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翠青釉瓷器盖罐!永乐瓷器鉴定真知堂

合集下载

刚入古玩这行要看的,明永乐时期瓷器鉴定!

刚入古玩这行要看的,明永乐时期瓷器鉴定!

刚入古玩这行要看的,明永乐时期瓷器鉴定!永乐时期永乐瓷器胎质细腻至白,露胎处常泛氧化铁的红色,一般较薄而轻(脱胎器胎更薄)。

釉质似白玉,润厚莹亮,釉面上釉泡小,橘皮坑较少,施釉不匀处闪牙黄色和青色。

永乐瓷器器物多为小型,底足削得极为平整。

碗口径没有超过23厘米的,特点是碗口多外敞,边锋利,口以下收敛,至底部越小,碗下有鸡心状凸起物;又有碗身直至底而折,碗口微敞者。

多数盘、碗为圈足,白釉者圈足低,红釉者圈足高。

永乐瓷器的装饰方法有绘画、刻花、划花、印花等。

青花构图风格处于元代和明中后期之间。

图案单纯,不繁复,但构图紧凑,多锥拱双龙、五龙、番莲八宝等纹饰。

通常为似隐似现的暗花,似凸出却摸不出。

这与清康雍时的仿器不同,仿器为粉状白线条浮于釉上,且纹饰较为清晰。

折枝、缠枝花与元代不同,永乐划花用铁线描,叶小花大,细而遒劲有力。

清康熙仿永乐瓷部分用偏刀划,跟宋代的耀州器用刀划状类似。

从款识鉴别永乐瓷器永乐款有印、刻、写三种,都是四字款,篆文。

四字均很小,不十分清楚。

压手杯(或作“押手杯”)的款识有三种;绘双狮滚球,球内书四字篆款;青花单线圈,内绘团花,花心书四字篆款;绘鸳鸯,中四字篆款。

白釉梅瓶的肩部有楷书“内府”二字青花款的,经考证为景德镇出品,极为珍贵。

无楷、行书永乐款,故凡、行书的永乐款都是伪作。

青花器除压手杯带款外,另尚有划、印四字篆款,均在器内底,在器外的都属于伪作。

永乐瓷器的品种永乐瓷器多种多样,各主要品种的特征如下:永乐青花与宣德青花相比釉色要白,有时闪青。

青料用进口的“苏泥勃青”,这类材料的特点是点滴状晕散,色泽浓烟。

永乐红釉器(称“鲜红”)中有血丝般结晶,也有败色的。

釉色较宣德红釉器鲜艳,有玻璃光及开片。

釉泡明亮而大,沿开片处釉泡绿色居多,器多里外皆红釉(宣德红釉器有青白里的)。

永乐红釉高足碗,瘦底高足(但比宣德时的矮),敞口。

釉色闪紫红,口沿里外的边棱釉薄处成白色。

也有白里的,底足上有白色线一圈。

永乐到正德,明初官窑的人物纹瓷器文物太罕见瓷器鉴定真知堂

永乐到正德,明初官窑的人物纹瓷器文物太罕见瓷器鉴定真知堂

永乐到正德,明初官窑的人物纹瓷器文物太罕见瓷器鉴定真知堂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高足碗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瓷器收藏,分为高古瓷和明清瓷两大派。

但这两派里又互相交集,又分为颜色釉和彩绘瓷两大块。

宋元古瓷一般属于高古瓷,以颜色釉瓷器居多,但也有不少彩绘瓷。

而明清瓷器一派,虽以彩绘瓷为主流,但单色釉瓷器历年来烧制的也不少。

颜色釉还是彩绘瓷,喜欢的人见仁见智,也就不去点评其高下了今天给大家聊一下彩绘瓷里青花瓷器中明代的一类纹饰瓷,就是人物故事图案彩绘瓷。

题图的这件,是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高足碗,又称高足杯或靶碗。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瓷器收藏之青花彩绘瓷。

历来收藏圈有人物第一,龙凤第二,山水第三,动物第四,花卉第五,图案最次的说法。

也就是说,同时代窑口的青花瓷,最珍贵的纹饰就是人物纹了。

其次才是代表者皇族的龙纹和凤纹。

这个山水纹饰其实比较少,多和人物纹饰在一起,但它的等级因为文人画的缘故,比动物植物要高一些。

当然,这个是见仁见智的说法,但不论如何,青花瓷人物第一这是没错的。

至于后代的釉上彩绘瓷器,则不一定遵循这个规律了。

明永乐青花胡人乐舞图扁壶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青花瓷器中的人物纹饰,最早来自元青花。

著名的元代青花人物纹大罐号称八大罐,都是源于戏曲的人物故事,因存世极为稀少,在鬼谷子下山罐拍卖出了2个多亿的天价之后,后仿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瓷器极多。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民间一定收藏有同类的真品,只是目前这类真品和其他高古文物一样,属于不可流通文物,暂时就只能委屈一下,束之高阁了。

明空白期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明代的人物故事图案青花瓷器,从永乐开始。

有永乐无人,宣德多女,成化女多男少的鉴别要诀。

有朋友要说了,你这个说法不对,洪武时期就有人物故事纹瓷器,很多所谓的元代人物故事纹瓷器,其实都是明初烧制的。

持有这类观点的收藏家朋友不少,著名的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被某些民专认定为明代。

收藏贴-稀见的故宫文物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底部图|瓷器鉴定真知堂

收藏贴-稀见的故宫文物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底部图|瓷器鉴定真知堂

收藏贴-稀见的故宫文物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底部图|瓷器鉴定真
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明永乐青花执壶底部。

浅圈足,底釉和器身釉面不同。

瓷器鉴定真知堂:明宣德青花仕女游春图高足碗底部。

高足碗圈足内无坼裂现象,釉接。

瓷器鉴定真知堂:厚底圈足,足端切削方式近泥鳅背状,双圈紧贴底足。

瓷器鉴定真知堂: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底部。

细砂平底,无火石红。

瓷器鉴定真知堂:明宣德青花大瓶底部。

细沙底,内底款识有釉,其余部分釉被抹去。

瓷器鉴定真知堂:明宣德大碗底部。

卧足浅挖细沙底,无火石红。

瓷器鉴定真知堂:浅圈足多层台式底。

康熙有此足仿制品。

瓷器鉴定真知堂:平底细沙底有同心圆旋纹,胎釉结合部有粘砂现象。

瓷器鉴定真知堂:常规圈足,内有青花楷书六字双圈款。

瓷器鉴定真知堂:平底微微内凹,胎釉结合处有粘砂现象。

明永乐皇帝时期的瓷器鉴别

明永乐皇帝时期的瓷器鉴别

明永乐皇帝时期的瓷器鉴别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

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瓷器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彩瓷的黄金时代,永乐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

下面给大家讲讲关于永乐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一:胎釉永乐瓷器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

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

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

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处闪现虾青色。

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

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

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大盘、瓶、罐等为细砂底,无釉,白色,有小块铁色斑;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

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

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

琢器器底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

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

盘、碗底心多是外凸内凹。

二:器型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

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竹节柄壶、执壶、僧帽壶、梨形壶、折沿盘、盏托、深腹洗、无挡尊、渣斗、香薰、笔盒、三足炉、大盘、大碗、碟、罐、钵、高足杯、各式碗等。

永乐时期创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碗、卧足碗、卧足碗洗、筒形器座等。

明代瓷器的瑰宝,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一篇收藏家不可不看

明代瓷器的瑰宝,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一篇收藏家不可不看

明代瓷器的瑰宝,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一篇收藏家不可不看瓷器鉴定真知堂: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收藏古代瓷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也是古陶瓷研究的圣地。

该院收藏的明代瓷器尤为杰出。

玩收藏,除了必备的瓷器鉴定断代要诀以外,最佳门径就是研读馆藏文物真品细节。

专家总结出来的鉴定要诀,也是在精研古代真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图为五彩提梁壶,该壶有一件隆庆青花制品,和此件形状类似。

这件大壶也应该是隆万时期的作品。

瓷器鉴定真知堂:正德时期,是整个明代瓷器风格大变的时期。

正德青花瓷比较复杂,据研究有平等青,石子青和回青三种。

然回青者虽然出自正德,本朝却不多见。

官窑青花多阿拉伯文字,并且采用双勾轮廓线,然后用青花料掺水涂绘的方法.,明初那种小笔触一笔涂抹的方法到此发生了根本变化。

瓷器鉴定真知堂:万历五彩是明代彩瓷的著名品种。

它继承了发展了嘉靖五彩的特点,采用釉下青花画出纹饰的部分,烧成青花半成品后,再在釉上彩绘入窑以800摄氏度左右低温烘烤而成。

万历五彩没有釉上蓝彩,而嘉靖青花则有釉上孔雀蓝彩。

到清康熙时代,才发现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

所以,有釉上蓝彩的五彩瓷,一定不会早于康熙。

瓷器鉴定真知堂:成化时期,以斗彩出名,而青花瓷也非常精美。

成化之前的明代官窑青花瓷器,多为厚重高大之重器,少有温婉小巧之物。

而成化青花瓷,胎釉极其润洁,并且多为薄胎瓷,再配上发色淡雅的平等青,堪称一代神品。

图为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成化青花残器。

瓷器鉴定真知堂:成化瓷一般没有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这件成化青花狮钮人物故事纹盖罐,就是一件罕见的成化大器。

据说当年是故宫博物院耿宝昌老先生亲自从海外购买回来的,堪称成化瓷的稀世珍品。

瓷器鉴定真知堂:永乐瓷器有三宝,青花,甜白和鲜红釉。

永乐甜白瓷,历史上是本朝烧制最多的瓷器,当时永乐大帝朱棣的御用器都是白瓷。

永乐甜白瓷,是在元代卵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釉里加入了大量的釉果成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到了永乐时期,工匠们才真正仿制和田白玉成功。

大明永乐官窑青花~永乐大典,永乐青花鉴定图解、高清拍摄附微观老化图!

大明永乐官窑青花~永乐大典,永乐青花鉴定图解、高清拍摄附微观老化图!

大明永乐官窑青花~永乐大典,永乐青花鉴定图解、高清拍摄
附微观老化图!
永乐官窑凤纹青花~永乐大典,大开门的一件永乐瓷器!什么样的东西在古董圈叫“大开门”,很多新人不懂;譬如说:一件老物件即使不玩古董的人看都知道是老东西、仅凭感觉……如果放在专业圈子里,十个人看九个人说东西对!反之,一件东西十个人看11种说法,争议大说法众多~就叫不开门,那样的东西不可玩!#瓷器##收藏#这一件永乐青花,采用苏麻离青进口料、发色也是极具永乐风格、包浆皮壳厚道、釉色宝光十足、胎土典型麻仓土胎!大开门传世官窑鉴赏,祝藏友们中秋节快乐~徐家强!#我要上头条#。

细观故宫明永乐瓷器

细观故宫明永乐瓷器

细观故宫明永乐瓷器翠青釉三系盖罐翠青釉三系盖罐,高10.4cm,口径9.9cm, 足径14.1cm。

罐直口,扁腹,圈足。

肩部有3个环形小系,系下凸起海棠托饰,花瓣上有横线纹。

罐里及足内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

直口盖合于罐口。

此罐制作规整,胎体细腻,釉色青翠。

翠青釉瓷器为永乐时所创,传世品极少。

青花玉壶春瓶青花玉壶春瓶,明永乐,口径7cm,足径10cm,高27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

瓶身自上至下分别绘青花如意头纹、回纹、卷草纹、缠枝莲纹和莲瓣纹。

此杯造型庄重,纹饰素雅,构图饱满,层次分明。

青花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色泽浓丽沉稳,具有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艺术特色。

鲜红釉高足碗鲜红釉高足碗,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

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

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

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

高足碗盛于元代,又称靶杯,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

永乐红釉高足碗弥足珍贵,最负盛名。

鲜红釉盘鲜红釉盘,明永乐,高4.2cm,口径19.3cm,足径11.7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

通体施红釉,盘口显白色胎骨,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色泽鲜艳纯正,是永乐朝官窑红釉瓷作的典范。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

翠青釉罐w翠青釉罐,明永乐,高8.5cm,口径8.8cm,足径12.3cm。

罐广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

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翠青釉,釉面莹亮润泽,色调清新淡雅,口边和足边积釉处呈青绿色。

永乐青花瓷器鉴定

永乐青花瓷器鉴定

永乐青花瓷器鉴定-台北故宫收藏明永乐胡人乐舞扁壶瓷器鉴定考|瓷器鉴定真知堂明成祖朱棣瓷器鉴定真知堂:现在清宫剧流行,笔者颇不以为然。

清朝虽说统治了中华大地数百年,但本质上对于广大汉族人民而言,属于被侵略和被压迫的时代。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不留头,文字狱。

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满屏的都是奴才,动不动下跪,人的气节和正义早就被砍掉了。

所以当孙逸仙先生举旗,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深得响应。

这段历史就算了,但现今的娱乐界动辄以清宫戏为由头,什么《宫心计》《如懿传》,娱乐虽好,长此以往,这些娃娃们难免披上他国国旗,不懂历史,失去了根本的价值观,是非观。

史学界有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

明代才是中华最后一个正统的王朝。

当然,今天我们的新中国,则是华夏文明的再次复兴。

说到明朝,不可不知的就是永乐大帝。

大帝这个词,可不是哪位封建帝王都能称的。

西方有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中国只有汉武大帝,洪武大帝,永乐大帝,康熙大帝等寥寥几位。

一般称为大帝,都是文治武功均于极致的皇帝,以开国君主为多。

永乐皇帝的帝位不是祖传的,而是自己夺来的!这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妨碍二人成为千古一帝中的杰出人物。

谁当皇帝无所谓,重要的是他能否造福百姓,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

这两位当之无愧。

永乐皇帝朱棣,本为朱元璋之子,被封为燕王,驻地北平。

建文元年,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削藩,朱棣起兵反抗,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获胜,朱允炆不知所踪。

朱棣取消了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改明年为永乐元年,史称永乐皇帝。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

永乐一朝,(1403年-1424年)共22年。

永乐年间,明朝国势强盛,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乐盛世。

著名的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等盛事,都发生在这些年间。

永乐瓷器,上承洪武,下接宣德。

明万历十九年(1591)《事物绀珠》记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永乐翠青釉瓷器盖罐!永乐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永乐时期是明代最为辉煌的时期。

换句话说,永乐王朝可以说是汉民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辉煌。

永乐皇帝朱棣文韬武略具备,迁都北京,力逐北元。

南下西洋,编撰大典,可以说文治武功一时之盛,后世再难企及。

明代在朱棣手上走向了辉煌,这可以从当代发掘的明墓得到证明。

洪武时期下葬的,王陵陪葬品也不丰富。

永宣之后成弘之前下葬的,墓里陪葬金银珠宝无数。

最有名的当属湖北发掘的明梁庄王墓。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明代永乐时期瓷器走向辉煌。

明万历年间王世懋著《窥天外乘》记载:"……官窑,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这里可以说对永乐窑的瓷器烧制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况。

永乐时期,确实是以甜白瓷最为常见,鲜红瓷器当时号称宝烧红,传说以西红宝石为釉,极其名贵珍罕。

而用苏麻离青为装饰的青花瓷器,则最为广大收藏家喜爱和推崇。

棕眼则主要是宣德瓷器的特征。

永乐时期其实比鲜红釉更稀罕的还有,比如这件翠青釉三系盖罐。

按道理来说,青瓷一直都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宋代已经达到了中国青瓷烧制的最高峰,后世无法企及。

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

北宋的汝窑,南宋的官窑,传世哥窑(南宋晚期创新官窑新品种),南宋龙泉弟窑烧制的青瓷,可谓空前绝后,后世再难仿制。

宣德成化时期虽有仿制汝窑,官窑,哥窑品种,但和宋代真品相比,还是逊色得多。

可见宋瓷烧制水平之高,后世哪怕皇家要仿制,难度也极高。

但永乐时期独创的翠青釉,可谓剑走偏锋,独辟蹊径。

这种青釉,颜色宛如翠竹,青翠欲滴,和南宋龙泉弟窑一样,有翠浅处露白痕之妙。

这种翠青釉,非常浅淡,并不像龙泉窑梅子青一样,追求一种浑然一体的青翠境界,而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青翠之色淡如烟柳,极其雅致。

非有极高文化艺术欣赏水平之人,绝做不出这种已到禅境界的青瓷。

永乐翠青釉知名度极低,目前也就是数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其实我也只见过一件完整的一件残破的修复件。

这种翠青釉,由于目前没有公开发表过考古研究资料,到底是属于高温铜绿还是高温铁绿,目前不得而知。

不过,氧化铜确实可以烧出绿釉,在氧化环境下,但氧化铜的红,绿,乃至于无色(烧飞了),非常难以把握。

后世的豇豆红窑变成苹果绿,有点类似这种感觉。

但无论如何都有红点点,这件永乐翠青釉却一点没有。

所以还是铁还原青釉的可能性大。

这件永乐翠青釉瓷器,青色极淡雅,可见釉里含铁成分淘洗后比较低,再浅一点就是永乐宣德时期常见的白釉了。

(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一般都在积釉处有一种淡淡的虾青色,意味着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白釉,铁分子淘洗不尽,也就是说用来做釉的釉果或者釉灰里含有比较多的铁成分。

以笔者研究看来,这是因为原材料里,用的是麻仓土为釉主要成分,而麻仓土含铁量较多的原因。

)原材料里面的成分,后世是无法仿制的,这是天然的缺陷,却也是天然的特点,就好像LV那种变色的粉红皮一样。

其实没跑题!永乐翠青釉,应该就是使用未经淘洗的青花白釉同样的成分烧制而成的。

淘洗干净就是青花白釉,不加淘洗,釉果里面的微量铁元素还原焰烧成就是永乐翠青釉。

看似极为神秘的永乐翠青釉烧制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这件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玻璃质感极强,釉面肉眼可见无数细小的气泡,釉水垂流程度恰到好处,脱口垂足流釉不过底足,可见当时窑工配制釉水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永乐翠青釉目前罕有研究者,仅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有寥寥数语,语焉不详,也未对其烧制原理进行探讨。

本文从理化角度探讨出翠青釉瓷器烧制原理,为一家之言,目前尚未经过实验室理化检测,但原理应该不错。

此品种目前尚未见到仿品,究其原因,不知道如何配釉是根本原因。

本文首次公开永乐翠青釉烧制机密,欢迎转载,请勿剽窃抄袭。

谢谢您!
如果你也喜欢文物,古董,那就关注我吧。

为您提供最真的资讯,全新的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