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四条重要依据

合集下载

(1)[转载]与耿宝昌讨论元明青花结晶斑网纹状特征

(1)[转载]与耿宝昌讨论元明青花结晶斑网纹状特征

(1)[转载]与耿宝昌讨论元明青花结晶斑网纹状特征耿宝昌先生,在2011年出版的“国粹青花瓷辩伪”一书45页,写了一段“识别真伪元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据”:“元青花独具特征,不同于以后的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

如果用40倍的放大镜照视的话,就可以看到深色结晶斑的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特征(图38).这种特征是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所没有的,更是新仿的元青花所不可具备的,这一点是我们识别真伪元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据。

然而,还必须看到,另有一部分元青花瓷器,因为施釉较厚,温度偏低,釉面气泡密集,影响到釉面下青花的呈色效果。

也还由于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别,所受酸、碱、盐等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上述的“网状”现象未能形成。

但仔细用放大镜仍可看到它的蛛丝马迹(图39).它与新仿着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图40)。

”耿宝昌先生说元青花:“深色结晶斑的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特征”,“是新仿的元青花所不可具备的,这一点是我们识别真伪元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据。

”。

这一点是对我们民间研究元青花的人是重大利好,非常重要。

耿宝昌先生书上的元青花,一定是博物馆里的到代元青花标准器。

过去民间研究元青花的人士,苦于没有机会上手博物馆中传承有序的元青花标准器,没有机会用电子放大镜拍摄标准器的微观照片,一些滥竽充数的专家,随便否认民间藏家的元青花。

现在中国古瓷泰斗耿宝昌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个梦想,迈出了破茧元青花特征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如同满天云雾露中出了一缕阳光。

但是耿宝昌先生这段话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讨论,他说:“元青花独具特征,不同于以后的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

如果用40倍的放大镜照视的话,就可以看到深色结晶斑的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特征(图38).这种特征是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所没有的”耿宝昌先生认为:“这种特征是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所没有的”。

但是事实上是,这种网状特征,是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也是有的。

耿宝昌大师教你如何鉴别——乾隆瓷器

耿宝昌大师教你如何鉴别——乾隆瓷器

耿宝昌大师教你如何鉴别——乾隆瓷器清代乾隆朝(1736年—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在这个时期也是取得了空前繁荣。

尤其是景德镇御窑厂,规模空前庞大,每年烧造各种瓷器数十万件。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而青花瓷的烧造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瓷器的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想要准确鉴别清代乾隆时期官窑青花瓷,就要从胎釉、颜料、造型、纹饰、款识等角度入手进行判断,分析乾隆时期青花瓷的这些特点,才能正确鉴定及断代。

一、胎釉。

在乾隆时期,瓷器烧造瓷胎多洁白细腻,致密。

青花梅雀纹瓶底足--胎洁白细腻青花瓷釉面多为青白色釉,民窑亦如此,其青白度深浅不一,釉面肥润而坚致,光润匀净,偶有波浪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青白釉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粉白釉二、青花料。

该时期,烧造青花瓷在青花料的使用上,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早期有晕散、黑褐、青灰、淡蓝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深厚清晰。

乾隆许多青花瓷器的青料描绘上加重点染纹饰,有橘皮纹、晕散和黑色斑点,主要是仿明代宣德青花进口料“苏泥勃青”效果。

乾隆中晚期青花发色同样浓重艳丽,但晕散现象逐渐减少。

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或纯蓝色的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纯正蓝色上等青花浙料仿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仿明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效果三、造型。

乾隆时期,烧造瓷器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也追求精、奇、巧。

青花八仙过海图葫芦瓶青花荷莲纹贯耳瓶这个时期,赏瓶和壁瓶在当时大量出现,壁瓶又叫挂瓶、轿瓶(轿瓶是挂在轿子内的装饰),造型多呈扁平状,背面有孔可穿系。

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点是往往在颈部加双耳,它使器形更中匀称完美。

而盘碗类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宽厚,足根有泥鳅背和削棱两种(包括琢器),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圆滑,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护胎浆。

陶瓷鉴定五十秋一耿宝昌先生及其鉴定方法 文丘小君

陶瓷鉴定五十秋一耿宝昌先生及其鉴定方法 文丘小君
古瓷鉴别的五要素
鉴别古陶瓷应以造型、胎体、釉面、纹饰、款识五个方面为主要依据,这是耿先生独到的见解,也是他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无论是考古出土物还是传世品,最终还是要靠人的头脑来判明时代或真伪。中国古陶瓷时代风格的延续和演变,使我们的鉴定分类工作具备了一个科学的。然而对于复杂的传世品及历代仿作仅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实践家来进行细致的分类排比,找出各朝时代风格特征和变化规律,把各类器物准确地还原到本时代中去。仅就明、清瓷器而论,耿宝昌先生认为造型是直观的,第一重要的。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条件。熟记各朝典型品种的各类器型,形成准确的“正宗”概念,尤容易帮助鉴别真伪。历代陶瓷造型都有一个符合各自时代风尚和特征的宏观面貌,但也有不同时代却风格相近,呈周而复始的再现。明、清时代同类器型的适度变化,有的虽是细微的一线之别,然而却能体现出秀美或古拙的时代风格。例如,清代雍正瓷造型风貌秀丽纤巧,恰到好处,称之为艺术上的“线条美”,确实外形线条增之一分则拙,减之一分则陋。又乾隆瓷器成型技术随心所欲,器型繁多,逹到历史以来最高水平。尤其是风格华丽的一类观赏瓷表现出侈靡的时代风尚。
观察釉面尤应以釉层的薄厚,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及气泡的疏密大小等特征入手。另外,对于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或疏松及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例如,常见明代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积釉闪现浅淡的青色;明代瓷器釉面含较多的钾钠元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调;清代康熙瓷口、足多施加粉质白釉易於形成破泡剥落现象,等等。體察釉面的以上特点往往需要借助於放大镜,特别是常说的釉面坚硬与疏软这个物理属性,几乎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示,只能靠观察比较去体会,因而它是鉴别古陶瓷最难以掌握的一个要素,也是衡量鉴别能力和水准高低之分之所在。

如何辨别明代和清代的瓷器真假以及目前收藏价值

如何辨别明代和清代的瓷器真假以及目前收藏价值

如何辨别明代和清代的瓷器真假以及目前收藏价值关于我们微信号:136****4291←长按复制定期推送行业资讯,提供艺术品拍卖,展览展销,鉴定销售,策划出版,市场评估等诸多优质服务,专业的鉴定评估、重服务的行业人!关注我们准没错!财富热线:136****4291瓷器业是我国古代瓷器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各种瓷釉都日臻成熟。

器形品种繁多,创新品种精美绝伦,成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品,许多器物的捌作已经达到古代瓷器登峰造极的程度,令人惊叹不已。

清代江西景德镇御窑,专供烧制宫廷御用的瓷器,承前启后,制作亦愈见精辟。

御窑烧造的瓷器质地细腻,釉光莹润、色彩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青花、斗彩、五彩、粉彩及彩瓷器均享负盛名。

清代是中国陶瓷生产的巅峰时期,景德镇更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它以工艺精湛、品种繁多、釉彩艳丽而闻名于世,其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是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三大主流产品,故清官窑瓷器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青花瓷是釉下彩瓷,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唐代为其初创期,元代为成熟期,以景德镇窑青花瓷质量最好,深受人们喜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青花瓷烧制的鼎盛时期,清代督窑官唐英监烧的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觚,造型别致、绘制精工,纹饰繁缛,但层次分明,青花色泽明艳,为“唐窑”中的精品,传世铭记唐英款的青花五供器有花觚、烛台等,弥足珍贵。

清代瓷器业是我国古代瓷器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各种瓷釉都日臻成熟。

器形品种繁多,创新品种精美绝伦,成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品,许多器物的捌作已经达到古代瓷器登峰造极的程度,令人惊叹不已。

清代江西景德镇御窑,专供烧制宫廷御用的瓷器,承前启后,制作亦愈见精辟。

御窑烧造的瓷器质地细腻,釉光莹润、色彩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青花、斗彩、五彩、粉彩及彩瓷器均享负盛名。

清代是中国陶瓷生产的巅峰时期,景德镇更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它以工艺精湛、品种繁多、釉彩艳丽而闻名于世,其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是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三大主流产品,故清官窑瓷器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浅谈明代和清代瓷器鉴定要领

浅谈明代和清代瓷器鉴定要领

浅谈明代和清代瓷器鉴定要领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

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代瓷器鉴定,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01瓷器鉴定1、胎釉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

如以洁白细润着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如着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

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卖行(北京保利,睿嘉四季,北京翰海)可询:壹捌九肆久捌贰五贰五壹;朱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

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

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

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

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

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

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

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

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瓷器知识大全鉴别四要素(2)

瓷器知识大全鉴别四要素(2)

瓷器知识大全鉴别四要素(2)瓷器鉴别四要素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一要看胎质;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

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

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非常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

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

而且,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每个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显,很粗糙。

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工细,胎质又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方面,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无疑。

现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关注。

识别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浓翠,有铁斑等等的特点外,在胎质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

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

如果“元青花”器釉面干枯,胎质粗松,又没有火石红,釉薄处也看不到肉红色泛出,那么,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对待。

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

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第二个是看釉面。

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

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

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

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与色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

古代瓷器鉴定的四个科学依据

古代瓷器鉴定的四个科学依据

古代瓷器鉴定的四个科学依据
投资瓷器收藏品,要了解收藏鉴定的方法,要真正做到正确判断瓷器的真伪和年代,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

古代的瓷器鉴定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器物的发展演变规律:瓷器是具有一定形体的物品,由于其用途、制作技术、使用者的生活或生产环境、制作和使用者的心理情况或审美观念等因素的作用,决定着物品的特定形态及其演化过程。

也就是说,器物的发展演变是有规律可寻的,其规律就是历代的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各自具有的独特风格和特点,这也是我们鉴定瓷器的依据。

然而.并非每一件瓷器的鉴定都可对号入座,还必须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只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掌握的规律,才能使瓷器的鉴定更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以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标准器:有确切年代标记的古墓葬,其随葬瓷器的年代.可以以墓葬年代作为它的年代下限。

这样,其他未能确定年代的瓷器.可与这类标准器进行比较,确定其与标准器的异同,从而作出比较确切的判断。

第三,古代遗址出土的器物:古代遗址文化层所出的器物,由于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是按时间早晚,以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堆积而成的,因此能够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相对的早晚的关系。

第四,器物本身的款识:有些瓷器在制作时,已经将年款书写或刻印在器物上了,这种带有明确年款的瓷器,也是鉴定时的标准器,但要注意是否是假款。

收藏与鉴定古陶瓷并不简单,除了要了解鉴定的依据,还要弄清收藏鉴定的内容,全方面分析,才能尽量避免上当受骗。

易拍国际联合【上海复旦大学——古陶瓷检测中心】推出专业权威的热释光鉴定服务,为全国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便捷的检测鉴定服务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四条重要依据一、造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多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明清各朝当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社会风貌和技术条件。

在鉴别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对比,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不难掌握其规律,对低劣的赝品就不难识破。

仔细观察、经常测量,细致地识别胎质、釉面,随时收存历代瓷片标本,勤加观察和比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

也只有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逐步掌握器型的主要特点。

二、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

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重要的是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它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即可发现时代的特征和共同的规律。

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了解其风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

还要把握纹饰施彩方面的时代特征。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

鉴定还需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正视侧视,仔细观察,研究辨析。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

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胎釉成分和烧造工艺上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可资代表当时的时代风格。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

以各个时期所具典型足形来断代和辩伪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研究并类比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其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研究造型、纹饰一样至关重要。

对于明清两代各品种釉面的观察,除以双眼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

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可以辨别真伪。

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乾色,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于明、清瓷器胎和釉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必须联系考察,不可偏执一方,并需结合其他方面来共同判断。

若能经过长期实践和切磋,总结它们的发展规律,甚至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加以研究更佳。

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辩伪也就相当重要。

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书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式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鉴别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

同时,又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之器均乱加猜测,甚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弄得无所适从。

出现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我们对识别赝品缺乏必要的锻炼和阅历。

要知其真,也须识其假。

我们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赝品当作反面教材,不断总结提高,从而胸有成竹,遇事能拿主见,对器物的真伪、年代能作出有真知灼见的判定,而非若名若暗,人云亦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