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

”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

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一、胎釉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

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

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

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

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

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

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

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

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清代前期(约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代表了明代后期青花瓷制作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并创造了一些新的装饰风格。

以下是清代前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1.配方和釉料:清代前期青花瓷的胎质以白色(以青色为主)的高岭土为主,掺有少量石英和长石。

青花瓷的釉料主要是富含铁质的无铅釉,烧制后呈现出透明的蓝色。

2.青花瓷的图案和装饰: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瓷器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中最常见的是花卉、动物和景物的图案。

花卉图案包括莲花、牡丹和菊花等,动物图案则以鸟类和虫子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鱼、龙等。

景物图案则以山水、楼阁和人物为主题。

绘画技法上,清代前期的青花瓷采用的是细描细细的风格,人物主要以线条表现,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

3.青花瓷的色彩和纹饰:清代前期的青花瓷以蓝色为主色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瓷的蓝色逐渐变得淡薄,有时呈现出灰色或绿色调。

纹饰方面,清代前期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简洁,多采用线性纹饰和单色描绘。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波浪纹、花卉纹、双鱼纹和缠枝纹等。

4.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多样,包括瓶、罐、盘、碗、盏和瓶等。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器形制丰富,既有继承明代的传统样式,又有一些创新的独特形状。

其中,康熙时期的瓶形瓷器以颈部收窄、腹部庄重、胫部向外扩张的形态为特征,被称为“折枝瓶”。

5.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清代前期的青花瓷烧制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瓷器坯体烧制均匀致密,釉面光滑透明,青花图案清晰可见。

此外,青花瓷的胎体和釉色相统一,质地较细腻,易于使用和保存。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在继承和发扬明代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制作技术。

它代表了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高峰,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赞赏,同时也对世界瓷器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展开全文清代自嘉庆朝起,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

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已不再向御窑厂派专司其事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

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造。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制瓷工艺还保持较高的水平。

到嘉庆后期,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

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

到嘉庆后期,随着国内购买力的降低,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

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

《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

”但一些官窑器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

清嘉庆青花特征一、胎釉嘉庆初期胎骨还比较精细,胎体洁白,但欠坚密,后期逐渐变得粗松。

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

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

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

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

提在手上,乾隆朝器物质量上下匀称,嘉庆器物则有上轻下重的感觉;嘉庆器物与康熙同类大小相当的器物比较,质量明显要轻得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部胎体加厚,胎土陈腐、揉炼时间不够造成的。

嘉庆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不均,胎底有明显旋纹。

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民窑日用器物开始出现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现象,这是在烧制时,不用瓷饼,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留下的痕迹。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清乾隆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器形、纹饰、釉色和胎质等方面。

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主要有考证实物、观察工艺、辨别款识、鉴别胎质等。

一、清乾隆瓷器的特征:1.器形:清乾隆瓷器器形丰富多样,精致而优雅。

常见的器形有瓶、盘、碗、杯、壶、罐等。

瓶类作品通常造型秀丽典雅,器身流线流畅;盘碗类作品形制端庄简洁,口沿平直圆润,底足内收。

2.纹饰:清乾隆瓷器的纹饰着重于线条勾勒和色彩运用。

纹饰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绘画、刻花和鎏金等工艺。

青花多用于绘制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线条流畅而精细;釉里红则以“大红袍”为典型,红彩浓艳饱满,图案绘制精细;粉彩作品清新淡雅,常用于绘制花卉、仕女图等;斗彩则沿用明代的传统,在五彩斗缝始创了一系列新纹饰。

3.釉色:清乾隆瓷器釉色以青白釉和五彩釉居多。

青白釉晶莹剔透,给人一种冷静、清新的感觉。

五彩釉用色明艳丰富,运用绘画技法表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

4.胎质:清乾隆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晶莹剔透。

其中青花瓷器的胎质较墨瓷细腻,与中国古代瓷器的特点相呼应;粉彩瓷器胎体较薄,质地轻盈。

二、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1.考证实物:通过对清乾隆时期的考古文献、图书、文物和瓷器鉴赏集进行研究,了解清乾隆瓷器的特点。

实地考察博物馆、古董市场或私人收藏品时,认真观察、比较、研究清乾隆瓷器的器形、纹饰、釉色、胎质等特点。

2.观察工艺:清乾隆瓷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需要仔细观察瓷器的釉面、器形和胎质等。

瓷器的釉面应光洁细腻,不应有磕碰、裂纹和烧杂点等缺陷;器形应符合清乾隆时期的风格特点,反映了制作水平和审美趣味;胎质应均匀细腻,如有明显的燥态窑变或发泡状胎质,可能为假冒作品。

3.辨别款识: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往往有“大清乾隆年制”等款识,可以通过辨别款识的字体、笔画、笔划形态、排列规律等进行鉴别。

虽然款识可以被伪造,但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说,仍然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清代青花的发展及其时代特征

清代青花的发展及其时代特征

清代青花的发展及其时代特征清代青花的发展及其时代特征有清一代,特别是康、雍、乾三代,中国陶瓷制造达到了它历史上的最高峰,青花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自明万历后期至康熙前期大约60年间,官窑停烧,民窑独秀,这一时期以顺治瓷为代表。

顺治青花胎骨大多疏松,口沿普遍施或深或浅的酱黄釉,青花呈色灰者居多;纹饰线条大多粗壮,纯图案性质的内容较少,画面有刻板沉闷之感。

顺治瓷流行题写纪年款,在顺治十四年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往往用隶体书写。

康熙青花为清代之冠,取得了后代无法超过的卓越成就。

康熙早期青花带有显著的晚晚遗风。

康熙中期开始青花用国产浙料,提炼极为纯净细腻,在画面上可分深浅不同的近十个层次,因此称"青花五彩"。

青花发色鲜艳青翠,绝好的如宝石般的纯蓝色,俗称"佛头蓝"。

青花深沉釉底,紧贴胎体。

在装饰上采用了中国工艺画的"分水"方法,有的还用西洋画的透视方法,使画面有了新的风范。

康熙青花除白地青花外,还有豆青地、酒蓝地及青花黄彩、青花矾红等品种。

雍正早期青花与康熙晚期制品相似,以后趋于仿古,尤以仿明宣德青花瓷为特色。

雍正中后期至乾隆前期,仿明永乐、宣德青花器非常普遍,官、民窑均有出品。

在清代瓷器中,雍正瓷胎最为洁白坚致,规整轻盈,与成化颇多共同之处,因而仿成化青花都很成功。

但和成化同样制品相比,雍正仿制的画面布局似乎不够舒展。

除了仿古瓷外,雍正青花还出现了一些新器型,如牛头尊、贯耳斜肩大瓶、盘口弓耳瓶、贯耳六方瓶、灯笼瓶等。

制作粗巧,造型奇特是乾隆青花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乾隆瓷刻意追求豪华与工致,已无自然、生动的艺术生命力。

乾隆早期青花和雍正相似,呈色不稳定而有晕散,以后则呈色稳定,纹饰清晰,为纯正的蓝色。

晚期青花呈色有偏灰的倾向,纹饰趋向繁缛,许多器物看上去犹如织锦。

嘉庆青花大体承袭乾隆旧制。

后期所制青花飘沲暗淡,纹饰层次也欠清晰,釉面因含铁量增多而泛青色。

中国清代陶瓷艺术品的类型

中国清代陶瓷艺术品的类型

中国清代陶瓷艺术品的类型中国清代是陶瓷艺术的黄金时期,其瓷器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的赞誉,而且在国外也备受推崇。

清代的陶瓷艺术品类型繁多,包括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白瓷、黑瓷、水晶瓷等,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介绍中国清代陶瓷艺术品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其色彩清新淡雅,线条流畅自然,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白瓷上绘制图案,然后在高温下进行釉烧。

青花瓷的图案多为山水、花卉、人物、动物等,其线条流畅自然,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五彩瓷五彩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色彩鲜艳、明快,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五彩瓷的制作工艺与青花瓷类似,也是在白瓷上绘制图案,然后在高温下进行釉烧。

五彩瓷的图案多为花卉、鸟兽、人物等,其色彩鲜艳明快,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粉彩瓷粉彩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色彩柔和、温馨,富有浪漫气息。

粉彩瓷的制作工艺是在白瓷上绘制图案,然后在高温下进行釉烧,并在釉面上喷涂一层粉彩。

粉彩瓷的图案以花卉、人物为主,其色彩柔和、温馨,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白瓷白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色彩洁白、素雅,富有简约美感。

白瓷的制作工艺是在高温下进行釉烧,使其表面呈现出洁白无瑕的光泽。

白瓷的造型简约、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和艺术价值。

五、黑瓷黑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色彩深沉、神秘,富有古朴气息。

黑瓷的制作工艺是在高温下进行釉烧,使其表面呈现出深沉的黑色光泽。

黑瓷的造型多为简约的器型,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六、水晶瓷水晶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透明度高、质地坚硬,富有高贵典雅的气息。

水晶瓷的制作工艺是在高温下进行釉烧,使其表面呈现出透明的光泽。

水晶瓷的造型多为简约的器型,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清代陶瓷艺术品类型繁多,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浅述清代青花呈色及纹饰的主要特征

浅述清代青花呈色及纹饰的主要特征



1 花瓷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 , -. 成熟于元代。 清
康熙 “ 青花 五彩 ”之 誉 。康 熙后 期 的 民窑 青花 ,呈色 大 都 翠 润浓艳 ,其 色不逊 于官 窑青 花 。
lf 代 作 花 的 序 致 , 用 料 好 胎 再 = l 制 青 瓷 顺 大 为 先 泥 制 坯 ,
康 熙盛 产 青花 瓷 ,无 论 是数 量 还是 质 量 ,均 居清 代 之首 。康 熙后 期 的青 花 纹饰 绝 大 多数 用 上等 浙 江青 料 绘就 ,呈色 青 翠 亮 丽 。其 时工 匠 采用 “ 分水 ”画法 ,运用 多 种浓 淡 不一 的 青
等 等 。顺 治 时 ,常 在 盘 、碟 内心 画 一 秋 叶 旁 题 “ 桐 叶 梧 落 ,天 下 尽 秋 ” 、 “ 桐 叶 落 ,天 下 皆秋 ” 、 “ 桐 一 叶 梧 梧
的龙 纹 ,龙头 颇似虾 头 ,已不 见神物 的雄 姿 了 。
【 考文 献 】 参
『1 1 浮梁 县志 清 康熙二 十年 刻本 『] 2 浮梁 县志 . 道光十 二年 刻本. 清 『] 3 景德 镇 陶瓷史稿 三 联书 店出版 , 5 年 . 1 9 9 『 ] 思清 景德 镇瓷业 史. 4江 中华 书局 出版, 6 年. 1 3 9 『 1 瓷者景 德镇. 昌: 西人 民出版社 , 8 年1 月 5千 南 江 1 7 9 0
蓝 ,有的 蓝中灰 暗 。
同治 的青 花呈色 蓝 中带灰 ,其 间还 出现蓝 紫色 的 “ 蓝 ”。 洋 光绪 的 青 花呈 色 以浅 蓝 和蓝 黑 为主 ,浓艳 带 紫的 “ 洋蓝 ”也 常常 出现 。
2 2纹饰特 征
嘉 庆 时期 ,不 仅青 花 瓷产 量 远少 于 乾 隆 ,而且 质 量也 逐 渐下 降 。其 间的 青 花纹 饰沿 袭 乾 隆朝 ,常见 的 有花 蝶 纹等 。仅用 双 勾廓 线而不 填 色的纹样 也 较多 见 。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别要点顺治朝,共历18年。

上承崇祯朝,下连康熙。

其早期瓷器,多近晚明风格,晚期风格又与康熙相近。

若没有款识,鉴识时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明末清初战乱较多,官窑生产几乎处于停顿,晚期有所恢复,但质量也不高。

倒是民窑生产几乎没有停顿过,尤其是出口瓷的生产,一直维持着相当的规模。

一.从工艺角度看: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胎料还是洁白细润的.器足很规整,盘类器的底部已很少出现下凹现象。

顺治瓷器底足大都不施釉,但做得比较光润,可见到螺旋纹。

2、顺治时期所用釉料颜色发青,不少器物外部釉色呈鸭蛋青色,光亮度不强。

早期的粗器,釉面常显得较为浑浊。

顺治时期器物的口沿常好施一层酱黄色的釉,深浅不一。

这种施酱黄色釉的装饰风格,是识别顺治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3、青花器大都造型厚重,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发色上早期用石子青,发色灰暗,晚期也见发色浓艳者,稍发紫,这主要是用浙青料出来的效果。

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4、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削足方式,由少数斜削成尖状的逐渐演变为滾圆的泥鳅背状,器足少有粘沙。

因为用胎料厚重,胎质又相对显粗,因此,盘类器的底部常能见到窑裂之痕。

二.从纹饰角度看:1,寂寞顺治日,顺治的太阳大都孤零零地挂在天空,周边空白开阔,给人以寂寞之感.2,皴染画法,指捺式水印纹.常常采用披麻皴来渲染山水.明末出现的指捺式水印纹,运用更为广泛,有些还发展成苔鲜纹.3,梅花杉,人物穿的衣裳上都有明显的梅花点.4,民窑人物画工粗劣,几乎都是脸谱化画法.5,龙头麒麟,麒麟都长着一颗龙头,并且竖发微披,足似猪蹄.6,短颈凤,一反明凤长颈,脖子大部分是短短的,而身躯却是长长的.7,“云龙三现”,即所画之龙,龙身常被云朵所分割,使龙呈时隐时现之相.8,留白画法在顺治时期也多见,当时常在龙毛和龙身之间留一白线,也在那时常见的括号云上以白线勾轮廓,造成很强的装饰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

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

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

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

好的青花有玉质感。

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

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

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

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

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

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

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

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

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

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

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

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

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

“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

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

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

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

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

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

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

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

芝麻酱口、康熙都有。

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

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

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

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

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

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

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

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

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

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

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

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

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

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

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

梵文扁长,图案化。

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

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

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

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

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

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

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

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

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

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

乾隆色鲜,康熙青灰。

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

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

后期开始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

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

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

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

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

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

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

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

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

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

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

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

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

釉色细薄,不够滋润。

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

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

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

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

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

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

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

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

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苏麻离青主要特征(二)鉴定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

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

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

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1.靛蓝。

永、宣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

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2.晕散。

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

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

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

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

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

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3.结晶斑。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

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

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

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

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