于当下社会引发的强烈人文关怀意义。

关键词:《俺爹俺娘》,亲情,人文关怀,声画艺术正文:《俺爹俺娘》是焦波用镜头记录的一部关于自己爹娘晚年最后时光的纪录片,片中还加入了大量相片和以前录像的素材,使得该片内容更为丰富,爹娘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对于这样一部孝亲类型的社会人文纪录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极为深刻的,有一位资深的法国评委这样评价这部片子:“全人类只有亲情是相通的,《俺爹俺娘》能感动世界。

”亲情是除爱情之外,一个不可动摇且永恒的主题。

亲情不比爱情的火热激情,但是却永远温润如玉,淡淡的温暖,恒久的温情,这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可磨灭的天性。

在《俺爹俺娘》这部纪录片里,用真实的镜头,客观的记录,展现了生活在中国普通农村里的普通农民夫妇与儿子之间的爱,用一种平凡的姿态呈现出世间最真挚最动人的情感,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现了亲情的伟大与刻骨铭心。

一、世间真情动人,父母之爱刻骨铭心《俺爹俺娘》的主题是亲情,这里的亲情包含了父母对儿子的爱,也包含了儿子对父母的爱,而在亲情这一大主题下又融合了父亲与母亲之间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情,在这样一条情感丰富的线索链上展开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在鲁中山区,与沂蒙山毗邻,住着我年迈的爹娘……”,简单的旁白拉开了爹娘的故事。

爹娘是生活在偏远农村的普通农民,生活艰苦,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希望家里能出一个文化人,当儿子考上大学后,拿出了三百块钱给儿子置办了一套行头。

俺爹俺娘

俺爹俺娘
俺爹俺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一代
生日
游子
娘 爹
大路
擦鱼

照片
思念家乡 爹娘

爹娘
儿子


献给天下所有的父母,献给天下所有的游子,献给中国的乡村和过去的珍贵岁月,献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俺爹俺娘》是著名摄影家焦波,从给爹娘拍摄的近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作品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两个 世纪老人30年间的生活片断,张张深情、段段精彩。这100多幅作品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编织 出一个个游子想念爹娘、思念家乡的图片散文故事,让人们完全陷入了一种感动的浓情之中。
3
爹论家国大事 精言妙语
4
较真
5
打官司
娘的小脚
送行
哪个女人不死三五 个孩子
01
灶王
02
擦鱼锅
03
大包子
04
娘的“冰箱”
06
抱窝
05
绞脸与剪发
大院子与大箢子
娘和爹,爹和娘
上泰山
01
寿坟寿衣打 狗棍
02
爹娘剪彩
03
娘不走,还 要我给她照 相呢
04
过年
05
白金婚
06
大生日
爹娘打我 爹娘的傻瓜儿子
读书笔记
朴实无华,感情真挚,作者用12000张照片和一段段真情流露的文字生动诠释了,尽孝需趁早,此刻正当时 的道理。
感动,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感伤的,害怕失去,,但生命的长河生生不息,,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珍惜时间, 把对父母亲的感恩表达出来。

永恒的爱--“俺爹俺娘”系列镜像编后感

永恒的爱--“俺爹俺娘”系列镜像编后感

永恒的爱--“俺爹俺娘”系列镜像编后感
崔中波
【期刊名称】《采写编》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燕赵都市报《周末》"镜像"版近期推出了以"俺爹俺娘"为主题的系列镜像,历时一个多月,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

从头至尾,既是一次吸纳情感的过程,又是一次释放情感的过程。

"俺爹俺娘"系列镜像共做了4期,每一期各有侧重。

第一期,推出的是摄影家焦波的经典组照——《俺爹俺娘》,以此为开篇,引导读者踊跃投稿;第二期,是张家口一读者提供的组照,侧重于讲述父母之间的患难与共;
【总页数】1页(P47-47)
【作者】崔中波
【作者单位】燕赵都市报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商洛花鼓戏《疯娘》——铸就永恒的母爱 [J], 张平;
2.情爱本质的不同时代镜像——对电影《爱情的牙齿》中的情感解读 [J], 滕斌
3.爱如茉莉芬芳永恒鑫六福珠宝《茉莉钻》系列开启新一代婚爱钻饰先潮 [J],
4.娘怨扣人心弦母爱感天恸地——评现代淮剧《娘怨》所传递的艺术力量 [J], 唐鸣
5.疯娘痴爹的爱情传奇 [J], 佚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焦波作品分析

焦波作品分析

焦波作品分析前言焦波,用他的照相机,做了一件让每个为人子女者震撼的事情——他永远留住了自己的父母。

当他把自己父母一生的音容相貌展现在中国美术馆,媒体评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惟一让人落泪的影展”,几十万观众哭了。

摄影作品《俺爹俺娘》获国际民俗摄影大赛“人类贡献奖大奖”,一位资深的法国评委这样描述这部作品:“全人类只有亲情是相通的,《俺爹俺娘》能感动世界!”每个人,透过照片,都能看到自己父母颤微的身影,看到一种无言的震撼。

在这个纷杂重利的社会里,能让如此众多的人集体潸然泪下,是多么地让人慨叹。

许多人留言:什么时候能把这些照片结集,出一本书,让我们抚摸我们的心灵,回望我们的父母,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种温暖和力量……一、焦波的生平简介(一)焦波的成长经历焦波1956年1月生于山东淄博市南山区一个叫天津湾的小村里,家中有八个兄弟姐妹,后来死了四个,只剩下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家里比较困难,五十几岁的老父亲仍然外出打工挣钱供他读书。

当过木匠、中学教师、校长。

大学专科学历,研究员高级职称。

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

1989年作品曾入选参加四川美术学院师生赴日展。

现成都中国西部.北村当代艺术原创基地职业画家。

2005年作品多次入选省市美展,中国《版画》画册,人民画报社《中国画家》大型画册,《巴蜀名家》大型画册(四川省政府,成都各画院联编)。

1985年至1993年任《淄博日报》摄影部主任。

1994年至2000年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

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作品画册《俺爹俺娘》(中)英、德、法、韩文版)图文典藏版《俺爹俺娘》,在国内为同类(摄影)图书发行量之首,在海外反响巨大。

中国散文集《咱爹咱娘》,画册《昨日一瞬》、《两万五千里大抒情》、《中国百姓故事》、《外国人在中国》、《汶川孤儿》等专著。

(二)焦波的专业成长经历1974年起开始用照相机为爹娘拍照片。

《“飞入寻常百姓家”》——浅析纪录片《俺爹俺娘》主题意蕴

《“飞入寻常百姓家”》——浅析纪录片《俺爹俺娘》主题意蕴

影视大观《“飞入寻常百姓家”》——浅析纪录片《俺爹俺娘》主题意蕴池和琳(贵州民族大学,江苏,南京210036)摘 要:《俺爹俺娘》是知名摄影师焦波为已故父母用旧照片做成的一部生活性纪录片。

片中大多采用黑白照片,日常生活摄影记录与旁白,独白相结合的方式,回忆了父亲母亲白驹过隙般的人生表达了对先考先妣的哀悼和思念之情。

纪录片从父母相处的日常到与后辈的传承等一系列小切面选择性切入,情感的流露自然而然。

朴实无华的台词陈述方式和采访式的解读做到直击心灵深处,真情实感的深切袒露更是达到了“满座皆掩泣”的效果,给人极大震撼和反省。

同样是强调真实和客观,片中主题意蕴的表达是浅显易懂的但又能带给人们沉重的思考与深刻的影响,是这部纪录片匠心独运的地方所在。

关键词:《俺爹俺娘》;纪录片;主题意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有一种爱情叫父母爱情。

在20世纪物质条件并不充裕和富足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也略带顽固,但不加浮华修饰的爱情却是质朴而又坚不可摧。

85岁的老母亲在特写镜头下艰难迈着步子陪伴83岁的父亲下地干活,缠过足的小脚还原了岁月留下的残酷痕迹,但这阻挡不了互相扶持长相厮守下的爱情。

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片段莫过于父亲和母亲永久的离别。

当母亲病愈出院时恰好镜头转接,她就蹒跚着路过了父亲因为突发脑溢血而紧急抢救的抢救室。

年迈的老人也许心里还在惦记着落单的老伴儿,但就在那一刹间,阴阳两隔。

包容万象的全景镜头客观真实记录了两位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就此一别。

白色占据了镜头中的大半画幅,凝聚震撼又带来十足压抑。

它宣告父母就此的别过,是生命就此擦肩而过的遗憾,也是子女对老母亲善意谎言下对悲痛的掩埋。

不需要多么凄凉的渲染,静穆的画面足以给人带来扑面而来的窒息感。

六七十年代的爱情打个比方就好做璞玉,粗糙鄙陋的外表下隐藏着晶莹剔透的内里。

这是给当代浮躁的,一味追求物质欲望的年轻人最好的示范,也同样表达纵使纷繁,初心如一的品质呼吁。

父母之恩,火不能逆,水不能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俺爹俺娘(照片)——著名摄影师焦波作品(震撼人心)这是一本沉重的书,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俺爹俺娘》是著名摄影家焦波,从给爹娘拍摄的近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作品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鲁中山区两个世纪老人几十年间的生活片断,张张深情、段段精彩。

这100多幅作品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编织出一个个游子想念爹娘、思念家乡的图片散文故事,让人们完全陷入了一种感动的浓情之中。

可以说,《俺爹俺娘》这部摄影集,是每一个游子都应该带在身边的“情”书。

作者焦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执委,博学会士。

近百次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摄影比赛奖、新闻奖娘,一个身高1.41米,体重71斤的弱小女人……她属牛。

爹,长着一双倔犟眼睛的健壮男人……他属兔。

这是我给爹娘拍的第一张合影,那时的爹娘一脸严肃每次我离家时,总不让娘送,娘也答应不送,但往往到了村头,猛一回头,娘就跟在身后……爷爷一辈子没上过泰山,爹抱着爷爷的画像爬上泰山极顶。

爹说:“往上点儿,再往上点儿,你听见了吗?”在家乡这条小路上,爹娘共同走了七十多年。

爹娘出生在同一个村,一个村东,一个村西,结婚前谁也不认识谁。

家住在村围子的南门外。

村围子是清同治6年修的,如今已成断墙残壁。

近几年,围子边的人家都到村外向阳坡上盖起了新房,爹娘却舍不得老屋。

这是爹娘共同生活了近70年的小院。

娘说,她过门时,院子是“扛着扁担都转不过腚来”的小夹道,几经扩展才成为现在这样子,原先可没这么大。

爹娘结婚那年,爹为娘做了一架纺车,娘摇着它纺了一辈子线。

爹说,娘纺的线比买的还结实。

真是“越老越小孩”,看,爹娘笑得多可爱。

按照鲁中山区农民的习俗,爹娘一辈子通腿而眠。

每天窗户一亮,爹娘便起床干活,忙忙活活就是一天。

在田里剜谷苗的老娘,像立在天地之间的一尊雕像。

爹特意挑了两个几斤重的大地瓜,站在玉米架下,让我给他留个影。

爹是木匠,一辈子这样默契合作的场景不少。

要拍一张爹在锛木头的照片,娘走过来,站在那里。

“娘,你站在那里不好看”,“那我给他扶着吧!”娘说着,走了过去娘,还下地吗?”“去!人活着不干活干啥!”这一年,娘已84岁了。

家里盖房,来了三十多个匠人、小工帮忙,娘出出进进,忙着为匠工们备饭“这是谁啃的西瓜,剩了这么多瓜瓤,扔了多可惜!”爹说着找来切菜刀,削下来再吃掉秋天,把成熟的葫芦摘下来,中间锯开成为两半,再放到锅里煮一煮,葫芦瓤是一道极好的菜,而葫芦瓢用作盛水的勺,又经济,又比买的铁勺好使娘说:“俺过门前绞过一次脸,一辈子就‘美容’了那么一回”娘说:“俺这么大岁数了,咋还能穿这样艳红的衣服呢?”“实在好看,实在好看。

挺像当年结婚时你穿的那件啊!”爹说俺赶了一辈子毛驴子,今天也坐坐这“电驴子”。

娘说:“小心点,你小心点嘛。

”娘6岁缠脚,趾甲长成了蜗牛的样子,爹常为她修剪。

爹干活手指上扎了刺,娘戴上老花镜给他挑。

扎痛了,爹就嚷嚷:“你这哪里是挑刺,简直是挖坑、刨树跟!”娘还是细声慢语:“老了,眼花了,看不清了。

天怪热的,爹娘关上大门在院子里搓澡。

娘给爹搓完脊梁,爹又给娘搓。

娘说:“你爹给俺搓背是近些年的事,年轻时他才不干呢!”娘生病了,爹也成了半个赤脚医生男在前,女在后,爹在任何时候都是唱“主角”。

对爹的“旨意”,娘言听计从,尽管有时不情愿。

爹对着娘大声吵嚷,看我要拍照片,便坐到暖气包上“闷”起来了,我想,他这样闷着比吵更难受。

娘生爹的气,病倒了,在打吊瓶的那几日,爹又烧水,又做饭,格外勤快要过春节了,娘的肺气肿病突然发了,住进医院进行抢救,爹一个人在家孤孤单单,整天打不起精神来。

娘的病稍有好转,爹迫不及待到医院探望,一进门就直抹眼泪。

“咱俩结婚 68 年,这可是头一回不在一块儿过年啊 ! ”爹边哭边说。

娘病重了。

家里人筹划用旧婚俗的过门仪式来为娘冲病消灾。

爹身缠花床单,拉着红绸布,在婶子们的簇拥下一步跨过了放在门槛上的马鞍。

他喜滋滋地对娘说:“门槛我迈过去了,马鞍我跨过去了,你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两天后,娘奄奄一息,家人赶快给她穿好寿衣。

邻居也赶到我家,围拢在娘的身边,痛苦地为她送行。

爹两眼直发愣,呆呆地坐在一边清明(4月5日)过后,春暖花开的时候,娘的病慢慢好转。

五月初,竟神奇般地站了起来,出院回到了爹喜欢这张照片。

“人在病重时,全家人都悲戚戚的,病好了,看看这张照片又让人乐,这叫‘悲喜相生’。

爹摔断了股骨,但还是那倔脾气,吃饭还是不让人喂。

娘心疼爹这把老骨头,扭头哭了。

娘给爹擦洗了全身,又给他剪脚趾甲。

病好了,他们还是闲不住,又下地干活了。

爹常说,你娘的小脚走不快。

可每次走着走着,爹又落在娘的身后爹是俺家第三代木匠,开了几十年棺材铺,“文革”前就剩下这一口棺材。

爹对娘说:“你跟着我受了一辈子苦,这口棺材你就占了吧,俺再做口薄的自己占。

”对此,娘十分满足。

逢人便说:“俺没白跟当木匠的过一辈子啊。

”每年春天,娘都把寿衣拿出来晒一晒。

家乡有种说法,多晒寿衣,人会长寿的。

每年在姥姥的祭日这天,娘总是到她的坟上哭几声:“娘啊!你一辈子没过一天好日子啊!”记得姥姥去世的时候,娘送完殡,还穿着孝服哭着回家。

我当时小,不懂事,只觉得娘穿孝服最好看了。

后来读中学了,我把课本上的“女要俏,一身孝”一句话读给娘听,娘说:“死了人才穿孝服,哭哭啼啼,有啥好看的!”每到过年,娘总是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盼望儿回家。

娘每年都把灶王爷贴在灶边,其实她自己也在灶上忙碌了一辈子。

1980 年代末,时兴大美人头挂历。

娘说:“看这些闺女长得多俊呀,拆开来并排贴在墙上更好看。

”爹说:“城里人家也都这样挂要过年了,爹娘整理一下相框里的子孙们的照片,也算过个“团圆”年吧年除夕,爹从小卖部买来四根香蕉,说是祭祖用:“他们生前没见过这稀罕物呢!”爹说。

过年了,一家人团团圆圆。

难得娘这么畅快的笑脸,又杀鸡又宰羊,忙里忙外。

娘说:“怎么累都值得啊!”娘包大包子,荤的素的包成不同形状,愿意吃哪一种,一看就分辨明白。

剜点野菜给孩子们换换口味。

她说:“早年缺粮食用野菜填肚子,现今吃野菜是尝新鲜了娘过75岁生日,我和姐姐给她买了一个生日蛋糕。

喝完酒了,该吃蛋糕了,娘拿来了切菜刀,划来划去,怎么也切不成块。

她嘴里直念叨:“这像豆腐渣,花钱买这个干啥?切不成块反倒搅成一锅粥了,还不如咱家的粘糕呢。

”娘85岁大寿,我和姐姐们又给她买了一个大号带“寿”字的生日蛋糕,还插上了花花绿绿的生日蜡烛。

孙男弟女们围在一起,拍着巴掌唱了一遍外国歌曲《生日快乐》,然后让娘吹灭蜡烛。

娘把嘴凑到蜡烛前,吹了几次都吹不灭,还是大伙围上去才吹灭了。

娘又念叨起来:“唉,俺这张嘴火能吹着,灯能吹灭,今天咋就吹不灭这几根蜡烛呢?老了,没牙了,嘴漏风!这个柜子是娘的姥姥的陪嫁品,又是我姥姥的陪嫁品,姥姥又把它传了我娘。

等到我大姐出嫁时,娘又想把它传给大姐,但大姐嫌它“跟不上形势”,让爹给她做了一套新式的。

老柜子伴了爹娘近 70 年,里面盛着他们的全部“宝贝”。

家里刚安上电话,爹娘就想打一个试试。

爹拨号码,娘拿耳机听。

“咋没声呢?”娘直埋怨爹不会拨号码是全家第一张合影。

爹娘生了8个儿女,死了4个,剩下我和傻子大哥,还有两个姐姐。

大哥始终是爹娘最牵挂的哥哥的癫痫病又犯了,倒在地上把鼻梁骨磕断。

娘一边给他擦血,一边掉泪:“儿啊,娘心疼呀!” 86岁的娘为我65岁的哥哥做好了寿衣,并嘱咐我:“我要死在他前头,他走时,你一定给他穿得板板整整的。

我儿子的第一步,是在娘的扶持下开始的。

儿子上了大学,暑假回家看奶奶,非用小铁车推着奶奶在村子里转转。

娘说:“坐俺孙子的小铁车,比坐儿子的小轿车还舒服我儿子考上了北大研究生。

临走时,娘拉着孙子的手,嘱咐了一遍又一遍.“隔代亲,隔代情!”“八十老翁赛顽童。

”重外甥女晶晶倒在地上碰着了头。

娘一边给孩子捋头发,一边用嘴在孩子头上吸一口气,再转过身去把嘴里的气吐出来,口中念道:“回来吧!回来吧!揪揪毛,吓不着。

”这是传统的叫魂的方法。

家乡有种说法,孩子受了惊吓,会把魂丢了。

近一点,再近一点!”重外甥女晶晶让爹和娘亲亲热热照张相爹娘爬上了泰山极顶,碰上了一对青春恋人……手挽着手,爹娘来到天安门爹娘说,坐在地铁里啥都好,就是弄不清东南西北第一次进大城市,第一次吃快餐给孩子们买的“小电影”爹娘倒先瞧上了娘,你在看啥呢?爹,你在干啥呢?娘心里纳闷,现今的年轻人咋还喜欢穿古人的衣裳呢?一起生活了几十年,隔着廊柱歇息,动作、神情都快一致了!一生相扶持,还是老夫妻一对来自加拿大的夫妇看到爹娘双双携手登上长城,羡慕不已。

不到长城非好汉,咱登上长城,也成好汉啦!”爹对娘说爹娘结婚70周年这一天,到北京游览,这是他们第一次坐飞机。

娘有些紧张,紧握着爹的手不放爹深情地拉着娘的手,念了一句戏词:“咱手把手儿把话啦……”90岁大寿那天,我给爹娘拍了这张合影。

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张合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