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气泡探究

合集下载

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2.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关键词:青花瓷古瓷陶瓷鉴别图:元青花实物图瓷库中国讯: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

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

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

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

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

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

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

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

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

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

元代瓷器气泡特征

元代瓷器气泡特征

元代瓷器气泡特征元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瓷器在工艺、造型和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其中,元代瓷器的气泡特征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本文将从气泡的形成原因、气泡的特征以及气泡对瓷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泡的形成原因元代瓷器上的气泡主要是由于瓷胎中的气体在高温下膨胀而形成的。

在烧制过程中,瓷胎内的气体被加热,气体分子运动加剧,从而使气体膨胀。

由于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烧制技术的差异,瓷器中的气体膨胀不均匀,导致气泡的形成。

二、气泡的特征元代瓷器上的气泡呈现出多种形态和大小。

一般来说,气泡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较小的气泡直径约为1-2毫米,较大的气泡直径可达到5-10毫米。

气泡的表面光滑,有时会有细微的裂纹,整体上呈现出白色或黄色。

气泡在瓷器上分布均匀,有时会聚集在一起形成簇状。

三、气泡对瓷器的影响气泡的存在对瓷器的外观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气泡的存在给瓷器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气泡的分布和形态丰富了瓷器的表面纹理,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气泡还能够增加瓷器的轻盈感和透明感,使其更加具有审美价值。

然而,过多的气泡也可能会导致瓷器的质量下降。

大量的气泡会使瓷器的结构变得不稳定,易于破损。

此外,气泡还可能影响瓷器的使用功能,如酒杯上的气泡可能会影响酒液的品质。

四、元代瓷器气泡的产生背后的原因元代瓷器上气泡的产生主要源于烧制工艺和材料的特殊性。

首先,元代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这使得瓷胎中的气体更容易膨胀。

其次,元代瓷器采用的瓷土中含有较高的铁元素,这些元素在高温下会分解产生气体,进一步增加了气泡的形成几率。

此外,元代瓷器的烧制工艺相对简单,瓷胎中的气体排出不畅,也会促使气泡的形成。

五、元代瓷器气泡的艺术价值元代瓷器上的气泡不仅具有装饰价值,还反映了瓷器的烧制工艺和材料的特殊性。

气泡的存在使瓷器更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气泡的形成也是瓷器制作工艺的一种特殊表现,体现了瓷器制作师傅的技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元青花釉下气泡特征

元青花釉下气泡特征

元青花釉下气泡特征
元青花釉下气泡特征是指在元青花釉下发现的气泡状的特殊结构。

这种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形状:元青花釉下气泡通常呈现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也会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气泡。

2. 分布:气泡通常呈现集聚或散落的分布形式,有些气泡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团状或群状。

3. 大小:元青花釉下气泡的大小各异,从微小的几微米到较大的数毫米不等。

4. 数量:有的元青花釉下器物上可能只有少量的气泡,而有的则可能密布着大量的气泡。

5. 表面状态:元青花釉下气泡通常位于釉层下面,因此其表面与器物表面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凹凸关系,有时由于气泡内部的物质运动,还会形成一些沟纹或裂纹。

这些元青花釉下气泡特征是由于制作过程中的材料、技术和窑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致,它们不仅可以用于鉴定元青花釉下器物的真伪和质量,还能为研究元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窑炉环境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各个朝代的瓷器,成交量最高的是清代瓷器,而且还屡创高价。

清代艺术品,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的宫廷瓷器无论在造型、色彩还是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也极容易被陶瓷收藏爱好者所接受。

下面由店铺为你分享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瓷器鉴别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大名窑元青花瓷器鉴别技巧: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几点:(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

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

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

汝窑瓷器气泡微观特征

汝窑瓷器气泡微观特征

汝窑瓷器气泡微观特征一、汝窑瓷器气泡的形成原因1. 原料问题:汝窑瓷器的制作主要使用瓷土和釉料,在瓷土和釉料的制作过程中,如果原料中含有杂质或者颗粒不均匀,就会造成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出现气泡。

另外,如果原料中的水分含量不均匀,也容易导致气泡的产生。

2. 制作工艺问题:汝窑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成型、干燥、装釉、烧制等。

在这些工序中,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或者烧制时间过长,都会导致瓷器出现气泡。

另外,如果窑温不均匀或者窑内气氛不稳定,也容易造成气泡的产生。

3. 设计问题:汝窑瓷器通常具有精美的花纹和雕刻,如果设计过于复杂或者器型过于复杂,也会增加瓷器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4. 烧制问题:汝窑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较高,如果烧制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气泡的产生。

另外,在烧制过程中如果烧制速度过快或者窑内氧气含量过低,也容易造成气泡的产生。

二、汝窑瓷器气泡的微观特征1. 气泡形态:汝窑瓷器中的气泡通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

2. 气泡分布:气泡在汝窑瓷器中分布不均匀,有的器物表面光滑,有的器物表面凹凸不平。

3. 气泡颜色:气泡的颜色通常呈现为白色或透明色,有时也会呈现出黄色或黑色等不同颜色。

4. 气泡结构:气泡通常位于瓷器内部或表面,有的气泡内含有小颗粒或晶体,有的气泡内壁光滑,有的气泡内壁粗糙。

5. 气泡密度:汝窑瓷器中的气泡密度不一,有的器物中气泡密集,有的器物中气泡稀疏。

三、如何避免汝窑瓷器气泡的产生1. 选择优质原料:在制作汝窑瓷器时,要选择优质的瓷土和釉料,确保原料中没有杂质,颗粒均匀,水分含量适中。

2. 控制制作工艺: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工序的温度、时间和气氛,确保各项参数的稳定性,避免气泡的产生。

3. 精心设计:在设计汝窑瓷器时,要考虑到气泡的产生原因,尽量简化花纹和雕刻,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

4. 提高烧制质量:在烧制瓷器时,要控制好烧制温度和速度,确保窑内气氛稳定,避免气泡的产生。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得显微观察玛瑙入釉——汝窑神秘而独特得天青釉,在宋代文献中,记载它含有丰富得玛瑙粉末。

以今天科学得角度解读,玛瑙就是石英得一种,由二氧化矽沉积而成。

在釉中加入玛瑙粉末对瓷器得釉色、质感、开片并不会造成显著得影响。

但就是,汝窑产地盛产玛瑙,北宋也曾多次前往开采,加上汝窑表面闪烁著若隐若现得淡粉色光泽,无不让人以为这正就是「玛瑙入釉」得现象.ﻫ满釉支烧——为追求瓷器完美无瑕得质感,多数汝窑以满釉支烧法烧造,制作时仅在底部以支钉隔开瓷胎与匣钵,以让瓷器於烧造过程不致变形,也让釉尽可能覆盖住整件作品,达到满釉得效果。

烧制完成得汝窑,底部存留得支钉细小若芝麻。

传世盘、瓶、碗类得汝窑与稍大得洗,底部存在五个支钉痕,而小尺寸得洗与碟用三个支钉,水仙盆用五个或六个支钉。

时代不同,工艺烧造得过程及使用原料得成分也就不同,各种窑烧瓷器得釉层必然存在不同得面貌,因此瓷器得鉴定除了根据器型款式、轻重、色泽来辨认,以及运用科学仪器做成分分析之外,器物表面得显微观察就是方便又直接得方法,因为釉面上呈现得各类现象如气泡、开片、刻痕等,亦可作为研究瓷器工艺技术及鉴定得入门。

ﻫ除窑址出土得破片之外,传世汝窑得显微照相不多,因此国立故宫博物院科技室规划拍摄本院典藏得汝窑瓷器得釉面影像,以提供作为鉴定研究得参考。

拍摄所使用得仪器就是MS—L150型携带式显微镜,以150倍数进行釉表面观察,为了贴触器表进行细部观测,特别商请厂商研磨制造一只可调整焦距得透明压克立接触头,以避免直接接触器面,可能引起得损伤,同时也搭配使用影响捕捉及分析系统,使影像即时呈现於电脑萤幕上,方便观察。

同时,也能进行显微照片得同步得同步拍摄与存档。

摄影得方式就是先做全器得显微观察,再进一步择点进行拍摄,选拍得部位集中於器皿内外侧右面得气泡、后釉、断面、缩釉、冰裂纹、底面刻字及支钉痕等处,并以相关破片进行比较观察,以下即就是初步观察得心得。

一、釉面气泡得观察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得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汝窑釉得流动十分明显(图1),形状如同流动得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得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得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得数倍至十数倍.大致上气泡得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得韵动感。

各朝代瓷器放大镜下气泡的特征

各朝代瓷器放大镜下气泡的特征

各朝代瓷器放大镜下气泡的特征1.宋影青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

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

仿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

底足露胎应是白胎中间有焦状的铁质。

2.金黑釉放大镜下能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还有大大小小的棕眼散落开来。

仿整个器身不见棕眼,黑釉表面也不见杂质。

3元青花在放大镜下能见大中小气泡,疏朗通透。

仿在放大镜下,气泡呈均匀紧密状。

3.元釉里红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

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

4.元龙泉窑气泡呈唾沫状,还能看到釉下胎色和自然散落的棕眼。

仿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呈唾沫状,大小均匀,不见层次,浮在表面。

5.辽白瓷放大镜下呈现肥腻感,又见点点深褐色,这是胎体含铁量较高的缘故,也是这类瓷器的鉴定依据之一。

仿腹部褐色斑纹太多,虽然辽代白瓷含铁量较高,但一般不会出现大块色斑。

6.清乾隆青花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疏朗。

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见糯米状。

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

仿放大镜下见不到应该有的滋润感,气泡细密均匀。

7.东晋青釉放大镜下能见到皱皮现象,仿放大镜下不见皱皮现象。

8.唐鲁山窑黑釉蓝放大镜下能见到褐色铁质。

仿放大镜下能见到均匀的腐蚀状,因腐蚀有限,釉面破损不大,因此釉色比真品亮。

9.五代越窑气泡疏朗通透。

仿气泡细密。

10唐长沙窑青釉放大镜下能见疏朗的气泡。

仿放大镜下不见线条上的腐蚀现象,特别是交楞部分光滑没有破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1.唐三彩放大镜下清晰可见,细密、整齐,玻璃感强。

因用铅作黏结剂,故表面往往呈现锡光。

仿放大镜下能见到开片内有污垢痕,这是仿品的典型特征,真品开片呈玻璃状,即使嵌有污垢,也是深入器里。

12宋耀州窑放大镜下更能清晰看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

13,明永乐青花放大镜下见气泡透明沉稳,大小不一,富有层次。

仿放大镜下见不到青花与釉面之间的通透感。

气泡细密,大小差别不明显。

14. 明永乐甜白釉放大镜下能见大小气泡,通透清晰。

汝窑瓷器的气泡用肉眼能看到吗?

汝窑瓷器的气泡用肉眼能看到吗?

汝窑瓷器的气泡用肉眼能看到吗?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地回答能和不能,因为传世至今的汝瓷既有能用肉眼看到气泡的,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用肉眼是看不到气泡的,而且越是最顶级汝瓷越用肉眼看不到气泡,甚至有一部分神圣之品,即使用100倍的放大镜都基本看不到气泡。

第一种,用肉眼能看到气泡的汝瓷。

细心观察和比较就可以发现,所有用肉眼能看到气泡的汝瓷,都是釉面玻化度相对比较高而且釉色相对较深的天青、天蓝和翠青釉色系汝瓷,如果釉面玻化度很低,甚至已经开始或者已经完成脱玻化的汝瓷,即使釉色同属天青、天蓝和翠青釉色系汝瓷,也用肉眼甚至的放大镜也看不到气泡;至于月白釉、牙白釉等汝瓷,则无论其釉面玻化度高低,都很难用肉眼看到气泡。

这就提示我们,古人所说的汝瓷“寥若晨星”的气泡观感特征,仅仅是一种感官结果及其描述而已,绝对不是、不可、不能把“寥若晨星”以及“星辰稀、蟹爪纹、鱼子纹、蝇翅纹”等等当成鉴定汝瓷的依据、标准甚或是尺度,因为这些特征并不是所有汝瓷“都有”、“全有”、“必有”的,而仅仅是一部分汝瓷才有而已,这是不是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这种“以偏概全”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是不是就否定了那些本不该否定的汝瓷之身份、地位与价值?如果仅仅是个人鉴藏倒无关紧要,如果用于公鉴,这是不是一种罪该万死、万死莫赎其罪的罪恶、邪恶与丑恶?第二种,用肉眼不能看到气泡的汝瓷。

所有宋瓷都以追求瓷器釉面所呈现出的“欺冰赛玉”“似玉非玉胜于玉”的“玉质感”为目标,而“汝窑为魁”,是在“泥与火的艺术”的全领域一枝独秀。

为了追求最佳的“玉质感”,汝窑毅然弃用护胎釉素烧用以提升成品率的做法,为了“乳浊釉”的最佳,把炉窑温度大胆控制在1150度以下,所以汝瓷多“其声类瓦”至多“其声类木”而绝无“声若金石”者;其余则在最佳时长、最佳氛围、最佳出窑实际等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尝试,走出了一条独特、独有、独到之路,把“乳浊釉”做到了“浊而不污、浊而不脏、浊而不混、浊而不浑”“乳浊浑厚、乳浊浓郁、乳浊醇粹”,精益求精、毫厘不爽、丝毫不差、叹为观止、无以复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气泡探究
(2011-02-27 17:29:23)
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

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

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

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

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

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

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历代各个窑口陶瓷气泡的特征
以肉眼观察而言,我国古代陶瓷中绝大多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气泡特征均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观察不到气泡,仅有少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才具有比较明显的气泡特征。

以下对历代陶瓷的气泡情况予以简要说明:商周及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

六朝时期的青瓷,由于器表布满密集的开片,只在聚釉处能观察到不明显的气泡。

唐代陶瓷如邢窑、长沙窑、邛窑等器物表面一般无明显气泡;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也有个别器物全身均匀分布密集的小气泡;越窑青瓷的釉面浑身都均匀分布有隐约的密集小气泡,局部釉厚处则清晰可见。

宋代陶瓷中的定窑和磁州窑瓷器,以及一些属于定窑系和磁州窑系的瓷器,釉面一般无明显气泡。

此外,黑瓷诸窑,如建窑、吉州窑等器物的釉表面一般也无明显气泡,耀州窑黑瓷的釉中虽有密集的小气泡,但由于气泡是在黑釉之中,肉眼看起来并不明显。

宋代影青瓷,有很大一部分无明显气泡,部分器物的釉面有分布均匀的密集细小气泡,仅有少数釉层较厚的器物或施釉不均的器物气泡较明显。

宋代龙泉青瓷的釉面均有密集的小气泡,但因年代和釉质不同略有差别,北宋龙泉青瓷的釉层较薄,釉的润泽感不强,釉中的气泡与南宋龙泉青瓷相比显得略大且稀疏;南宋龙泉青瓷由于使用的是石灰碱釉,釉层肥厚滋润,釉中的细小气泡密集且均匀分布,粉青釉由于釉色纯正,施釉均匀,釉中气泡看起来不如梅子青釉明显(图1、元代龙泉窑青瓷盘)。

宋代陶瓷中具有典型气泡特征的主要有汝窑、钧窑和耀州窑等。

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从汝窑瓷片的断面观察,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汝窑有多种釉色,由于釉色不同,气泡特点也有差异,除常见的稀疏较大气泡外,也有的气泡较大且分布相对密集,也有的釉中无明显气泡。

钧窑瓷器的釉中一般都有大小如针孔的稀疏大气泡,以及由中小气泡组成的气泡群,各气泡虽然大小不一,比较稀疏,但各气泡间的距离大体均匀。

钧窑瓷器的气泡,在器物全身
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的部位较明显,有的部位却不明显,也有的钧窑器物通体都无明显的气泡(图2、金代钧窑标本釉面气泡;图3、北宋钧窑月白釉紫斑碗)。

耀州窑瓷器的气泡可分为两种,一种气泡细小且密集均匀分布,看起来并不明显;另一种气泡较大,分布稀疏、有层次感,看起来比较清晰,此种气泡的特征最为典型。

有的器物上同时有两种不同特征的气泡,也有的器物上只有其中一种气泡(图4、宋代耀州窑青釉印花碗,图5、宋代耀州青瓷钵,图6、新仿耀州窑青瓷碗)。

此外,元、明、清青花及单色釉瓷器,釉中有气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注意辨别现代新仿陶瓷气泡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代仿造者在注重胎、釉、造型、纹饰等主要特征的仿制时,可能忽略气泡这种非主要特征。

因而,通过对气泡特征的分析、对比,可以大体知道一件器物在气泡特征上与真品是否相符。

但是这种鉴定,仅适用于气泡特征比较明显的那类器物,如汝窑、钧窑、耀州窑等。

对于气泡特征不明显的器物,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并不太大。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现代新仿器物的釉中也有气泡,有的新仿品的气泡甚至具有与真品相似的特征,这是因为做伪者对气泡特征进行了有意模仿,只要釉的成分和烧制工艺满足一定的条件,即能达到某种气泡特征。

古陶瓷和新仿陶瓷在气泡特征上的不同,与烧造使用的燃料及窑炉结构之间具有很大关系。

古陶瓷在烧制时使用的是柴窑或煤窑,而现代新仿陶瓷使用的一般是气窑或电窑,它们的升降温曲线及对温度的控制存在巨大区别。

现代气窑和电窑烧制的仿品,釉中的气泡一般大小均匀,在分布上缺乏层次感;而古代柴窑或煤窑烧制的陶瓷,釉中的气泡一般有大、小差别,在分布上有层次变化。

气泡鉴定古陶瓷的误区
关于气泡鉴定古陶瓷,目前流传着许多错误的观点,需要引起注意。

有的文章认为,“凡宋代及以前的陶瓷釉中都没有气泡……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

事实上唐、宋时期的陶瓷釉中有气泡的现象非常普遍,元代及明清陶瓷的釉中无气泡的也比较多。

还有的观点认为,“新瓷的气泡小而密集,旧瓷的气泡大而稀疏……当然,老的瓷器也可能大而密集,有的也可能小而稀疏,但绝对不会小而密集”。

事实上,新仿品釉中的气泡有的也具有“大而稀疏”的特征,而古陶瓷釉中的气泡也有许多具有“小而密集”的特征。

有观点认为,气泡也有生死,有其内在的生命周期。

不同的瓷器品种、不同的釉层厚度、不同的保存环境等对陶瓷气泡的生命周期都有一定影响。

气泡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气泡自身破裂、釉面开片、腐蚀、磨损及自然老化等。

死亡的气泡在高倍放大镜下一般呈黑褐色点状。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老的陶瓷器物釉面确实存在数量不等的所谓死亡气泡,新瓷的死亡气泡一般较少。

但死亡气泡的多少很难量化,也有一部分老瓷器的死亡气泡较少,甚至无死亡气泡,而一些经过做旧的新仿器物,釉中的死亡气泡却比较多,还有的作伪者用尖而细小的利器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并填以脏物,观察起来与死亡气泡无异。

因而,以釉中有无死亡气泡或死亡气泡的多少来判断器物的新老,这种鉴定方法并不完全可靠,至多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