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doc

合集下载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桔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到达高潮,青年男女那么进展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2.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开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白族〕◇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展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合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这天,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 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 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

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

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

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

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

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
以下是中国传统节日与俗的一览表:
节日名称:除夕
时间:腊月三十
说明:腊月的最后一天
主要俗/象征意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

贴春联、年画(门神)守岁等,除旧迎新。

节日名称:春节
时间:正月初一
说明:主要俗/象征意义有关诗文XXX,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XXX《本命年的回想》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XXX《青玉案.元夕》)
除贴春联、年画(门神)守岁等,还有新年祭祖、走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俗。

节日名称:元宵节
时间:正月十五
说明:又称“上元节”、闹元宵(象征合家团圆)、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

节日名称:清明节
时间:公历四月五日
说明:踏青、扫墓祭祖。

节日名称: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说明:吃粽子、赛龙舟(纪念XXX);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艾蒿菖蒲(祛毒消灾)。

节日名称: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说明:又称“乞巧”,中国的“情人节”,穿针乞巧(向
XXX乞求智慧和巧与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相关。

节日名称: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说明:又称“团圆节”,与“XXX奔月”神话相关,吃月饼、赏月、祭月(祈盼团圆)。

节日名称: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说明:现在被定为“敬老节”,登高、赏菊。

节日名称:腊八节
时间:腊月初八
说明:吃腊八粥(五谷杂粮熬成)、祭祀众神(祈求XXX)。

节日名称:灶节
时间:腊月二十三
说明:又称“腊日”、“小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被人们确定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给同学们介绍如下:除夕(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一般为公历4月5号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现在给大家重点介绍几个节日的由来及习俗:除夕:农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白族)◇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国家,其中节日和习俗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代表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节日和传统习俗。

一、春节 - 华夏年之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农历年的开始。

古代人们过春节有着丰富的习俗,其中包括贴春联、舞狮、放鞭炮、守岁等等。

贴春联是把用红色纸张写有吉祥寓意的对联贴在门上,用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喜庆。

舞狮则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代表着辟邪祈福的意义。

放鞭炮的习俗认为能够驱除邪恶和迎来新的一年的好运。

而守岁则是指在除夕夜守夜,以期迎接新年一整年的好运。

二、清明节 - 悼念祖先的传统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孝道文化的代表之一。

古代人们在清明节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龙舟赛和踏青的活动。

龙舟赛是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比赛,意在祈求平安和丰收。

踏青则是指在春天里户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欢度时光。

三、端午节 - 英勇的屈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他在战乱之际投江自尽,以表达对自己国家的痛惜和忠诚。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

赛龙舟是纪念人们下江救屈原的行为,吃粽子则是纪念人们投江救屈原时下河撒粽子以防屈原被鱼吃掉。

挂艾草则是用艾草为自己驱邪和辟疫病。

四、中秋节 - 月亮的故事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奔月而设立的节日。

嫦娥奔月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

在中秋节当晚,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敲秋千。

赏月指的是观赏当晚的明亮圆月,寓意团圆和祝福。

吃月饼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有着丰富的口味和各种传统的图案。

敲秋千则是一种传统的游戏,以庆祝丰收和祈福。

五、重阳节 - 敬老的节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它的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日名称时间除夕腊月三十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节腊月初八灶节腊月二十三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
说明主要习俗 / 象征意义有关诗文
腊月的最后一天
贴春联、年画(门神)守岁等,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又称“元日”、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王安石《元旧迎新
“新春”日》)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又称“上元节”、闹元宵(象征合家团圆)、赏花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的“灯节”猜灯谜、舞狮子等。

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 元夕》)
传统节日中唯一
踏青、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按公历的节日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喝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
又称“端阳节”雄黄酒、挂香袋、插艾蒿菖蒲(祛沙. 端午》
毒消灾)沈崇文《端午日》
又称“乞巧”,
中国的“情人
穿针乞巧(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节”,与神话传
艺,求赐美满姻缘)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七夕》)
说《牛郎织女》
相关。

又称“团圆节”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与“嫦娥奔月”吃月饼、赏月、祭月(祈盼团圆)
苏轼《水调歌头》
的神话相关。

现在被定为“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
登高、赏菊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
老节”
东兄弟》)
又称“腊日”
吃腊八粥(五谷杂粮熬成)、祭祀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众神(祈求谷丰登)
又称“小年”祭灶(祈求家庭平安幸福)上天言好事 , 回宫降吉祥(民间对联)
说明:“传统节日”是指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习俗的中国节日,不要与“洋节”(如圣诞节)和历史较短的纪念性节日(如青年节)相混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