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

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

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

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

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

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共分为三个部分: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提高课文,其中我们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课文阶段中的《月亮上的足迹》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月亮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文章通过描写事件现象和人物心理来表现主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人类不断向前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能启示学生要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2.熟悉新词语,理解生词的意思以及正确书写。

3.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章阐述的思想。

4.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悉并掌握新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科学实验方法,并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3.理解博士对实验的态度,从中领悟勇于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章阐述的思想。

2.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询问学生们对科学实验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看法来引出课题。

例如:你们有没有参加过什么有趣的实验活动?对于未知的事物你们有没有想过要去探索?你们知道为什么科学家会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吗?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逐段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标记生词。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4.分组研究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

3. 深入学习1.师生讨论实验是否成功,并分析原因。

2.围绕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进行研究,并拓展语言知识。

3.进一步探讨实验方法和可能产生的误差。

4. 整体理解1.进一步讨论文章阐释的科学观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2.分组进行课文分角色阅读,并模拟对话。

3.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排名投票形式综合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回顾重点内容。

2.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月亮上的足迹》,使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和描述。

2.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月亮上的足迹》2. 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拓展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

1.2 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吗?”1.3 简要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2.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表达。

2.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情感体验:4.1 让学生想象自己登上月球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与登月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丰富学生知识。

6. 课堂小结:6.2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7.2 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月亮上的足迹》,使学生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描述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能解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编写人:[您的名字]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未知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如地球、太阳、月亮等。

2. 提问:你们对太空探索了解多少?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回答课文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短文。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进行课堂拓展,如查找更多关于太空探索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了解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

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拓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未知的精神。

六、课堂互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太空的?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

3.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观看相关视频(10分钟)1. 教师播放关于太空探索的视频资料。

2.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太空探索的过程和成果。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月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为探索月球付出的艰辛努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2.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月亮,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月球的?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讲解人类探月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为探索月球付出的艰辛努力。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你会如何探索月球?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创意和想法。

五、课后作业(5分钟)2. 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月亮,记录下月亮的变化,并思考月球的奥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月亮,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学生了解了人类探月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为探索月球付出的艰辛努力。

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知的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 提问:你们认为我国探月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月球探索的案例,如月球车、月球样本等。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月亮上的足迹》选自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月亮景象的技巧。

3. 感受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培养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加强记忆。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

7. 主题探讨: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月球、神秘、皎洁、静谧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对比、衬托、结尾。

4. 修辞手法:对比、衬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描述,画出你心中的月亮。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效果,加强师生互动。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月亮的诗歌、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月亮文化,培养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绘画题目。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范文3篇每年中秋我们都会赏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 了解记叙语言的平实准确2) 把握文章记叙的主体内容3) 分析人类登月的现实意义2、技能目标1) 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大意2) 准确概括文章各节要点3) 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3、情感目标1) 正确理解登月的意义2) 了解人类伟大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4、媒体目标1) 展示图片和录像片段,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 安排学生利用手提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组织概括并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的能力难点:迅速准确概括文章要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1、情景导入(背景midi音乐:《城里的月光》或《但愿人长久》)展示美丽的嫦娥奔月神话图,简述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展示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书影,简介凡尔纳作品。

2、引入课文(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员的照片)时至1969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月亮。

让我们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并一起来看看,当时宇宙飞船是如何飞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间以及空中一级、二级火箭脱落的录像片段)(二)学习新课 (25`)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登月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明确: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2)飞离地球,飞向月球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2、细读课文,1)完成表格时间事情进展1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2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3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4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5 19日晚8点33分6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7 20日上午7点32分8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9 21日上午ll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11 7月21日11点56分20秒12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13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14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登月全过程图片文字资料展示,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要点)(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 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 树立登月纪念碑4) 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5) 插上美国国旗6)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三)课文小结(5`)1、登月意义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初一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Mü?亩粒?琳叨?芴寤岬侥堑窃氯??痰木?亩?恰⒌窃鲁晒?蟮南苍靡约白髡叨匀死啻厦鞑胖堑脑廾馈N恼滤??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教
案文本)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
能用“浏览”的形式,快速从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了解事情的始末。

2、过程与方法:
组成合作小组,课外查找人类登月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人类征服其他星球的大无畏精神,体会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无悔付出的那份崇高和神圣。

【教学建议】
1、浏览课文,根据文章明确的时间提示,用表格的形式简略纪录阿姆斯特朗等三人的登月始末。

时间事件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把飞船“阿波罗11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19日晚8点3分飞船飞过月球和地球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飞船作减速运动,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飞船与登月舱脱离。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21日上午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1日下午1点56分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

22日上午0点15分开始准备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大气层。

圆满完成登月计划。

2、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完整地记录了人类首次伟大的登月经过。

作为本次登月任务的执行者,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他们的精神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评价的形式,去体会本次登月任务的意义,感受三位宇航员的崇高。

供参考的问题设计:
⑴读文章结尾,你是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所说的话的?
⑵13段最后一句: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能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吗?(“美美”和“甜甜”两个形容词,要分析好,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


⑶登月计划是由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科林斯共同完成的,可是世人却更多的只记住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并把他的名字和人类第一次登月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是奥尔德林或科林斯(甚至没有登上月球,在那激动人心的伟大时刻,他的形象没有出现在月球上,没有进入人们的视线。

)你对此会怎么想呢?(这到题目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唤起学生对什么是崇高、什么是神圣的严肃思考,从少年时代起树立追求“崇高”的信念。


3、课后搜集人类登月的资料,进一步感受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探求未知世界的执著精神,激发学生作为一个地球人的自豪感。

4、相关资料链接:
⑴“教学用书”p171~174。

⑵资料下载。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终于在月球着陆,使逐步推进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达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美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果。

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阿波罗计划又先后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1970年4月发射的阿波罗13号,虽因氧气瓶爆炸发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到1972年12月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

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公斤。

阿波罗飞行同时把许多仪器安装在了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

阿波罗计划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类月球探测进入了一个“宁静”期。

这期间,世界各国均未对月球进行新的探测。

直至1994年和1998年,美国成功发射“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
者”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了探测,标志“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测新时代的开始。

至2004年1月,除美国之外,欧洲国家、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也都已经制定或正在实施相应的月球探测计划,例如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已于2003年9月27日顺利升空,踏上了月球探测之旅。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