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写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800字关于人与自然的议论文

《关于写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800字关于人与自然的议论文

《关于写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800字关于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一:《关于写人与自然的议论文作文》800字本文关键字: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世人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

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破坏大自然,地球上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自然创造了人类,孕育了人类。

她是人类的母亲,她一直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孩子。

她包容人类一次又一次的错误。

她一直默默的付出。

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挽回。

她明白,她明白人类这样下去,终究会受到惩罚。

她不想,也不忍心看着人类受到惩罚。

于是她极力掩饰着人类的罪行。

同时她也等待着,等待着人类觉醒的一天。

而人类却不知道母亲的痛苦和等待。

仍然伤害着母亲。

只想着怎么从母亲那里谋取更多利益。

人类大量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这不仅破坏了母亲原有的面貌而且也使母亲失去了健康。

此外,人类还破坏了植被。

因为人类的乱砍乱伐,使树木大量减少。

原来是树林成群的地方现在已建起了高楼大厦;有的人甚至在山中建起了工厂。

森林大面积减少,这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也因为人类的破坏,使沙漠越来越多,沙尘暴也越来越频繁。

以前的宁波是个宁静的城市。

而前不久,沙尘暴竟然也袭击了这里。

这是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因此我们多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使沙尘暴得到很好的控制。

人类盲目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

人类的盲目使自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罗布泊,过去那里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那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而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溪流也干枯了。

那里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

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飞禽敢于穿越。

更过分的是人类不仅把自己处理不了的垃圾藏到母亲体内。

还把工业污水排入母亲的血管内,母亲的血液被污染了。

可人类没想过:母亲的血液都被污然后该怎么办?人类将怎么生存?大自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实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

“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态自然观伦理学论文

生态自然观伦理学论文

生态自然观伦理学论文生态自然观伦理学论文预读: 摘要:一、从人工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不是由自然界的演化造成的,而是由人的行为造成的,人的行为又是同人的观念紧密相联的.生态危机是人类的生存危机,也是人类的观念危机;是人类的道德危机,也是人类的自然观危机.要解决生态危机,不仅要调整人的道德观念,还要调整人的自然观念.哲学观念的变革,从来都是最深层次的观念变革,没有自然观的根本性转变,就不可能有关于自然界的伦理观念,就不可能有富有哲理的环境伦理学.自然观已经历了天然自然观与人工自然观两个发展阶段.天然自然观是人类自然生存的反映,人工自然观是人类人工(或技术)生存的反映.在前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是一种自然生存.自然生存是人类主要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天然资源而生存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自然生存方式中,人依赖天然自然物生存,自然界提供什么,人就利用和消费什么.人类只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去改造自然,更多的是必须被动适应自然界,甚至等待自然的某种“恩赐”.在自然生存中,人本质上与高等动物抑或其他生命体一样生存.因此,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是以人顺从自然为代价获得的.没有这样的原始和谐,人类就难以生存.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的生存方式便从自然生存转向人工生存.人工生存是人类主要依赖人工自然物而生存的一种生存方式.在人工生存方式中,人通过技术的应用,尤其通过工业化,大规模地制造人工自然物,创造了系统的人工自然界.人工生存也就是技术生存.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然已不再是人类等待其提供资源的对象,而是人的技术作用的对象,是人通过技术进行制造和统治的对象.法国的彭加勒说:“今天,我们不再乞求自然,我们支配自然,因为我们发现了她的某些秘密.”?英国的李约瑟说,人们对自然界实行“封建或帝制的统治”?.人在自然界的面前从被动者转化为主动者,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也随之被打破.技术生存引起了自然观、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自然界能向人类提供些什么,而是人类能把自然界改造成什么样以及由此可以获得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其出发点必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开始分裂,甚至走向对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曲解为君臣、主仆甚至对抗关系.于是,天然自然观就必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观.人类的技术生存和相应的人工自然观的确立,其弊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挥到了极致.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人姿态,使得资本不仅作为殖民者侵入一切非资本主义民族,而且作为殖民者全面侵入自然界,进行疯狂的掠夺和征服.其几百年无节制逐利所欠下的自然界的巨大债务,至今仍然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负.但是,也要承认,对于自然界的这种征服者的态度,并非仅仅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而产生,也有认识论方面的原因.因此,我国尽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克服人工自然观片面性认识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人类产生于天然自然界,又创造了一个人工自然界.人类在创造人工自然界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天然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均衡分布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出现,实际上是两种自然碰撞和冲突的结果.然而,人工自然是人创制的产物,人的生存危机是人与他产生于其中的自然相对立的产物.显然,责任在人,而不在自然.近代工业社会使人完成了从自然生存到人工生存的转折,也相应地使人开始了从天然自然观向人工自然观的转折.人类既享受到这一转折的硕果,同样也尝到了它带来的苦果.维纳说:“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刀,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地发展到这个地步.”?技术生存引起的严重环境危机促使人们对人工自然观进行反思,这必然导致自然观的新变革———从人工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二、从人工生存转向生态生存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问题,就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从技术生存转向生态生存.因为环境和生态危机是与技术生存相伴而生的,是技术生存的现实导致的恶果.生态生存是人类主要依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协调发展而生存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态生存并不是否定技术生存的作用,它仍保留技术生存的合理内容,也必然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然而,生态生存所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而是绿色的、生态的、环境友好的技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生态生存是“新技术生存”,是“绿色技术生存”,是“生态的”技术生存.它同传统的技术生存有本质的区别: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人类不再是在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人工自然中生存,而是在和谐协调的生态化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即在生态自然中生存.生态生存是自然生存与人工生存的辩证统一,是人工自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并在新的自然观念指导下,借助高技术和新技术革命向天然自然的复归.这就要创建生态自然这种新自然形态?.因此,生态生存是人类依赖生态自然而生存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态自然是人工自然的生态化,或是天然化的人工自然.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不再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是双向的、可逆的,人工自然逐渐融入天然自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双向互动的大系统.生态自然还包括人自身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均衡发展,它将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推动人类向人的生态化方向前进.从人工自然到生态自然,从技术生存到生态生存,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人类只有在这次转折中,才会真正实现对生态危机的超越.生态自然观是一种新的自然观形态,是从自然观的高度对生态自然与人的生态生存的概括.生态自然观对人工自然的发展及其引发的利弊进行反思,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哲学总结和对未来生态生存模式的设想.生态自然观关注自然对人的价值和自然自身的本体论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关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生态自然观将对自然和技术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解,是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并重的自然观,是适应自然与超越自然相结合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有可能从根本上增强人类的生态意识,从而促进生态科技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消费观、生态发展观、生态伦理观及生态思维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等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三、环境伦理学与生态自然观传统的经济观仅关注利润、效益、经济增长,往往不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在内,计入成本.实际上,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是以此为代价换来的.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以为GDP增长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等于社会发展.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片面化、极端化.新的经济观研究应与生态自然观研究结合起来,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这种生态经济观应思考新的财富准则.西方的“自觉资本主义”?、绿色GDP、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等,都体现了这一新视角.传统的科技观也仅关注科技的经济和生产力功能,强调科技为经济服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科技高速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带来人类幸福、人性完善、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反,单纯地、急功近利地追求经济增长,使技术成了牺牲生态环境的帮凶.所以生态科技观应努力使这“第一生产力”成为清洁的、绿色的、生态的生产力.所谓的技术创新应从传统的单纯功利的技术创新转向绿色的生态的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不仅是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而且也应当成为保护自然的伟大力量.生态发展观强调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家设计及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状况等的生态化,也就是强调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家居、生态社会、生态生存,等等.人类的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许多领域都要求观念的转变,自然观与伦理观同样需要转变.环境伦理学把伦理关注的对象从人推广到环境(也即自然环境),因此环境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实质上是自然伦理学,这就同自然观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从自然观的角度重新思考自然的本质,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坚实、合理的理论基础.环境伦理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实际上就是自然观问题.显然,作为环境伦理学哲学基础的自然观,就是生态自然观.自然界本身有价值吗?或者说,自然界相对于自然界所有成员(而不仅仅是相对于人)有价值吗?在人工自然观中,人是唯一的价值主体,自然的价值只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要.正是这种片面的自然价值观(工具价值)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发.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自然物都有其一定的位置,都对生态系统做出了贡献,因而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人类不仅要利用自然界对人的价值,还应当尊重自然界自身的价值.自然界本身具有生存(即存在)的权利吗?在人工自然观中,唯有人才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如果说自然界有什么权利,那只能是被人无偿占有的“权利”,实际上自然界只有义务.从生态自然观可见,自然界不是为了人而存在和演化的,每一种自然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自然物.每一种自然物都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演化相对于整体自然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意义(即价值).没有一个个具体的自然物,就不可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对自然物生存权利的尊重,就是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价值)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人工自然观中,平等的概念与自然观无关.人工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有用和可用,甚至是占有与被占有、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自然界也在“占有”“支配”“统治”着人.因而,在生态自然观中,自然界具有层次结构,自然物具有形态的差异.人永远都具有生物性即自然属性,就此而言,人也是自然界的一个层次,是自然物的一种形态,不应当具有“自然统治者”的唯一、不变的特殊地位.由此可见,环境伦理学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就应当从自然观的角度厘清这些问题.所以生态自然观是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传统自然观(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实际上是把人与自然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而生态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巨系统.因此,在生态自然观中,人们没有必要纠缠“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或“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找一个“中心”,就会把人们的认识引入误区.同人工自然观相比,生态自然观有了新的出发点.同样,同传统伦理学相比,环境伦理学也有了新的出发点.人工自然观与传统伦理学都只从人的利益出发,而生态自然观与自然伦理学则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就像传统伦理学同人工自然观有内在的联系一样,环境伦理学同生态自然观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生态自然观与环境伦理学研究的落脚点,都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从人工生存或技术生存转向生态生存,即绿色生存,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也是人与人的和谐生存.这是人的全面、均衡的发展之路.。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 论文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 论文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论文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姓名:王枭学号:2021230072 专业:材料加工工程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

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

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古代哲学的有机论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在物质中寻找实在,创立了关于基本元素的学说。

古代朴素自然观研究论文

古代朴素自然观研究论文

古代朴素自然观研究论文古代朴素自然观是指人们在古代时期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的观察主要依赖于直接感知和经验,并借助于传统经验和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和宇宙的起源。

在这样的观察和解释方式下,形成了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山水神灵崇拜;(二)星宿神话传说;(三)五行相生相克;(四)气的概念和九宫八卦;(五)命运神秘拟人化。

山水神灵崇拜是古代人类最早的自然崇拜活动之一。

对于山、水、森林、湖泊等大自然景观,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神性,认为这些景观具有灵性,并认为自身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关系。

因此,人们将这些自然景观和现象拟人化,并用神的方式表示崇拜和敬畏之情。

例如中国的泰山、黄山、嵩山等山脉以及淮河、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都有相应的神灵崇拜史迹。

在欧洲,希腊和罗马的神话中,自然神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们被视为掌握着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秘的源泉。

星宿神话传说则是古代人们想象出来的各种关于星座的故事,也称为星座神话。

在古代人们的眼中,星座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天神和英雄的居所。

每个星座都有其对应的神话和传说,这些传说包含了很多道德教育和虚构故事。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猎户座、天龙座等都有相应的传说,它们文艺富饶、形象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有趣的文化遗产。

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常用词汇之一,它指代着自然界中的诸多秩序和规律。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万物皆由五行构成,这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构成了事物生成、发展和转化的复杂生态系统。

五行哲学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宇宙的方方面面,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运用,如医学、食物、和建筑等。

气的概念和九宫八卦则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两个重要部分。

气是很难准确表述的,它既包括了自然界中的能量、物质的运动、形态、变化等方面,又包括了生命、思想、心灵等多个层面。

自然学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学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摘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真正地绿色生活空间,坚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审视和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撒播环保理念,维护生态权益,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是我们走向永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含义(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有机体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看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但人类社会财富的取得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人类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更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在之物,我们人类只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类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脱离自然环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行的,以破坏自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就是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大好局面,使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共处的循环发展模式。

坚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和善待自然。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严重。

辩证唯物主义期末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期末论文

浅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摘要]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与之相反的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

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发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时代意义哲学的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本身的哲学理论,是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自然界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诸多观点的总和,亦即哲学的“自然图景”。

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社会历史割裂开来,以抽象化的、纯粹的自然界为立脚点,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唯物主义向上的发展。

[1]只有创立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才有可能。

这一点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2]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含义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以下两种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了最为系统、最为集中的阐发。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周围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但恩格斯的自然观亦即恩格斯所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益显示出巨大的理论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观的发展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之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当前的自然现状,对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基础进行历史性的回顾。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但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

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

但这一阶段仍处于设想时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包括如下几点。

(1)整体性新生态观念的确立。

首先是克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熏切实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熏以一种开放的宽容态度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其次是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它们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最后必须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要强调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个根本条件是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创造稳定、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

(2)可持续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斗争。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是以承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前提的,否则和谐也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

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类的生存就与它们是充满矛盾的。

人要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发展,人类首先要能理解自然、掌握自然、控制自然,和谐中既有服从又有“斗争”,和谐是以人类的科技、文化进步作为核心内容的。

(3)科学技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谈判的砝码。

只有当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控制、影响自然的时候,才能彻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大多数自然灾害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类社会初期那样的大自然灾害已经能够基本避免了,但现在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生态问题属于全球问题,而科技发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们很难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以印度洋海啸为例,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机制,即使美国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做好准备,但竟然无法找到与这些国家沟通的有效途径,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

(4)科技、人文、生态环境的一体化。

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人类实现人文、科技和整个生态圈环境的一体化才是根本的途径。

因为在当代社会,地震、江河洪灾等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产生的威胁、破坏力已大大缩小了,全球气候变化有2/3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其他才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当代自然灾害一般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比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专家们研究认为,造成这次大洪灾的原因是除了雨量过大造成洪水外,更在于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所致。

我们所提倡的新自然观将坚持人与自然的相互限定、相互依赖和相互包容,坚持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不可分割和内在统一,以承认自然价值的多样性为基础,对自然资源的消费不仅要支付其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还要支付其生态等其他价值。

二认识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确立当代自然观发展。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多维阐。

,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的自然观就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创立了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

从本体论来说,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观。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指向的自然界,是现实的自然界,而不是抽象的自然界,是被人类的本质力量中介了的实践的人化自然界。

马克思之所以强调要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去把自然界“人化”.是因为马克思历来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是第一位的,是把握自然的最基本的方式。

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蕴涵有丰富的生态文明价值。

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各方面的表现和追求。

通过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多维探索中得出: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着天然的耦合性,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中蕴涵有丰富生态文明价值。

马克思多维自然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法国著名的生态主义者作为人类自然观的精华,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类应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论,确立正确的生存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方面推动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不断实现现代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出许多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

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以“主宰者”、“统治者”面目出现的“控制型”、“征服型”的自然观。

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从“自然一人一社会”的整体有机性的系统思维方式出发。

将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提高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高度来审视,从而把生命联合体利益、人与自然的利益共同体作为道德的终极目标,本质上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人只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

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从人类生存发展的角度辩证地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

为人类指明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价值观视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

否则,人类仅把自然界当作征服的对象,不仅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还会丧失人类持续生存的基础.所以.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是马克思自然观告诉我们的惟一选择。

三新中国初期,毛泽东的自然观对当代自然观的影响。

毛泽东自然观,是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认识自然界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这是辩证唯物论关于运动、变化、斗争和发展的自然观。

科学生态文明观是科学发展观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辩证思想以及生态文明思想的总称。

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

其中对毛泽东自然观思想实现的转变是最有突破性的。

一)理念的转变:“斗争理念”向“和谐理念”见过初期,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巩固新制度,建设新国家,这是当时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必然责任。

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提出“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向地球作战,向自然界开战”,号召和领到全国人民进行又一场“战争”和“革命”。

他形象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喻成一场新的“战争”和“技术革命”,表现了他对待自然界的“斗争理念”。

我们把其归为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

在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为敌,向大自然开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

在这场新的“战争”和“革命”中,按照毛泽东思维逻辑的发展,胜利者和生存者只有一个即人类自身,自然沦为人类征服、改造和宰制的对象,而其结果是生态恶化,“自然必死”成为必然,同时预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和困境‘。

环境:“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人民发展经济,建设新国家,把思想的重心全部放在经济上,强调发展就是增长。

从一方面说,这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发展经济解决很大部分人现实存在的温饱问题。

发展经济促进生力的解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前面所说,发展经济的思想还在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上,经济增长是以对自然的掠夺和盘剥为前提的,人类生产生活处于“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的循环之中。

由此造成,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随着污染物和人工制品的积累、扩散,野生动植物的空间日益被挤占,地球的生态健康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系统日益失衡,这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科学生态文明观是新型的文明形态,它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基于实提出的指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

文明意味着对动物本能生存方式的超越,人类必须以文化生存的方式生存在地球上,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是自杀式的文明,当工业文明将反自然倾向推向极端时,人类遭到了生存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它汲取了原始文化“亲自然”的优点,又继承了现代工业文明民主、法治等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注重人自然的和谐共生,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产资源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从建国初期生产和生态环境、资源之间恶性循环逐步向良性循环的转变。

这是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自然对人类的要求,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之路。

社会环境背景的不同,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不同,这必然造成实践的差异。

20世纪的前半期,内忧外患,中国社会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

为了完成建立新中国的伟业,战争成为争夺领导权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现状,发展经济、建设国成为当时毛泽东领导新中国人民奋斗的最主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