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培养双性化气质的孩子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摘要】随着双性化性别角色的理论深入研究,大量事实证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同时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的长处和优点,也能更好的调节个体,快速适应各种环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更是性别决策的关键期,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初中生双性化人格培养共生课堂1.双性化人格的概念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他设计第一个双性化特质人格的心理量表(BSRI),贝姆用此表测量75名大学生,结果显示:约有32%的同学具有双性化人格,从此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
还将人的性别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四种类型。
最早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是罗西,他认为一个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
弗洛伊德曾提出“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即“对人类而言,不存在纯粹的男性和纯粹的女性,无论是在心理学上还是在生物学意义上都找不到的”[1]我国对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如张玉琴、李美华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性别角色形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经过程,贯穿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整个时期[2]2.双性化人格培养的意义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抓住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双性化人格,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西方就对双性化人格角色培养早有研究,在1980年人们就发现双性化个体不仅具备两性心理方面的优点,而且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卢勤采用修订的(Bem)性别角色量表,对学生进行实施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佳。
[3]丁·布洛卡提出的青春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三阶段中的最后一个阶段,14-15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相信自己性别角色的标准,运用性别角色原则设法超越社会规则,试图建立健全的双性化人格。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论文关键词:双性化教育因性施教双性化人格论文摘要: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十余年前,在我国社会变革,经济腾飞刚刚起步的时候,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就有人提出:“未来的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不会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会越来越多”。
十年后的今天,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人格双性化已成为青少年性别社会化发展的趋势。
伴随着儿童人格双性化的进展,人们却发出了“现在的小孩是怎么了?男孩太软弱、女孩像假小子”的慨叹。
甚至有人呼吁,要把男子汉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轨道。
[1]西方一些国家开始试行男女分班学习,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针对单一性别的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
以上种种现象开始引起研究者们的思考:与传统的性别观相比,现在的性别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双性化人格教育是否必要?如果必要,双性化教育还有哪些应该完善的地方?文章就以上几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并对二者的结合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指的是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
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男人“an-dros”和女人“gyne”。
双性化人格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位语。
从心理学角度讲,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的个体往往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兴趣、爱好、能力、需要、性格等心理特征,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
[2]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发现,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双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全人格教育:双性化气质的孩子的培养法

双性化气质的孩子的培养法作者:佚名来源:网络分享:全人格教育刚刚在央视八套热播的海外剧《乞丐王子》,让人们在这个夏季轻松了不少。
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让人思考,剧中的主人公给出生不久或者上幼儿园的女孩儿买手枪,给男孩儿买布娃娃,说是从小培养女孩的理性思维、独立气质;让男孩子不那么莽撞、学会体贴别人。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更优秀。
其实,有人把这称作双性化气质,双性化气质对孩子的性格发育是好是坏?需不需培养?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今报记者万道静实习生武小茹●玩具也有“男女”性别之分邻居家的大妈到上海女儿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回来时给孙子带的礼物也是阳刚十足,遥控的汽车玩具、变形金刚、手枪等。
“男孩子就应该从小培养他的男子汉气质,不能像女孩。
”大妈说。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玩具也有性别。
飞机、大炮、手枪等器械类玩具属于男孩子,布娃娃则属于女孩子。
在一些超市,记者也发现,一些带着孩子的父母买玩具时都是按性别给孩子选择玩具。
你会给儿子买女孩的玩具、给女儿买男孩子的玩具吗?记者分别询问了几位年轻的妈妈,大部分还是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尤其是给男孩子买布娃娃。
“刻意去培养孩子的双性化气质,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郑州福斯特咨询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彭熠说。
男孩子应该突出属于男孩子的气质,力量、责任、进取、支配和果断是代表男人的,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独特的气质,有爱心、善良和温柔。
●孩子的体格智力需要全面发展在电视剧中,人们认为,太过男性化或太过女性化在社会交往中都存在致命的弱点。
郑州市儿童医院儿保科科长朱晓华建议,家长可以从小就适度培养孩子的双性化气质,以完善孩子的性别角色。
“在童年时期,家长在完成孩子对性别认知的同时,没有必要强化男孩子、女孩子需要做些什么,应该玩什么玩具。
应该从体格、智力方面全面发展,让孩子多去尝试,不要用性别限制了孩子的活动。
”朱晓华说。
传统观念认为男子气质的突出之处是刚强,女子气质的珍贵之处是温柔。
“双性”教育可以让宝宝更出色

“双性”教育可以让宝宝更出色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觉一个专门有味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进展一样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专门是偏科现象严峻),缺乏想像力和制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顽固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对环境。
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进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猛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那个发觉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
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进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怀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令女孩过于脆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坚强的心理素养,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女孩。
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舍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材;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1、鼓舞小孩向异性学习不论是男孩依旧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进展和人格的完善。
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决和爽朗。
2、增加男女小孩接触的机会小孩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研究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幼儿时期是个体性别角色观念萌发和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个体终身发展的主要方面。
从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双性化是性别角色中最为理想的、最佳的一种性别角色模式,对幼儿实施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性别角色双性化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区,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而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
本研究在探讨幼儿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随机选取了山西省某市4所幼儿园,12个班级的36位幼儿教师、360位幼儿和所对应的360位幼儿家长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对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和归纳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策略。
首先,在幼儿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情况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其分布状况呈现“三足鼎立”的分化形式,分布比例最高的是拥有双性化的幼儿,最低的是男女单性化的幼儿;幼儿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各年级之间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幼儿的性别角色种类的分布和家庭结构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相关。
其次,在幼儿教师的教育方面,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总体水平欠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幼儿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培训和专业指导等。
在幼儿家长的教育方面,发现幼儿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总体水平较差;幼儿家长总体上有着比较高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幼儿家长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教育指导水平都不高。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幼儿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几近相同。
最后,从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
在幼儿园方面,幼儿教师要对不同性别的幼儿使用同样的评价制度和奖惩措施;并结合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园还要经常举行有关性别教育的学习和教育活动。
浅谈双性化人格和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专题》课程论文浅谈双性化人格和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姓名:曾诗雅学号:222012305081037教师:胥兴春班级:教育学部2012级学前1班学校:西南大学2016年1月3日浅谈双性化人格和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摘要通过对双性化人格的、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人格对早教的启示这三方面的探讨和分析,阐述了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的好处和培养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必要性。
分析当下我国学前教育中对儿童性别教育的现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并提出改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目录一、双性化人格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1)(一)双性化人格 (1)(二)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 (2)(三)双性化人格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示 (2)二、我国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现状 (3)(一)性别角色观念刻板 (3)(二)教育方式和内容 (3)(三)教育者的性别 (4)(四)电视媒介的性别教育 (4)三、如何开展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 (4)(一)改变家长和教师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 (4)(二)以游戏为切入点,找寻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契机 (5)(三)幼儿园和家长慎选幼儿读物和教材 (5)(四)适当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增加低幼阶段男性影响力 (5)参考文献 (6)一、双性化人格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一)双性化人格对性别角色差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达尔文时代。
长期以来,普罗大众都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纬度上的两级,即单维两级模式。
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心理学家费洛伊德、荣格分别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和“男性的女性意向”“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
美国的心理学家比姆是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以比姆为代表的一些双性化人格理论主张者公然宣称,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应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中解放出来。
研究实践从中性风潮之热谈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 图分 类 号] G 4 中 4
[ 文献 标识 码 ]B
[ 编 号 ] 17 — 64 (02 1— 00 0 文章 6 12 8 2 1) 4 0 1— 3
问题 的提 出
一
、
近 年 来随 着 “ 级 女 生” “ 油好 男 儿 ”等 电视 选 秀 超 加 节 目受 到 各 地 电 视 观 众 的热 议 和 追 捧 .中性 气 质 的 选 秀 明星 也成 为亿 万青 少 年 崇拜 的偶 像 。2 o 年 的 “ 女 ”冠 05 超 军 李 宇 春 凭 借 其 超 酷 的外 形 和 接 近男 中 音 的 嗓 音 将 自 己 定 格 在 了万 众 瞩 目的 时代 焦 点 ;2 0 年 “ 男 儿 ” 向鼎 、 07 好 师 洋 以其 甜 美 、乖 巧 的形 象 在 选 秀 舞 台 上 无 往 不 胜 。 与 此 同 时 .一 场 声 势 浩 大 的 中 性 狂 潮 席 卷 而 来 ,而 被 卷 入
一 研 究 实 践
[ 要 ] 近 年 来 随 着 中性 之 风 越 来越 热 ,教 育 工作 者 摘
也 开 始 更 多 地 关 注 中性 化 的 人 格 特 征 双 性 化 人 格 是 一
种 综 合 的 人 格 类 型 :即在 一 个 人 身 上 同 时具 有 男性 与 女
性 的 综 合 人 格 。 近 几 十 年 来 多 位 国 内 外 心 理 学 家 的 研 究 揭 示 : 拥 有 双 性 化 人 格 的 个 体 较 一 般 个 体 具 有 更 高 的 心
统 的 勇 敢 、坚 强 、大 方 等 特 质 外 ,更 多 了爱 心 、善 解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 实 在我 们 国家 ,双性 化人 格 的思 想 由来 已 久 .很 多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作者:陈静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3期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儿童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即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相结合。
双性化人格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
创设“双性化”教育,培养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
针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寻找出该研究新的领域与展望未来。
1 双性化涵义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平衡,既包含了男孩的独立、果断等理性情感,又具有女孩的细腻、温柔等感性情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人都是双性人,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体,所以很多人在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回归完整。
一个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从医学角度看,一个人都是有雌雄激素的,只是每人体中含量不同,表现出的特征不同。
从心里角度看,双性化人格是综合性人格,个体中既具有男性又具有女性的一些心理特征,比如能力、动机、需要、性格、兴趣等,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或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并不是生理上的两性错位(易性癖),更绝非一般带有否定和扭曲含义的所谓“不男不女”的同义语。
为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双性化”成果,以便从社会性别视角,为促进教育公平、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2 双性化的影响因素2.1 生物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性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每个人体内的基因编码不同导致的,遗传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人类遗传的原型意向可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偏向某一方向发展的人格。
基于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一个人可能生来就有外倾或内倾的强烈的倾向,他可能注定要成为情感型而不是思维形的人,他的阿尼玛原型或者阴影原型可能在犬性上就比较强或比较弱,因此在人格表现上会自然的带上独特的色彩。
”因此,每个人的基本特征易于向哪个方向发展似乎是决定了。
2.2 环境与教育直接影响作用双性化发展受家庭教育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论文:培养双性化气质的孩子
科研论文:培养双性化气质的孩子
【内容摘要】:“双性特质”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气质”后应运而生的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在保留本性别固有特征的基础上,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
美国的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对双性气质问题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具有双性气质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人,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
现代化程度逐步发展的今天,男女性别的差距正在缩小,男性可以显示出女性的温柔、细心,女性也可以像男性那样的大方、爽朗,双性人格可能成为我们社会中的理想性别角色类型。
而幼儿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双性化教育,以期培养具有理想性别角色特征的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决定在本班进行双性气质教育的尝试。
【关键词】:培养、双性化、气质、孩子
现状描述:
在班上开展区域活动时,我们给了幼儿自选、自主的权利,让孩子凭喜好选择区域进行活动,这使得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激情,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现象:男孩子喜欢在有冒险性、刺激的区域中玩耍,而那些要考验耐心细心的安静区域则成为女孩子们钟情的领地,这在无形中便符合了传统教育中“单性气质教育”的成果,即女孩的细心、耐心气质,男孩的粗犷、勇敢气质。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这样的活动方式使得幼儿在活动中只能从同性同伴身上习得人格气质,而减少了异性幼儿的交往,再加上成人根据社会环境对性别的不同理解,有意无意地为他们加上了社会期望的影响,不知不觉中便鼓励和强化了男女孩子之间已经存在的性别差异。
那么怎样才能让打破传统的性别标签,促进每个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呢?
镜头一:
区域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放眼望去,娃娃区内,全是女孩子们的身影,佳琪、茄荟等几个女孩正兴趣盎然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娃娃,给娃娃梳头、穿衣服等。
娃娃区外丁丁和刘雨航在门口徘徊了一阵,往里面望了望,便转到益智区“汽车俱乐部”去了。
教室另一头的“城建部”里,一堆男孩子正趴在积木旁琢磨着如何在城市里造一座立交桥。
在教室中央,乐乐环顾四周,看架势尚未选定游戏“目标”,乐乐是一个脑瓜子灵活、妙语连珠、但动手能力较弱、粗心的小男孩。
趁这机会,何不让他到手工区去试试身手?于是我便对乐乐展开了“攻势”,用激将法成功地将他带进了这块男孩子的“禁地”。
我先让乐乐观察作品区里的成品,为他准备了不同颜色的毛线,并特地将茄荟安排在他身边编织麻花辫。
我一边让乐乐自己尝试,一边借机引导他观察茄荟的制作过程,
不多久,一条出自男孩子之手的麻花辫就诞生了。
在我的激励下,乐乐不但学会了编麻花辫还萌生了将作品带进“城建部”开个展览馆的“弘愿”。
于是,手工区不再是女孩子的天下了。
镜头二:
电视里正在播放《彩虹公主》,孩子们围着看得不亦乐乎。
一旁琪琪的妈妈指着里面的小公主对琪琪说:“你看,这小公主又会弹琴又会跳舞,多好啊!你要像小公主学习,斯斯文文的,别老是爬啊滚啊的,哪有女孩子这样的。
”乐乐在旁边嚷起来:“我们才不要当小公主,我爸爸说我们是男子汉,不要喜欢抱抱娃娃,要勇敢,不能哭!”
问题与思考:
镜头一中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男孩子跟女孩子玩的活动有一道无形的“分隔线”,男孩子喜欢玩手枪,汽车,建构区里的建高楼等区域活动,而女孩子则喜欢娃娃家、手工区这些区域活动。
我班“手工区”自从开设以来,一系列的手工作品大多数出自女孩子的手,女孩子们越做越漂亮、越做越精致,兴趣也越做越高涨,然而在这些的作品行列中,却始终很少见到男孩子的作品,更不用说能在“手工区” 找到男孩子的身影了。
是否能把男孩子也引导到手工的队伍当中,是一直在思考的。
于是在适当的时机下,我们运用“双性气质”理念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小小男子汉进入编织区,去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感受一些女孩子耐心,细心,灵巧的气质,让他们的各方面发展更全面。
心理学家指出:“不要在游戏中过分突出性别分层,不要崇尚女孩子抱娃娃,男孩挥手枪的时代”。
多给孩子一些“社会自由度”,鼓励孩子们不分性别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促进身心发展。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幼儿性格向单一极端发展的趋向呢?
一、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
传统社会观念认为:男性应更像男人,女性更应像女人,男女有明显不同的社会角色分工。
并且这种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和性别偏见在孩子的日常成长环境中有所反映,如孩子们认为穿裙子还是穿裤子,长头发还是短头发是男女之间的区别。
认为“警察”必定是“叔叔”,“护士”一定是“阿姨”等。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社会团体。
父母对于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灌输是孩子对性别的最初印象。
父母的态度和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在镜头二中的描述正是如此。
雷克思博士等人研究表明:父母以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为依据对孩子能力的看法影响幼儿对自己的能力知觉。
三、教育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和父母一样在幼儿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影响,而且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成就行为归因时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如认为女孩子天生对数字不敏感,男孩动手能力弱是正常现象。
再者众所周知,我国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女性,“男老师”比较稀少,幼儿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造成影响。
四、教材和大众媒介的影响
正如镜头二中所描述的,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读物以及电视电影等媒介,甚至幼儿教育中使用的教材中的角色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者发现各媒介中性别定型的一个突出模式是:男性是进取的、有创造性的关键人物,而女性被描绘成回避伤害的和依赖的角色。
这容易使孩子形成性别角色的刻板观点。
一系列的影响因素使幼儿一生下来就被分别纳入由社会划分好的两个性别范畴并在成
长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他(她)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所认可的角色任务。
在幼儿园教育中也有这些贴有传统性别标签的活动,比如手工区,娃娃家这些锻炼耐心、细心的活动以及踢球,玩枪、建高楼等这些考验冒险精神、粗犷、勇敢的活动。
这说明了幼儿园培养幼儿单性气质的教育现象很浓重。
双性气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新理念,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的健康发展,进而缺乏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等各种人际关系处理上,都弱于那些双性气质的孩子。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双性特质呢?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
父母首先要使自己消除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束缚,并改变对性别角色的态度。
对不同性别的幼儿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不要嘲笑男孩子哭鼻子,不要嘲笑女孩子风风火火,只要是他们身上值得肯定的品质都要加以鼓励肯定。
二、幼儿园教育
1、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从改善自身心理特质入手,尽可能使自身成为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
淡化男女固有的性别框架,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影响幼儿形成良好性别角色态度。
2、注重孩子的兴趣选择,打破男女界限。
教师应让孩子自由地去挑选玩具、选择区域,鼓励他们不受限制地去体验各种生活,例如,玩娃娃家时,引导孩子,妈妈也要上班,爸爸也需要做家务。
鼓励男孩子参加手工操作活动等。
应以游戏为突破口实施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将性别公平教育引入幼儿的游戏和活动中。
既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在游戏活动中的差异。
在游戏角色的安排上,不妨让男孩子扮演“兔妈妈”,让女孩子扮演“猎人”,
使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发挥互补作用。
3、根据幼儿园女教师偏多的情况,适当地增强男性气质特征的培养。
例如在体育活动中选择具有刺激、惊险、富有挑战性,具有一些“危险性”的活动,鼓励幼儿勇敢参加,使孩子的意志力、决断能力、独立、勇敢等男性气质特征得到锻炼。
突破教育者自身性别的局限性,那么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可以培养出集双性气质于一身的儿童。
双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我们应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让孩子获得正确的性别认识,使孩子向两性品质最完善结合的方向发展,让孩子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双性化健康人格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李林仙《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心理学动态[M]1995年第四期。
【2】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J]1996年第三期。
【3】吴放《鼓励幼儿不分性别去尝试更多的生活经验》学前教育研究[M]200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