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古瓷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是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自古以来便备受皇室及公众的青睐。
因此,古瓷的鉴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一般来说,古瓷的鉴定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第一,从古瓷的瓷质和制作工艺考虑;第二,从古瓷的外观形态考虑;第三,从古瓷的年代和文明研究考虑。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古瓷鉴定的26个方法:一、瓷质质量:可以从瓷质的光泽、质地、无缺陷等方面来考虑。
二、制作工艺:可以从古瓷的彩绘、刻花、搪瓷、拉丝等方面来考虑。
三、形态造型:可以从古瓷的外形、弧度、整体完美等方面来考虑。
四、焙烧技术:可以从古瓷的焙烧技术、烧制工艺、烧制时间等方面来考虑。
五、文物起源:可以从文物的产地、历史背景、使用者等方面来考虑。
六、古瓷外观:可以从古瓷的细节、装饰、尺寸、重量的差异等方面来考虑。
七、古瓷品类:可以从古瓷的类别、产地、时期、年代等方面来考虑。
八、古瓷时代分析:可以从古瓷对各时期瓷器发展的贡献、古瓷受影响的历史因素等方面来考虑。
九、古瓷知识研究:可以从古瓷的文化习俗、古瓷的制作材料、十、古瓷收藏:可以从古瓷的价值、古瓷的市场价格、古瓷的保存方法等方面来考虑。
十一、古瓷复制:可以从古瓷的复制技术、复制工艺、复制细节等方面来考虑。
十二、古瓷历史价值:可以从古瓷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来考虑。
十三、古瓷学研究:可以从古瓷的学术研究、考古发掘、古瓷研究资料等方面来考虑。
十四、古瓷资料鉴定:可以从古瓷的文史资料、考古资料、学术资料等方面来考虑。
十五、古瓷考古探索:可以从古瓷的考古遗迹、古文物资源、古瓷碎片等方面来考虑。
十六、古瓷展览:可以从古瓷的展览形式、展览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来考虑。
十七、古瓷文物鉴定:可以从古瓷的文物资料、文物鉴定报告、文物鉴定结果等方面来考虑。
十八、古瓷文物保护:可以从古瓷的保存措施、收藏保养等方面来考虑。
十九、古瓷鉴定机构:可以从鉴定机构的评估、服务类型、费用等方面来考虑。
二十、古瓷文物登记:可以从古瓷的登记程序、登记内容、登记二十一、古瓷法规研究:可以从保护古瓷文物的法规、相关法律法规、文物收藏法规等方面来考虑。
陶瓷鉴定方法

陶瓷鉴定方法
陶瓷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但是,市场上也存在着很多假冒伪劣的陶瓷,因此,正确的鉴定方法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陶瓷鉴定方法。
1. 观察外观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陶瓷的外观来判断其真伪。
真正的古陶瓷通常会有一些瑕疵和不规则的形状,而假冒的陶瓷则往往会过于完美。
此外,真正的古陶瓷通常会有一些独特的纹路和花纹,而假冒的陶瓷则往往会缺乏这些特征。
2. 检查胎质
胎质是指陶瓷的内部结构。
真正的古陶瓷通常会有一些气泡和烧结不均匀的痕迹,而假冒的陶瓷则往往会过于均匀。
此外,真正的古陶瓷通常会有一些独特的颜色和质感,而假冒的陶瓷则往往会缺乏这些特征。
3. 测量尺寸
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陶瓷的尺寸来判断其真伪。
真正的古陶瓷通常会有一些微小的尺寸差异,而假冒的陶瓷则往往会过于精确。
此外,真正的古陶瓷通常会有一些独特的形状和比例,而假冒的陶瓷则往往会缺乏这些特征。
4. 进行化学分析
我们还可以通过进行化学分析来判断陶瓷的真伪。
真正的古陶瓷通常会含有一些特殊的元素和化合物,而假冒的陶瓷则往往会缺乏这些特征。
此外,真正的古陶瓷通常会有一些特殊的烧制工艺,而假冒的陶瓷则往往会缺乏这些特征。
正确的陶瓷鉴定方法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外观、检查胎质、测量尺寸和进行化学分析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陶瓷的真伪,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
如何判断瓷器的真假

如何判断瓷器的真假瓷器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品之一,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很高。
但是,由于瓷器仿制技术越来越高超,市场上假冒伪劣的瓷器四处流动,因此,如何正确地辨别瓷器的真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瓷器的外观、纹饰、质感等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如何判断瓷器的真假。
一、瓷器的外观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瓷器的外观来判断其真假。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第一,我们可以通过瓷器的颜色来判断其真假。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件白瓷器,如果其颜色过于白,甚至发黄,那么就有可能是伪造的瓷器。
因为正宗的瓷器应该呈现出微微的黄色或蓝色,这是由于瓷器在高温下烧制时所产生的自然颜色。
第二,我们也可以通过瓷器的胎体来判断其真假。
正宗的瓷器胎体应该厚实,有质感,而仿制品的胎体则往往比较单薄,没有纹理感。
第三,我们可以通过瓷器的纹饰来判断其真假。
正宗的瓷器纹饰繁复、精美、自然流畅,而仿制品的纹饰则往往过于生硬、机械,或者造作繁琐。
二、瓷器的花纹和纹饰正宗的瓷器在花纹和纹饰上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瓷器的纹饰来判断其真假。
如果一件瓷器的纹饰过于简单,在技术方面也不是很高超,那么就有可能是仿制品。
而正宗的瓷器在纹饰上要求繁琐精细,细节处理也非常到位。
三、瓷器的手感在判断瓷器真假的过程中,瓷器的手感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正宗的瓷器应该具有质感,手感细腻,而仿制品的瓷器则往往质感较差,手感也不细腻。
四、瓷器的声音在判断瓷器真假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瓷器的声音来判断其真假。
正宗的瓷器声音明亮、清脆,而仿制品的瓷器则往往声音低沉。
五、瓷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判断瓷器真假时,我们还需要对瓷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正宗的瓷器通常都有一个完整的制作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仿制品则往往没有明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在判断瓷器真假时,我们需要全面、细致、严谨地观察和核实。
通过瓷器的外观、花纹、纹饰、手感、声音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断定,可以提高我们判断瓷器真假的准确性。
瓷器真伪辨别知识点总结

瓷器真伪辨别知识点总结一、辨别瓷器真伪的基本原则1. 材质:真正的瓷器通常都是用高质量的瓷土烧制而成,质地坚硬,手感光滑。
而仿造品通常会使用廉价的材料,或者在表面上涂上一层油漆来模仿瓷器的光泽。
2. 颜色:真正的瓷器釉色鲜艳,通透,经过炉火烧制的瓷器釉色常常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而仿造品的釉色往往显得单调,呈现出一种人工添加的痕迹。
3. 器形:真正的瓷器器形优美,线条流畅,造型精致。
而仿造品的器形常常显得粗糙,线条不流畅,甚至会出现倾斜、变形的情况。
4. 古老程度:真正的古代瓷器通常会有一定的年代痕迹,比如表面会有一些岁月的痕迹,釉色会透出一些斑驳的感觉。
而仿造品的年代痕迹往往显得很人工,缺乏真实感。
二、具体的辨别方法1. 通过光线照射:将瓷器放在强光下观察,真正的瓷器通透性很好,可以透出光线,而仿造品则显得昏暗。
2. 通过手感观察:真正的瓷器手感光滑,仿造品则会有些粗糙的感觉。
3. 通过放大镜观察:使用放大镜观察瓷器的细节,比如器身上的纹饰是否流畅,是否存在刀痕等痕迹,从而判断其真伪。
4. 通过打响:用硬物轻轻打响瓷器,真的瓷器会发出清脆响声,仿造品则显得沉闷。
三、需要注意的事项1. 研究知识:要想辨别瓷器的真伪,首先要对瓷器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各个朝代的瓷器特点,了解瓷器的烧制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辨别瓷器的真伪。
2. 参考权威鉴定机构的意见:在购买瓷器时,可以向一些权威的鉴定机构请教,获取更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3. 注意保养:如果收藏了真正的古代瓷器,一定要注意保养,避免受到刮擦或者碰撞,以免影响其价值。
总的来说,辨别瓷器的真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
通过上面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相信大家可以对瓷器的真伪有一定的了解。
希望大家在收藏瓷器时,能够谨慎对待,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品。
鉴别瓷器新老的土方法

鉴别瓷器新老的土方法
1. 观察器物形象:瓷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器物,历经多年沉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某些变化。
新瓷器的造型设计和手工制作通常会更加精美、规整、规整,而老瓷器则会相对简单,甚至有时会略显粗糙。
2. 看器具的纹路和颜色:瓷器的纹路和颜色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新的瓷器会有较为明显的纹路和鲜艳的色彩,而老的瓷器则会相对平滑素雅。
3. 感受器具的质地:瓷器的质地也是重要的区别。
由于新瓷器没有经过过多的沉淀和时间压制,通常质地比较轻薄、疏松。
而老瓷器则会更加坚实,且质地更加细腻。
4. 通过划瓷器辨认:触感是鉴别瓷器新老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新瓷器通常质地较硬,叩击后发出明显的金属声音;老瓷器则会更加柔和,甚至会发出没有共鸣的声音。
5. 辨别字体和纹样:瓷器上的文字和纹样也可以用来区分新老瓷器。
新的瓷器上面通常会印有较为流行和现代化的图案与字体,老瓷器上的纹样和字体则更加古朴、自然、有岁月的味道。
简单易学的瓷器新老鉴定方法

简单易学的瓷器新老鉴定方法
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珍品,而鉴定瓷器的新老程度是瓷器收藏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文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瓷器新老鉴定方法,供大家参考。
1. 外观鉴定法:通过观察瓷器的外观,可以初步判断其新老程度。
新瓷器通常色泽鲜艳,釉面光滑细腻,而旧瓷器则会有一些明显的磨损、划痕和痕迹。
此外,旧瓷器的釉面可能会有一些裂纹或变色,也是较为明显的老化迹象。
2. 声音鉴定法:通过轻击瓷器,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初步判断
其新老程度。
新瓷器的声音通常清脆响亮,而旧瓷器则会有一些低沉、混浊的声音。
此外,如果瓷器有明显的裂纹或瑕疵,敲击时也会发出不同寻常的声音。
3. 纹样鉴定法:通过观察瓷器上的纹样可以判断其新老程度。
新瓷器通常纹理清晰、线条流畅,而旧瓷器则会有一些模糊、不清晰的纹路。
此外,一些明显的瓷器款识、年代标志等也可以帮助鉴定其新老程度。
4. 光泽鉴定法:通过观察瓷器釉面的光泽来判断其新老程度。
新瓷器的釉面通常光滑、柔润,而旧瓷器则会有一些暗淡、粗糙的表面。
此外,一些老瓷器的釉面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开片和斑点,也是常见的老化迹象。
总之,瓷器的新老鉴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进行判断。
以上介绍的几种鉴定方法都比较简单易学,但需要长期
实践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瓷器的新老程度。
瓷器品相十品鉴定标准

瓷器品相十品鉴定标准瓷器品相十品鉴定标准是对瓷器材质、工艺、装饰、保存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品相好坏的一套标准。
以下是一份通用的瓷器品相十品鉴定标准,供参考:一、材质1. 瓷器材质应为白色,釉面洁净光滑,无气泡、裂纹或其他明显瑕疵。
2. 胎体坚硬,质地均匀细腻。
二、釉面1. 釉面应为均匀透明,并呈现出光滑一致的质感。
2. 釉色纯净,无杂色或斑驳。
三、工艺1. 造型规整,线条流畅,各部位比例协调。
2. 釉面应色调正常,不应有明显的质地变化或崩釉现象。
3. 绘画精细,线条流畅,内容传神,色彩鲜明。
四、装饰1. 如果有装饰图案,图案应清晰,细节精细,不应有模糊、断裂、脱落等现象。
2. 纹饰应规整,线条流畅,纹饰间距和对称性良好。
五、胎底1. 胎底均匀光洁,无明显的烧结痕迹。
2. 底款印刻清晰可辨。
六、保存状况1. 没有明显的破损、修补痕迹或粘补现象。
2. 色泽无明显褪色,釉质无明显剥落或剥蚀。
七、款识1. 如果有款识,应清晰可辨,无模糊、断裂、脱落等现象。
2. 款识内容和字迹规整,符合当时瓷器制作的时代特征。
八、年代1. 瓷器的年代可以通过款识、装饰风格、制作技法等方面加以判断。
2. 需要有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鉴定。
九、市场价值1. 市场价值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瓷器的稀有度、保存状况、时代背景等。
十、专业鉴定1. 如需确切鉴定瓷器的品相,建议寻求专业鉴定师的帮助。
以上是一份瓷器品相十品鉴定标准的参考,用于对瓷器的品相进行评估和判断。
具体的鉴定结果仍需借助专业知识和经验。
瓷器知识入门如何鉴赏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是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
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它诞生于康熙朝。由于它始源于仿制铜胎珐琅器,故在清宫内被称为“瓷胎画珐琅”。身份地位尊崇的珐琅彩瓷器,制造过程非常的复杂,通常先在景德镇御厂烧成白瓷,然后送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烧制成品。虽然它出身自景德镇,但是由于彩绘及烧成工艺均在宫内进行,故不属于景德镇窑的制品。
即把含有氧化砷的玻璃料掺入含铅的彩料中产生乳化作用使料色粉化为不同深浅的色调达到颜色明亮粉润柔和色阶丰富绚丽雅致的效果装饰形式或工笔重彩或逸笔写意尽展中国画表现技巧魅力
瓷器知识入门如何鉴赏
完整的瓷器,肯定比修补的要好,修补的肯定比破碎的要好。干净的肯定比肮脏的要好。文房四宝比瓶子好,瓶子、罐子比碗好。即艺术品比生活用品更值得收藏。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瓷器知识入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青花,一种蓝色的釉下彩。本身是种钴料,(颜色是黑褐色)。用这种料进行绘画,再施白釉进行烧制,即成为青花瓷器。
釉里红瓷器也是属于釉下彩装饰的一种,其制作方法和青花大致相同,只是原料用的是一种含铜的颜料,施釉烧制后呈红色。
青花釉里红。是在胎骨上并用青花料和釉里红颜料。青花和釉里红是近代瓷器基本的装饰颜料。
瓷器的种类
粉彩瓷
据史称,粉彩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是在五彩基础上汲取珐琅彩的工艺技法,由景德镇创绘的釉上装饰瓷。即把含有氧化砷的玻璃料掺入含铅的彩料中产生乳化作用,使料色粉化为不同深浅的色调,达到“颜色明亮、粉润柔和、色阶丰富、绚丽雅致”的效果,装饰形式或工笔重彩,或逸笔写意,尽展中国画表现技巧魅力。《陶雅》盛赞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董瓷器的真伪。
胎是骨,釉是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关键。
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
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
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
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
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
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
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
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
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
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
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
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
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
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
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
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
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
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
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实践及比较所获得的经验是鉴定的关键“学习鉴定要‘三多’,多看、多问、多比较;‘三勤’,勤学、勤问、勤记。
”也就是让收藏者要多实践,多交流,多比较。
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只谈瓷器的纹饰和造型而不研究鉴定本质特征是不会真正懂得鉴定的。
在和收藏家的交往中常会听说某人收藏了很多“官窑”瓷器,但拿来一看却是赝品。
其实鉴别一件瓷器是否是“官窑”瓷器的一个最简单办法就是比较。
拿一件清末或民国的民窑传世瓷器与所谓的“官窑”瓷器作个比较,如果“官窑”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的质量上都不如民窑传世瓷器的话,那么这件瓷器肯定不是官窑器,很有可能是赝品。
举这个例子是用来说明正确的比较方法在瓷器鉴定中的重要性。
器物的真伪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假何来真,真真假假只是在一线之差。
所以平时我们不但要经常去观察认识古代传世瓷器,同时也要经常去观察认识新仿瓷器。
只有清楚地认识了新仿瓷器的特征,才会帮助认识古代传世瓷器。
比较法还能使鉴定行为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比较而获得经验,能使我们具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
当然这种鉴别能力难在短时间里具备,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实践和比较,同时不断地总结实践和比较所获得的经验才有可能达到。
在古玩行有句俗语“买了假东西是没眼力,真东西看作假东西不买更是没眼力”。
传世的精品自古都是人们的珍藏,保存得好自然比现在新东西还要漂亮,把它当作仿品就等于自己放弃了收藏精品,也就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收藏家。
所以在收藏中不要怕买到新东西,关键是买错了就要知道错在那里,在有怀疑的情况下就应该多去比较,在比较中认识各个时期胎土、釉色、彩料的细微差别,就能判断出新旧瓷器在这几方面的差异。
不断的实践、比较和总结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鉴定能力也会有本质性的突破,这样所获得的鉴定能力是理性的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鉴定瓷器不会受到器物的表像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所观察到的自然也就是物质的本质特性,也就能确认瓷器的真伪。
另外,那种把收藏品深藏而不示人的做法是不理智的。
再一点就是要把东西拿到市场上检验,买真买假都能提高你的鉴定水平,认真不认伪的心态更是不可取,其后果很可能是买到的都是仿品而自己还蒙在鼓里。
总体来看只要是方法对了,实践越多则鉴定水平越高,收藏器物的品质也可以更上一个层次。
由此可见,鉴定的关键是实践和在实践比较中所厚积的经验。
综合鉴别是鉴定瓷器真伪的唯一途径鉴定一件瓷器不但要从器型、纹饰、胎骨、釉色、制作和烧制工艺、款识等方面来判断,还要顾及到一些外在的因素。
鉴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某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结果。
毋庸置疑,综合性的判断完全可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目前许多收藏者在鉴定瓷器时比较片面,有的鉴定只看器型、纹饰,也有的看气泡和哈喇光,或掂分量,这些都只能是鉴定中的部分因素。
如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元青花的胎骨上一定有火石红斑,后来却发现伊朗德黑兰阿尔代毕尔寺院和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大多没有火石红斑。
再如以前人们认为只有传世彩瓷上才有哈喇光,但现在大部分的仿器上都有此现象,如果只是凭某一特征来鉴定瓷器真伪肯定是不科学的。
所以在鉴定中不能只有片面认识,而是要综合全面因素再下决定。
具体到瓷器鉴定可以从三大类来综合判断,即传世瓷器、出土瓷器、半出土瓷器。
传世瓷器一般指日常中经常和外界直接接触或使用并由前人传承下来的器物,是鉴定中相对容易的种类。
但在鉴定时也不能麻痹,现在有些仿品外表几乎和传世瓷器一样,只要综合判断还是能鉴别的。
首先还得去观察有本质特点的胎土、釉色和彩料。
传世瓷器的胎质湿润细腻,釉面肥厚似玉精光四溢,彩料透彻,内在光泽有浑厚感。
几个方面特征统一而且都能同时达到要求,则可以确定瓷器的真伪,如果各方面特征不统一,如釉面像传世瓷器而胎质像出土瓷器就值得怀疑。
器物的纹饰和造型也是需要去认识,因为纹饰和造型可以使我们更准确的断代。
出土瓷器是指近期出土的瓷器,它的特点也很明显,因为处于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器物产生的变化也很有规律,主要还是应该去观察物体的本质变化。
胎质、釉色和彩料等几个方面当然是重点。
出土瓷器的胎质也具有湿润的特点,釉面受到地下矿物质的侵蚀大多会有自然变化的土气。
青花料呈色也会有丰富的变化,而釉上彩料大部分会有损伤,入土的时间长则变化相对多一些。
在鉴定这类器物时也要综合判断,不要只以某一特点来认定全部。
半出土瓷器是相对于传世和出土瓷器而言,指的是出土了一段时间后某些特征已向传世瓷器发展、但又和传世瓷器有区别的器物,也包括一些“库出”器(出窑后没有使用过的瓷器)。
这一类瓷器鉴定难度最大,在鉴定时需要通过细微的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差别。
所以鉴定中所有的特征都应该围绕着整体,通过局部观察,然后回到综合认定。
只有这样才是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鉴定瓷器,才是合乎辩证逻缉、具有科学性的鉴定方法。
独具个性的审美能力是对鉴定的补充审美能力在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的认识上体现最为突出。
对器物鉴定真伪确认之后,了解造型和纹饰的特点对瓷器的断代很有作用。
首先在鉴定中要熟悉各个时期造型和纹饰的特点,同一品种的器物在不同时期会有特定的造型,如宋以来梅瓶、玉壶春瓶等在各代都有烧制,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的差异。
有些器型则更能体现当时的特色而成为名品,元代的各式罐气势逼人,敦厚大度。
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折壶制作精细,独具匠心。
成化鸡缸杯轻盈隽秀,唯美绝后,十分脱俗。
嘉靖葫芦瓶,古朴厚重。
康熙棒槌瓶,造型挺拔。
乾隆时期还有许多奇巧的型制出现,造型都很华丽和精巧。
此外还要认识各时期纹饰特点,装饰纹样,题材,表现手法等。
元代在题材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图案,永乐、宣德时期的海水龙,正德的阿拉伯文,嘉靖、万历的道教图案,康熙的战争故事图,雍正瓷的过枝花、皮球花等都很有代表性。
在绘画的笔意上也要有意会,元朝的用笔大胆豪放,再加上苏麻离青的呈色极像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画。
永乐、宣德时期用笔洒脱,挥洒自如,笔意的节奏感强。
到了康熙时期绘画可谓豪放粗犷和精致细腻并存。
乾隆绘画严谨而细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同时还出现了名家作品。
所以对造型和纹饰的了解不但能使我们更好的鉴定和断代,也能进一步提升审美水平。
收藏中也要更多地去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了解别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书法、各种手工艺品对瓷器发展的影响,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自然也提高了我们的鉴定水平。
瓷器的鉴定是一门学问,收藏的苦乐个人自知。
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鉴定方法,同时能认真实践,关注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刻苦钻研业务,肯定能成为懂得鉴定的行家里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中有知,知中有乐,这才是收藏要的一种境界。
易拍国际主要以玉石器鉴定、材质检测、玉器拍卖征集、私下交易为主打的、集鉴定、拍卖、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我们有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团队,对我们藏友的玉石器藏品提供准确、可靠地市场运作,让您不再为藏品如何出手而忧虑。
为了实现藏家的交易成功,我们每年会在上海、韩国、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举办专场的古董拍卖与展销会,为广大藏友的玉石藏品提供多元化的宣传渠道。
让藏家获得理想的收益,是我们公司的目标,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公司发展,更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