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瓷器发色。颜料等方面鉴别

清三代瓷器发色。颜料等方面鉴别
清三代瓷器发色。颜料等方面鉴别

清三代瓷器发色,颜料等方面鉴定方法

青花瓷器的历史悠久,传世品数量众多。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典雅的风格,为历代收藏家所青睐。在每次拍卖会上,各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都可以见到,但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有高价位和热销的市场表现。

近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受到市场热捧。这首先是由于“清三代”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所以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其次,“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督窑官的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所以民间极少流传,存世数量并不多,具备很高的升值潜力,市场价格十分惊人。

此外,对于初涉收藏的投资者来说,“清三代”较其他藏品易于鉴别。

不过,不同的“清三代”的青花瓷收藏价值不同,具体到每件瓷器的价值还要看该瓷器的钴料、发色和艺术水平等方面。

第一、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几种。

青花瓷钴料的种类:

1、苏泥麻青,又称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 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青花的一部分和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2、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3、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4、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5、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6、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7、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算得上高级的工艺师创作,因此,艺术价值更高。

第二,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例如,“康熙青花釉里红人物图棒槌瓶”就是“青花见五色”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艺术水平。这是决定青花瓷的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

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收藏青花瓷,最好能收集到器型完整、造形独特、画工精细者,这类青花瓷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专家提醒市民,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各个时期的新仿品和老胎新作瓷画的青花瓷器,选购时应细心鉴别

09 全瓷修复

一、论述题 1. 金属烤瓷桥基牙牙体预备时协调各基牙关系应注意哪些? 参考答案:金属烤瓷桥基牙牙体预备时协调各基牙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取得共同就位道。若为多基牙长桥,常需要取研究模型,置于观测仪上观察分析,设计各基牙的磨切方式以及磨切量,以获得各基牙共同就位道。 (2)获得并协调各基牙固位力,使各基牙固位力大致相当。 (3)对缺牙间隙进行调整。可以利用备牙对缺牙间隙进行一定范围的调整,使修复体美观及利于发挥功能。 (4)有适当磨除后牙体间隙。要留出足够的金属以及烤瓷位置的间隙量,如果实在不能够备出需要的间隙量,可以考虑部分瓷覆盖桥体修复、金属全冠修复等方法。 (5)尽可能保护牙髓、牙体,备牙后要有利于基牙健康、美观。注意尽量备牙范围位于牙釉质,边缘形态一定要密合美观,防止继发龋、过敏等。 二、填空题 2. 最适宜与桥体龈面接触的义齿制作材料是()。 参考答案:瓷材料 三、判断题 3. 金属烤瓷内观表面要求光滑,无锐角、锐边、砂眼及氧化物存在。 参考答案:对 4.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的肩台宽度一般为1.0mm. 参考答案:对 5. 在处理金~瓷结合处时,需要避开与对颌咬颌时的应力点1.0mm以上。 参考答案:对 四、简答题 6. 简答烤瓷材料与合金的结合方式有哪四种? 参考答案: 7. 瓷筑塑时,由内到外需铸塑哪四层瓷? 参考答案: 8. 金属烤瓷材料对瓷粉的要求是什么? 参考答案:1)瓷与合金的热膨胀系数相匹配 (br)2)瓷的熔点要低于金属的熔点 (br)3)瓷与合金的结合力较强 (br)4)瓷的生物相容性好,化学性能稳定(br)5)瓷具有一定的硬度、耐磨、耐腐蚀,并能配色 (br) 9. 简述PFM的工艺流程? 参考答案: 五、A1型题 10. 技师在制作PFM全冠时,为避免出现应力集中而破坏金-瓷结合,其金属基底表面形态应为 A.金属基底不能过厚 B.金属基底各轴面不能呈流线形 C.金属基底表面无锐边、锐角 D.金属基底表面不能为凹形 E.金属基底表面不能为凸形 参考答案:C 11. 为增强金合金瓷金结合,可采用的方法,除了 A.喷沙 B.预氧化 C.超声清洗

清康熙青花瓷鉴赏

清康熙青花瓷鉴赏 一曲《青花瓷》,唱出了青花瓷的古朴典雅和沧桑底蕴。细赏青花瓷,朦胧间仿佛看见一位身着淡蓝色衣衫的华服女子在眼前闪过,耳边回荡着那婉约女子的温润笑靥。那动人的身影久久萦绕心田,难以忘怀。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称青花,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青花瓷滥觞于唐,兴盛于明清。 没有一个朝代能像清朝这样把陶瓷艺术水准的官窑和民窑差距拉得如此悬殊,康熙、雍正、乾隆(俗称清三代)时期艺匠们把青花瓷艺术又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从艺术的风格语言特征来看,清代青花瓷的官窑作品最大的特性在于它胎体釉色、画工的恭敬、周到、细密和规范。在清三代中,以康熙青花瓷最为著名。《陶雅》中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佳。”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成化青花之后又一个青花瓷的辉煌时期。 青花瓷的工艺艺术主要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表现:胎釉、造型、色彩、纹饰、款识。这几个方面涵盖了一件瓷器从淘炼胎土,到出窑成品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仅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自然状况、人们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 康熙早期,此时然有明末遗风,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胎色呈白或灰白色,由于胎土淘洗不纯净,含铁量较高,在器物足部露胎处常常呈现“火石红”痕迹。此时青花瓷釉层薄,一些盘和瓶的底部施釉差不多呈干枯状态,或有缩釉点。由于这种类似玻璃釉的釉层较薄,形成明亮的白色背景,青花容易被衬托的色真鲜美。康熙中期,青花发色掌握得很准,往往呈现出纯蓝色,明亮爽目,鲜艳浓翠,成为康熙最为出名的青花色。 康熙青花瓷造型千姿百态,层出不穷。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青花之所以闻名,主要在于其青花绝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决于青料的质量。史料表明,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青花呈色的好坏,除了青料的质量之外,还要看青料中的钴、锰、铝的调配比例是否得当,调配得当,青花发色就会明快艳丽;调配不当,青花发色就会显得灰暗或者发黑。康熙青花色调变化沿着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调发展,巅峰时期是康熙中期。

纺织品色牢度(colour fastness tests)标准对照表

纺织品色牢度(colour fastness tests)标准对照表 纺织品的染色牢度(简称色牢度),是指染色或印花的织物在使用或加工过程中,经受外部因素(挤压、摩擦、水洗、雨淋、曝晒、光照、海水浸渍、唾液浸渍、水渍、汗渍等等)作用下的退色程度,是织物的一项重要指标。色牢度好,纺织品在后加工或使用过程中不容易掉色;色牢度差,则会出现掉色、稍色、或沾色等情况,造成很多麻烦。 常用的纺织品染色色牢度标准: 项目名称相关标准概述 皂洗牢度(washing)aatcc 61 no.1a -5a iso105 c06 tes t a-e gb/t 3921. 1-5 gb/t 12490 tes t a-e 目的:模拟纺织品在实际洗涤过程中发生的颜色变化及对其他织物的 沾色情况。 原理式样与规定的标准贴衬织物缝合在一起,在一定温度和洗涤剂条件下进行洗涤,式样通过与容器及不锈钢珠的碰撞作用模拟实际洗 涤,再经清洗与干燥,然后用变色、沾色灰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 织物的沾色。 干洗牢度(drycle aning )aatcc 132 iso 105 d01 gb/t 5711 本方法规定了用于测定各类纺织品的颜色耐干洗的能力。 摩擦牢度(rubbin g/crocking)aatcc 8 iso 105 x12 gb/t 3920 目的:测定染色织物因摩擦而沾色的程度。 原理:在一定条件下,试样和标准摩擦小白布摩擦,用灰卡评定转移到小白布上的沾色程度。 适用范围:适合于纱线、色织、印染等纺织品。 光照牢度(ligh)iso b02 aatcc 16e gb/t 8427 目的:测试染色纺织品上的染料或印花等对光、日晒的抵抗性。 原理:将试样和标准布一起在规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曝晒后评级。 汗渍牢度(perspiration)aatcc 15 iso 105 e04 gb/t 3922 目的:衡量染色织物耐汗渍的色牢度。 原理:试样和贴衬织物同时在汗渍溶液浸泡后,在有压力的环境中放置一定时间后,干燥试样和贴衬织物,用灰色样卡评定有色试样颜 色变化和贴衬织物沾色的程度。 水渍牢度(water)aatcc 107 iso 105 e01 gb/t 5713 目的:测定染色、印花或其它有色织物的耐水渍牢度。 原理:当试样和贴衬织物在一定温度的水中充分浸泡规定时间后,夹在汗渍测试仪上,放置在烘箱内一定时间,评定试样的颜色变化和 沾色程度。 耐海水(sea-water) aatcc 106 iso 105 e02 目的和范围:本测试方法规定了各种有色纺织品的颜色耐海水浸渍能 力的测试方法。

产品技术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号: 定制式固定义齿 1. 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定制式固定义齿型号:钴铬合金烤瓷冠(桥)、镍铬合金烤瓷冠(桥)、钯金合金烤瓷冠(桥)、全瓷冠(桥)、铸造金属冠(桥)。 定制式固定义齿划分说明 1.2.1钴铬合金烤瓷冠(桥):该产品的内冠材料是“钴铬合金”,成型工艺是内冠“铸造”而成,外冠烤瓷而成,结构功能是“冠”。 1.2.2钯金合金烤瓷冠(桥):该产品的内冠材料是“钯金合金”,成型工艺是内冠“铸造”而成,外冠烤瓷而成,结构功能是“冠”。 1.2.3全瓷冠(桥):该产品的内冠材料“二氧化锆瓷块”,成型工艺是内冠“切削”而成,外冠烤瓷而成,结构功能是“冠”。 1.2.4 铸造金属冠(桥):该产品的材料“齿科合金”,成型工艺为铸造而成,结构功能是“冠”。 工作原理 定制式固定义齿是由临床机构设计、义齿加工生产企业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用于修复患者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的形态、功能及外观。义齿加工生产企业依义齿加工单和患者的口腔模型(或称工作模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生产的应符合医生设计要求的定制式固定义齿产品。 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及文件 GB/T 口腔词汇第2部分:口腔材料 GB/T 口腔词汇第5部分:与测试有关的术语 GB/T 9938-2013 牙科学牙位和口腔区域的标示法 YY 0300-2009 牙科学修复用人工牙 YY 0462-2003 牙科石膏产品

YY 0496-2004 牙科铸造蜡 YY 0620-2008牙科学铸造金合金 YY 0621-2008 牙科金属烤瓷修复体系 YY 0626-2008贵金属含量25%~75%的牙科铸造合金 《定制式义齿产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 2.性能指标 设计 义齿应按医疗机构提供的工作模型及设计文件制作。 材料 义齿的制作,使用具有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齿科烤瓷合金、齿科铸造合金、瓷粉、瓷块、铸造蜡、铸造包埋材料及其它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 颜色 义齿中牙冠的颜色,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外观及表面粗糙度 2.4.1义齿暴露于口腔的金属部分经过高度抛光,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Ra≤μm。 2.4.2固位体、连接体的表面应光滑、有光泽、无裂纹、无孔隙。 2.4.3瓷体部分应无裂纹、无气泡、无夹杂。 金瓷结合性能 按照YY0621-2008规定的方法试验(见附录A),金属烤瓷的金瓷结合强度应不小于25MPa。 耐急冷热性能 按照YY 0300-2009中条规定的方法试验(见附录B),义齿的任何瓷质部分不得出现裂纹。 金属内部质量 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试验,义齿的金属内部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金属铸造全冠咬合面的厚度大于等于; 贵金属烤瓷内冠咬合面的厚度大于等于; 非贵金属烤瓷内冠咬合面的厚度大于等于。 孔隙度

瓷器上的祥瑞-灵芝纹

作为明清时期陶瓷装饰纹样之一,灵芝纹常常被人们视为祥瑞的美好象征其实,灵芝本是一种菌类,赤褐色或暗紫色,古代传说它是瑞草仙草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云:“浸石菌于重崖,濯灵芝以朱柯。”陶瓷器物上的灵芝纹饰具有吉祥寓意,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

明洪武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明代灵芝纹的寓意不太明显,除了与竹石等组成完整的画面,象征高节不凡而长寿外,余者多以缠枝、折枝的形式加以表现,明代各时期的画法也不尽相同。 洪武时期装饰有灵芝纹饰的器物较为常见,极为舒展,以缠枝的形式加以表现。盘类器物上的纹饰多有竹石与灵芝组合成统一的画面。画法为勾线填色,并留有白边,层次感不明显,多为六、七个出头。

明永乐青花灵芝纹碗

永乐官窑装饰有灵芝的器物较多,有缠枝和折枝两种方式。缠枝者穿插有序,舒展大方,画法为一笔点划;折枝者,造型夸张,生动有趣,画法为勾边填色。外形较洪武时期丰满,也为六或七个出头。青花料有明显晕散还有黑铁斑。 明宣德青花折枝灵芝纹石榴尊 到了明代宣德时期。灵芝纹器物变得比较普遍,器物类型也根据丰富。此时的缠枝灵芝纹饰方式比较固定,叶片卷曲,一侧留白,一侧填满,出头较永乐时期要多。画法变化较多,细蔓为一笔点划,粗蔓勾线填

色,较少见到笔痕;花叶及灵芝勾勒填色,并留有浓淡相间的笔痕。这一时期的折枝灵芝纹还有永乐折枝灵芝纹的遗风,但变化比较明显,具有本朝特色。首先是灵芝的整体造型不如永乐时期秀气;其次,永乐的叶曼为上下二出而明代宣德为上下左右四出,显得略为繁复一些。灵芝的花叶较为圆曲,灵芝肥厚。画法为勾线填色,细小的笔痕十分清晰,其布局较为饱满,花叶更为卷曲婀娜,青花色泽艳丽。 明成化斗彩灵云纹杯 明代成化时期官窑装饰有灵芝纹饰的器物并不多见,以缠枝灵芝纹较为流行,与宣德时期灵芝纹饰不同的是已不见有宽大的叶片,灵芝也较宣德时期更为圆润、饱满,花叶卷曲自然,叶片更为小而疏,画法为平涂,有如清代的没骨法。而成化青花灵芝纹器物比较常见,其纹

瓷修复临床比色及进展

瓷修复临床比色及进展 现代人对容貌美的追求使得牙齿的美学修复越来越受到关注,患者对口腔修复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功能和健康的恢复,还要求牙齿美观漂亮,以增添微笑的魅力。一副美观漂亮的牙齿主要表现为牙齿自身的美(如形态、颜色)及其与牙龈、口唇及面貌的和谐。口腔美学修复的目的就是再现这些特征。一个自然逼真的修复体要考虑到外观,颜色和透明度。这需要医生和技师的密切配合,医生将牙齿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技师,是制作一个成功修复体的前提。对于医生来说,牙齿颜色的测量是关键。 目前测量牙齿颜色的方法有视觉法和仪器法。视觉法是运用比色板来比较测定牙齿的颜色,这是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方法,但主观性较强,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可靠性及一致性较差。与视觉法相比,仪器测色的结果客观、定量、迅速。针对临床应用需求,近年来很多公司推出了可对在体牙的颜色进行测量的电脑比色仪。尽管各电脑比色仪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各比色仪的测色性能还没有定论,但电脑比色仪的出现,代表了牙齿颜色测量的发展方向。目前各比色仪输出的色调仍为视觉比色所用比色板的色调,但是人牙齿的颜色共有800余种,各比色板比色片的数量与之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仪器比色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各仪器测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提高,还依赖于颜色系统的更加合理化。 一、牙齿的光学特性 牙齿的颜色是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共同决定的。内源性因素是指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光学性质。外源性因素是指吸附到牙釉质表面和菌斑内的色素,如茶、红酒、咖啡等,这些可导致牙齿的外染色。当光照射到牙齿上时,会产生光透过牙齿、光在牙齿表面的反射、光在牙齿表面的散射、光在牙体组织中的吸收和散射四种现象。返回的光线进入人眼而引起视觉对牙齿颜色的感知。研究发现牙釉质去除前后牙齿颜色的改变较少,表明牙齿的颜色主要由牙本质决定,半透明的牙釉质的影响相对轻微。但是牙釉质在牙齿明度的调整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天然的牙齿颜色是一种复合色(composite color),是指色彩或位于牙釉质下并能透过牙釉质显露的色彩,是由半透明的牙釉质覆盖于颜色较深的牙本质产生的。牙釉质与牙本质的颜色及厚度的差异使得入射光线的反射与散射各不相同,从而

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定(上篇)

《前言》 为符合《艺术市场》杂志刊登发表的要求,笔者将本文在原《乾隆珐琅彩系列》这一基础上做了很大程度缩写,如果读者希望详细深入的了解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别,请参考本网站《乾隆珐琅彩系列》。 《正文》 乾隆时期是清三代中制作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最鼎盛期,由于康雍两朝的迅速稳步发展,使乾隆珐琅彩瓷制作更加成熟。乾朝时期的珐琅彩瓷不论造型种类、还是绘画图案都丰富多彩,令康、雍两朝制品略感黯然。 一:三朝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 乾隆朝不仅是三朝中瓷胎画珐琅制作时间最长,也是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地点变化较为复杂时期。为清晰介绍该朝瓷胎画珐琅,笔者先简单概括清三代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 1.“武英殿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 “康煕五十七年:奏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増设监造一人。” 该处解体时间较早,加上康熙瓷胎画珐琅的制作量相对较少,并缺少《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人们对其认识与研究最为肤浅。由于该处没有乾隆时期制品,因此本文不多涉及。 2.“养心殿珐琅作”(?——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 养心殿造办处创始于康熙初年,设置养心殿珐琅作更要晚些时候。瓷胎画珐琅派生于珐琅器制作,因此其创始制作应该是宫内珐琅作掌握画珐琅工艺之后的事情。“养心殿珐琅作”制作终止时间可参考《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员外郎达子、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京内造办处各作,著搬挪圆明园去。钦此。《记事录》”。其中“京内造办处各作”里应该包括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 至乾隆二十年养心殿珐琅作解体之前,清宫内务府主要依赖养心殿珐琅作和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宫内养心殿珐琅作地处大内,受地理条件所限,无法正常扩大生产规模,而雍正中、后期的珐琅彩瓷发展迅速,制作量一再增大,原有造办处两珐琅作的人数、制作规模无法承受所赋使命,于是设备增加、作坊规模扩张就主要转移到京外的圆明园珐琅作。 3.“圆明园珐琅作”(?——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三日) “圆明园珐琅作”具体创建时间暂因自立资料不全而难以考证,现在所知最早的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制作资料为:“雍正四年七月十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杜寿交来珐琅花抹红地头等酒圆二十四个(随紫檀木盘二个)、珐琅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瓷器浅介

姓名:周浩勇学号:1023013455 专业:通信工程上课时间:周五11﹑12节 教室:3505 序号:56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瓷器浅介 抗战结束后,爆发大规模内战,至战争后期,国民政府见大势已去,遂将“南迁文物”汇聚,再次精选,其中17934件陶瓷被分为三批运至台湾。岛内政局稳定后,这批陶瓷与其他抵台文物入藏后来组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台北故宫”)。 由于涉及到南迁、运台等屡次大规模转移,台北故宫所藏陶瓷被当年的中国文物工作者筛选多次,基本集中了当时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北京故宫”)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为宫遗留瓷器中的重中之重。 台北故宫的宋瓷 不少宋代定窑精品被带到台湾,婴儿枕便是其中之一。同类器物台北故宫存世两件,北京故宫一件,3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细部纹样、尺寸等略有差异外,面貌、衣饰皱褶基本一敛。带到台北的这件,器底还有当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刻乾隆御制诗《咏定窑睡孩儿枕》:“北定出精陶,曲肱代枕高。锦绷围处妥,绣榻卧还牢。彼此同一梦,蝶庄且自豪。警眠常送响,底用掷签劳。乾隆癸巳春闰御题。”宋、金时期,瓷枕广为流行,婴儿纹样也深受喜爱,此件造型复杂,流传有绪,又有乾隆帝御制诗锦上添花,尤其显得珍贵非常。 北宋汝窑青瓷最为名贵,它们胎体细腻,制作精巧,青釉与鞋面开片相协调,被后世公认为宋代青瓷的顶峰产品。据有关资料介绍,现存公布于世的馆藏汝瓷仅67件,其中台北故宫藏有23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可以看出,台北故宫所藏汝瓷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独居全球首位。 在台北汝窑传世品中,莲花温碗以造型独特闻名于世。该器造型属于当时较为常见的温酒器,同类器型还见于当时的定窑、景德镇窑中,甚至还影响到了高丽青瓷,但在传世汝窑中独此一件,所以尤其引人注目。北宋汝窑刻“奉华”款及乾隆御题诗纸槌瓶属于清宫旧藏汝瓷中比较典型的一件,底部刻有乾隆御制诗:“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乾隆戊戌仲夏御题”。因为还刻有“奉华”两字(应为南宋高宗时期添加款识,“奉华堂”为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所居之处),因此又名“奉华尊”。 通常汝窑会因胎体与表面釉水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周身蟹爪细片,但是台北故宫传世水仙盆中有一件虽然多次施釉复烧,但表面纯洁无纹,在传世汝窑中极为罕见,被台湾有关学者推荐为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与其他传世品类似,该器底部也有乾隆隶书七言律诗一首:“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猖(wō,小狗,编者注)食器,蹴枰却识豢恩偿。龙脑香熏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款题“乾隆御题”,印文:“比德”“朗润” 宋官窑瓷存世量不多,绝大多数也被集中到台北故宫,根据1981年台北故宫的研究资料(《陶瓷汇录》谭旦炯著)看,该处收藏北宋官窑33件,南宋修内司官窑108件,南宋郊坛下官窑53件。由于当时南宋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尚没有被发掘,所以学者对宋官窑的认识还有不足之处,致使部分器物断代略有出入,但194件的数量已经足以傲视其他院馆。 台北故宫所藏宋官窑不少在清官《陶瓷谱册》中皆有备案。旧档不仅为它们的流传提供了有力证据,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当时瓷器爱好者对宋瓷的认识水平,如南宋官窑青瓷龙纹洗

色牢度测试标准

色牢度测试标准:

1. 《纱线捻度测试》 GB/T 2543.1-2001;GB/T 2543.2-2001;ISO 2061:1995; ISO 7211-4:1984;BS EN ISO 2061:1996; ASTM D1422-1999;ASTM D1423-2002; 2. 《织物单位面积重量的测定》 GB/T 4669-1995;FZ/T 60003-1993;ISO 3801:1977; ISO 9037-1:1989;JIS L 1096-1999 Section 6.4; BS 2471-2005 ;ASTM D 3776-2002; ASTM D 3887-2004 Section 9; 3. 《纺织品耐水洗色牢度测试》 GB/T 3921. 1~5-1997;GB/T 12490-1990;ISO 105 C01-C05:1989; ISO 105-C10:2006;ISO 105-C06:2002;DIN EN ISO 105-C06:1997; AATCC 61-2003;JIS L 0844-2005(Method B Method C); 4. 《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GB/T 3920-1997;ISO 105-X12:2001;BS EN ISO 105-X12:2002; DIN EN ISO 105-X12:2002;EN ISO 105-X12: 2002; AATCC 8-2005;JIS L 0849-2004: Type I; 5. 《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测试》 GB/T 3922-1995;ISO 105-E04:2002;BS EN ISO 105-E04:1996; DIN EN ISO 105-E04:1996;AATCC 15-2002 6. 《纺织品耐水渍色牢度测试》 GB/T 5713-1997;ISO 105-E01:2002;BS EN ISO 105-E01:1996; DIN EN ISO 105-E01:1996;EN ISO 105-E01:1996; AATCC 107-2002 7. 《纺织品耐海水色牢度测试》 GB/T 5714-1997;ISO 105-E02:2002;BS EN ISO 105-E02:1996; DIN EN ISO 105-E02:1996;EN ISO 105-E02:1996; JIS L 0847-2004;AATCC 106-2002 8. 《纺织品耐干洗色牢度测试》

清早期民窑青花瓷器人物纹饰分析

清早期民窑青花瓷器人物纹饰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27T13:16:11.82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0月总第99期供稿作者:程文 [导读] 雍正民窑有婴戏纹饰的器物明显不及康熙时多,画法也较为刻板,缺乏创新意识,但构图较前朝疏朗。 程文武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430072 摘要:据史料记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青花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元代开始得到蓬勃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瓷器制作不论是器型、原料、制造工艺,还是纹饰、画工,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当然,清早期的外销瓷以及晚清、民国,包括文革时期的瓷器艺术也有其独到之处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里不作专门的叙述,而只就清早期的民窑青花纹饰的绘画风格与技法作粗浅的描述。 关键词:民窑青花纹饰披麻皴斧劈皴构图开光 民窑器物生成于民间,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均带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特别是其纹饰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给作品带来了活泼、旺盛的生命力。清三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装饰纹饰亦进入了全盛期。这不仅表现为纹饰品种的增加和富有新意、图案层出不穷,也表现在装饰手法和构图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提高,瓷器纹饰更加生气勃勃、超越前人。 一、婴戏图纹饰 因画面以儿童游戏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到清朝时已广为流行,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康熙。康熙朝民窑婴戏纹风格多样,前期单线平涂,用笔恣意,线条简练有力,纹饰粗犷,缺乏阴阳向背,有明末遗风,眉眼往往不甚清晰,但颇为传神。衣服及洞石均是平涂的画法。后期流畅,在表现儿童活泼欢快的场面上并不亚于官窑器。 2.雍正。雍正民窑有婴戏纹饰的器物明显不及康熙时多,画法也较为刻板,缺乏创新意识,但构图较前朝疏朗。此时多采用双勾重染的画法,也有淡描青花一类。这类纹饰的画法完全不同于晚明的淡描双勾以备填色,而是完全以青花线条的方式加以表现,其纹饰的层次完全由线条之间的空白加以表达,给人以画风细腻之感。此种表现技法虽不是本朝独有,但较万历的淡描青花多了几分层次,又较康熙的淡描青花多了几分凝重,极具时代特征。 3.乾隆。乾隆时期饰有婴戏纹样的器物十分多见,受官窑婴戏纹饰风格的影响,纹饰也追求奢华之风,但在具体纹饰上总给人东施效颦之感,虽然整体追求官窑的富丽堂皇,但终不免粗俗不堪,神态有失生动,人物造型亦较生硬,纹饰布局繁满刻板,寓意明显。 二、侍女图纹饰 侍女纹饰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因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故称仕女图。 1.顺治。顺治的侍女纹有明显的晚明风格,画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虽继承前朝,却也不失时代特征,具有构图简洁、布局疏朗的特征,特别是青花淡描仕女,其衣带裙褶飘飘然有凌云之气。 2.康熙。康熙朝仕女图的时代特征是图像较大、主题鲜明。人物追求高贵典雅的风韵,绘画神传,主题纹饰突出,人物的共同特征是发髻高挽、脸庞丰满、眉如弯月,具有端庄稳重的气质。 3.雍正。雍正侍女纹饰受官窑影响较大,人物多着汉装,面容娇好,体态纤弱,发髻高挽,纤手柔弱无骨,气质十分高贵。线条流畅,画工较官窑略为粗糙。 4.乾隆。乾隆时期官窑器纹饰的画法受西洋画的影响较大,讲究透视与明暗关系,如洞石的阴阳、蕉叶的向背。而民窑侍女纹饰的画法受西洋画的影响较小,基本上继承了雍正以来的传统,构图繁缛,虽意境通俗,但画面单调,给人以刻板的感觉。人物造型亦不及雍正准确,时有造型纤弱、比例不准等不足。 三、神话人物图纹饰 神话人物故事图是瓷器装饰种类中重要的人物纹饰之一,多为佛、道等宗教人物,如八仙、罗汉、麻姑;还有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如刘海、神女、飞天、西王母等。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装饰中神话人物纹饰盛行的时期。 1.顺治。顺治时八仙人物较为多见,绘画生动、线条简洁明快是其青花人物图的一大特征。人物多为设色平涂,造型不甚准确。寿星的头为芋头状,而不是明代盛行的冬瓜状。 2.康熙。康熙民窑神话人物故事图中的人物多为罗汉一类人物,其形象生动自然,线条流畅。 3.雍正。雍正民窑神话人物故事图的纹饰有图案化的倾向,画法较为刻板。 4.乾隆。乾隆民窑神话人物故事图的纹饰布局繁满、刻板,意境较为通俗。绘工不细腻,缺乏必要的层次感,人物造型民间味道较浓。 四、戏曲人物图纹饰 戏曲人物图纹饰取材于戏曲和小说的故事情节而得名,如“唐僧取经”、“西厢记”等。 1.顺治。顺治戏曲人物图纹饰较为常见,构图较明末简约,人物工丽潇洒,注重以场景烘托人物,绘工细腻。以青花点划孤独的太阳是顺治时的典型风格;鱼鳞状秋草、漩涡状云朵、梅花状衣纹点缀是明末清初的典型画法,只是蕉叶纹从崇祯时器口沿的细笔勾边、筋脉留白改变为本朝的边廓双勾填色,叶片也双勾填色并留白以示筋络。 2.康熙。康熙戏曲人物图构图开阔,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线条纤细有力。山林为传统的国画层次涂染。刀马人物中亦有一些器物的画法并不工细,有传统写意画的味道:人物的画法粗犷,虽没有笔笔细绘,但颇为传神;马匹的四肢以浅淡的线条加以勾勒,但也不失其真。 3.雍正。雍正时期民窑瓷器中戏曲人物图较少见,特别是康熙时常见的刀马人物图如此,纹饰多取材于《西厢记》、《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基本上构图严谨、线条纤细,不及康熙朝人物刚毅强健。纹饰布局已渐疏朗,康熙时顶天立地的人物形象已不多见。总体艺术成就不高,但也不乏精细之作。 4.乾隆。乾隆戏曲人物图较为常见,构图繁缛是其典型特征。人物造型准确,绘工精细,线条清晰明快。 五、寓意图纹饰 因其纹饰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而得名,反映的内容都是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竭力拼搏进取以得功名、有朝一日享受高官厚禄的追求,

实习十七前牙烤瓷冠的塑瓷与熔附烧结6学时

实习十七前牙烤瓷冠的塑瓷与熔附烧结(6学时) 【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理解烤瓷的基本理论。 2.熟悉金属基底冠瓷结合面处理的方法。 3.熟悉涂瓷的方法和步骤。 4.了解烤瓷的全过程。 【实习内容】 1.观看前后牙固定桥烤瓷及打磨的电教片。 2.教师示教、学生5-10人一组练习并完以下内容: 1)对金属基底冠瓷结合面进行粗化处理、排气和预氧化。 2)在金属基底冠上涂瓷、熔附。 3)烤瓷熔附金属全冠试合和粘固。 【实验用品】喷砂机、超声波清洗器、真空烤瓷炉、去冠器、氧化铝砂石、80目石英砂、各种瓷粉、涂瓷工具套装、吸水纸、慢速直手机、砂片、长柄柱状砂石、长柄球钻、抛光橡皮轮、绒轮、氧化铁抛光剂、牙线、咬合纸、干棉球、75%酒精溶液、玻璃调板、粘固剂等。 【方法和步骤】 (一)烤瓷冠遮色瓷的涂塑与熔附 1.基底冠表面首先用蒸汽压力清洗机冲洗,然后放入超声清洗机清洗1~2分钟后用止血钳置于耐火瓷盘上排气和预氧化; 2.调和遮色瓷粉,将金属基底湿润,涂塑第一层遮色层,其作用是加强金瓷结合,不必追求追求遮住金色颜色; 3.根据瓷粉的要求,按设置好的第一层遮色瓷的烧结程序烧结; 4.取出自然冷却后,湿润第一层遮色层表面,涂塑第二层。其作用完全遮色,须完全遮住金属的颜色并注意致密和吸水,避免瓷裂;

5.根据瓷粉的要求,按设置好的第二层遮色瓷的烧结。遮色瓷的厚度不超过0.2mm; 遮色层烧结后 6.第二层遮色瓷烧结后自然冷却,检查遮色效果,如有金属暴露,可适当补瓷烧结。 (二)烤瓷冠牙本质瓷的涂塑 1.将烧结好的遮色瓷基底戴入到代型上; 2.调和牙本质瓷粉,将基底湿润,涂塑牙本质瓷; 3.用牙本质瓷恢复所要修复的牙的外形,与同名牙对称,大小相等,切端为2mm; 4.在塑瓷时要防止瓷粉混入气泡,可用足够分量的瓷粉一次涂塑并迅速成型,然后采用震动法等使瓷粉致 密,防止在以后的操作中使牙本质层变形; 5.牙本质瓷恢复外形后首先回切唇面,分两步:从切面唇舌向中线回切唇面切1/3,再回切中1/3,均 沿唇面近远中向的弧度进行; 6.邻面同法从切端向邻面边缘方向回切,舌面暂不回切。用雕刀和毛笔形成切端2-3个山峰状指状突构造,在牙本质瓷层内形成开口向唇、切方向的“V”字形的沟,用干毛笔将整个表面抹平。 (三)前牙烤瓷冠釉质瓷、透明瓷的涂塑与烧结 1.调拌釉质瓷及透明瓷,先在指状突的突起间构筑少许透明瓷; 2.构筑牙釉质瓷,回切空间用牙釉质瓷构,使牙体的大小基本与烧结后的大小基本相同。在釉质瓷表面构 筑透明瓷,使牙体放量塑型15-20%(约1.0~1.5mm),以补偿烧结收缩,透明瓷的厚度不应超过0.3mm; 3.从构筑好透明瓷的切端向金瓷交界线(finish line)方向斜形回切留出釉质瓷及透明瓷空间。在舌侧 涂塑釉质瓷及透明瓷,涂塑釉质瓷时牙本质瓷基底应湿润,与牙本质瓷应紧密接触,不形成空虚; 4.将牙胚从代型上取下,邻面凹陷区用釉质瓷追加并修整瓷牙胚,致密并吸水; 5.用干净的湿毛笔清洁基底内冠,防止瓷粉遗留在基底组织面而影响就位,最后用毛笔轻刷平整瓷牙胚表 面,完成瓷牙胚的形成。将牙胚放入烤瓷炉中以设定好的程序烧结。

宋代官窑瓷器赏析

宋代官窑瓷器赏析 宋代官窑瓷器赏析 作者:简晓东 博文中展示的是宋代时期的“官窑瓷器”。官窑则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历代由朝造专设的瓷窑均称“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窑瓷”。 “官窑瓷”则又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广义的则是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也称官窑瓷。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一种交叉而非重合关系。 “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诸如:官窑出战戟、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

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一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年一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 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一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

欧盟关于色牢度的标准

欧盟关于色牢度的标准 耐洗涤色牢度Color fastness to Laundry. 耐洗涤色牢度,变色至少应3~4级,沾色(Staining)至少应3~4级。 本规范不适用于标签标明“仅干洗”或者类似产品(对于此类标志的产品,其范围与正常实际使用情况相同)、白色产品、不染色印花的产品、不可洗涤的家具织物。 评估与检定:申请者提交使用方法ISO 105 C06(单洗,以产品上标注的温度,使用过硼酸盐洗涤剂)试验的试验报告。 耐汗渍色牢度(酸汗和碱汗) Color fastness to acid perspiration / alkali perspiration 耐汗渍色牢度(酸汗和碱汗)至少应3~4级(变色和沾色)。 但是,对于深色织物(标准深度>1/1)以及由再生羊毛制成,或者组成成分中含有超过20%的蚕丝的织物,也允许3级。 本规范不适用于白色产品、不染色印花的产品、家具织物、窗帘或用于室内装饰的类似纺织品。 评估与检定:申请者提交使用方法ISO 105 E04(酸汗和碱汗,与多纤维贴衬织物对照)试验的试验报告。 耐湿摩擦色牢度Color fastness to wet crocking/ Rubbing. 耐湿摩擦色牢度至少应2~3级。但是对于用靛蓝染料染色的粗斜纹棉布(牛仔布),也允许2级。 本规范不适用于白色产品、不染色印花的产品。 评估与检定:申请者需提交使用方法ISO 105 X12试验的试验报告。 耐干摩擦色牢度Color fastness to dry crocking/ Rubbing.. 耐干摩擦色牢度至少应4级。 但是,对于用靛蓝染料染色的粗斜纹棉布(牛仔布),也允许3-4级。 本规范不适用于白色产品、不染色印花的产品,和用于室内装饰的窗帘或类似纺织品。 评估与检定:申请者提交使用方法ISO 105 X12试验的试验报告。 耐光色牢度Color fastness to light 家具、窗帘或帷幔用织物,耐光色牢度至少应5级;其他产品耐光色牢度至少4级。 但是,家具、窗帘或帷幔用织物的颜色较浅(标准深度<1/12)时,以及组成成分中有超过20%的羊毛,或角蛋白纤维,或蚕丝,或亚麻,或其他韧皮纤维时,也允许4级。 本要求不适用于床垫套、床垫防护物或内衣。 评估与检定:申请者需提交使用方法ISO 105 B02试验的试验报告

金属 烤瓷固定桥瓷饰面 的制作实操流程

学习手册 金属烤瓷固定桥瓷饰面的制作 (一)金属烤瓷固定桥各瓷层的涂布与烧结 一、学习重点 1.学会烤瓷固定桥遮色瓷的涂塑与烧结。 2.学会烤瓷固定桥牙本质瓷涂塑与回切。 3.学会烤瓷固定桥各瓷层的堆塑并完成瓷牙坯成型。 4.能根据不同瓷层选择烧结程序。 二、学习纲要 金属烤瓷固定桥各瓷层的涂布与烧的结基本过程 (一)遮色瓷的涂塑及烤瓷冠底色的完成 1.遮色瓷的涂塑 2.牙颈部烤瓷的涂塑 3.底色染色 (二)牙本质层烤瓷的涂塑 1.塑瓷 2.回切 牙本质层瓷的回切分三步: (三)切端瓷的涂塑 (四)透明瓷的涂塑 把塑瓷完成后的牙冠从模型上取下来,在邻接面用透明瓷或牙釉质瓷追加涂塑烧烤后收缩的部分 (五)烧结完成 三、常用材料和设备 超声波清洗机、真空烤瓷炉、夹针持、经表面处理后的基底冠、同一色系的遮色 瓷、瓷粉调拌液、塑瓷工具、瓷粉超声振荡器、玻璃板、水杯、干净毛巾、纸巾等。 四、操作方法和步骤 (一)遮色瓷的涂塑及烤瓷冠底色的完成 1.遮色瓷的涂塑 遮色瓷在金属表面烧结后的厚度一般为0.2~0.3mm左右,留出更多的空间以增加牙体瓷的厚度,从而使修复体的颜色效果更为自然逼真。 (1)遮色瓷的调拌:将瓷粉调拌成适度的冰淇淋状。 遮色瓷的调拌

(2)金属表面的润湿:在遮色瓷涂塑前一定要注意使金属表面润湿,这样才能使遮色瓷与金属表面产生更好地吸附8 (3)遮色瓷的涂塑:适宜用笔积法操作,将稀稠度适宜的瓷泥按适当的厚度涂在金属基底冠表面。 遮色瓷烧结后 2.牙颈部烤瓷的涂塑 牙颈部烤瓷的涂塑 3.底色染色 (二)牙本质层烤瓷的涂塑 1.塑瓷 此阶段所涂塑和成型的牙冠形态已经与最后成型的冠相似(图8-

对清三代彩瓷最传统的说法

对清三代彩瓷最传统的说法,一般区别和称呼为五彩(硬彩、古彩)、珐琅彩和粉彩(软彩),将粉彩作为从珐琅彩转化而来的一种介乎独立的彩瓷种类。 国内专业文献在解释清三代彩瓷时是这样说的: 古彩:清康熙年间,景德镇御器厂发明和使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因此在彩瓷创作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康熙釉上彩的独特风格---康熙古彩。并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釉上彩料的制作工艺,使五彩色料成玻璃状。 珐琅彩:以珐琅料作为色料的釉上彩称珐琅彩。珐琅彩料在化学组成上和传统的中国釉上彩料差别很大。首先,珐琅彩料中含有硼,它的基质是铅硼玻璃。其次,珐琅彩料中含有砷。再次,珐琅彩中的黄彩属锑黄。最后,珐琅彩中的胭脂红属于金红。 粉彩:粉彩工艺技法要点是用玻璃白打底,用没骨法进行勾涂渲染,突出纹饰的阴阳转测和浓淡深浅的立体感。粉彩不含硼,但是含有砷。粉彩的含砷主要体现在借鉴珐琅彩料的制法,在白色彩料(玻璃白)中引入砷作为乳浊元素。其作用是,对各种色彩进行粉化,同时借助玻璃白加入量的改变,增多色阶。 以上为国内专业文献对于清三代彩瓷的基础看法和结论。粉彩与珐琅彩不同点主要在不含硼。相同点主要在含砷。而这个砷,是含在玻璃白的运用中,玻璃白在珐琅彩中的称呼实际就是白色彩釉子。 所谓玻璃白概念的釉子的调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油来调和,另一种是用清水来调和。而这两种调和方法的不同采用和时间段却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探讨的,是被忽视的。类似于玻璃白的白色彩釉子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对于清三代彩瓷的认识和准确理解非常重要,这种转变的明显表现集中体现在清三代相当时间段里的白色釉子上。从上手对实物的观察和拍摄照片上看的感觉,用当时的特定油来调和彩料的白色釉子,显得鲜润乳透,而且油中闪亮,有明显的玉质感。而用水调和彩料,则显得相对的干枯泛硬,没有明显的玉质感 “康雍乾珐琅彩料通常经皇家严格把关,康熙器全用进口彩料,加入所谓“多尔门油”作绘画 润滑剂,雍正时,国产珐琅彩料试制成功,不少用国产料绘制的作品质量也很高。从传世康雍乾珐琅彩作品看,彩绘工细,色泽艳丽,光亮透明,晶莹润泽,有一种玻璃质感,富有层次。后仿者着彩通常稍晦暗,色彩层次感差,光泽度、透明度均不及真品,有的彩绘过于浅淡,有的过分浓厚,手摸有过分的凸起感。有的则厚薄不均。而且,光绪、民国所仿作品,用彩多有不同,除少数接近清三代真品珐琅彩外,许多仿品用粉彩料,大致有三种:1、类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2、清末民初的“重工粉彩”,彩料浓厚如堆脂。3、浅绛粉彩(近代兴起的粉彩)。这三种粉彩效果不同,均不属典型的仿珐琅彩,但常被人当做珐琅彩,遇到这样的作品,应与清末民初粉彩多对照”。

面料知识面料色牢度知识大全

面料知识面料色牢度知识大全 色牢度是指服装颜色褪色和沾色程度。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合格品的各种色牢度指标必须大于等于3级。色牢度评级有:1级,1-2级,2级,2-3级,3级,3-4级,4级,4-5级,5级。5档9级,1级最差,5级最好(没有退色)。3级只能是一个基本级,是一个中间级。 纺织品色牢度通常包括:耐皂洗、耐摩擦、耐光照、耐漂白或耐氧化剂〈还原剂〉、耐熨烫、耐汗溃和耐汗光色牢度等。其中,耐皂洗、耐摩擦、耐光照、耐水和耐汗渍等是实际生产和贸易中大部分买家关注程度较高的几项色牢度指标。耐皂洗色牢度1、耐皂洗色牢度测试方法比较皂洗色牢度是最常见的色牢度考核项目之一。皂洗色牢度是指着色织物在规定条件下皂洗后的褪色程度,它包括原样褪色及白布沾色两项评价内容。 原样褪色是指着色织物在皂洗前后褪色的情况;白布沾色是将白布与着色织物以一定方式缝叠在一起,经皂洗后,因着色织物褪色而使白布沾色的情况。褪色或沾色的程度应在指定光源下测试,以标准灰卡评级,结果分5级,5级为最好,1级为最差。2、染料结构、染色及后处理工艺与皂洗色牢度关系日常测试中,有相当一部分纺织品,包括棉、羊毛、

涤纶、尼龙及其混纺织物,以及含氨纶弹性织物,对尼龙和醋酯纤维贴衬的沾色都在3级或3级以下。 虽然不同纤维材料所使用的染料和印染加工工艺各不相同,但出现的问题却相当类似。这主要与布面浮色和部分有色纤维微粒的转移有关,因此也即与所使用的染料品种、染色工艺和后处理工艺相关联。3、活性染料染色产品皂洗色牢度的好坏决定于未固着染料以活性染料为例,从理论上讲,由于染料与纤维形成共价键结合,水洗并不能轻易造成染料解吸、褪色与渗色,因此,活性染料染色产品皂洗色牢度的好坏决定于未固着染料(水解染料和少量未反应染料)数量。若水解染料皂洗去除不尽,后续水洗将会出现不断掉色。皂洗牢度还与键合染料的成键稳定性有关,断键染料也会发生水洗掉色。 因此,影响皂洗色牢度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染料结构和性能,其次是染色和染后处理等工艺。活性染料固色率高,或者水解速率慢,水解染料量少,需洗涤去除的染料量也少。未固着染料和水解染料直接性低,水溶性好,不易沾色,易于洗除。而染料浓度高,残留染料量多,则不易洗除干净。 4、皂洗牢度也与染色工艺密切相关此外,皂洗牢度也与染色工艺密切相关。染料吸附和扩散充分,固色率就高,残留染料和水解染料少,易于洗除。染色工艺合理,染料与纤维的共价键在染色和后处理时不易断裂,皂洗色牢度较好。

清三代瓷器发色。颜料等方面鉴别

清三代瓷器发色,颜料等方面鉴定方法 青花瓷器的历史悠久,传世品数量众多。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典雅的风格,为历代收藏家所青睐。在每次拍卖会上,各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都可以见到,但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有高价位和热销的市场表现。 近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受到市场热捧。这首先是由于“清三代”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所以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其次,“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督窑官的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所以民间极少流传,存世数量并不多,具备很高的升值潜力,市场价格十分惊人。 此外,对于初涉收藏的投资者来说,“清三代”较其他藏品易于鉴别。 不过,不同的“清三代”的青花瓷收藏价值不同,具体到每件瓷器的价值还要看该瓷器的钴料、发色和艺术水平等方面。 第一、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几种。 青花瓷钴料的种类: 1、苏泥麻青,又称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 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青花的一部分和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2、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3、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4、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5、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6、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7、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算得上高级的工艺师创作,因此,艺术价值更高。 第二,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例如,“康熙青花釉里红人物图棒槌瓶”就是“青花见五色”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艺术水平。这是决定青花瓷的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