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鉴定五十秋一耿宝昌先生及其鉴定方法 文丘小君
耿宝昌:永乐青花不可仿制的三大特征,图文真假对比,值得收藏!

耿宝昌:永乐青花不可仿制的三大特征,图文真假对比,值得收藏!中国为传承五千年的泱泱大国,三藏从小受长辈影响,对传统文化痴迷甚重。
历来也就是最喜欢瓷器收藏,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才知道自己仍是沧海一粟,毕竟瓷器收藏学无止境,一说到永乐瓷器,对很多藏友来讲也是有很多的故事。
永乐在位二十多年,说实话,历史并不太长,但是在这二十多年里却能让历史写下永乐大帝的名字,足以可见此时的社会在永乐帝的领导下发展有多高。
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更是独树一帜,在我国的陶瓷烧造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后成为明清两代的瓷器经典。
永乐青花盛名已久,当时郑和下西洋所带回的苏麻离青更是将永乐青花呈色效果推上巅峰,这也是为何永乐青花瓷具有如此之高的收藏价值,如果真的能够收藏到一件永乐青花,那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早期因史书记载不全面,此时永乐和宣德青花的器型、釉面、纹饰都较为接近,将它们放在一起统称为"宣青",而此时也有一句话叫"永宣不分家",但是随着对永乐、宣德瓷器风格的不断深入研究,才将它们完全区分开来。
永乐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在早期的元青花基础上继承和创新,对青花瓷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有明代学者认为:我朝永乐宣德瓷器,以棕眼甜白为常,苏麻离青为饰,鲜红为宝。
说实话,近几年元青花大火,此前更是有鬼谷子下山一副人物绘画的元青花拍卖出天价。
随之而来的新闻频繁报道,完整的揭示青花瓷文物的历史价值。
但是如果仅仅以珍稀程度来评判,洪武青花,成化青花,空白期青花等都要比元青花珍稀。
而以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准来讲的话,则永宣青花反而要胜过元青花。
永乐青花最大的特点是以苏麻离青料为饰,麻仓御土为胎,整体带着浓厚的异域风情,给人一种一见倾心的感觉,所以才为世人所珍藏。
奈何近几百年来,永乐青花多藏于皇宫内院或者一些达官显贵手中,民间极其罕见。
所以真正一些传世永乐青花就更为稀有了,这也是为何现在永乐青花市场价值之所高,不过也正因此,近几十年来市场上也是出现了很多“永乐青花”。
耿宝昌大师课∣教你如何鉴别宣统瓷器

耿宝昌大师课∣教你如何鉴别宣统瓷器宣统时期的瓷器概况清末宣统一朝,历史虽短,却仍在烧制官窑瓷器(据《清档》载:宣统二年,为东西陵烧造供器登、豆、爵、罐、盘、碗一批,多为白釉素瓷),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
此时,官窑器的造型及品种,仍沿袭光绪旧制,但质地细白玲珑的胎体却更接近于近现代额玲珑瓷器。
就常见的宣统各类官窑器来说,其制作可谓少而精: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器型规严,绘工细腻。
青花器的色泽甚为鲜艳,其调明快青亮;五彩和珐琅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准;青花加胭脂紫料彩及粉彩的传统器仍很规范;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红、黄、白、蓝、绿、窑变、仿官、茶叶末釉等,虽然数量和品种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艺技法还有所提高。
造型特点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型制,如玉壶春瓶、赏瓶、琮式瓶、杏圆贯耳方瓶、盖罐等。
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型也更加规整。
器型选例:赏瓶——雍正时始有,贯耳制作于以后各朝,有青花、粉彩等各品种,粉彩器绘的云蝠、百蝶、夔凤纹。
同治、光绪以来流行的蓝釉加金彩绘皮球花器,也很常见。
粉彩描金云蝠纹赏瓶玉壶春瓶——胎薄体轻,绘有粉彩牡丹纹饰的,是晚清的新颖品种。
纸槌瓶——与传统的荸萎扁瓶式样类同,制作精巧,以茶叶末釉品种为多,釉色泛黄,于底部留有长方形淡黄色釉刻出的官款,又有青花红彩云蝠品种,青花绘流云,红彩绘蝙蝠;装饰与之相同有还有宣统官窑青花红彩荷叶盖罐。
宣统纹饰示意图造图案纹饰特征此时仍然承袭前朝传统的图案,多见的是云龙、龙凤、双喜龙凤、变凤、团龙、云蝠、百蝠、变凤牡丹、百蝶、花蝶、梅雀、牡丹、桃花、折枝花、竹子、叶竹、缠枝莲、葫芦、松竹梅、鸳鸯卧莲、荷莲。
宝相花、皮球花、鞣菊、丰登、八仙、八宝、海八怪、海水江牙、万寿、卍字飘带、“喜”字等等。
宣统官窑器的绘画都很精致,可同前朝相媲美,制瓷风格也甚为严肃认真。
各品种特征青花——色调时艳青翠,超越光绪时期,如绘松竹梅、异兽纹的碗等,器型常见有赏瓶、玉壶春瓶、盖罐、大碗、杯、盘等;青花加胭脂紫彩八仙人物碗也同于前朝。
(1)[转载]与耿宝昌讨论元明青花结晶斑网纹状特征
![(1)[转载]与耿宝昌讨论元明青花结晶斑网纹状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5c9c25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7b.png)
(1)[转载]与耿宝昌讨论元明青花结晶斑网纹状特征耿宝昌先生,在2011年出版的“国粹青花瓷辩伪”一书45页,写了一段“识别真伪元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据”:“元青花独具特征,不同于以后的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
如果用40倍的放大镜照视的话,就可以看到深色结晶斑的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特征(图38).这种特征是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所没有的,更是新仿的元青花所不可具备的,这一点是我们识别真伪元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据。
然而,还必须看到,另有一部分元青花瓷器,因为施釉较厚,温度偏低,釉面气泡密集,影响到釉面下青花的呈色效果。
也还由于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别,所受酸、碱、盐等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上述的“网状”现象未能形成。
但仔细用放大镜仍可看到它的蛛丝马迹(图39).它与新仿着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图40)。
”耿宝昌先生说元青花:“深色结晶斑的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特征”,“是新仿的元青花所不可具备的,这一点是我们识别真伪元青花的一个重要依据。
”。
这一点是对我们民间研究元青花的人是重大利好,非常重要。
耿宝昌先生书上的元青花,一定是博物馆里的到代元青花标准器。
过去民间研究元青花的人士,苦于没有机会上手博物馆中传承有序的元青花标准器,没有机会用电子放大镜拍摄标准器的微观照片,一些滥竽充数的专家,随便否认民间藏家的元青花。
现在中国古瓷泰斗耿宝昌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个梦想,迈出了破茧元青花特征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如同满天云雾露中出了一缕阳光。
但是耿宝昌先生这段话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讨论,他说:“元青花独具特征,不同于以后的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
如果用40倍的放大镜照视的话,就可以看到深色结晶斑的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特征(图38).这种特征是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所没有的”耿宝昌先生认为:“这种特征是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所没有的”。
但是事实上是,这种网状特征,是明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上也是有的。
明清瓷器之鑒定

明清瓷器之鑒定
耿寶昌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1990(000)007
【摘要】遠古陶瓷舊貌自然,可憑藉窰址標本佐證參考,並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鑒別。
而明、清之物距今時代較近,各朝之間相隔不遠,傳世品幾倍於前代,加之當時仿製摹古之風盛行,赝品充斥,真真假假,魚目混珠,用現代熱釋光方法,因數據誤差關係,反而
不及測試遠古之器來得靈驗。
所以鑒別明、清陶瓷,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
文化、藝術等歷史知識有綜合的瞭解外,還有賴於在長期實踐中培養、鍛鍊出來的“眼力”,從把握各朝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着手,對之作規律性的認識,從而作出科學的判斷。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耿寶昌
【作者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文物鑒定与鑒赏 [J], ;
2.陶瓷鑒定五十年——記著名古陶瓷鑒定家耿寶昌 [J], 丘小君
3.紀念《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實施十周年司法鑒定工作回顧及展望 [J],
鄧甲明;劉少文;Zhao Hongfang
4.文物鑒定与鑒賞2020年征订 [J],
5.文物鑒定与鑒賞2020年征订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藏鉴赏】和丘小君先生谈古陶瓷捡漏

【收藏鉴赏】和丘小君先生谈古陶瓷捡漏近日,笔者与古陶瓷鉴定专家丘小君先生谈起捡漏的话题,丘先生认为,目前收藏品市场的精品很多,由于鉴定跟不上,识宝者不多,致使流散到民间的古陶瓷得不到妥善保护。
加上仿品量大,鱼目混珠,导致很多珍贵文物被当成工艺品流失海外,令人痛惜。
漏,随处可以捡到许多人认为,当前收藏品市场早已无漏可捡,不踩雷就算不错。
笔者已有三十年的收藏经历,见证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个为认为当前应该是捡漏的最佳时机。
以笔者的经验,地摊实在有捡不完的漏。
几年前笔者逛潘家园时,发现一个摊点摆着一个成化斗彩卷草纹胆瓶,远远望去有一眼。
玩陶瓷的都知道,故宫有一件这样的瓶子,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一上手东西特别开门,米糊底圈足,略带湖水绿的釉,绿彩开着细片,且土蚀自然,器型饱满。
问东西从哪来的,小伙子说不大清楚,乡下收的,要价不高,最后以800元成交。
旁边还有一个成化天字罐,因破损严重没有买。
笔者每次在地摊捡到好东西都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但感觉更为强烈的是,这么珍贵的器物到处流散,要不是遇到行家,真不知道命运会是如何。
多年来,地摊捡漏成为笔者的一大乐趣,不管出差到哪个地方,都要去逛古玩城和地摊,看到的宝贝还真不少,不过,也只能挑精品名品买。
最初接触古陶瓷的时候,对收藏宋代五大名窑、明清官窑想都不敢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一件马来西亚回流的南宋官窑弦纹瓶海捞瓷,釉水肥厚,紫口铁足,釉面贝壳侵蚀严重,富有沧桑感。
买到后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之后我曾跟一些专家探讨过,对这个瓶子大家都认同。
后来经过长期观察,宋代官窑确实有外销。
在马六甲出水的陶瓷,宋代五大名窑都有,捞上来过整筐整筐的钧瓷。
有时候,我们在无法还原历史的前提下,只能以实物鉴定为依据,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新,不一定是仿品当前的古陶瓷鉴定有一个难点,就是很多东西看起来很新,与当代仿品在区别上有些难度。
一般传世的瓷器因有年代感,有一定的使用痕迹和包浆,较好辨认。
耿宝昌大师教你如何鉴别——乾隆瓷器

耿宝昌大师教你如何鉴别——乾隆瓷器清代乾隆朝(1736年—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在这个时期也是取得了空前繁荣。
尤其是景德镇御窑厂,规模空前庞大,每年烧造各种瓷器数十万件。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而青花瓷的烧造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瓷器的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想要准确鉴别清代乾隆时期官窑青花瓷,就要从胎釉、颜料、造型、纹饰、款识等角度入手进行判断,分析乾隆时期青花瓷的这些特点,才能正确鉴定及断代。
一、胎釉。
在乾隆时期,瓷器烧造瓷胎多洁白细腻,致密。
青花梅雀纹瓶底足--胎洁白细腻青花瓷釉面多为青白色釉,民窑亦如此,其青白度深浅不一,釉面肥润而坚致,光润匀净,偶有波浪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青白釉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粉白釉二、青花料。
该时期,烧造青花瓷在青花料的使用上,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早期有晕散、黑褐、青灰、淡蓝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深厚清晰。
乾隆许多青花瓷器的青料描绘上加重点染纹饰,有橘皮纹、晕散和黑色斑点,主要是仿明代宣德青花进口料“苏泥勃青”效果。
乾隆中晚期青花发色同样浓重艳丽,但晕散现象逐渐减少。
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或纯蓝色的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纯正蓝色上等青花浙料仿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仿明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效果三、造型。
乾隆时期,烧造瓷器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也追求精、奇、巧。
青花八仙过海图葫芦瓶青花荷莲纹贯耳瓶这个时期,赏瓶和壁瓶在当时大量出现,壁瓶又叫挂瓶、轿瓶(轿瓶是挂在轿子内的装饰),造型多呈扁平状,背面有孔可穿系。
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点是往往在颈部加双耳,它使器形更中匀称完美。
而盘碗类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宽厚,足根有泥鳅背和削棱两种(包括琢器),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圆滑,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护胎浆。
古玩古董耿宝昌老师鉴定口诀记住了您就是专家了

古玩古董耿宝昌老师鉴定口诀记住了您就是专家了祖母绿翠到极至有游光,祖母堪称玉中王,晶灵剔透莹如水,碧波荡漾一滴香。
猫眼神工鬼斧自然成,灵犀一线万年工,单线复线同精美,贵妇偏爱灰眼睛。
钻石世上万物钻石坚,晶体有棱宝光灿,天然钻石尤珍贵,胸花一朵千万元。
蓝宝石七色宝石蓝为先,硬度游光仅次钻,豌豆大小十克拉,市价可售二十万。
钻石辨人工游光浮目短,蕴藉内敛逊天然,白云电光人工造,青天流光是真颜。
宝石与彩石宝石坚硬彩石软,有无游光目了然,金丝银缕障人目,迎光浸水显真颜。
青铜器手轻声木有土腥,铜锈自然千年成,器形纹饰合古意,身有铭文价连城。
手抄本古籍源头是手抄,敦煌藏经是国宝,能得写经纸一卷,无须商海弄新潮。
<<硃批>>纪太史诗注释晓岚才思如泉诵,四库宏润也难容,茶余拾得春华句,东海波涛过昆峰。
鼻烟壶小小烟壶容大千,多少世人折腰叹,水晶内画尤精湛,当推清末叶仲三。
三桃笔架三桃朝天绿莹莹,百年生来全不红,乾隆宣帝搁御笔,纪氏晓岚诗难成。
黄花梨木硬木花梨云波纹,黄色鬼脸方为真,木须坚密少棕眼,珍木一两抵黄金。
黄杨木千年黄杨碗口粗,须腻光滑世上无,百年形似象牙状,未见黄杨作大枢。
瘿木世间万木都有瘿,树苗疙瘩是俗称,纹理旋转人偏爱,生理病态称精英。
红木红色硬木皆可称,粗细新旧要分清,珍贵多为明清作,真伪明辨看作工。
收藏四英才中国收藏四英才,我友泰富其中排,古币四千不断代,七百金文抒胸怀。
瓷器断代心中要有标准形,胎釉画工排比中,宁可信假莫当真,年代窑口要分明。
瓷器辨新旧釉光沉浮显年轮,釉下气泡占六分,三分作工看八九,底口沧桑定假真。
钧窑瓷钧窑一片值千金,须知胎釉有玄真,胎坚如铁声清脆,釉中如流玛瑙云。
古瓷宋代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世闻名,残瓷一片映千古,中华文明不言中。
定瓷柳纹白骨胎细坚,刻花印花工艺先,民间少有传世品,出土十有八九残。
唐代白釉卧羊目睹千年世沧桑,烈火阳水遍品尝,长跪无求谁能解,泥陶雕就一卧羊。
鉴瓷大师耿宝昌的传奇人生

鉴瓷大师耿宝昌的传奇人生耿宝昌先生是我国现在古陶瓷鉴定第一人,可以称得上是“首席”了。
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
历任辽宁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士生导师、马来西亚中央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在我国,先生的学术地位是显赫的,其学术成就是卓著的。
这些耀眼的光环与他的出身、来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反差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20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分别到全国各地复鉴确认馆藏一级文物,耿宝昌先生是陶瓷组的首席鉴定委员。
1993年秋天,当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级文物确认组从内蒙古转到河北,9月24日六点半专家组从石家庄出发奔邯郸,八时许,车停至高邑站路边的一个饭铺吃早饭。
耿先生此时感慨地说:“五十七年前,我就是从这里登上去北京的火车,今天又来到这里,这个过程简直就是一出戏!”耿宝昌先生于1922年7月14日生于北京。
当时家住西安门惜薪司胡同。
三岁时随父母回到河北老家。
耿家在北京世代经营珠宝翠玉,祖父耿景山是东城里著名的翠玉专家,对翠料子那是隔皮看瓤,没错儿。
活了百十岁,高寿。
伯父、堂兄、表弟都是吃这行饭的。
只有父亲耿湘甫是个读书人。
宝昌祖籍束鹿县(今辛集)孟家庄人。
少年时家境不宽余,在农村高小毕业后,尽管学习成绩优秀,父亲却再不能供他上学了。
父母说:“学徒去吧!乡里风俗男孩儿必须外出,成不成的,试试看!”1936年2月初的一天早晨,一个14岁的孩子,在春寒中带上行李,随从同乡学友,离开了家乡。
先生就是在高邑上了北去的火车。
当天晚上到了北京(当时称北平)西车站。
那时的西车站在北京前门箭楼的西侧。
今前门商业大厦、肯德基一带。
他走出车站,顺路往南,经前门五牌楼、珠宝市走到大栅栏东口一卖百货的老乡处。
他来北京投奔的是大哥。
大哥叫耿楚珍。
在西琉璃厂铭珍斋(今荣宝斋西面)当伙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古陶瓷应以造型、胎体、釉面、纹饰、款识五个方面为主要依据,这是耿先生独到的见解,也是他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无论是考古出土物还是传世品,最终还是要靠人的头脑来判明时代或真伪。中国古陶瓷时代风格的延续和演变,使我们的鉴定分类工作具备了一个科学的。然而对于复杂的传世品及历代仿作仅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实践家来进行细致的分类排比,找出各朝时代风格特征和变化规律,把各类器物准确地还原到本时代中去。仅就明、清瓷器而论,耿宝昌先生认为造型是直观的,第一重要的。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条件。熟记各朝典型品种的各类器型,形成准确的“正宗”概念,尤容易帮助鉴别真伪。历代陶瓷造型都有一个符合各自时代风尚和特征的宏观面貌,但也有不同时代却风格相近,呈周而复始的再现。明、清时代同类器型的适度变化,有的虽是细微的一线之别,然而却能体现出秀美或古拙的时代风格。例如,清代雍正瓷造型风貌秀丽纤巧,恰到好处,称之为艺术上的“线条美”,确实外形线条增之一分则拙,减之一分则陋。又乾隆瓷器成型技术随心所欲,器型繁多,逹到历史以来最高水平。尤其是风格华丽的一类观赏瓷表现出侈靡的时代风尚。
观察釉面尤应以釉层的薄厚,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及气泡的疏密大小等特征入手。另外,对于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或疏松及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例如,常见明代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积釉闪现浅淡的青色;明代瓷器釉面含较多的钾钠元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调;清代康熙瓷口、足多施加粉质白釉易於形成破泡剥落现象,等等。體察釉面的以上特点往往需要借助於放大镜,特别是常说的釉面坚硬与疏软这个物理属性,几乎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示,只能靠观察比较去体会,因而它是鉴别古陶瓷最难以掌握的一个要素,也是衡量鉴别能力和水准高低之分之所在。
清康熙黄釉碗托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花果纹瓶
对于历代制瓷的特殊工艺和奇特现象,耿宝昌先生都有详尽的总结和独到的见解,这些总结和见解也是经他一生实践并被证实了的诀窍,有些还是鲜为人知的个人发现。如宋代哥窑盘、碗口沿边釉面形成囤积一圈较厚的环带釉;明代成化瓷器足独有的青花双边线特征;明代宣德红釉器足跟釉面呈现蝦青色;清代乾隆前粉彩器环绕纹饰外缘数毫米处出现的“彩晕”奇观;乾隆茶叶末釉、豆青釉及其它一色釉器足边胎釉接壤处留有刮削后所形成的一圈小锯齿纹......,不胜枚举。
见微知著
同於鉴别古字画一样,鉴别古陶瓷亦当澄心定虑,最忌粗心浮气,要从细微末节处反复观察。上述的所有五要素皆在上手的过程中得到验证。由于各代制瓷工艺和烧造方式之间的差别,从而留下一些细微的区别之处,这些末节甚至是司空见惯的,很不以为然,大多易被忽视。然而,它一旦作为断代和判别真伪的证据,则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明代以前的瓷器少有署款,明清各朝官民窑器款识千差万别,历代又多伪托假款,所以凭借款识断代尤为重要。从研究署款的笔法入手,经常将真假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器物的其他诸要素特点,审度其字体结构,字形笔画,色泽深浅,便能提高鉴别能力。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古陶瓷鉴定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和技能。耿先生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看”。当然这个“看”字是指的器物必须上手后,耳、目、手三者并用。用眼来观其造型和纹饰,辩其胎釉色泽与厚薄,审其器足及款识,又要将其摩挲以别粗细,用指叩敲以察音响。这五方面要素缺一不可,切不可偏执一方,谨据局部或偶然巧合而妄断时代。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简言之,可以这样说:“造型为根本,胎釉是关键,纹饰辩时代,款识察真伪”。
【转载】陶瓷鉴定五十秋一耿宝昌先生及其鉴定方法文—丘小君
【注明:这篇文章是丘小君老师九十年代初期在香港《龙语》杂誌上刊登的文章】耿宝昌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古陶瓷鉴定家。他一九二二年出生於河北省束鹿县,十五岁即入室于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门下,他亲身经历了一九三八年前后国内古文物界甚嚣塵上的仿古作伪热浪,有经名师点拨,鉴赏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旧时北京敦华斋主孙瀛洲专门收藏中国历代古陶瓷精品,擅长仿制,尤精於宋、元、明、清官窑瓷器的鉴定,他所仿的明代永乐、宣德瓷器掩敝一时,逼肖乱真,故曾称其为‘宣德大王'。
明永乐青花山茶纹扁壶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不同时期纹饰均有不同的风格;相同题材的纹饰,其间也有可循的继承和演化规律。明清时代瓷器的釉上或釉下绘画,釉下刻划、雕塑等内容,大多映现出各代风俗情貌及社会背景,有时只据纹饰内容便可直呼时代。例如,明代正德瓷多书回文箴言;嘉靖、万历瓷常绘稚拙的道教人物故事;清代乾隆之前的各种彩绘瓷所呈现的“彩晕”、“蛤蜊”光现象等。此外,和纸绢画相近的瓷画也深受同时代名派画家画风的影响,在鉴别辨析时,除必须熟悉古代书画笔法外,还应参考同时期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纹饰,如织绣、竹、木、漆、牙、玉、铜等,它们的时代风格一脉相承、互为认证。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菊纹碗
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亦为断代辨伪的重要环节。耿先生儗人的喻器为形,胎是骨、釉做衣。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在胎釉成分和烧制工艺上都有显著差别;现代瓷的机械化模制生产与古陶瓷胎体用手工制作又完全不同。明代胎体瓷泥淘炼的纯净度及烧结密度都远逊于清代。例如,清代康熙瓷器胎质精纯、细腻、坚硬,居明、清两代之首,有“似玉”之誉。民窑制品亦不例外。鉴定胎体时大多是从器足无釉处或器口、里露胎处来观察的,然而各种形状的器足均能代表其时代风貌,是原时代所留下的永久性痕迹。对于识别伪品,有时仅凭器足便可论定。因而,研究并类比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到其继承发展的演变规律,对于历代古陶瓷的鉴别更是极其重要的。
一九五六年,耿宝昌先生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以后,来,耿先生所上手自鉴过的历代古陶瓷精品约计数百万件以上。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系统所收藏的古陶瓷,都请他作了鉴定和甄别,并主持了《中国文物精华》辞典陶瓷专业审编工作。多年来,他对美、加、日及西欧、东南亚一些国家进行过访问,并和同行、同好开展学术交流,考察并鉴赏了那些国家和地区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陶瓷珍品。目前,他已是海内外所公认的中国古陶瓷专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