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陶瓷鉴定术语

古陶瓷鉴定术语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普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现,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命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侵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由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亲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收藏】瓷器收藏常用名词解释

【收藏】瓷器收藏常用名词解释1、八吉祥:瓷器纹样之一。
由轮、螺、幢、伞盖、花、瓶、鱼、结(也有的说: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种吉祥物组成。
偶有用火珠状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
2、宝相花:状如蔷薇,形大色丽,花瓣为二或三重,瓣端作三至五份裂开。
流行于唐代彩色釉陶器及明、清瓷器上。
3、爆釉:瓷器釉有破损。
4、崩釉:陶瓷制品表面釉层自然的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称为崩釉或剥釉。
5、束腰: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器皿底部又往往不齐平,自内向外倾斜。
6、冰裂纹:纹片的一种,因釉面似冰开裂而得名,其特点是无论角度大小欹斜,均为直线。
7、剥釉:瓷器出窑时,表面局部出现脱釉和滚釉的现象,一般统称为剥釉。
8、博古纹: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
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
9、冲口: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口内外成一条线的裂痕。
10、灯笼尊:清乾隆时流行,敞口,短颈、,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灯笼而名。
以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等品种为常见。
11、法华(法花):陶瓷釉色名。
是在琉璃釉制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品种,琉璃釉用铅作熔剂,法花釉用牙硝作熔剂。
创于元代,明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具有特殊装饰效果。
制作方法采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凹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第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12、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文字。
以梵文书于瓷器作为装饰题材,盛行明代庙宇供器上,内容为佛教经文咒语之类。
主要是青花品种。
13、福禄吉庆: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粉彩瓷瓶上盛行的吉祥图案。
一般在各种底色上绘蝙蝠、桃、团寿、磬、如意、双钱、双鱼、e字、盘肠等纹样,四周辅以规整的花卉。
这些图案的含义是:蝙蝠--夫;桃--寿;磬--吉庆;双钱--双全;鱼--有余;盘肠--连绵不断。
谐音组成:'福寿吉庆'、'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由于'等吉祥语。
55个陶瓷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

55个陶瓷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陶瓷也不例外。
在中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历代陶工们根据日常制瓷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积累总结出了许多陶瓷专业术语,今天为大家挑选了日常容易碰到的55个,希望可以对每一位“陶瓷人”有所帮助。
一、陶瓷的专业名词1.釉下五彩釉下彩瓷是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尤其是湖南醴陵出产的釉下五彩瓷器,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瓷器中的五彩,一般是指釉上五彩或青花五彩,而釉下五彩是特指清朝末宣统年间创烧的新品种。
红官窑釉下五彩百花齐放系列餐具2.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底蓝花瓷器的专称。
3.斗彩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盖罐 / 雍正4.釉里红又名釉下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
5.新彩旧称洋采,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
磁胎洋彩锦上添花喜相逢双环腰圆瓶 / 台北故宫博物院6.粉彩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
7.颜色釉是用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原料配制的呈色优美的釉料。
豇豆红釉菊瓣瓶 / 清康熙8.综合彩是采用多种技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装饰形式。
9.玲珑瓷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10.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二、陶瓷术语1.雕瓷经过雕刻花纹凸起的瓷器。
2.刻瓷采用钻石刻刀刻画阴花纹的瓷器。
3.冷纹在单色釉或彩绘瓷器的釉上出现的短而极少的裂纹,是因受冷空气袭击自然形成。
4.开光在单色釉或密绘的几个部分留有似窗口(长方型、菱形、圆形等)的白地,在白地内再施以绘画称为“开光”。
5.开片在单色釉瓷器的釉上出现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裂纹,是窑工为美化瓷器而故意制作的。
带有开片的釉料是一种专门的配方,既瓷器烧成后,在逐步降温和出窑后,因胎釉收缩不同步而形成的裂纹。
瓷器鉴定术语

瓷器鉴定术语
瓷器鉴定术语如下:
1.镶嘴流:壶流已消散,用别的嘴镶补。
2.配盖:用朝代分歧的器物盖相配。
3.伤釉:因为釉与别的物体摩擦,导致釉面部分毁伤。
4.重皮:器物口部因受轻伤所呈现断面隐患,但表面尚完整;胎釉已割裂却未剥离,每每一触即脱落。
5.磕口: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呈现的缺磕伤痕。
6.冲口:器物口因与它物相碰而呈现的裂纹。
7.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8.磨口:口边呈现伤损后,人工将其磨去一部乃至全数。
9.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数附着呈现的漏胎征象。
10.漏釉:器物施釉时,部分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11.软道:磁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呈现的渺小丝纹。
12.冷墨:本不该呈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呈现了一、二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13.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概况,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14.剥釉:因为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15.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16.烟熏:用卷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古陶瓷鉴定常用术语

古陶瓷鉴定常用术语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瓷器行家(玩家、商家)之间的口语,就是一些行话。
由于这些行话袭用既久,于是就约定俗成;都是根据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如器物是否完整、伤残的程度如何来定名的。
当然也牵涉到器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器物很完整,造型很考究的,与伤残的器物相比,则价值自然要高。
因此,作为一个瓷器爱好者和鉴定者,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对于以后购买判断瓷器的经济价值等都很有益处。
掌眼——请行家里手帮忙鉴定器物的真伪,品位称请人掌眼。
捡漏——卖方误将真品,珍品当赝品,下品出售,被识货人购去,意即捡到遗漏的真品。
打眼——在交易中因走了眼,将赝品当珍品购进称“打眼”。
在古玩业中,打眼后,一般人不便声张,怕被同行知道了,讥笑自己眼力不济,有失面子,大多甘愿吃哑巴亏。
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轧口——截口、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后使口部的胎露出来。
这种现象俗称为剃头。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质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粘沙——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一般多见于器足)嗑伤——器身胎釉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碰撞而嗑坏;同于口、足嗑伤。
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候不足,还有的因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导致的自然裂纹。
陶瓷鉴赏 名词解释

釉陶是表面施釉的陶器。
挂釉可保护器胎,且起装饰作用。
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最早的釉陶是西汉时期的铅釉陶器;流传到国外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铅釉陶器。
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虎子壶式之一,形若伏虎,用途有水器和溺器两种说法。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虎子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
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有提梁。
中期以后,造型渐渐简单,器身与扁罐相似,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装饰。
晚期虎首和四足逐渐消失了。
秘色瓷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
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
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越窑青瓷精品之一。
柴窑柴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但是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故不在当代公认的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列。
紫口铁足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特征之一。
由于施有乳浊性厚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泛出比黑胎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则呈现胎的颜色。
它和青釉配合,既能衬托青釉和美,又使厚釉产品具有挺拔秀丽的质感。
瓷器上口沿薄釉处露出灰黑泛紫,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称谓“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金丝铁线,又叫“鳝血”。
宋哥窑开片釉器,裂纹奇特,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黄色细丝状裂纹,故名。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释

鑒定瓷器常用術語注釋1.桶瓷與庫出:清代,由景德鎮運京的瓷器,傳統是用木桶盛裝,所以清代宮廷沿用瓷又被稱作“桶瓷”。
木桶呈圓形,高60釐米,頂底直徑均為40釐米。
用元書紙包裹瓷器後裝入木桶,填塞稻穀亮以求穩妥。
故宮博物院舊藏中有很多原裝,整理時才予拆出。
這類庫藏未曾用過的瓷器,儘管擱置年久,釉面火光仍盛,猶如新器,但它不同於新瓷那樣“火氣暴流”;這種情況通常成為“庫出”。
2.口磕:器物口際胎釉,由於撞擊而出現大小不等的缺渣傷痕。
3.重皮:口部因受重創而出現的斷面隱患,但外觀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卻還未剝離,往往一觸既脫落。
4.毛口:口邊的釉面間斷脫落。
5.毛邊:口面的覆釉因傷全部脫落。
6.沖口:口部因它與物相碰而出現的細裂紋,長短不等,一些細小裂紋常不易看出。
裂紋往往會逐漸自然延伸,若遇冷熱相激,便會順紋路開裂(以盤、碗類最為多見)7.外沖里不沖:器口部因受沖力較小,所以在外部形成沖口,尚未沖頭器的內壁8.釉泡:釉面在燒製時出現的中空氣泡,經受外力以致破開。
(常見於器口或其他部位)9.棕眼:釉面氣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後,未曾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0.斑點:釉面出現各種礦物或其他化學物質的斑點和小點。
11.縮釉:因胎面有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著,而出現的露胎現象,又稱“笑釉”12.漏釉:器物施釉時,局部釉遺漏而露胎無釉。
13.粘沙:釉面上有遺落的窯灰,或器底因墊燒粘結有沙粒(一般多見於器足)14.磕傷:器身胎釉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體碰撞熱磕壞;同於口、足磕傷。
15.冷瑩:本不應出現片紋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現了一、二條紋路,有的已透胎體。
16.開片:由於胎體粗鬆或燒結火度不足,還有的應試漿泥胎體,在驟然冷卻時,胎釉的分子結構收縮係數不平衡所導致的自然裂紋。
呈深淺不易、大小不等,互相交錯的長短開片紋。
17.片紋:年代久遠的器物,由於本身仍在蛻變中(如清代黃釉器常常自動作響,片紋增多),釉面出現的有長短不一順向的稀疏細裂紋,不透胎體。
瓷器名词解释

瓷器名词解释1. 青花瓷呀,那可是瓷器中的明星呢!就好比音乐界的天王天后一样耀眼。
你看那青花瓷瓶,上面的蓝色花纹多漂亮啊,简直像在瓶子上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例子:“哇,你看那个青花瓷碗,多精美啊,难道不是像一件艺术品吗?”2. 粉彩呢,就像是瓷器里的甜蜜糖果。
它的色彩丰富又柔和,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比如那个粉彩花瓶,摆在那里就好像散发着温暖的气息。
例子:“哎呀,这个粉彩碟子也太可爱了吧,像不像一个甜美的梦境呀?”3. 玲珑瓷啊,那可是充满了巧思的存在。
就好像是瓷器中的魔法师,把瓷器变得如此特别。
你瞧那玲珑瓷杯,透过光线看,真的太神奇啦!例子:“嘿,这玲珑瓷的工艺品,难道不是让人惊叹不已吗?”4. 斗彩呢,就如同一场色彩的盛宴。
它把各种颜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像那个斗彩碗,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例子:“哇塞,这个斗彩的摆件,不就是色彩的狂欢吗?”5. 汝窑瓷器,那可是高雅的代表。
宛如一位优雅的女士,散发着独特的气质。
汝窑的瓷器总是那么温润细腻,让人爱不释手。
例子:“哇,这汝窑的茶壶,是不是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呀?”6. 钧瓷呀,就像天空中的彩霞一样多变。
每一件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惊喜。
比如那个钧瓷花瓶,那色彩的变化简直绝了。
例子:“哎呀呀,这个钧瓷的碟子,难道不是如同大自然的杰作吗?”7. 定窑瓷器呢,有着一种朴素的美。
就好像是一位踏实的朋友,给人可靠的感觉。
定窑的瓷器简洁而大方。
例子:“嘿,这定窑的杯子,不就是朴素之美的体现吗?”8. 龙泉青瓷呀,那可是清新的代言人。
它的颜色就像是春天的新绿,让人心情愉悦。
像那个龙泉青瓷的花瓶,真的好清新呀。
例子:“哇哦,这个龙泉青瓷的罐子,是不是让你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呀?”9. 磁州窑瓷器,像是民间故事的讲述者。
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趣味。
磁州窑的瓷器图案丰富多样。
例子:“哎呀,这磁州窑的盘子,难道不是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吗?”10. 建盏呢,就如同黑夜中的星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
“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
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
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
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
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
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叠烧,如定窑。
(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
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
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
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其表层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得当与否有直接关系。
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则3~4遍。
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
明代景德镇首创。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
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
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
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
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
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
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
创始于宋代定窑。
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
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
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再叠装其NV它器坯。
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
火照一般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一般呈“〓”形。
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
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
始于隋唐。
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广泛采用。
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
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
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
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
阶级窑始于宋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
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
北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
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形窑。
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
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
景德镇即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
景德镇创用。
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
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
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四、器型类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
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
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
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
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
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
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
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
亦称“羽觞”。
酒具。
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
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
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
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
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洒具。
敞口,浅腹,卧足。
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
酒具。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
酒具。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
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
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
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
佛前供器。
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
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
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
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
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
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
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
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
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
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
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
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
多见于明清两代。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
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
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玉壁底碗——碗的一种式样。
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
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壁,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