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合集下载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瓷器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品,具有丰富多样的类型和传统工艺技法,其制作过程中的微观特征对于鉴别瓷器的真伪、年代和制作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瓷器的胎体、釉面和绘画等方面介绍瓷器的微观特征。

首先是瓷器的胎体微观特征。

瓷器的胎体材料是指制作瓷器时所用的粘土,常见的有瓷土、石灰岩、玉石等。

通过观察胎体的微观结构可以判断瓷器的质地和制作工艺。

瓷器的胎体材料一般为白色,质地细腻,没有杂质和气孔。

胎体中常见的微观特征包括胎质、胚化晶体和胚化组织等。

胎质是指胎体的整体结构,具有致密、均匀和细腻的特点。

胚化晶体是指在烧制过程中,瓷胎中所形成的中小颗粒状晶体,通过观察胚化晶体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判断瓷器的烧制工艺和制作年代。

胚化组织是指胎体中胚化晶体的排列方式,一般分为乱胚和有序胚两种形态,通过观察胚化组织的排列方式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工艺和造型。

其次是瓷器的釉面微观特征。

釉面是指瓷器胎体上的一层釉料,常用的釉料有透明釉、清釉、明釉等。

通过观察釉面的微观特征可以判断瓷器的釉色、釉质和色泽等。

釉面的微观特征主要包括釉质、釉文和釉色。

釉质是指釉面的质地和光泽度,一般分为柔软釉、坚硬釉和磨砂釉等。

釉文是指釉面上的装饰图案和纹饰,通过观察釉文的形式和风格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年代和风格。

釉色是指釉面的颜色,常见的有白釉、青釉、红釉等,通过观察釉面的颜色和均匀度可以判断瓷器的釉色质量和制作工艺。

最后是瓷器的绘画微观特征。

瓷器的绘画指的是在瓷器胎体或釉面上进行的图案和纹饰装饰,常见的有青花、彩绘、牡丹花纹等。

通过观察绘画的微观特征可以判断瓷器的绘画技法、艺术水平和制作工艺。

绘画的微观特征主要包括绘画工艺、绘画风格和绘画质量。

绘画工艺是指瓷器绘画的具体技法,常见的有勾线、填色、着色等,通过观察绘画的技法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水平。

绘画风格是指瓷器绘画的艺术风格,常见的有写意、工笔、泥金、鼓词等,通过观察绘画的风格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年代和制作地区。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文/唐传庆通过对历朝历代古陶瓷呈色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就会慢慢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特征。

“苏麻离青”:在几种主要青花料的辨识中,最容易辨认的当属“苏麻离青”。

这主要是因为“苏麻离青”的颜色特别入眼和有个性。

不但显得靓蓝,浓艳如蓝宝石,而且他还特别会“吃胎”,釉色浓重处常常会发生“铁斑”现象。

“平等青”:呈色蓝中清淡闪灰,柔雅透彻的蓝。

“石子青”:呈色蓝中带灰而清雅。

“回青”:呈色蓝中泛红紫而浓重鲜艳。

“浙料”:呈色蓝中泛灰,清丽优雅或青翠鲜艳。

“珠明料”:呈色蓝中泛紫红,色泽葱翠鲜艳。

“洋蓝”:呈色蓝中泛紫。

很显然,将这些不同特点的钴料用在不同历史朝代的瓷器上,就必然产生不同的呈色;有的同一朝代同时混用两种钴料,同一件瓷器同时使用两种钴料,在瓷器上也都能清楚地反应出来。

这说明在陶瓷的发展史上,对釉料的使用,是与时代背景、历史框架、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背景因素密切相关的,就像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衣食住行,穿衣戴帽等发展变化和流行一样,无不打下时代的烙印。

什么时代用什么钴料,用什么钴料呈什么色,那都是既有明确记载又有规律的事情。

因此,掌握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对于辨别瓷器的新与老、真与伪、断年代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观赏元末明初青花瓷器时,会发现呈色基调既有靛蓝又有深蓝、淡蓝和灰蓝。

在釉色的厚重处往往会出现铁钴斑下凹、釉吃胎的现象。

这说明当时使用的是进口钴料,又不全是进口料,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可能根据当时进口料的供求状况、窑口的不同、瓷器使用等级及用途的不同等,也相应地使用和混用了一些其他青料。

在观赏永乐、宣德时期瓷器时,会发现呈色基调为青蓝色,浅处为天蓝色,深处是靛蓝色,浓重处出现铁钴斑和铁钴斑下凹,并有锡光,说明这两个时期使用的主要是进口料。

在观赏成化瓷时,会发现呈色基调为蓝中泛着青灰,淡雅柔和,给人以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缥缈脱俗的神秘感。

说明这一时期使用的主要是产自江西瑞州的平等青料。

乾隆瓷器轧道工艺微观特征

乾隆瓷器轧道工艺微观特征

乾隆瓷器轧道工艺微观特征乾隆瓷器是中国明清时期的重要瓷器之一,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而闻名。

其中,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是其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乾隆瓷器微观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轧道工艺是指在陶胎上使用特定的工具,在制作瓷器时刻意刻出一条或多条细线,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图案。

这一工艺要求工匠在陶胎未完全干燥之前进行,以保证轧道的质感和稳定性。

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微观特征:1.轧道的形态:乾隆瓷器的轧道呈现出各种形状,如直线、弯曲、曲线等。

这些形状通常是根据设计师的意图和艺术需求来进行创作。

这些形态的生成要求工匠具备精湛的技术和经验,能够准确地掌握轧道工具的力度和方向。

2.轧道的宽度和深浅:乾隆瓷器的轧道往往以精细和均匀的特点而著称。

轧道的宽度和深浅决定了轧道图案的清晰度和立体感。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精确的刻划,使得轧道图案既能够清晰可见,又不会对整体的瓷器造型产生过大的影响。

3.轧道的排列方式:乾隆瓷器的轧道通常呈现出非常精心的排列方式。

有些轧道呈现出对称的排列,如平行或呈正方网状;有些轧道则采用了交错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充满动感的效果。

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在微观上展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4.轧道与其他装饰的协调: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通常与其他的装饰元素相结合,如彩绘、贴花等。

这些装饰元素与轧道之间的协调是乾隆瓷器微观特征的重要体现之一、在制作过程中,工匠需要综合考虑轧道和其他装饰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整体效果的完美呈现。

总之,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是其微观特征之一,它通过形态、宽度和深浅、排列方式以及与其他装饰的协调,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这些微观特征不仅仅代表了制作瓷器的工艺技术,更是乾隆瓷器作为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近年来,人们在鉴定元明青花时,往往很看重其铁锈斑上的“网状纹”(亦称网格纹、丝瓜瓤等),把它作为元明青花瓷的一个主要特征,因而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辨别真伪的铁证。

有不少专家公开宣称此网状纹目前是无法仿制的,见到此纹,东西便可毫不犹豫地“拿下”。

既然如此重要,就有必要认真观察、研究一番。

本公司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元明青花瓷遗物用高倍放大镜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比对,采集到一些典型的网状纹,也理出了一点演变线索,现形之于文字图像,与大家共享。

网状纹依附在铁锈斑上,产生铁锈斑的又是苏麻离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料”。

这里须啰嗦一下,有的专家反对把元明时期所进口的青花料统称为“苏料”。

他们认为苏麻离青只是明代的叫法或干脆认为只是明代进口的青花料,而元代并不这么叫,或进口的就不是这种料。

这里,我们就不深究了,大概把元明时期所用的进口青花料称为“进口料”就没大错的。

元明“进口料”的性状具有一致性,尤其在铁锈斑和网状纹上表现明显。

其形成机理主要是“高铁”与“高温”,即进口料中铁含量高,烧制窑温高。

高价铁在高温下格外活跃,并具有凝聚性,因此青花料中的凝聚铁下吃胎、上露斑,斑上还形成动态发育的网状纹。

这就是元明青花瓷网状纹存在的原委。

下图为是明永乐釉下彩铁褐彩小碗(图一),其夸张的网状纹可充分说明高铁、高温形成网状纹的规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图一:明永乐釉下铁褐彩小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元代进口钴料是高铁低锰,铁含量应该比明代高,因此其网状纹更明显、更普遍,发育更完善。

有的似渔网,有的似瓜瓤,还有的似鱼鳞,成片成片的,几乎有铁锈斑就有网状纹。

参见图二、图三。

图二元青花盘残片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图三:元青花鸳鸯莲池纹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明洪武青花瓷在“进口料”这一链条中却是个例外,它发色普遍发灰蓝,铁锈明显但网状纹却很少很少。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颜色: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出橘红色,这是由于其内部结构对光线的作用。

2. 结构:火石红晶体的结构比较独特,呈现出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就越大,颜色也就越浓重。

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就会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3. 形态:在瓷器表面上的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颗粒状或片状分布,给人一种自然的、随机的感觉。

同时,这些火石红晶体也会与釉面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4. 分布: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以下部位:底足的胎釉结合部、无釉的砂底、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缩釉和薄釉处、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等。

5. 透明度:火石红晶体通常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可以透射部分光线。

这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一定的光泽感,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6. 光学性质:火石红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光学性质,例如光吸收和光散射等。

这些性质使得火石红晶体在阳光或灯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泽。

总的来说,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表现为颜色鲜艳、形态自然、分布广泛、透明度高等特点。

这些特征不仅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仿宋代钧瓷鼓钉洗,因钧瓷彩料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在紫彩上酸洗后的化学反应现象为大面积的流淌痕迹,就如水在带有细沙的河床上流 过后的痕迹一样,可以确定为化学反应现象。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明代中期带有土沁的瓷片,就像象,不同于酸洗化 学反应。
现代仿元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现象:因现代钴料与古代钴料中的成份有所不同,所以,烧制后产生的铁锈斑也不一样,新仿的铁锈斑凝 结现象或是斑点状,或是成片状。而老的铁锈斑是晶体状,往往,我们在鉴别时,可以通过这一点就可以把仿品找出来。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把瓷器开片做为鉴别带有裂片的特殊瓷器的参考,是很有实际鉴别意义的,例如:宋代哥窑、官窑,明清时期的哥釉等等,都带有开片, 我们可以从开片的新老来入手鉴别,这样就有说服力了。开片的形成也是瓷器烧制的工艺之一,让烧制出的瓷器产生不同的裂片,这些 裂片都是短期内人为工艺制成的,形成的速度快。
正面的鸭身略歪,眼神灵动
鸭型器翅膀部位以蛋青、大绿、天蓝、大 红、纯黑那艳丽重彩的五色釉料,令人瞩目
在底足磕口处,可见夹杂黑点的灰色胎,胎质坚硬,敲击发 出金属般的脆声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目录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二: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四:去光剂做旧的痕迹 五:新老铁锈斑的区别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七:未还原颗粒的观察 八:釉下五彩鸭型器微观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自然老化损伤之牛毛伤:老的瓷器摆件因长年使用、擦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牛毛细伤,伤的形态为:长短不一、走向不一、杂乱无章、 细如牛毛,细伤的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钝化,个别瓷器上还能看到彩色光晕 俗称蛤蜊光 。
人为物理做旧图:这件仿元代瓷器上的人为伤,是先用细砂纸打磨,后用比瓷器略软一些的材料再摩擦,让伤的边缘形成象老伤一样的钝 化感觉,但人为打磨留下的直长组合伤形态是去不掉的,所以也可以准确的断定为物理做旧。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元黄釉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珍贵品种,其微观痕迹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入手,探讨其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

元黄釉瓷器是元代时期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黄色釉面闻名于世。

在微观层面上,可以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到一些特征。

首先,元黄釉瓷器的胎体呈白色或灰色,质地细腻坚硬。

其次,釉面厚度均匀,呈现出明亮而细腻的黄色,没有明显的气泡和裂纹。

此外,釉面上可以观察到微小的气孔,这是由于烧制过程中气体的逸出所致。

最后,元黄釉瓷器的釉面上经常出现一些细小的颗粒状结晶物,这是烧制过程中釉中的某些成分在高温下结晶形成的。

元黄釉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首先,选取优质的瓷土作为原料,并进行粉碎、筛选和淘洗等处理,以获得细腻均匀的瓷料。

然后,将瓷料制成胎体,并进行初次烧制,使其变得坚硬。

接下来,将制好的胎体涂上黄色的釉料,釉料中通常含有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通过烧制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使釉面呈现出独特的黄色。

最后,进行第二次高温烧制,使釉料与胎体充分融合,形成完整的元黄釉瓷器。

元黄釉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它是元代时期瓷器制作技术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其次,元黄釉瓷器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再次,元黄釉瓷器的黄色釉面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此外,元黄釉瓷器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为我们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胎体、釉面和烧制过程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艺术品。

元黄釉瓷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黄色釉面的细腻和光泽,以及釉面上的微小气孔和结晶物。

这些微观特征不仅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湛,也彰显了元黄釉瓷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对于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深入了解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鉴赏和研究这一珍贵文物。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1.瓷器胎体:瓷器的胎体应该均匀、致密,且具有一定的透光性。

如果胎体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气孔、裂纹等瑕疵,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2. 瓷器釉面:瓷器的釉面应该光滑、均匀、细腻,没有起泡、缺陷或瑕疵。

如果有明显的釉面剥落或变色现象,则可能是瓷器已经经过了修复或是假冒伪劣品。

3. 瓷器纹饰:瓷器的纹饰应该精细、清晰,没有模糊、混乱或印刷痕迹。

如果纹饰不精细或不清晰,或者与瓷器风格不符,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4. 瓷器器型:瓷器的器型应该符合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的特征。

如果瓷器器型与历史时期或地域风格不符合,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5. 瓷器质地:瓷器的质地应该坚硬、脆而不易磨损,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

如果瓷器质地不符合正常的瓷器特征,或者有明显的破损、磨损等现象,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6. 瓷器款识:瓷器的款识应该清晰、工整,能够准确地显示瓷器的历史时期、制作工艺、制作人等信息。

如果款识模糊、难以辨认或者与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不符,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为物理做旧图:这件仿元代瓷器上的人为伤,是先用细砂纸打磨,后用比瓷器略软一些的材料再摩擦,让伤的边缘形成象老伤一样 的钝化感觉,但人为打磨留下的直长组合伤形态是去不掉的,所以也可以准确的断定为物理做旧。
二: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化学做旧的主要目的与物理做旧一样,也是为了把仿古瓷器的强烈光泽变为莹润柔和的光泽,用稀释的强酸浸泡或涂抹瓷器表面,釉 面与酸液产生化学反应,在瓷器表面形成很多高低不平的突出点或流淌痕迹,让瓷器表面的直射光变为从不同角度反射的散射光,在 釉面上形成慢反射现象,让我们肉眼感觉瓷器表面光泽很柔和,达到做旧的目的。 下图中仿元代青花小罐,器物表面因化学作用把原本光滑的表面变成程度不同的,高低不平的突出点,可确定为化学做旧。
仿宋代钧瓷鼓钉洗,因钧瓷彩料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在紫彩上酸洗后的化学反应现象为大面积的流淌痕迹,就如水在带有细沙的河床 上流过后的痕迹一样,可以确定为化学反应现象。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明代中期带有土沁的瓷片,就像一层薄膜盖在一些有棱角的物体上一样,隐约能看到薄膜下的棱角,没有明显的突出点现象,不同于 酸洗化学反应。
下图一片带有玫瑰紫的宋元时期钧瓷瓷片,表面折射光看到的是光滑的面,还有一些因窑内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釉面小坑点,不同于现 代化学做旧产生的酸液流淌痕迹。
四:去光剂做旧的痕迹
去光剂做旧也是为了把瓷器的光泽变成莹润柔和光泽,不同于其它做旧,去光剂做旧是指:在瓷器的釉料中加入不同化学物质,让其 在烧制出窑后,本身釉表面会产生一些高低不平的网格状现象,这些网格状能让釉表面的光泽产生慢反射现象,让我们的肉眼感觉起 来,光泽柔和,尤其仿制一些高档的官窑瓷器或民窑精细瓷器会这样制作。
人为物理做旧图:新仿制瓷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画工及发色、胎质等等,都可以仿的很接近老瓷器,但出窑后,本身表面会有非常强烈 的耀眼光泽(俗称:贼光),而老瓷器由于自然使用或本身物质的老化衰减,表面光泽会变的很莹润柔和。仿制者为了做到仿品光泽 与老瓷器接近,只能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去光,人为物理做旧就是一种去光的方法,造假者用细砂纸或其它硬物,打磨或破坏新 瓷器表面,让新瓷器表面原有的直射光变为从不同角度反射的散射光,在釉面上形成慢反射现象,让我们肉眼感觉瓷器表面光泽很柔 和,达到做旧的目的,人为做旧的损伤形态是:长而直的伤很多,而且是成组的走向,同一方向可能会有几道或十几道伤,是一种有 规律的硬伤。
五:新老铁锈斑的区别
元明时期青花瓷的彩料凝结(俗称铁锈斑)现象:元明时期有很多青花瓷上都发现有铁锈斑现象,现代仿品上也有这些现象,但 微观后它们的现象有所不同。铁锈斑的形成是因天然矿物颜料中以铁元素为主的不同矿物原料经高温烧制凝结产生,形成的现象是晶 体状,就如水晶原矿晶体,有条块状,也有放射状,是从釉的底层发出的,有过度。不是所有的青花瓷上都有这种现象,但如果有这 种现象的,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做为一定的鉴定依据来参考。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目录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二: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四:去光剂做旧的痕迹 五:新老铁锈斑的区别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七:未还原颗粒的观察 八:釉下五彩鸭型器微观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现代仿元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现象:因现代钴料与古代钴料中的成份有所不同,所以,烧制后产生的铁锈斑也不一样,新仿的铁 锈斑凝结现象或是斑点状,或是成片状。而老的铁锈斑是晶体状,往往,我们在鉴别时,可以通过这一点就可以把仿品找出来。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把瓷器开片做为鉴别带有裂片的特殊瓷器的参考,是很有实际鉴别意义的,例如:宋代哥窑、官窑,明清时期的哥釉等等,都带有 开片,我们可以从开片的新老来入手鉴别,这样就有说服力了。开片的形成也是瓷器烧制的工艺之一,让烧制出的瓷器产生不同的裂 片,这些裂片都是短期内人为工艺制成的,形成的速度快。
现代仿哥釉水盂:开口处锋利,口部积存单一的颜色,一般是开裂后用酸性物质做旧,开口边缘看不到钝化现象,可确定为新仿。
七:未还原颗粒的观察
元明时期,因矿物颜料研磨工艺不够精细,我 们经常在200倍微观下,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有些 瓷器上经常会出现钴料的未溶化或未还原蓝色 颗粒点,这个特征在清代或现代很少发现。
新裂开的开片,开口处的边缘会很锋利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经过多年使用过的开片瓷器,如上图:清代哥釉香 炉,开口边缘原有的锋利就会变的钝化,老瓷器开片现象,经过多年瓷器釉面老化和自然使用损失,开口处已经 没有了原来的锋利现象,变为边缘钝化圆润的现象,开口因长年沉积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很多色素,这些 色素在通过老化的釉面向釉下扩散,所以开口下方周围的气泡也被感染,变为各种颜色的有色气泡。
自然老化损伤之牛毛伤:老的瓷器摆件因长年使用、擦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牛毛细伤,伤的形态为:长短不一、走向不一、杂乱无 章、细如牛毛,细伤的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钝化,个别瓷器上还能看到彩色光晕(俗称蛤蜊光)。
自然使用损伤之杂乱伤:老的瓷器碗盘类的实用器,在长年的使用中,例如:使用后清洗时,相互磕碰会形成杂乱无章的,点、线、 面结合在一起的自然损伤,伤的边缘也比较圆润、钝化,是长年无规律的使用时,伤的积累现象。
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没有发现有未还原蓝色颗粒现 象,现代仿品也没有这个现象,这与不同时期对颜料材 料及加工精细度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 判断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达到鉴别的目的
八: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