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村山歌
广西通俗风流山歌集

通俗风流山歌集一、会荔波妹男:荔波美女实在好,婀娜多姿辫子娇;以为小娇来送宝,宜州憨哥争风骚。
女:宜州兄弟真可爱,又有相貌又有才;只因缘分来得晚,宜州荔波暂分开。
男:高高坡上两颗树,东西相对两边立;虽然不能同结果,手牵手来两相依。
女:男:想妹多,想妹多,想妹夜夜睡不着;存折还有几十万,马上买车上荔波。
女:二、会柳州朋友男(对女):柳州美女罗慧芳,嫁人不要嫁老方。
他家什么都没有,一个灯泡吊囊囊。
女(对男):宜州阿哥莫乱讲,老方也是好儿郞。
莫看现在穷了点,哪天同样比你强。
男(对女):柳州美女罗慧芳,嫁人就嫁宜州郞。
不信你到我家看,一根电棒亮堂堂。
三、早上起来去爬坡,一脚踩对蚂蚁窝。
蚂蚁爬上妹的脚,又痒又疼顺喊哥摸。
四、男:远看阿妹白晰晰,好比芋头剥了皮。
起想上去咬一口,又怕喉痒无药医。
女:哥莫急,哥莫急,哥的喉痒妹来医。
若是我俩有情意,今夜就能成夫妻。
五、女:男:妹家门口有蔸桃,千人路过万人瞧。
妹讲妹是红花女,为何两奶动摇摇。
六、男:妹谦虚,谦虚恁多做什么?闻妹开过花纱铺,里里外外是真纱。
女:哥莫夸,树生木耳不成家,门楼生了白蚂蚁,反说门楼雕石花。
七、计生歌女:计划生育是国策,一男一女就是合;哥你为何把妹赶,半夜围家把妹捉?男:哥是计生工作队,要你结扎把家围;哪个晓得妹也鬼,挨你打脱几多回。
八、听说是这样,宜山在喷泉广场办山歌会,开场领导先唱歌,于是就有观众唱道:宜山领导最卵颠,唱歌唱到喷泉边;上台唱歌拿歌纸,以为自己是歌仙。
不久又下起雨来了,于是又有观众唱道:宜山领导笨卵多,下雨也来唱山歌;山歌越唱雨越大,淋得个个卵索索。
九、罗城领导最发毫,发动群众种葡萄;三年五年不结果,人民群众吃卵毛。
十、哥:妹莫恶,妹莫恶,哥是跳骚三只脚;要是钻进妹被窝,要妹一夜睡不着。
妹:哥莫恶,哥莫恶,哥是跳骚妹有药;不信你来试试看,要你从头软到脚!十一、女:连情莫要连老鬼,不是阳萎就肾亏。
好比当年老七九,发射一枪卡几回。
布依山歌歌词

娶亲一棵竹子绿荫荫,手拿金杆来接人。
中间挽起红毛线,轻轻巧巧叼难人。
轻轻巧巧叼难我,不得山歌去不成。
三首两首接倒唱,只要进家得酒喝。
一杆竹子绿叶叶,手拿金杆来接客,中间挽起红毛线,轻轻巧巧叼难客。
轻轻巧巧叼难我,不得山歌去不得。
三首两首乱管唱,只要进家得酒端。
姑妈贺房说舅妈,姑妈家中捡渣渣。
捡得渣渣无处卖,捡把木叶当钱花。
捡得木叶我就走,一走走到姑妈家。
拿张红纸来封起,今天拿来哄姑妈。
姑爷贺房说舅爷,舅爷家中捡废铁。
捡得废铁无处卖,捡把木叶来当钱。
得把木叶我就走,今天忠心走姑爷。
拿张红纸来封起,今天拿来哄姑爷。
这个外家本事能,要开朝门不操心。
外家是把万能锁,万能钥匙带在身。
万能钥匙带起走,要开朝门心不惊。
左手拿锁右手开,开得主家大发财。
开得主家大富贵,富贵出在外家来。
这个外家本事高,要开朝门心不焦。
外家是把万能锁,万能钥匙在荷包。
万能钥匙带起走,要开朝门心不焦。
左手拿锁右手开,开得主家出贵人。
主家是个大富贵,子孙出在外家人。
喜小孩拿鸡报喜我不惊,我走大门转后门。
一转转到后院去,芭蕉叶子几大张。
大的拿来做背扇,小的拿来联衣裙。
瓜藤拿做背扇带,瓜杆拿来做提琴。
瓜叶拿来做帽子,瓜米拿来做响呤。
拿鸡报喜我不慌,我走大房转厢房。
一转转到后院去,芭蕉叶子几大张。
大的拿来做背扇,小的拿来联衣裙。
瓜藤拿做背扇带,瓜杆拿来吹得响。
瓜叶拿来做帽子,瓜米拿来做响呤。
大路不平不板厢,不得哪样送姑娘。
昨天拿来鸡报喜,今天赶场不遇场。
我走商店去买布,不得一段花衣裳。
心中想起无记路,找我叔娘来商量。
几个叔娘劝意我,这件事情好商量。
有拿无拿都要去,得当姑娘外婆娘。
喊起叔娘走上路,走在路头心头慌。
走在喜堂来坐下,脸上和像鸡来抓。
大路不平海石脚,不得哪样送幺婆。
昨天拿鸡来报喜,今天赶场场不合。
我走商店去买布,不得一段花衣裳。
心中想得无记路,我找叔娘来策略。
几个叔娘劝意我,这件事情越好说。
有拿无拿都要去,得当姑娘老外婆。
喊起叔娘走上路,走在路上不奈何。
爱苏州,怎能忘了那一曲吴侬软语

过去,百姓边干农活边唱山歌,或隔田隔港放声对歌,其乐无穷。对于这样的场景,吴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芦墟知名山歌手杨文英记忆犹新。她说,那个年代,没有广播,没有娱乐设备,山歌成了劳动人民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
清末民初,吴歌日趋繁衍发展,保存了大量的长篇叙事吴歌,曲调也更为丰富多彩。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歌得到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的发掘。吴江芦墟山歌手陆阿妹唱的《五姑娘》长达两千多行,曾轰动一时。
进入21世纪,有关部门又编辑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等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2006年,吴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啥个飞来节节高,啥个飞来像双刀?啥个飞啦青草里畔,啥个飞过太湖梢?叫天子飞来节节高,燕子飞来像双刀,野鸡飞喇青草里畔,水湖鹭飞过太湖梢。”白洋湾山歌是吴歌的一个分支,这首“盘答歌”,刁钻的问,妙趣的答,加上山歌手天然质朴的唱腔,听来让人回味无穷。
古老的山歌只有被一代代人传唱,才能获得生命力。从山歌到吴歌,其中的历史、流变不得不谈。当孕育山歌的自然环境逐渐丧失后,吴地山歌又是怎样一路艰辛从历史中走来的呢?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变,吴歌早已经渗透到当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见景而歌,遇事而歌,劳作而歌。
山歌是百姓的歌,诞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并在日常生活中丰满成熟。唱山歌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劳动时“冲困懒”、“同心力”的一个法宝。“山歌”的“山”实际上点出了歌的质朴、真实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据白洋湾街道文化站的实地调查结合以往资料,发现白洋湾山歌是苏州城北“阳澄——阳山”山歌带上的重要一环,在街道辖区内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申庄、新渔、张网、颜家等村。
田山歌

田山歌的文字素材1、标题:上海田山歌——稻作文化中的民歌2、小档案:●上海田山歌是400多年前吴地山歌的直接传承。
●是反映上海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手段。
●一种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形式独特,自成一格。
●在演唱方式上以领和邀卖相配,集体组合轮唱为主。
●歌词和题材主要在当地民众极为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产生。
●主要作品:《姚二官》、《熬郎》、《白六姐》、《大十二月花名》、《五姑娘》3、所属区县和单位:上海市青浦区文化馆4、项目简介:田山歌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一种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它在上海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四个郊县,其中又以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朱家角;松江的新浜、泖田,最为典型。
这些区域均属典型的水稻耕作区,水网交错,河湖密布。
另外,江苏的吴江、吴县,浙江的嘉善、嘉兴等邻近地区,也有相似的田山歌流传。
上海地区唱田山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青浦、松江、奉贤、金山等郊县中,很早就有田山歌的流播印迹。
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至迟在公元16-17世纪的明代时期,上海地区民间传唱田山歌的风气已经十分盛行。
清末民初时期,上海地区田山歌的创作与传播更是达到了鼎盛的阶段。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农业的推广以及农村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上海的田山歌逐渐走向了衰落,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但在一些老年村民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唱田山歌的习俗形式。
上海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田山歌,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
其演唱形式独特,自成一格。
它的过程主要由“头歌”、“前卖”、“前嘹”、“发长声”、“后卖”、“后嘹”、“赶老鸦”、“歇声”等部分组成。
当然由于田山歌本身的复杂性,各区县的山歌演唱形式仍有所不同。
如在奉贤,田山歌演唱形式一般分上下手唱,上手叫“头歌”,先演唱两句,下手叫“吊花”或“踏脚壳”,跟着重复一遍。
一唱一歇,配合默契,此起彼伏,很有气势。
调查你对沪剧了解多少

调
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沪剧。
查
报
告
戏”。
完 返回
沪剧唱腔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 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 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为了适应剧 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 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 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 式,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
三个以上,有专门的伴奏人员,整个班社
有八九个人,可以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
并且已经有女演员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
的。早期戏班主要在乡间流动演出,后来
又在上海的茶楼、街头演出。剧目大都以
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
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
完回
著名沪剧老演员吴素秋在表演 《阿必大回娘家》
沪剧《明月照我心》(该剧曾先
后荣获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演优秀剧目 奖,文化部的“文华大奖”和上海市 委宣传部的特别嘉奖等多项奖项。)
优秀传统沪剧《罗汉钱》
沪剧《家》
沪剧音乐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有很 多人对沪剧并不是很了解,这
说明我们传统的文化正在衰退。
调查:你对沪剧了解多少?
A.了解 B.了解一点 C.有所耳闻 D.未曾听说
A.了解:0人 B.了解一点:6人 C.有所耳闻:8人 D.未曾听说:6人
对沪剧了解程度
8 7 6 5 4 3 2 1 0
了解
了解一点 有所耳闻 未曾听说
沪剧
沪剧简介
历史沿革
艺术特点
完
完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 于上海,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 浙江杭、嘉、湖地区,属滩簧系统。
白茆山歌

白茆山歌的生存现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江南吴歌从形成之日起,就凝结了典型的民族性格与传统,并且在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积淀了多层次的民族音乐。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吴歌发展支派白茆山歌从历史中走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对传统的执著、守护与热爱!正是由于他们代代间的口耳相传,我们才得以在今天的时空中,领略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韵。
常熟白茆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重要一脉,它具体出现的时间,有文字记载可在南朝乐府中寻找到线索。
1至今可以落实最为确切的一首,见于明代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七:“好条白茆塘,只是开不全。
若与开得全,好与西帅歇战船”(西帅指当时与张士诚争雄的朱元璋)。
白茆山歌是白茆人在田间劳作时演唱的歌,所流传的山歌,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分劳动、古人名、地名、物名、节令、私情、摇船、长工、仪式、佛偈、叙事、儿歌等种类。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展迅速,适合山歌演唱的环境正慢慢消失,所以,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讲,把这样一种演唱形式记录下来,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本文,也将阐述在现代化城市背景下,白茆山歌的生存状况。
一、吴歌概念的定义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流域地区,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吴歌有四个嫡系,分别是相城阳澄渔歌、常熟白茆山歌、吴江芦墟山歌以及张家港的河阳山歌,而在留存至今的吴歌之中,要属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镇的“白茆山歌”保存最为完善。
追溯宗源,吴歌是从何时何地产生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吴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至少从迄今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已经伴随着先民的生产、生活而产生,并在上万年的历史时间中不断发展。
我们可以推测,在中国的文字没有出现之前,2吴歌就已经存在太湖流域地区产生和持续存在,并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了。
在江南吴歌存在的上万年历史中,这一特殊的中国民歌各种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和传播着,并且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非凡的记录。
吴歌中人生礼仪的文化研究

的 礼 仪 和 习 俗 , 来 备 受 重 视 。 《 记 ・昏 义 》 历 礼
日 : 礼 者 , 之 本 也 。 昏礼 者 , 合 二 姓 之 “昏 礼 …‘ 将 好 , 以 事 宗 庙 而 下 以 继 后 世 也 , 君 子 重 之 。 上 故 ”
-
f #统 的 中 国 社 会 以 家 庭 为 基 本 单 位 , 家 庭 幸 而
婚 、 亡 等 。吴 地 对 人 生 礼 仪 十 分 重 视 , 所 谓 死 有
生 中 有 三 次 重 ; S 仪 特 别 风 光 , 就 是 满 月 k L 那
果告 知女 方 , 定 缔 结 婚 姻 ; 决 “纳 征 ” 交 纳 聘 是 礼 定 婚 , 如 《礼 记 ・昏 义 》日 : 正 “纳 征 者 , 聘 纳 财 也 。征 , 也 , 纳 聘 财 而 后 婚 成 ” “ 期 ” 成 先 ; 请
一
、
引 言
段 , 而 婚姻礼 仪也被 看成 是人 生 的根本 大礼 。 因 封 建 社 会 的婚 礼 , 在 周 代 确 立 的 “ 礼 ” 础 是 六 基 上 , 经 千 百 年 的 时 间 发 展 成 的 具 有 丰 富 内 涵 历 的婚姻礼 仪和 习俗 。
吴 歌是 吴语 地 区 民歌 、 谣 的总 称 。吴 歌 民
二 、 姻 S 仪 的文 化 阐释 婚 L
婚 姻 礼 仪 作 为 一 项 重 要 的 “ 过 仪 式 ”, 通 是
社 会 和 家 庭 为 个 人 通 过 一 生 的 重 要 阶 段 而 设 置
节 中就 可 以看 出 。 比如 说 “ 八 字 ”, 多 吴 歌 请 很
中 男 女 结 私 情 之 始 都 有 这 一 情 节 , 叙 事 吴 歌 如
船 大连大学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目录简介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兴国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1]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
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起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弹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8个字,大意是“砍竹子,做刀箭,射弹子,追野兽。
”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歌唱的是猎手狩猎的过程。
另一首《击壤歌》歌词略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颂的也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
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村山歌》——流传在上海奉贤的汉族长篇叙事诗△小档案:·汉族终于发现了吴语口传叙事长诗《白杨村山歌》·著名“民歌之乡”上海奉贤得一颗璀璨明珠·描写爱情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民间文学得鸿篇巨著,长3100多行。
·《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首篇·代表人物:能完整演唱《白杨村山歌》的山歌大王朱炳良△所属: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关键词:民间文学·山歌·长篇叙事诗·山歌大王朱炳良项目简介上海市奉贤县是著名的“民歌之乡” ,各类长短山歌演唱源远流长。
汉族长篇叙事诗《白杨村山歌》是流传于上海南郊奉贤县民歌之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专家认为:《白杨村山歌》推翻了一直以来的“汉族无民间长篇叙事诗,江南无民间长篇叙事诗”的错误论断。
藏族有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彝族有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汉族终于有了吴语口传叙事长诗《白杨村山歌》。
《白杨村山歌》是一篇描写爱情的民间长篇叙事诗。
基本内容是描写男主人公摇船哥薛景春和女主人公方大姐的恋爱悲剧。
方大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心灵手巧,心地善良,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偶然的机会,她与薛景春在河边两次邂逅,互生好感,便山盟海誓私订婚约。
但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礼教的束缚下,方大姐被迫嫁给白杨村“百万家财有金银”的财主杨敬文。
最后,薛景春遭杨敬文痛打,双眼致残致瞎,落得个悲剧结局。
长诗最后一节通过薛景春之口向封建社会发出悲愤控诉:“为啥有缘千里不能会?为啥棒打鸳鸯两边分?”“穷人苦处向谁伸?”。
长诗《白杨村山歌》全篇分:“卖田瓜”、“织手巾”、“汏手巾”、“姐渡河”、“嫁姐”、“讨妻”、“抬轿”、“哭嫁”、“送姐”、“寻姐”、“二次寻姐”等正歌和《杨村丫枝》中“采桑”、“采鲜桃”、“搨落苏”、“打窗棂”、“香油垫”、“男点药”、“捏面裹馄饨”共十八个篇章,外加歌头、歌尾,歌词长达3100多行,句式多变,活泼自如。
修辞上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排比等,生动形象。
语言上继承“吴歌”传统,大量运用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穿插历史、戏曲典故,具有浓郁亲切的江南气息。
如“我拿侬姑娘云南白铜当银(“银”谐音“人”)看成,勿晓得侬锡里灌铅勿是银(人)!”“养我阿哥磨快锄头搨小花,又生铃子又开花;养我小女磨快薄刀切胡葱,切断胡葱两头空”。
山歌中还有不少类似陕北“信天游”的优美诗句,如“栗子花开来瓣瓣歪,膝馒头落地谢姆妈。
姆妈呀,角树花开来黑沉沉,夫家头一个重阳要讨回头信”等等。
《白杨村山歌》演唱时一般由两人分上下手唱,上手叫“头歌”,先领唱两句,下手叫“吊花”或“踏脚壳”,跟上手重复唱一遍。
山歌曲调高亢、嘹亮、气势豪迈,衬词繁多,声音悠长,唱时较费力,歌手均为男性。
《白杨村山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民俗、民风情况,同时,对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受其影响,衍生出中篇叙事山歌《卖红菱》(采录于奉贤光明乡,张仁余演唱),反映的也是男女追求恋爱自由的主题。
由奉贤钱桥乡出生的沪剧老前辈赵春芳创排的沪剧著名传统剧目《卖红菱》,蜚声沪上。
沪剧《芦荡火种》中的唱词“满树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三等四样花颜色”,《阿必大》中的唱词“羊吃干窠没奈何”等均出自《白杨村山歌》。
奉贤山歌剧团的市得奖剧目《桃郎和梅娘》改编于民间故事,有明显的《白杨村山歌》的影子,其山歌剧优美的曲调更是出于奉贤山歌的演唱范畴。
《白杨村山歌》对当地的群众文艺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金汇、齐贤等地区的群众文艺搞得红红火火,在全县乃至市郊闻名,如金汇的表演唱《我伲队里的黑板报》、锣鼓书《晒谷场上》,齐贤的歌舞《毛头姑娘学种田》、表演唱《马大嫂咏叹调》等无论作词、作曲都得益于奉贤传统山歌演唱,节目在市级乃至全国获奖。
市里当时专业人员创作的《长工苦》、《社员挑河泥》等好节目,莫不从《白杨村山歌》汲取了营养。
渊源历史上海市奉贤县是著名的“民歌之乡”,各类长短山歌演唱源远流长。
汉族长篇叙事诗《白杨村山歌》是流传于上海南郊奉贤县民歌之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奉贤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但文物考古表明,距今三四千年前,县境西南部柘林乡一带已有人居住。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设华亭县,奉贤县境属该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奉贤正式自华亭县析出建县。
据《奉贤县志》记:“奉贤是著名的民歌之乡,山歌演唱已有400多年的传统。
山歌之多、篇幅之长、歌手之众,甚为少见。
”《白杨村山歌》主要流传地金汇镇(包括齐贤地区)成市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年间。
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中或劳作之余,演唱山歌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深得群众喜爱。
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民国10年(1921年),奉贤有些民间山歌手拼档搭配,以换工(伴工)的形式结成“山歌班”演唱。
“山歌班”的形成不仅加强了山歌演唱的规模效应,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山歌师徒传承的学习效益。
能够从头到尾把长篇叙事山歌唱完的,多是参加过山歌班的山歌手。
奉贤齐贤著名的山歌手朱炳良,就是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15岁拜奉贤南桥地区山歌班“山歌大王”唐银山为师,学会《白杨村山歌》、《林氏女望乡》、《严家私情》三篇长达6000多行的叙事山歌和数十首短山歌的。
《白杨村山歌》是以奉贤齐贤地区的语言演唱的。
据专家论证:齐贤(金汇)方言属于汉语——吴方言——太湖片——苏沪嘉水片——松江方言区。
由于次语种分布区域广阔,故《白杨村山歌》能在相当大地区流传,《白杨村山歌》以口体语言,以叙述方式来讲述故事。
是长期流传在民间的汉族口头文学。
解放后,有关文化部门十分关注奉贤山歌的收集。
1958年,在新民歌运动期间,即将部分山歌编印成册。
60年代初,上海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及奉贤县的有关专家多次采访朱炳良,此外还有山歌手何祥荣、沈洪兴、严炳棠、徐永祥、唐宝根、张林根等。
采录者主要是专家任嘉禾、王文华(王仿)、杨里冈、皮作玖、马汉民、吴祖德以及奉贤县文化馆沈磊、宋新根等。
《白杨村山歌》在内部刊物《民间文学丛书》一经发表,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认为纠正了汉族没有长篇叙事诗的错误观点。
80年代初期,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再次到奉贤收集补充《白杨村山歌》,1984年刊登在《民间文艺集刊》第五期上。
1986年9月,完整的《白杨村山歌》作为首篇载发于江苏吴歌学会编辑的《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一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2000年,《白杨村山歌》、《林氏女望郎》、《严家私情》三部长篇叙事诗均被收录在《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一书(2000年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89年9月,《白杨村山歌》获第二届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二等奖。
全国报刊、电视台多有报道。
代表人物能把《白杨村山歌》完整唱齐的,据专家们在解放以后几次采风收集时发现仅为朱炳良一人。
朱炳良,男,汉族,1909年生于奉贤县齐贤乡龙潭村,1987年5月因病去世。
他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从小当裁缝做长工。
13岁那年开始学唱山歌,先是学会了各种小山歌。
他学的第一部长篇叙事山歌便是《白杨村山歌》,由于他记性好,嗓音条件好,一下子博得了人们的赞誉,声名鹊起。
但在旧社会,在众多的山歌手中流传这么一句话:“唱齐《白杨村山歌》,要绝子绝孙绝家门。
”朱炳良受此影响,以致于解放以后专业文化工作者在几次采风收集时也有所顾忌,不把它完整唱齐。
直到改革开放后,朱炳良看到当前社会人民生活安定,自己几个子女家家美满幸福,便打消了此顾忌,几经回忆,终于把《白杨村山歌》完整唱齐。
他愉快地说道:“今天我唱齐《白杨村山歌》留得七子十三孙。
”使《白杨村山歌》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朱炳良未进过学堂,靠勤奋的学习,惊人的记忆力积累了无数的大小山歌。
他喜爱学唱山歌,拜师学艺,刻苦认真。
他没有文化,但记性之好,令人叫绝。
他除了能演唱3100多行的《白杨村山歌》,还能演唱另外两篇叙事长诗《林氏女望郎》和《严家私情》(三首共6000多行),被称为“山歌大王”。
解放后,曾参加专区、省、市的会演,广受好评。
他演唱的《白杨村山歌》等三篇长叙事诗歌先后发表在《民间文艺集刊》上(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87年病逝。
他除了唱传统的山歌外,还紧跟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即兴编唱了很多歌颂党的政策和农村大好形势的山歌。
为了保存资料,他请人记下密密麻麻几大本歌词,包括传统的和创作的,足有10万多字。
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些珍藏于箱底的民间文学瑰宝被焚为灰烬。
基本特征1、《白杨村山歌》是奉贤人民历经几代传诵流传下来的一部文学精品,是汉民族最早发现的一部长篇爱情叙事诗,也是山歌手朱炳良所传唱的各类大小山歌中的代表作。
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也有不少歌手能够不完整的演唱此歌。
各位歌手演唱的歌词互有差异,曲调也根据各人的嗓音条件或高或低,句式或疏或密,各不相同。
2、《白杨村山歌》是一首描写悲剧爱情的民间长篇叙事山歌。
它表现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向往自由恋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同时也鞭挞了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残酷真相。
3、用本地方言传唱,是奉贤山歌传承的基本特性之一。
在流传的众多山歌中,有的是朗读性的,但《白杨村山歌》完全是以演唱的形式出现。
《白杨村山歌》全歌分:“卖田瓜”、“织手巾”、“汰手巾”、“嫁姐”、“讨妻”、“抬轿”、“哭嫁”、“送姐”等正歌和“采桑”、“采鲜桃”等杨村桠枝共18节,外加歌头、歌尾、歌词长达3100多句,句式多变,活泼自如,生动形象,语言上继承“吴歌”风格,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
4、《白杨村山歌》的演唱场合不固定,只要歌手兴趣上来或是经人邀请随时演唱。
最盛行、最传统的演唱场所是在田里劳作(如耘稻摆散,踏水车)或是夏夜宅头乘凉,也有一些手艺人(特别是裁缝师)在做生活时边做边唱,以消除疲劳,聊以自慰。
更有一些结婚喜庆场合,如有山歌手到场,众人请他一唱山歌,给婚礼增添喜庆。
在本地庙会活动中,歌手们一唱起山歌,更使庙会增添文化娱乐氛围。
传承价值1、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白杨村山歌》发源于上海闵行黄浦江南岸,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山歌运用了大量的当地及周边一带人民的口头语言,是汉民族不可多得的一篇文学力作,它对以后文学、诗歌、戏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沪剧《卖红菱》、《徐阿增出灯》、《阿必大》的唱词,都可见到它的影迹,甚至连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沙奶奶与指导员郭建光的一段唱段,也可见到《白杨村山歌》中的影子。
2、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白杨村山歌》涉及的是爱情故事,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
山歌多次提到本地民俗风情,人文景观,节气时令及衣食住行等内容,一定程度上宣扬了汉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对研究江南一带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作为第一部发现的汉族长篇爱情叙事诗,它的民族学价值也是不能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