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 古代诗词四首习题 苏教版

合集下载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春望同步练习苏教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春望同步练习苏教版

春望一、诗中“草木深”表面上是写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写。

答案:表面写(城村)。

实际写(国家沦陷、城空人稀)二、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请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忧国思家)的感情三.“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

答案:战争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残破凄凉。

五、《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答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六.解释诗中加点的字(1)城: (2)搔: (3)浑:答案:(1)长安城 (2)抓 (3)简直七.颔联寄于,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答案:情;物;悲切;对偶、拟人八.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答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九.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

答案: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十.表达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答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十一、望中所见,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

这句是,。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二、写花写鸟且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是: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春望中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近及远,由大到小,非常细腻的描绘出了------------等意象(例举至少四种)春望中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近及远,由大到小,非常细腻的描绘出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鱼雁不通等意象。

2、清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古代诗词四首》过零丁洋练习题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古代诗词四首》过零丁洋练习题 苏教版

《过零丁洋》文天祥,。

,。

,。

,。

1.文天祥(公元1236—1283),男,,汉族,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安)。

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

《过零丁洋》选自。

这首诗是宋帝赵禹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在广东省海丰县北)兵败被俘后囚禁时写的。

2.《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二是和。

诗句的意是:,。

3.《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采用的方式,表明诗人的决心,崇高的和的爱国情怀。

4.《过零丁洋》诗中借用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特点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写。

诗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这两句连用,暗示。

5.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有关的哪两件大事?(1)(2)6.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二例说明:答:(1)人物事迹(2)人物事迹7.“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汗青:指。

(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 。

干戈:泛指。

【答案五】1.南宋时期爱国诗人《文山先生全集》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地名,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以死明志民族气节为国献身 4.比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5.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6,人物有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事例: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古代诗词四首》同步练习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古代诗词四首》同步练习 苏教版

《古诗四首》同步练习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是律诗还是绝句?你能说说律诗的一般常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读完《过零丁洋》后,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首联中,诗人回顾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

一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我喜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结合课外阅读,就你所知道的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苏教版八上语文古诗四首练习题

苏教版八上语文古诗四首练习题

苏教版八上语文《古诗四首》阅读训练题(一)春望(杜甫)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⑵溅.():⑶抵.():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

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答: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分)答: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三)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难得,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习题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习题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习题苏教版1.给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簪.(zān) 泊.秦淮(bó) 万兜鍪..(dōu móu) 寥.落(liáo)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国.破山河在(国都,指长安)(2)浑.欲不胜簪(简直)(3)坐断..东南战未休(占据,把持)(4)天下英雄谁敌.手(匹敌,相当)(5)干戈..寥落四周星(泛指武器,借指战争)3.按要求默写。

(1)《春望》中表现人民厌恶战争、盼望平安家书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杜牧《泊秦淮》中用典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高尚人格与积极的生死观。

4.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2)班正在举行“走近古代爱国诗”语文专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示例: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中国是诗的国度,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爱国诗。

(2)活动中,王明等同学搜集了下面几句诗词,请你仔细阅读,说说其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②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这三句都表现出了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不同点在于前两句有着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而第三句则更显得雄壮,表达了词人希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一)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爱国情怀八 古代诗词四首苏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九十九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爱国情怀八 古代诗词四首苏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九十九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八古代诗词四首苏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九十九第1题【单选题】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关于《泊秦淮》,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面对《春望》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爱国基调。

B、“家书抵万金”一句出自肺腑,情真意切,能很自然地引起读者共鸣,故千古流传。

C、诗的前四句写景,饱含感叹;后四句写思念亲人的境况,充溢离情。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面对《春望》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答案】:【解析】:第5题【判断题】判断下列内容的正误。

《春望》一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想望亲人,充溢离情。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泊秦淮》中批评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推荐K12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练习苏教版

推荐K12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练习苏教版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直击考点1.诗词默写2. 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3.名句赏析4. 感悟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1.选出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烂柯.(kē)酬.乐天(chóu)折戟.(jī)B.干戈.(gē)认前朝.(cháo)宫阙.(què)C.琼.楼(qióng)贬谪.(zhāi)零丁.(dīng)D.婵.娟(chán)踌蹰.(chǔ)绮.户(qǐ)2.选出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巴山楚水萋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平。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选出下面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4.选出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乐天(报酬)长.精神(振作)自将.磨洗(将要)B.折戟.(古代兵器)铁未销.(销蚀)叹零丁..(孤苦无依)C.丹心..寥落(指代战争)..(比喻忠心)不胜.寒(承受、经受)干戈D.经.行处(经过)共婵娟..(指月亮)照汗青..(指史册)5.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名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头可杀而志不屈”的崇高气质和视死如归英雄气概的名句是:,。

(4)《水调歌头》中写既蕴涵深刻哲理又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名句是:,,。

表达作者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的语句是:,。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课堂巩固(一)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1——6题。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春望》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春望》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春望》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填空题 (共14题;共36分)1. (2分)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2分)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从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 (4分)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阅读,让我们触摸经典,对话智者。

我们在书海中遨游,(línɡ)________ 听圣哲的教诲,体悟睿智的思(biàn)________ 。

从今天起,让心灵在书(jí)________ 中旅行,我们的校园就会书香(mí)________ 漫,我们的生活就会诗意盎然。

4. (2分)《春望》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极力渲染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 (2分)指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________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________6. (5分)给下列诗句断句。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 (2分)下面对《春望》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 . 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 . 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 .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8. (2分)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 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 . 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四首
1.给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簪.(zān) 泊.秦淮(bó) 万兜鍪
..(dōu móu) 寥.落(liáo)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国.破山河在(国都,指长安)
(2)浑.欲不胜簪(简直)
(3)坐断
..东南战未休(占据,把持)
(4)天下英雄谁敌.手(匹敌,相当)
(5)干戈
..寥落四周星(泛指武器,借指战争)
3.按要求默写。

(1)《春望》中表现人民厌恶战争、盼望平安家书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杜牧《泊秦淮》中用典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高尚人格与积极的生死观。

4.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2)班正在举行“走近古代爱国诗”语文专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示例: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中国是诗的国度,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爱国诗。

(2)活动中,王明等同学搜集了下面几句诗词,请你仔细阅读,说说其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
②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
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这三句都表现出了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不同点在于前两句有着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而第三句则更显得雄壮,表达了词人希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一)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回答问题。

5.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

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

“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意思对即可) 6.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移情于景。

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恨别(恨别家人)”之悲。

(二)阅读杜牧的《泊秦淮》,按要求回答问题。

7.请结合全诗,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这句话写轻轻的暮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笼罩着沉寂的沙滩,表现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这是诗人带着吊古伤今的情怀游览六朝金粉繁华圣地的特殊感受。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表面上指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9.“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犹”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三)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按要求回答问题。

10.词的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11.“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列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的典故,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像孙权一样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四)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的颔联。

诗的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形象地表达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13.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一)品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14.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

15.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二)品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6.《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绝句(或:七言绝句)。

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秋季(或:深秋)。

17.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
体会诗人的情感
【典型例题】诗歌《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直抒胸臆。

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技法点睛】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1)结合背景。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一词,就能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3)解读意象。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4)借助典故。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逸事、趣闻、寓言、传说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