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相互作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相互作用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各种相互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学习中涉及的几个重要的相互作用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重力作用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宇宙中无处不在。
重力作用是由质量之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
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还可以解释地球上物体下落的现象,也是天体运动的基本原因。
二、摩擦力作用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受到阻碍时产生的力。
动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表面间的摩擦而产生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三、弹力作用弹力是物体之间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当一个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它会产生弹性形变,这时物体内部的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使得物体恢复原有的形状。
弹力与物体的形变成正比,与物体的弹性系数成正比。
弹簧是一个常见的弹性体,通过弹簧的拉伸和压缩,我们可以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四、电磁力作用电磁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电磁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磁力不仅存在于静电场中,还存在于电流和磁场中。
电场和磁场对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扩展了电磁力的应用范围。
五、压力作用压力是一种物质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产生的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会产生对外的压力。
按照帕斯卡定律,物体内的液体或气体在任意位置上的压力大小是相等的。
压力作用在液压和气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水泵、液压千斤顶等。
通过对以上几种相互作用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点回顾1.力和力的图示2.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运动状态、发生形变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G=mg 竖直向下重心5.四种基本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弱相互作用6.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7.弹力产生条件:挤压、发生弹性形变8.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9.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大小:f=μN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10.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1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12.受力分析二、习题 选择题1.如图所示,物块在力F 作用下向右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 f 与拉力F 的合力方向应该是( ) A .水平向右 B .竖直向上 C .向右偏上 D .向左偏上2.物体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F1=4N ,F2=8N ,保持F1不变,将F2由8N 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它们的合力大小变化是(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先变大后变小3.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若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 ≠0.则关于B 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4.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大小相等,互相垂直的水平力F1和F2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如图所示,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 )A .在F1的反方向上受到Ff1=μmg 的摩擦力B .在F2的反方向上受到Ff2=μmg 的摩擦力C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合=2μmgD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μmg5.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 .L +μk m1gB .L +μk (m1+m2)gC .L +μkm2gD .L +μ(m1m2g)k(m1+m2)6.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木块在质量为m2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A .μ1(m1+m2)gB .μ2m1gC .μ1m1gD .μ1m1g +μ2m2g7.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滑块A 、B ,按如图所示叠放,设A 、B 接触的斜面光滑,A 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在B 上作用一水平推力F ,恰好使A 、B 一起在桌面上匀速运动,且A 、B 保持相对静止,则动摩擦因数μ跟斜面倾角θ的关系为( )A .μ=tan θB .μ=12tan θC .μ=2tan θD .μ与θ无关8.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两个球A 、B 固定在杆的两端,将其放入光滑的半圆形碗中,杆的长度等于碗的半径,当杆与碗的竖直半径垂直时,两球刚好能平衡,则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 )A.33mgB.233mg C.32mgD .2mg9.如图所示,一条细绳跨过定滑轮连接物体A 、B ,A 悬挂起来,B 穿在一根竖直杆上,两物体均保持静止,不计绳与滑轮、B 与竖直杆间的摩擦,已知绳与竖直杆间的夹角θ,则物体A 、B 的质量之比mA:mB 等于( )A .cos θ:1B .1:cos θC .tan θ:1D .1:sin θ10.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 、B 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 端位置不变,将B 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 端移到B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B .B 端移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C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D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11.如图,重力大小为G 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 ,若F 总小于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12.如图,a 、b 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00N/m ,200N/m 。
相互作用知识点

相互作用知识点相互作用是物体之间或者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并贯穿于各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本文将从不同学科角度介绍几个与相互作用相关的知识点。
一、物理学中的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相互作用是研究物质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常见的物理学中的相互作用有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
1. 引力:引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
它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的基础,也是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原因。
相互作用的引力公式由牛顿提出,即引力等于两个物体质量之积除以两个物体距离平方的比值。
2. 电磁力:电磁力是带电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这种力不仅存在于微观粒子间,也存在于宏观物体间,如磁铁吸附铁磁物体。
3. 强核力:强核力是原子核内部的相互作用力。
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相互作用力,可以保持原子核的稳定。
强核力作用下,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原子核。
4. 弱核力:弱核力是介于强核力和电磁力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力。
它是一种极短程力,只在非常短的距离内产生相互作用。
弱核力在一些核反应和强子的衰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化学中的相互作用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也涉及到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化学中常见的相互作用:1. 共价键:共价键是指两个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的形成是由于原子间的电子云重叠,并使得原子形成分子。
共价键的强度取决于电子云重叠的度和电负性差异。
2. 离子键:离子键是指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力相互吸引形成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的形成需要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转移,最终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3. 氢键: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含氢原子的极性分子间。
它是通过氢原子与带有电负性较强的原子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而形成。
三、生物学中的相互作用生物学研究生命体之间以及生物体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

相互作用力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是矢量,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重力是地球对一切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的表达式:G=mg,其中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9.8m/s²)。
三、弹力弹力是弹性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力的表达式:F=kx,其中F为弹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且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f=μFN,其中Ff为滑动摩擦力,μ为滑动摩擦系数,FN为正压力。
静摩擦力:0≤Ff≤μsFN,其中μs为静摩擦系数。
五、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在惯性系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六、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F=m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七、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产生的两个力的作用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八、平衡力平衡力:几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几个力叫做平衡力。
九、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把研究对象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十、常见问题类型重力、弹力、摩擦力、合力、牛顿三大定律、平衡力、受力分析等。
十一、解题技巧抓住关键:明确研究对象、分析题型、明确求解目标。
画图分析:用示意图表示物体所受的力和运动情况。
巧用公式:根据物理规律和公式进行解答。
综合运用: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和解题技巧进行解答。
十二、拓展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库仑定律洛伦兹力十三、总结相互作用力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

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物质性:力是物对物的作用。
3、力的相互性: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5、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
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
6、力的三要素: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化。
7、力的作用效果: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
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大小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旋转方向不同。
8、力的示意图: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9、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分类: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等。
②效果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2)按作用方式可分为:接触力(如支持力、压力等)和场力(如重力等)。
(3)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内力和外力。
(4)按力的关系可分为:共点力、共面力、平行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10、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也叫重量,常用符号G表示。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其本质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重力与运动状态和接触面均无关。
1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
12、重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共同决定。
(1)在同一地点,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所受的重力可能不同,不过这种差异很小,一般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其重力大小恒定不变。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重要知识点小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重要知识点小结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并产生相互影响的力。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相互作用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小结。
1.基本力与相互作用定律首先,我们学习了物理中的基本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和浮力。
根据相互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地球对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地球的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有惯性,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第二定律说明了力的概念,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
3.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力之一,它决定了物体在地面上的重量。
4.弹力弹力是由于弹性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力。
当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弹簧或弹性体会产生弹力,使物体恢复到原始形状。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弹簧伸缩的长度成正比。
5.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间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准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受力面积以及相对运动速度有关。
6.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上升的力。
它是由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而产生的。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成正比。
7.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描述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它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行星运动、地球上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等现象。
8.载物斜面的力学分析载物斜面是一种应用力学分析的常见情况。
生态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生态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生态相互作用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过程。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也决定了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实现。
下面将总结一些与生态相互作用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生态相互作用的类型1.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一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它分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两个角色。
捕食者通过捕食被捕食者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2.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常见的共生关系有互惠共生(双方相互受益)、寄生共生(寄生者获取利益而宿主受到损失)和共生共生(双方相互依赖)。
3.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发生的争夺关系。
竞争可以是直接的,如争夺食物和栖息地,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争夺光线和养分。
4. 共存关系:共存关系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存在多个物种,彼此之间既不捕食对方,也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物种能够共同存活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物种适应的策略1. 适应捕食者的策略:捕食者通过进化逐渐发展出适应不同捕食方式的特殊结构和行为。
例如,利用速度来捕捉猎物的食肉动物通常具有发达的肌肉和敏捷的四肢。
2. 适应被捕食者的策略:被捕食者通过进化逐渐发展出逃避和伪装的策略来避免被捕食。
例如,一些动物能够改变自己的体色以融入环境,从而较难被捕食者发现。
3. 适应竞争的策略:物种之间为了适应资源竞争,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策略。
例如,一些植物通过扩展根系和调整生长形态来获取更多的养分和阳光。
4. 适应共存的策略: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共存,物种之间会演化出差异化的生态位和分布模式。
这样可以减少直接竞争,从而实现共存。
三、生态相互作用的影响1.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生态相互作用对物种的分布和数量具有重要影响。
某些正向的相互作用能够促进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维持。
2. 能量流动:捕食关系能够传递能量,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等。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概念和定律。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相互作用的概念:物体之间会相互产生作用力,称为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是:有力的物体不断改变其位置和形状,轻盈的物体则很难改变其位置和形状。
2. 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物体内部会产生恢复变形的力,称为弹性力。
弹性力的大小是与变形量成正比的,并且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性力的关系:F = kx,其中F为弹性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变形量。
3. 弹簧的形变:弹簧的形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拉伸形变和压缩形变。
拉伸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增加,压缩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缩短。
4. 弹簧系数:弹簧系数是一个描述弹簧性质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弹簧系数越大,弹簧的劲度越大,反之弹簧的劲度越小。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6. 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在自由悬空状态下所处的平衡位置。
对称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对称轴上,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形状对称的位置。
7. 压强:物体受到的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力称为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受力大小,A为受力作用面积。
8. 压强的应用:应用压强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和应用,如大海能够支撑船只、用小钉子穿墙等。
9. 连续介质的流动: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行为的学科,其中连续介质流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连续介质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为层流和湍流。
10. 流体的压强:流体受到的压强是由其自身重力和外部施加的压力造成的。
流体的压强还与流体密度和流体的高度有关,按照势能变化原理,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ρgh,其中P为压强,ρ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流体所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 三种常见的力
一、重力:
(一)产生原因: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注意: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式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二)大小:G=mg g=9.8N/Kg 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三)方向:竖直向下
二、弹力:
(一)产生原因: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二)方向:与形变量方向相反,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1、弹簧(或弹力绳)在弹性限度内产生弹力大小的计算遵从胡克定律:
F=k △x 其中:F 是弹簧弹力,k 弹簧的劲度系数,△x 形变量 注意:
(1)k 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结构有关。
(2)劲度系数为k 1k 2的两个弹簧:串联后,2
12
1k k k k k +=
串(两弹簧上力相同)
并联后,21k k +=并k (两弹簧△x 相同)
(3)弹簧上的力只看一端大小 2、轻绳:只能拉,不能怼
①滑轮模型——轻绳跨过光滑滑轮(或光滑挂钩)等,则滑轮两侧的绳子是同一段绳子,而同一段绳中张力处处相等;
②结点模型——几段绳子栓结于某一点,则这几段绳子中张力一般不相等。
3、杆:
死杆:与外力方向相反 活杆:有转轴或者铰链等字眼,静止时,力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三、摩擦力:
(一)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相互挤压3、接触面粗糙4、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 (二)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三)大小口诀:静摩擦,最后算,用受力平衡算,动摩擦,先算,用f=uF N 算。
(F N 是正压力)
第二部分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共点力合成方法及合力范围
(一)基本方法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 θ为F 1F 2两个力的夹角
(二)扩展方法:
1、拉密原理:
F 1
sin θ1
=
F 2sin θ2
=
F 3sin θ3
2、巧用特殊角:
(1)同一个平面互成120°角的大小相等的三个力合力为0 (2)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三)合力的范围:
1、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2、三个力合力的范围:设f 1≤f 2≤f 3则:最大值f max = f 1+f 2+f 3
最小值 如果有一个力在另外两个力的合力范围之内f min =0
如果没有哪个力在另外两个力的范围之内f min = f 3- f 1-f 2
二、受力分析步骤
(一)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受力分析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二)隔离物体分析: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
(三)按顺序分析:按一定顺序找出研究对象受到的所有力,一般先分析场力,再分析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它力,切勿漏力。
(四)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各力画在物体或系统的受力示意图上,并准确的标出各力的方向、符号。
(五)检查是否有误,确定每个力都能找出它的施力物体且受力满足物体或系统的运动状态,否则可能发生漏力、多力或错力现象。
三、正交分解步骤
(一)受力分析
(二)建立直角坐标系:在静力学中,以尽量少分解力为原则。
在动力学中,要使加速度在一个坐标轴上。
(三)将不再坐标轴的上的分解到坐标轴上
(四)求解未知量:在静力学中,X 轴和Y 轴的合力为零列等式求解。
在动力学中,X 轴或Y 轴的合力的等于ma 列等式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