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合集下载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下面店铺分享了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古代陶瓷鉴定咬(也叫吃土):土咬是出土古瓷带来的特征,熟坑(传世品)的陶瓷不存在土咬,只有生坑(出土)的必然有土咬。

仿制者、小古玩商常常人工做作出土的假象,做假的方法有二,一为人工开片后将器物放入泥浆锅内煮,一为用粘胶水调泥浆抹在瓷器上。

前一种泥浆只进入裂缝里,后一种泥浆强粘在表层,洗也洗不了。

但是这人工做的很容易识别,而真正吃土的陶瓷器其土咬很深,它是通过釉面沁人胎骨的,在表面上看不到土,通过微观镜下可见清晰的土斑嵌在胎骨里,而是在釉下,在开片的地方有,不开片的地方也有,一般的在不开的釉下有土咬,反而开了片的地方没有土咬。

这是为什么?因为瓷器在土中不论开片与否时间长了就会沁入泥土,故开片与否都会有土咬。

由于在土中恒温,瓷器不一定开片,出土之后有冷热变化则开始开片,此时开片的裂缝中并没有吃土,就是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它。

所以鉴定真出与假出土瓷一看土咬痕迹便可知道。

结晶斑:结晶斑是与气泡互抗的,凡是唐、宋瓷都看不到气泡。

但一般都有浅色的结晶斑点,也许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胎土不纯,不洁白的原因,而明、清瓷主要瓷泥是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纯白色不存在结晶斑块。

所以对高古瓷(元早期及唐宋时期)可以看到结晶斑,如果胎质不是这样即可怀疑它是否仿制?这不是主要条件,仅可参考。

三、色彩比较法1、色彩(即釉色)是陶瓷艺术中重要的一项。

由于不同色彩则产生不同效果和美感。

但由于人工操作,人工配方各有各的秘决又由于烧制温度的控制很难划一,所以产生的色彩效果各不相同。

如青花的颜色,虽说都是青花,都是钴料(都是由"无名子"原料调制)都由高温烧成,实际上青花的色调无一相似。

元青花分前期后期,还分国产与进口料之别。

永乐青花色深,宣德青花色正,成化青花淡雅,万历青花泛紫……康熙、雍正、乾颅…各朝各代互不相同,很难用文字说得准确,所以在鉴定中常常会发生争议,有人说色调对,有人则认为不对,因为缺少标准很难统一认识。

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方法

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方法

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法⾸先是胎与釉。

真品总的观感为胎较粗重,釉为青⽩⾊,釉⾯的坚实感强烈。

表⾯呈现的是⽟⼀般地光泽。

新品的胎地较细,釉⾊偏⽩,常在釉⾯上做⽔碱痕迹,也有经打磨后釉⾯出现缺失光泽的现象。

第⼆,原料与青花斑点。

元青花使⽤两种青花料,⼀种⼤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原料,⾊调蓝艳,有宝⽯蓝的感觉,带有⿊褐⾊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感微微下凹。

这种斑点是⾃然形成的。

另⼀种为国内墓葬出⼟或外销到东南亚的⼩件青花瓷,多使⽤国产料,⾊调蓝灰。

后⼀类仿品较少。

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褐⾊斑点⽐较密集,斑点颜⾊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层薄薄的银灰⾊⾦属⽚。

从⽓韵上看没有达到元青花那样古雅深沉。

第三,纹饰风格。

元青花的纹饰⾃如,笔线有⼒,具有⼀种潇洒的⼒度美。

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

新制品笔线拘谨⽆⼒,有的画⾯纹饰较稀松,给⼈的感觉过于⼯细华丽。

第四,底部釉斑现象。

⼀般出现在⼤罐、⼤瓶的底部。

元代陶瓷⼯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擦除,但⼜没有擦除彻底。

没有擦除的釉,即成为后⼈说的釉斑,是在⾃然状态下形成的。

釉斑有⼤有⼩,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红⾊。

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的感觉仿佛是使⽤⽑笔类⼯具随便抹成的,很不⾃然。

第五,⽕⽯红与跳⼑现象。

不⼀定每件器物底部都会出现,⼀般呈现浅淡的⽕⽯红⾊,仿佛刷过的泥浆⾊,表明有点油亮的光泽,旋纹及跳⼑痕隐现。

现代的仿制品⽕⽯红⾊过于浓重,跳⼑的痕纹路很深。

有的赝品底部还涂抹⼀些⿊灰⾊的脏污表⽰器物的旧意,⽐较易于识别。

第六,元青花很少写款识。

⽬前只发现⼀对收藏在英国⼤维德基⾦会的雍正11年元青花云龙象⽿⼤瓶,这是众所周知的。

⽽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 “⼤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以迷惑他⼈,要特别⼩⼼元代青花可分为⼤件器和⼩件器两种,典型的元青花瓷鉴别特征主要有七点:⼀、元青花⼀般胎体厚重,上⼿感觉适中;⼆、器底⽆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痕并黏有填砂。

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

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

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乾隆青花瓷器鉴定特点一、胎釉: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二、青料:乾隆青花所用的青料,是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明艳,但难分浓淡层次,多仿宣德青花中的铁锈状黑斑,但与明宣德青花瓷中的铁锈斑是有区别的。

宣德青花瓷色泽浓艳、晕散、铁锈斑凹陷至胎骨,且闪银白色"锡光".乾隆青花瓷就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皆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蓝紫色,发色鲜丽纯真;乾隆青花瓷品种丰富多彩,大致有豆青釉青花、青花矾红彩、外酱色釉里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哥釉青花;乾隆还首创了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和淡描青花填绿彩等新品种壶类:有各式茶壶,壶形较雍正时期的壶大,盖面多数隆起。

还有执、僧帽壶、葫芦壶式两截壶、各种形状的小鼻烟壶等。

尊类:有双耳鹿头尊(因形似鹿头而得名)、兽耳衔环尊、鸠耳尊、贯耳大尊、敞口尊、灯笼尊、鱼篓尊、象耳尊、石榴尊、镂空交泰尊、三牺尊、包袱尊等等。

尊胎体厚重,形体高大,造型古朴。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青花等。

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传世较多。

三、造型:与康熙、雍正青花式样大致相仿,但也有仿制明永、宣青花式样。

其它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以及其创新式样,造型丰富多彩,目不暇接。

品种主要有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

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

乾隆青花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祖母绿呈铬的标准吸收光谱在红色区...

祖母绿呈铬的标准吸收光谱在红色区...

古玩鉴别仪-侧光镜分光镜看古玩使用资料图C-1 。

南宋龙泉青瓷盘釉中的气泡特征:气泡希郎,分布不均匀。

大小也不均匀。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气泡围绕在大气泡的周围并向其靠拢。

有合并趋势。

表明气泡的大小可以反映出瓷器在烧成后退火时釉子的粘稠度,气泡的分布也可以反映出窑火的稳定性。

上图的这件瓷器由宋代的土窑烧柴而成。

图C-2。

新做仿龙泉青瓷盘釉中的气泡(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特征气泡的体积小,密度大,他们的大小,分布都很均匀。

釉色发黄,这是因为用煤炭烧制时,煤中所含有的硫化物污染所致。

图C-3北宋龙泉碗釉中气泡特征气泡的体积硕大,分布不均匀。

釉面玻化程度很高,非常透明。

有大气泡存在说明烧制时釉子的粘度比较高。

釉子组成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有大气泡的釉子所经受的窑温底。

图C-4。

现代新做仿古龙泉瓷瓶(用液化气炉烧制)特点:气泡密度大。

体积小,排列,分布都比煤炭烧制的(c-3)瓷中更为均匀。

釉面也有黑色的烂泡,说明这件瓷也经过化学作旧处理。

图C-5。

明早期青花瓷釉面的开片特征:开片的线条弯曲自然,反映出它们形成的速度较慢。

裂口中的污垢颜色不一,由于釉层较薄。

所以裂纹交织时形成的碎片较小。

图C-6。

新做仿古釉里红花瓶(用煤炭制)气泡稀疏,但大小比较均匀。

釉面有三条白色的裂纹。

裂纹的线条比较平直,反映出形成时速度较快。

(人为强迫开片)线条相交形成明显的直角,钝角,锐角,釉面还有作旧时机械打磨留下的平行划痕组。

图C-7。

宋代瓷器开片特征:1线条弯曲,自然。

裂纹因遭受风化,侵蚀后裂口的宽度不一;1裂缝中的污垢呈红,黄,褐等多种颜色,以暖色调为主。

污垢中的有机物经受多年的氧化而发黄;3熟垢深入釉里。

沁渗到坯体的内部。

在不同部位的开片内,熟垢的颜色也不同,但是过渡非常自然。

图C-8仿官窑瓷开片特征:1。

裂纹的线条比较平直,生硬,线条的粗细相同(裂口的宽度相同).2.由于形成时间短,裂缝中的污垢颜色单一,鲜亮。

并没经过长期氧化或微生物分解。

元青花气泡鉴定的八大方法

元青花气泡鉴定的八大方法

元青花气泡鉴定的八大方法
元青花气泡是指元代青花瓷器上的气泡。

青花瓷器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瓷土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钴的含量不同,烧制时在高温下会产生气泡。

而元青花气泡的出现,与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有关,也是鉴定元青花瓷器真伪的重要标志。

下面介绍一下以元青花气泡鉴定的八大方法。

一、气泡大小
真正的元青花气泡大小不一,大的有数厘米,小的只有一毫米左右,而且大小不规则。

如果瓷器上的气泡大小均匀,说明可能是仿制品。

二、气泡形状
元青花气泡的形状也是不规则的,很难找到相同的气泡。

而仿制品上的气泡往往是规则的,形状相同。

三、气泡分布
元青花瓷器上的气泡分布比较均匀,而仿制品的气泡则通常分布不均匀。

四、气泡深浅
元青花气泡深浅不一,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而仿制品上的气泡往往比较浅。

五、气泡密度
元青花气泡密度不规则,有些地方密集,有些地方稀疏。

而仿制品上的气泡通常比较密集。

六、气泡位置
元青花瓷器上的气泡位置比较随意,不会出现规律性的排列。

而仿制品上的气泡位置往往比较规则。

七、气泡颜色
元青花瓷器上的气泡颜色通常是深蓝色或青灰色,而仿制品上的气泡颜色则往往比较浅。

八、气泡质地
元青花气泡的质地通常比较坚硬,而仿制品上的气泡往往比较松软。

通过对元青花气泡大小、形状、分布、深浅、密度、位置、颜色和质地等方面的观察和比较,可以鉴定出元青花瓷器真伪。

当然,鉴别元青花瓷器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釉面、纹饰、胎质和器形等。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所谓古瓷就是有珠光宝气老光特征的瓷器,所谓仿古瓷就是没有珠光宝气新光特征的瓷器。

只要古瓷鉴定观正确的话,每个中学毕业生都学得会,文化程度越高越学得会。

只要古瓷鉴定观错误的话,文化程度越高越学不会,收藏数量越多,假货越多。

一种观点或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说了算。

如果一种观点或理论的鉴定依据特征,在该类事物的实践检验中都具有;在对立事物的实践检验中都是没有;并且是符合自然,形式和辩证的逻辑;那么这种观点或理论的鉴定依据是符合事实的,是符合科学的。

否则都是伪观点或伪理论。

第一件是元青花,老传世,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第二件明中早期,老传世,偏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第三件清代,老传世,略偏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从框内有些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聚光,密度紧,硬亮出油,出水,起冻的厚重莹润光泽等。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散而不聚,软而不硬,干涩而不出油不出水,薄而无厚重的莹润光泽等。

从框内有些部位青花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聚光,硬亮,厚重的莹润光泽等;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各方面特征和综合特征随着包浆的变化而变化,呈现着古青花的自然老光特征,不像仿青花呆板统一的新光特征。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散而不内敛,浮而不深沉,没有古青花瓷皮壳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光特征。

从框内有些青花部位的点和小块面反射光看:密度紧,硬亮,微湿,凝厚深沉的莹润光泽等,总之,青花皮壳产生的老光特征比较明显。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不聚光,密度不紧,不硬亮,不出油不出水,没有起冻的凝厚深沉莹润感。

总之,没有皮壳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光特征。

从框内有些部位青花点和小块面反射光看:密度紧,带熟的莹润光泽等。

总之,皮壳产生的老光特征比较明显。

仿品。

从青花部位的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不聚光,不硬亮,不出油,不出水,无厚度,不莹润等;到处是没有皮壳特征的统一新光特征。

瓷器死亡气泡鉴定方法~绝杀赝品

瓷器死亡气泡鉴定方法~绝杀赝品

瓷器死亡气泡鉴定方法~绝杀赝品2:高锰酸钾去贼光外加上色~一粒维C洗回原型,这招不是我吹牛逼专家也不知道[em]e117[/em]3:氢佛酸做旧土沁,测看釉层有无数针眼,密密麻麻釉层黯淡无光,虽然带上了土沁但是没有任何光泽,更无宝光可言。

4:硫酸上色水银沁蛤蜊光~唐三彩一个简单方法水洗,粉彩你用棉布擦半小时那层壳就掉了(我擦过)。

高锰酸钾配粘土深埋地下,估计一粒维C就全掉了,维C是还原剂,高锰酸钾属于强氧化剂。

土沁不会入釉,除非氢佛酸先擦伤釉层打上针眼,但是那样釉层暗淡无光,事后用橄榄油擦拭可以上光泽,但是土沁在表层。

这些做旧方法我都做过,曾经蒙骗过鉴别专家[em]e104[/em]5:底足火石红~如果是做上的,鞋刷子蘸水使劲刷就掉了,再就是仿造的火石红没有润泽感,暗淡无光,不是从胎内部返出来的,表层色泽重,60倍放大镜观察假的火石红胎底色淡。

目前瓷器鉴定无非器形(可以忽略),胎釉,胎质,包浆,画功,底足,圈足,修足,修胎,落款(可以稍忽略占比例很小)。

真正绝杀赝品的,关键的一条气泡。

出土器~元代死亡气泡非常明显,带有土黄色,黑色气泡,易有部分干枯的死亡气泡(气泡顶部破裂)。

顺带可以看见釉层下的土沁,没有五百年[em]e122[/em]死亡气泡没有几个。

清代的只能康熙左右带死亡气泡。

有死亡气泡的一定是老物件。

如果没有死亡气泡,我贵贱不买[em]e106[/em]即使是真品!我不太相信传世品,尤其是元明瓷,你说传世的,可信度太低。

把这几个绝招,分享给我的好友们。

这几招,足以绝杀赝品。

那些在那看器形,看落款,看包浆的朋友们,我做的赝品,你绝对鉴定不了,这不是吹牛逼,我做的赝品,专家能给定到清中期以前。

但是有一点,真品切莫乱动,容易把真品,做成了赝品[em]e117[/em]我有一个康熙的官窑盘子,就是因为包浆少,用了几种方法,做旧的太厉害了,跟赝品做旧的一样。

[em]e105[/em]最后一条,氢佛酸切莫乱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关键词:青花瓷古瓷陶瓷鉴别
图:元青花实物图
瓷库中国讯: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

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

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

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

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

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

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

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
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

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

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

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

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

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

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

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

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

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

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

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

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

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官窑瓷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

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

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

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

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

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

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

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

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

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

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

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

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

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

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

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

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

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

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

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
真伪,惟独从“气泡”方面可以容易区别。

因为元代造瓷工艺还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艺,上釉是用干粉配方,撒布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独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气泡,仅凭这一点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气泡特别多,当青白釉薄时便见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气泡冲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时才可见到),这也是它的特征。

四、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的鉴别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

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

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

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

笔者总结以上:一是青花瓷器上的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

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

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

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

(整理:杨龙)
【相关阅读】
知名元青花瓷器收藏家张庆玉:如何收藏鉴别元青花
青花瓷时装style引领时尚界潮流,谓为佳话
雍正青花瓷瓶45年无人识,拍卖3000万人民币成交
唯美青花瓷,2012流行青花餐具推荐
青花瓷器收藏热,仿品应何去何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