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合集下载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1. 观察器物整体外观
2. 检查器物的款识和题款
3. 仔细观察器物的胎体质地
4. 寻找器物的瑕疵和修复痕迹
5. 观察器物的釉面质地及颜色
6. 检查器物的烧制工艺
7. 验证器物的年代和时期特征
8. 对器物的图案和纹饰进行分析
9. 检测器物的颜色是否为古瓷器特有色
10. 考察器物的造型和款式
11. 验证器物的釉里画及釉面装饰
12. 检查器物的底款和底部特征
13. 对器物的釉面进行镜面反射照射检验
14. 鉴别器物的书法和题款风格
15. 验证器物的质地和声音
16. 使用光影验证器物的真伪
17. 检验器物的器型结构和设计特点
18. 对器物的胎体进行断面观察
19. 进行器物的放大显微分析
20. 验证器物的包浆和锈渍痕迹
21. 对器物的装饰纹样进行比对
22. 使用化学试剂对器物进行试验
23. 验证器物的手感和重量
24. 通过文献查证器物的历史资料
25. 与其他瓷器进行对比鉴定
26. 寻求专业鉴定机构的意见。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物,它们在长期的历史时间和环境中,可能会出现老化和痕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瓷器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一、老化痕迹:
1. 疏釉:古瓷器因陶土的收缩程度不同,造成釉面与胎体之间的收缩度不同,会形成釉面细微的裂缝。

2. 急干裂纹:古瓷器在制作时,内部与外部受热的速度不一样,造成胎体内外温度不一而收缩不同,出现急性干裂。

3. 断口:断裂后重新拼接出现痕迹,称之为断口。

二、鉴定方法:
1. 检查表面:通过瓷器表面的纹路、釉面、瓷体色泽和声音,可以初步判断瓷器的真伪。

2. 审视断口:观察断口的颜色和质地,若是新破的断面没有伪造的痕迹,瓷器的真实性就可初步确定。

3. 鉴定器具:使用专业的鉴定器具手段,如紫砂灰、紫红砂、紫水浸等,可以检验瓷器的真伪、制作工艺、时代等。

以上是古瓷器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的简要介绍,通过对这些痕迹的观察和鉴定,可以更好地判断古瓷器的真实性,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古代陶瓷鉴定咬(也叫吃土):土咬是出土古瓷带来的特征,熟坑(传世品)的陶瓷不存在土咬,只有生坑(出土)的必然有土咬。

仿制者、小古玩商常常人工做作出土的假象,做假的方法有二,一为人工开片后将器物放入泥浆锅内煮,一为用粘胶水调泥浆抹在瓷器上。

前一种泥浆只进入裂缝里,后一种泥浆强粘在表层,洗也洗不了。

但是这人工做的很容易识别,而真正吃土的陶瓷器其土咬很深,它是通过釉面沁人胎骨的,在表面上看不到土,通过微观镜下可见清晰的土斑嵌在胎骨里,而是在釉下,在开片的地方有,不开片的地方也有,一般的在不开的釉下有土咬,反而开了片的地方没有土咬。

这是为什么?因为瓷器在土中不论开片与否时间长了就会沁入泥土,故开片与否都会有土咬。

由于在土中恒温,瓷器不一定开片,出土之后有冷热变化则开始开片,此时开片的裂缝中并没有吃土,就是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它。

所以鉴定真出与假出土瓷一看土咬痕迹便可知道。

结晶斑:结晶斑是与气泡互抗的,凡是唐、宋瓷都看不到气泡。

但一般都有浅色的结晶斑点,也许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胎土不纯,不洁白的原因,而明、清瓷主要瓷泥是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纯白色不存在结晶斑块。

所以对高古瓷(元早期及唐宋时期)可以看到结晶斑,如果胎质不是这样即可怀疑它是否仿制?这不是主要条件,仅可参考。

三、色彩比较法1、色彩(即釉色)是陶瓷艺术中重要的一项。

由于不同色彩则产生不同效果和美感。

但由于人工操作,人工配方各有各的秘决又由于烧制温度的控制很难划一,所以产生的色彩效果各不相同。

如青花的颜色,虽说都是青花,都是钴料(都是由"无名子"原料调制)都由高温烧成,实际上青花的色调无一相似。

元青花分前期后期,还分国产与进口料之别。

永乐青花色深,宣德青花色正,成化青花淡雅,万历青花泛紫……康熙、雍正、乾颅…各朝各代互不相同,很难用文字说得准确,所以在鉴定中常常会发生争议,有人说色调对,有人则认为不对,因为缺少标准很难统一认识。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瓷器会出现一些老化痕迹,这些痕迹不仅是古瓷器的历史印记,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釉面老化:古瓷器的釉面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而出现龟裂、剥落、变色等现象。

这些老化痕迹是古瓷器真伪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器身老化:古瓷器的器身会因为长期的使用和保存而出现一些老化痕迹,如裂纹、磨损、划痕等。

这些老化痕迹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底款老化:古瓷器的底款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底款的老化痕迹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底款老化痕迹主要表现在字迹模糊、磨损、划痕等方面。

鉴定古瓷器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釉面:通过观察古瓷器的釉面,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釉面质地细腻、光滑,色泽自然,而假品的釉面质地粗糙、不均匀,色泽过于鲜艳。

二、观察器身:通过观察古瓷器的器身,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器身线条流畅、比例协调,而假品的器身线条生硬、比例不协调。

三、观察底款:通过观察古瓷器的底款,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底款字迹清晰、整齐,而假品的底款字迹模糊、不规则。

四、化学分析:通过化学分析古瓷器的成分,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成分与古代瓷器的成分相似,而假品的成分则与古代瓷器的成分不同。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是古瓷器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认真鉴定,才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瓷鉴定方法之瓷器使用痕迹鉴别法

古瓷鉴定方法之瓷器使用痕迹鉴别法

古瓷鉴定方法之瓷器使用痕迹鉴别法瓷器凡经长时间使用,器表都会出现使用痕迹,这种使用痕迹是人工擦拭和外界空气中所飘浮的硬质微粒及腐蚀性分子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只有四种瓷器没有使用痕迹:新烧成的瓷器包括仿古瓷器;古代陪葬瓷器;没有使用过的窖藏瓷器;第四种是“库货”。

瓷器表面的使用痕迹可以分为三种,即硬伤划痕、器表软道和器底磨痕。

一、瓷器表面使用痕迹鉴别之硬伤划痕硬伤划痕是瓷器表面釉层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同硬度大于它的器物或物体在较大力量的接触中被划伤或碰击所形成的破坏痕迹。

这种硬伤划痕是偶然性产生的,它只会出现于瓷器外表的个别部位,而不可能遍布瓷器的全身。

早些年有人用对着瓷器抛沙的方法,或将厚重瓷器在沙堆上撞击的方法对景德镇生产的新仿古瓷进行做旧处理。

现在,这种做旧方法已经过时,古瓷贩子虽已大多不用此法。

二、瓷器表面使用痕迹鉴别之器表软道器表软道是古瓷釉面最常见的使用痕迹。

瓷器软道是指瓷器在长期使用擦拭的过程中,釉面被硬度大于玻璃质的微粒所划伤的痕迹。

这种现象不单会在瓷器釉面出现,在汽车及其他喷漆物的表面、漆木家具的表面、日用玻璃用具和镜子的表面以及人们佩戴的眼镜的表面,长久擦拭后都会留下这样的软道。

瓷器表面的硬伤划痕用肉眼是能看得到的,而擦拭软道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那么怎么观察软道的存在呢?1、直接用5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光亮处观察釉面,如果发现釉面有划痕一样的破损,而用肉眼却看不到这种划痕,则这种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划痕就是软道。

如果用放大镜看不到划痕,则这件瓷器就不是经过长期使用的器物,假如是古瓷的制型,则一种可能是新仿器,还有可能是“库货”(库货在民间出现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陪葬瓷器或者窖藏而没有使用过的瓷器,这就需要我们另做综合的鉴定和具体的分析。

2、光点观察法。

把瓷器拿到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在室内用一个安装着聚光灯泡的手电筒照射瓷器表面,或者把瓷器放在室内的白炽灯光源下,用这三种方法都能在瓷器釉面看到一个反光点。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现代仿者不象。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

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

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

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

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

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

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

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

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

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

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仿者,易洗。

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

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4、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

目前,尚没见有仿者。

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 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 便大量地使用水银. 以铜为山, 以水银为河.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

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

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

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一、瓷器收藏品市场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

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

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

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

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

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

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

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

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现一些相应的产品。

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老胎后做,就是在原来的白胎上加彩后重新烧;C、纯新的仿制品。

由此看来,在目前学术研究或收藏品市场中,学术上的新观点我们要关注,同时也要关注市场方面的变化。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古陶瓷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备受珍视。

但是,市场上的古陶瓷真伪难辨,让很多收藏家不得不为此担忧。

那么,如何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呢?下面就来简述一下古陶瓷鉴定方法。

一、色泽纹饰鉴定1. 颜色:古陶瓷经过长期的陶烧与风化作用,往往色泽偏黯,颜色相对柔和。

而近年出现的一些新品,色泽比较艳丽,而黏合的颜色也比较鲜艳。

因而,颜色可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纹饰:古陶瓷的纹饰经过历史沉淀,磨损后会形成一定的裂纹痕迹、氧化铁质变化等。

而新品则会披上一层人为制造的瑕疵,纹饰不自然,中空处太薄等等。

可以通过观察纹饰的自然度与辅助元素的正反对比,来判断古陶瓷的真伪。

二、胎骨鉴定1. 粘土:古陶瓷的胎骨粘土细腻、柔润,而现代窑厂为了提高釉面效果,采用粗糙的粘土,使得胎骨不细腻。

2. 氧化物:在制作古陶瓷时,胎骨会自然能够吸附一些氧化物,而现代陶艺也可以通过一定处理手法来使胎骨呈现相应的氧化物效果。

但是,从氧化物角度考虑,古色陶瓷比new瓷要天然自然得多,而现代新瓷也通过特殊技术来模拟氧化物,因此不能完全依赖氧化物来鉴定。

三、釉面鉴定1. 釉层自然度:古陶瓷的釉面自然光洁,且反应较为柔和,而现代高科技产品发现治疗方法会使陶瓷的釉面更加亮丽,并且过分光滑。

在对照研究中,需要认真观察釉层的自然度来判断真伪。

2. 釉层平整度:真古陶瓷釉部平整,不会有起泡、气孔等缺陷。

而目前一些现代釉面下表面可能会有一定的气孔或者涂层。

可以在鉴定时注意观察釉层平整度来判断真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

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

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瓷器收藏品市场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

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

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

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

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

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

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

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

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现一些相应的产品。

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老胎后做,就是在原来的白胎上加彩后重新烧;C、纯新的仿制品。

由此看来,在目前学术研究或收藏品市场中,学术上的新观点我们要关注,同时也要关注市场方面的变化。

举个例子柴窑说,一些藏友在看书过程中看到,记载的五代时期柴窑瓷器的特点是:瓷胎,薄如纸;敲击声,声如罄。

这些藏友凡是见到有薄如纸的瓷器,就认定是柴窑,是一个大的发现。

我想说我们在收藏过程中,除了对实物的一个鉴别以外,同时也要关注学术界的一些动态,去了解一些瓷器烧造基础常识和时代特有的制瓷工艺特征,对收藏会有裨益的。

2.鉴定方法方面:从鉴定的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有科技检测和传统的目鉴方法。

我个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势必要走上科技检测这条路,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到,中国的古陶瓷上下几千年来,分布地域广袤、窑口众多,烧造出的品种也非常繁多。

而且瓷器在同一窑烧造过程中,由于温度、窑位变化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南北方的地域不同,所用瓷土也要差异;烧窑所用的燃料有煤和柴,烧成的瓷器也有差异。

这就是科技检测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难题,它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的支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原来某个杂志上发表的数据搬过来应用。

就目前科技检测来讲,很多藏友都关注其结论不是定语,而是属于中性词藻。

如数据基本相同、成分基本相符、结论仅供参考等等。

目鉴过程也是因人而异,完全凭个人的修为、阅历、经验去鉴定。

现在的鉴定人才、鉴定专家太多了,有些专家则是古往今来各个门类通吃,无所不精。

我不否认有奇才专家,但是我想他总有精通某一门类的,也会有某一门类相对较弱。

还有一部分专家鉴定是以盈利为目的,明明是一件假的东西还要开一个证书,运用非常华丽的词藻,最后关键词写“这是一件“珍”品,很有收藏价值”。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为了牟利,利用收藏者的情感搞文字游戏。

3.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造假、仿品,我之所以把造假、仿品放在第三类,是由于造假古往今来都有,民国时期更盛。

造假有以盈利为目的的造假,也有彰现国力的造假,比如说康雍乾时期,对以前的东西无所不仿,仿完的东西就落上自己的款识,他是在彰现自己的国力,彰现自己的能力。

所仿的瓷器器型、纹饰追求原物的风格,但是打上本朝的款,这也说明一种工艺传承的过程。

现代仿品除了一比一按照实物的仿,还有凭空想象、臆造行为。

我认为这种仿造都属正常范畴。

因为,仿者毕竟是烧出一件真的瓷器,他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几百或几千元的价格已经说明这是一件仿品。

目前,多数藏友收藏赝品的原因是收藏者自乱阵脚,拿这种便宜货当“捡漏”买,再加上一部分专家不负责任的鉴定,衬上一些学术界的争论,也是造成收藏市场混乱的因素之一。

二、瓷器鉴别方法思考就鉴定来讲,没有捷径可走。

但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理智,就是我们获取好方法好捷径的基础。

如果没有理性的东西,总想跳跃式的寻找途径、捡些漏,我认为是最危险的。

本文主要是论述自己在对古代瓷器“目鉴”过程中积累的心得——痕迹鉴别方法。

对古陶瓷的鉴定来讲,从传统上,不外乎对瓷器的胎、釉、款识、纹饰、烧造工艺、制作工艺、窑口特征几方面来鉴定。

有的书上或者有的专家在讲课中,对一些时代特征的分析非常透彻,目前尚难以突破。

但是,也很难让人理解。

为什么呢?应为所有结论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书。

比如说,宋代定窑胎子非常致密,釉色非常莹润,有牙黄色泪痕。

莹润到什么程度、致密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你认为润、致密;我认为不润、不致密;没法比,无法量化。

如果拿宋代定窑的胎质跟明、清代相比,它肯定胎子不是很致密,烧造温度没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温度高。

许多收藏爱好者反映,瓷器教科书上描绘的词汇,读起来非常动听,却很难理解。

究其缘由,主要是感官的东西太多,缺少量化的标准,很难让人掌握。

古代瓷器年代的鉴定取决于什么?是鉴定者的感觉?是鉴定者经验的积累?还是鉴定者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如果说三者都有,依然让人难以理解。

于是,不知何时鉴定者在神秘光环的照射下令人敬畏,不止让同行迷茫,更让藏友“敬仰”。

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式鉴定证书能有这么大的市场了。

对古代瓷器鉴定是否真的没有标准吗?我认为,鉴定古代瓷器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有广义概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类比法。

比如说龙泉窑、越窑、临汝窑还有钧窑,每个窑在随着它的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进行类比;同时也可以各个窑之间相类比。

由此,得出胎、釉、绘画、款识、窑口及烧造工艺的鉴定方法。

关于这五个方面鉴定方法,我认为有关瓷器鉴定的书中已经写的很多了,这里不做赘述。

狭义的概念是痕迹鉴定法。

是笔者在对古代瓷器鉴定过程中的心得。

用观察痕迹的方法去鉴别古陶瓷的真伪,我以为这种方法属于狭义鉴定方法概念的范畴。

应为这种方法的特点有两点优势:A、便于入门初学,不掌握基础鉴定方法者应用;B、对具有鉴定古代瓷器能力者,有更上一层楼感觉。

首先古陶瓷来源不外乎有三种:(1)传世瓷器,就是那些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入过土的或者是早年间出土经过几代传下来的;(2)出土瓷器,无论是窖藏、窑址、墓葬还是遗址,反正是在土底下埋着的挖出来的;(3)海捞瓷器,也就是出水的,像前几年安徽-河南段大运河河道改造、兴修水利或者是疏通河道出土或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

对于这三种古陶瓷的来源的鉴定,是可以量化的,应为无论哪种都必然带有相关痕迹。

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掌握这三种痕迹的特点,当掌握这三种痕迹的主要特征以后,就可以判别一般瓷器的真伪;如果对古代瓷器的胎、釉、款识、工艺、绘画风格、用料和窑口特点有研究,我想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暨鉴定的捷径就为人们所掌握。

三、传世瓷器的痕迹研究不同传世文物遭历的磨难不一样,它所走过的历程不一样,遗留下来的痕迹也不一样。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什么痕迹,为把这些不一样的痕迹进行量化,笔者通称为传世过程中的使用痕迹。

以盘、碗的使用痕迹为例,因为盘和碗总是要叠压在一起放置的,所以就必然会产生瓷器与瓷器摩擦的痕迹。

与瓶和罐的使用痕迹和盘碗相比,磨损痕迹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底足、口沿或体部最易磨损的地方。

通过对使用痕迹的辨识,我们能够找出它的规律用来区别后期仿品人为做出来的“使用痕迹”,这样就将痕迹鉴定方法量化了。

比如说,盘或碗,无论它的底足多么光滑,由于叠压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磨损程度自然而然的会加重。

大家都观察到,古代瓷器的釉每个时期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釉面和底足不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有凹凸不平的现象。

因为它是纯手工产品,在烧造过程中它会产生水分的烧失,胎子的烧结,这些都会存在一个收缩比。

而由于凹凸不平瓷器的磨损程度也会随之不同,凸出来的部分磨损会多一些,凹进去的部分磨损会少一点甚至没有,也就是说磨损程度是自然形成的。

而仿造的磨损是如何形成的呢,民国以来,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一件瓷器的打磨方式是用一块麂皮慢慢的去擦,主要为了擦掉瓷器上最刺眼的“火光”,只要瓷器上的光柔和了,就会产生一种年代感。

鉴别这种人工打磨,只要通过肉眼或放大镜在光线合适的情况下就能够发现有均匀的相同规律的摩擦痕迹,这种摩擦痕迹是与自然磨损痕迹不同的。

现在去光的方法就很多了,有时候一件瓷器,尤其是瓶和罐,先用手摸,感觉手是非常涩不是很光滑,有的局部地方更涩,我们就会跟人家说,你这件东西是经过药物处理的,把釉面的光泽处理掉,由于酸性药物处理过程中会侵蚀到釉面里面去,破坏了瓷器釉面的玻璃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釉面产生出一种发涩的感觉,也就是它玻璃化的瓷面受到了损害。

那么我们传世文物的一些瓷器,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用手抚摸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涩的感觉,而是非常光滑的。

如制造盘和碗叠加的“磨损”,就用电动工具加上一个布轮,这时候你会发现,这样制作出来的“磨损”不是光磨掉了瓷器的光,而是把釉的表面都磨下去一层。

但是在合适的光源下甚至用放大镜看,你很难找出它摩擦的一种规律,好像这件东西使用了很长时间一样,已经磨损到一定程度了,在鉴别使用痕迹的时候,也需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

再有一种情况,无论是缸、罐还是瓶,由于它的重量非常重,随着时间长短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底足势必就要有一定的磨损,无论磨损的轻、重,总之要磨损。

正常的磨损翻过来一看,底足中间最高出的部分,磨损程度最多,凹下去的地方它不磨损或者是磨损线很窄。

而有的磨损又是什么样呢?一个泥鳅背形式的底足,底足的平面、外墙和里墙都有磨损,而且磨损的程度几乎一致,那么这种磨损和正常的磨损明显不一样。

其实鉴别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照正常使用的规律去分析这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