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艺术赏析——《青花瓷》教案解析

艺术赏析——《青花瓷》教案解析

艺术赏析——《青花瓷》教案解析。

一、艺术背景青花瓷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经过明、清两个朝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瓷器品种之一。

其特点在于采用青花彩绘,在白瓷器上勾画出线条,填涂入色。

青花瓷的绘画主题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造型多样,艺术表现力强。

二、艺术分析1.艺术风格:民俗经典《青花瓷》以富有民俗色彩的线条勾勒描绘,再加以清透明亮的青花色彩填涂,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富含神秘感的美丽形象。

另外,多用自然主题,如花卉、鸟兽、山水等绘制,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情感体现,也成为该艺术形式的显著特征。

2.艺术结构:组合美感《青花瓷》的艺术形式多与器皿结合,除了具备艺术性的陶瓷材质之外,其造型也被设计为一个优美的整体,内外相得益彰,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美妙的组合美感。

3.艺术表现力:排列空间的美《青花瓷》的绘画主题丰富多彩,每一件作品都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

它们呈现出的空间感强烈地令人联想到排列美,使人不仅在艺术领域,还在排列、布局等方面获得一种趣味和美感。

三、教案分析1.任务目标本教案的任务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透彻掌握《青花瓷》这种艺术形式,了解其历史、风格、结构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而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在于梳理《青花瓷》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基础,通过分析具体艺术品,展开有关主题、线条、颜色等方面的阐述。

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更好地把握其表现力和艺术灵魂。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多媒体学习、师生互动、课堂讲解、分组讨论等,其中课堂讲解需要更多的学科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课堂结束后,我们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小组创作,引导他们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从自身创作角度,积极探索、创新、实践。

四、教学反思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它不仅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更是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在面对一种艺术形式时,我们应该具备更加开阔而深刻的视野和思维,从学科知识体系、创作原则、艺术追求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和研究。

浅析青花瓷的艺术特色论文

浅析青花瓷的艺术特色论文

浅析青花瓷的艺术特色论文一、韵味不同:各有偏重两篇作品都散发着较强的中国古典韵味,但细细比较,仍有差异:《青花瓷》犹如古代仕女,含蓄唯美《听陈蕾士之琴筝》恰似沙场征将,浩大潇洒。

这是因为两首作品本来就各有所偏重。

1、在诗歌对象上《青花瓷》整篇的对象虽是青花瓷,但却是虚写。

意象自始至终也只有一个:青花瓷。

在歌词中,青花瓷成了一个桥梁、一个媒介、一个隐喻。

它象征着恋人,也象征着爱情,它使作者睹物思人。

它只是一面镜子,照见的确是作者满心爱恋。

而《听陈蕾士之琴筝》的对象是实打实的琴筝声,它并没有虚化,是诗歌的中心。

2、在语言运用及形式上《青花瓷》多词句小笺,整体氛围是委婉含蓄、细腻隽美的。

因为是歌词,他更注重回环往复,再加上本身韵脚押韵、使节奏感更为突出。

在歌词中,意象多番组合,作者所采用色调也既符合歌词意境,如开始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搁一半”,从一开始便注定是幽婉的曲调。

青色,就是深深的蓝色,属于冷色调,让人感觉冰冷空灵,在这里被比喻做思想的色彩化“素胚”中的“素”字,写出了爱人的清新淡雅、一尘不染,符合江南女子的温婉,而“浓转淡”便是动态的颜色,令人如闻其画。

而《听陈蕾士之琴筝》则多用比喻、拟人、画面绚丽多彩,铺陈多,所选意象多明朗壮阔,随着琴声的舒缓急重而随之变化,更好地切合了琴筝声的表现力。

二、写法类似:艺术特色简析1、语言的陌生化处理《青花瓷》和《听陈蕾士之琴筝》和在语言运用上的确令人心折,其中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是其重要一环。

所谓语言的陌生化,也可说成是语言的张力,就是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

一般是指通过对语言进行变形、扭曲、拉长、压缩以及颠倒等多种艺术处理,从而使得我们对语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了出来。

表现形式通常有通感、词性活用、打破语序等。

就如陆正兰在《歌词学》中说:“意象被多次重复的使用后,就会老化,死亡,变成平板词汇,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意象,因此文学家不懈地努力要把意象激活。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一、元代青花瓷总体特点元代青花瓷的总体特点是一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的,变成浑厚大方,豪迈的艺术气概,这与蒙古人粗犷豪爽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

纹饰方面构图繁密,层次多而不乱。

二、元代青花瓷-主要器形元青花瓷的器形十分丰富,主要有执壶、僧帽壶、多穆壶、凤流壶、梨式壶、葫芦瓶、玉壶春瓶、梅瓶、象耳瓶、直颈瓶、高足碗、高足杯、盖罐、花觚、军持、香炉、水盂、盏托等。

尤其是直径长达一米的元青花瓷大盘,非常平整,不见变形,可见工艺之精湛。

除了大盘,还有胎体厚重的大罐、大碗、大瓶等大件器物。

这些大件器物多是按照伊斯兰国家的饮食风俗所烧制。

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也独具艺术魅力。

三、元代青花瓷-青料特点元代青花瓷的青料分为国产料和进口料。

呈浅淡的灰蓝色为国产料,呈艳丽的深蓝色为进口料。

进口料一般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器物上,而国产料仅用于中型或者小型器物上。

四、元代青花瓷-延祐期特点元代青花瓷的发展顺序一般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历史阶段。

延祐期属于青花瓷的初创阶段,工艺等很多方面并不成熟。

延祐期青花采用国产青料,施以青白釉,釉色稍混浊,纹饰较为简洁,常见的纹饰有牡丹、灵芝、如意纹、缠枝菊等,但是此时并未见人物纹和动物纹。

延祐期青花瓷仅仅在国内使用,并没有出口国外的记录,而且只是小批量生产。

五、元代青花瓷-至正期特点根据出土记录和国外文物实物来看,至正期的青花瓷已经发展得相当完美,许多产品都远销海外,大量销往如土耳其、伊朗等一些中亚地区。

这些外销瓷器多为大件器物,使用进口料-“苏麻离青”,烧成之后的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略微含紫,十分美丽。

青花瓷 介绍

青花瓷 介绍

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是一首由中国歌手周杰伦演唱的流行歌曲,收录于他的专辑《我很忙》中,发行于2007年。

这首歌曲的作词为方文山,作曲为周杰伦。

以下是《青花瓷》的一些特点和歌曲内容的介绍:
1.曲风和风格:这首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了流行、摇滚和古典元素。

周杰伦的独特的嗓音和创新的音乐编排使得这首歌在音乐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2.歌词内容:歌曲的歌词表达了一段凄美而深沉的爱情故事。

歌中通过青花瓷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元素,来描绘爱情的美好与坚贞。

歌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对爱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MV设计:歌曲的音乐视频也十分精致,以中国古代宫廷为背景,呈现出具有浓厚中国风的画面。

MV中的场景和服饰设计都充满了古典的艺术感,与歌曲的主题相得益彰。

4.受欢迎程度:这首歌曲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成为周杰伦音乐代表作之一。

它在亚洲乐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音乐榜单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还成为周杰伦的代表作之一。

5.文化内涵:《青花瓷》以中国传统的青花瓷为象征,将其融入到歌曲中,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歌曲通过对青花瓷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体而言,周杰伦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歌词,成功地结合了现代流行音乐和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一。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及色彩体系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及色彩体系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及色彩体系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色彩体系。

下面将分别从青花瓷的艺术特色和色彩体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1. 线条流畅:青花瓷的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舒展和柔和的感觉。

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都能够通过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具有生动感的形象。

2. 构图严谨:青花瓷的构图严谨有序,注重整体平衡和谐。

在一方瓷器上,艺术家能够将繁复的图案布局得井然有序,使人感觉舒适而不乱。

3. 神秘浪漫:青花瓷的神秘浪漫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青花瓷采用的是钴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的氧化反应,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

这种蓝色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和想象。

4. 民族文化的表达: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青花瓷上的图案往往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如中国传统建筑、神话传说、花鸟虫鱼等,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花瓷的色彩体系:青花瓷的色彩体系以蓝色为主,贯穿于整个瓷器的装饰中。

蓝色是青花瓷的主色调,但蓝色的深浅和纯度却有很大的变化,使得青花瓷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

1. 深蓝色:深蓝色是青花瓷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

深蓝色给人一种沉稳、高贵的感觉,透露出一种威严和庄重的气息。

2. 浅蓝色:浅蓝色是青花瓷中的另一种常见颜色,给人以轻盈、清新的感觉。

浅蓝色的青花瓷通常给人一种柔和而宁静的氛围,使人感到宁静与舒适。

3. 紫蓝色:紫蓝色是青花瓷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颜色,给人以神秘、浪漫的感觉。

紫蓝色青花瓷往往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充满魅力的气质,令人为之倾倒。

总的来说,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丰富多样的色彩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宝。

线条流畅、构图严谨、神秘浪漫以及民族文化的表达是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所在。

而深蓝色、浅蓝色和紫蓝色则构成了青花瓷丰富多彩的色彩体系。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青花瓷的艺术风格

青花瓷的艺术风格

青花瓷的艺‎术风格方文山的一‎篇悠扬婉转‎的《青花瓷》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青‎花瓷美,道出了中国‎千年来对于‎瓷器美的追‎求和欣赏。

青花瓷在元‎代出现,至明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由于元青花‎近年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此随着对‎元青花的了‎解,扭转了过去‎人们认为元‎瓷粗率的错‎误看法。

实际上元代‎瓷器随着青‎花釉里红彩绘碗、盘的出现,无是料色、器型、花纹图案都‎已相当考究‎。

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来‎看,其料色有所‎谓"苏泥勃青"型的,即蓝里有黑‎色斑点,线条有晕散‎现象;有呈鲜艳的‎蓝紫色的,它非常接近‎于现代用很‎纯粹的氧化‎钴所配制的‎青料色调;也有呈灰青‎色的,它可能是使‎用土料绘成‎的。

就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青料‎来源比较广‎阔。

元代青花不‎但料色丰富‎,而且在器型‎及花纹装饰‎上也相当工‎整细致,有其一定的‎特色。

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器‎物为大盘、瓶和罐。

大盘一般折‎沿,有圆口和棱‎花口两种形‎式,这种大盘是‎当时输出国‎外的主要品‎种之一。

现在留存在‎中东的的为‎数颇多。

元代的大盘‎专为外销烧‎制的。

大盘常采用‎的青花纹饰‎在花卉方面‎有菊、莲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竹子和芭蕉‎一般是和石‎头画在一起‎。

禽鸟有飞凤‎、鹭鹚、鸭和鸳鸯。

兽类有麒麟‎和鹿。

龙的运用也‎较多,具有特色,如故宫博物‎院藏瓷中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瓶的造型是‎小口、短颈、丰肩、瘦足,所装饰的龙‎与十五世纪‎以后明代龙‎的形状不同‎,它的特点是‎细颈三爪,龙总是和云‎或海水画在‎一起。

瓶身纹饰多‎为三组,肩上常为下‎垂的如意头‎纹、纹内画花卉‎;中部画花卉‎或云龙纹;下部多为莲‎瓣纹,纹内画莲瓣‎或八宝。

罐的造型多‎为直口、短颈、阔肩、瘦足,肩上突起双‎兽面耳,口部、颈部、肩上和足上‎均装饰得工‎整细致。

然而至于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则‎是明代。

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一跃‎而为全国造‎瓷事业的中‎心。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个朝代的青花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朝代和其特点:
1. 元代青花:元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厚重,青花色泽深沉。

图案多为鸟兽花卉、云龙纹等,纹饰线条粗犷。

2. 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较薄,青花色彩明快。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人物、山水景观等,纹饰线条细腻。

3. 清代青花:清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晶莹透亮,青花色泽柔和。

常见的图案有莲花、牡丹、山水、人物等,纹饰线条流畅。

4. 民国青花: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器受到西方绘画和装饰风格的影响,图案多样化,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

总的来说,青花瓷器在不同朝代的发展中,经历了从粗犷到细腻、色彩明快到柔和的变化。

这些特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审美和制作工艺水平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花瓷的艺术风格
方文山的一篇悠扬婉转的《青花瓷》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青花瓷美,道出了中国千年来对于瓷器美的追求和欣赏。

青花瓷在元代出现,至明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由于元青花近年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此随着对元青花的了解,扭转了过去人们认为元瓷粗率的错误看法。

实际上元代瓷器随着青花釉里红彩绘碗、盘的出现,无是料色、器型、花纹图案都已相当考究。

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来看,其料色有所谓"苏泥勃青"型的,即蓝里有黑色斑点,线条有晕散现象;有呈鲜艳的蓝紫色的,它非常接近于现代用很纯粹的氧化钴所配制的青料色调;也有呈灰青色的,它可能是使用土料绘成的。

就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青料来源比较广阔。

元代青花不但料色丰富,而且在器型及花纹装饰上也相当工整细致,有其一定的特色。

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器物为大盘、瓶和罐。

大盘一般折沿,有圆口和棱花口两种形式,这种大盘是当时输出国外的主要品种之一。

现在留存在中东的的为数颇多。

元代的大盘专为外销烧制的。

大盘常采用的青花纹饰在花卉方面有菊、莲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竹子和芭蕉一般是和石头画在一起。

禽鸟有飞凤、鹭鹚、鸭和鸳鸯。

兽类有麒麟和鹿。

龙的运用也较多,具有特色,如故宫博物院藏瓷中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瓶的造型是小口、短颈、丰肩、瘦足,所装饰的龙与十五世纪以后明代龙的形状不同,它的特点是细颈三爪,龙总是和云或海水画在一起。

瓶身纹饰多为三组,肩上常为下垂的如意头纹、纹内画花卉;中部画花卉或云龙纹;下部多为莲瓣纹,纹内画莲瓣或八宝。

罐的造型多为直口、短颈、阔肩、瘦足,肩上突起双兽面耳,口部、颈部、肩上和足上均装饰得工整细致。

然而至于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则是明代。

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一跃而为全国造瓷事业的中心。

如果说元代的青花瓷器曾动摇了青釉瓷器的地位,那么从明代起,景德镇的白地青花瓷器,开始压倒了历史上的青瓷。

以后,青花瓷器的制作日多,青瓷的制作便逐渐减少了。

明代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

景德镇的陶工,正是明代的丰富多彩的青花陶瓷艺术的创造者。

明代所制作的青花瓷器,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果按照它的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的不同时代特征加以区分的话,那么,可以把明代的青花瓷器分为:一、明早期(永乐至宣德);二、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明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四、明末期(天启、祟祯)。

这四个时期的青花用料来源不同,呈色有显著的区别。

入明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其所制瓷,只求精工,不计成本,专供宫庭贵族享用,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

青花瓷器是明代瓷器的主流,这时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日臻精美。

明初的青花瓷器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宣德时期的作品上,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宣德青花"的特征为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散晕现象及深色晕点(即使用所谓"苏泥勃青"型的青料)。

很象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一样,加上错落有致的晕点,笔线自然浑化,别具风趣。

的描绘技法上,是采用画笔描线与涂染,画面上表现深浅关系是用笔拓出来的,这是宣德及以前的青花绘瓷技术上的特征,因当时还没有发明运用浑染(分水)法。

所绘内容多缠枝花卉瓜果,也有画一些人物、园景、鱼禽、走兽、海涛云龙等图样,配以一定的边脚图案,在盘碗上又往往里外都画,使整个瓷器装饰得比较丰满而庄重。

又多作大缸、坐墩、大盘、大花瓶等大件器皿,加上浓重浑厚的青花装饰,更显得气势磅礴,创青花艺术一代之奇。

如故宫博物院藏瓷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其造型坚实硬朗,端
庄舒展,装饰以青花缠枝,用笔流畅,用料有浓淡,墨色浑然而庄重,使整体显得丰盛而又秀丽,是一件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到了成化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个新的转变。

在选料、成坯、烧制上都比较讲究。

制瓷技术也更加熟练,瓷胎做得细腻轻薄。

器型趋铅轻灵秀巧,在绘瓷技法上从单一的画笔,发展为用细笔画线,更接近于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效果。

在青花色料上,改用平等青料,相传为景德镇邻县乐平的坡塘青。

其呈色秀雅,成为一种淡描青花,虽无宣青的明艳凝重,亦清丽可爱。

《饮流斋说瓷》说:"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犹当却步也。

"这可成化"青花"虽不及宣德,便也有其胜人之处。

正德时期出现了一些青色比较浓艳,装饰比较丰满的作。

到了十六世纪二十所代以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海外贸易的发达,当时青花器的生产量空前扩大。

青花艺术的格调也更显得华丽繁缛,这表现在官窑瓷器上的大量龙凤图案。

器形也变得更加复杂,除了制作大件瓷器外,还增加各种形状的镶器。

更创富丽华贵的青花五彩瓷器,艳极一时。

所用青料是回青。

经过淘炼的回青,并加以江西所产的石子青,所青花色调极浓艳,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带紫红色,与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迥乎不同。

其造型与纹样,也都以繁复异于前代。

明代景德镇的民窑青花非常发达,画风豪放雄伟,制作浑厚朴实,是官窑瓷器莫及的。

明代中叶以前的民窑瓷器,有许多不写款,在还可以查考得出来的明代著名的民窑,有明中叶嘉靖、隆庆所间的崔公窑,制品精好。

到明代末期,政治腐败,国势动乱,官窑生产几乎停顿,重工精致的瓷器很少出现。

相反,当时民窑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精彩作品,所绘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小品,构图简洁清丽,寥寥数笔,生趣盎然。

青花色调也很净丽青翠,另有一番民间简朴清新的情趣。

清朝的青花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成就。

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清朝)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

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

"(卷五),青花瓷器以康熙时期的作品最为突出。

康熙十九年清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器型大小不一,式样繁鑫,青花瓷器的料色,似今云南珠明料的色调,具有鲜丽明爽之感,青花器物的纹饰,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斋,称为清代三冠。

其器物样式,一变明代风貌。

造型多为挺拔硬朗的形式。

如棒锤、芭蕉、凤尾、花觚等式样,多硬直及方体器型。

与当时清丽、明朗的青花装饰名副其风格能取得相互协调统一。

青花的色调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娇翠欲滴。

画法精细挺秀,分色层次增加,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表达出纯熟的绘瓷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

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形象作概括、夸张的加工,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再以多种深浅料色。

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

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料色成为后来模仿的标准。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上着重于釉上五彩、粉彩的制作,并得到高度发展,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已失去以前的优势。

但仍有一部分制作得非常精细的作品。

如故宫藏瓷雍正青花团菊纹盖罐,造型匀称,团菊图案纹样格式布局匀整而灵秀。

乾隆青花梅鹊纹表果瓶,其造型系乾隆时的典型风格,一变康熙时的挺硬格调,而运用柔和线条,使器物造型隽秀。

其纹饰梅鹊出自康熙而较细腻写实,趋于自然写生,也为乾隆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

当时盛行仿古之风,
多仿明代宣成作品,虽有仿得极精者,但终究缺乏新意和原来自然流畅的笔调。

有许多民间窑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写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样。

这时的青花色调变化比较多,大致上雍正比较轻淡沉着,乾隆时比较鲜蓝浓艳。

乾隆后期,由于封建制度已面临末日,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相应的衰落下来,除了当时的民用青花瓷器还保持着清新、朴素的风格之外,官窑青花瓷器,追求自然主义,纹样繁琐,反映了统治阶级腐朽、低级的审美趣味。

鸦片战争后,青花瓷随着国运逐渐衰落,一直到现在还是没有恢复鼎盛时期的光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