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名词解释
第七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 循环系统讲授重点:1 、板鳃鱼类与真骨鱼类在心脏构造上的差异2 、真骨鱼类主要动、静脉在鱼体的分布一、循环系统的功能1 、运输:把呼吸器官进行气体交换获得的氧气,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运送到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同时,将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酸、尿素、肌酸等,从全身各处运送到呼吸和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
2 、保护、防御:白血细胞能消灭进入机体的细菌等异物,患过某些传染病之后所产生的抗体也在血液中,可以防止重患之种疾病。
3 、调节内环境: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有效地执行其功能,必须在相对恒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实现。
一般要求内环境中的渗透压,氢离子浓度,盐类含量等都不宜变动太大。
循环系统在神经、呼吸和排泄各系统的共同作用下,能使内环境基本保持恒定,不至发生显著变化。
二、鱼类循环系统的特点鱼类的循环系统是闭锁式的单循环(肺鱼除外),即血管分支到最细 的毛细血管,末端也无开口,液体在管道中循一定的方向流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血液在循环中不离开血管系统,同时,血流从心脏发出,经腹侧主动脉入鳃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出鳃后汇集成背到动脉,再分支直至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再复集成静脉,从身体各处回到心脏,故鱼类是只有体循环,无肺循环的单循环。
血液:心脏 ? 鳃 ? 背大动脉 ? 分支成毛细血管 ? 静脉 ? 心脏。
三、循环系统的组成(概况)管道系统:血管系统、淋巴管道系统液体部分:血液、淋巴液第一节 鱼类的血液血液是有机体联系各部分,运送营养和废物及调节新陈代谢的重要体液。
鱼类的血量比一般脊椎动物为低,一般鱼类血液量仅为体重的 1.5-3% ,如鲤鱼( 700 克重时)的血量为体重的 2% ,大麻哈鱼总血量占体重 1.63% ,个别如角鲨可达到 5% ,而哺乳动物一般都在 6% 以上。
血液一般由液体的血浆及悬浮其中的有形成分血球组成。
一、血浆血浆略呈黄色,含有大量的水分,约占 76-90% ,其中溶有多种物质:1 、水份:约占 76-90%2 、蛋白质: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元三种,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元除去,残留的液体即为血清。
循环系统

一底 :心底 一尖 :心尖
二面 :胸肋面、膈面
三缘 :下缘、右缘、左缘 三沟 :冠状沟、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前室间支/沟 胸肋面
心尖:左心室 心底:左、右心房 心尖切迹 胸肋面:右心房、右心室 膈面:左、右心室 心尖 左缘:左心室 右缘:右心房 下缘:右心室、心尖 冠状沟:心房、心室分界 房室交点 线 后室间支/沟 前室间沟、后室间沟
肺动脉口 肉柱
三尖瓣复合体 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 和乳头肌在功能上密切相 连,因此,将四者合称三 间瓣复合体。
隔缘肉柱 (节制索)
3、左心房
前部:左心耳
左肺上、下静脉开口 后部:五个开口 右肺上、下静脉开口 左房室口
左心耳
右 肺 上 、 下 静 脉 开 口
左房室口
4、左心室
入口:左房室口 二尖瓣
12
隔下静脉 肝静脉
肾上腺静脉
腰静脉 腰升静脉
肾静脉 睾丸静脉
4、肝门静脉
收集食管下段、胃、小肠、大 肠、胆囊、胰、和胰等腹腔不 成对器官的静脉血。 两端均与毛细血管相连, 特点:
胆囊静脉
胃左静脉 胃右静脉
且缺少功能性的静脉瓣, 肝门静脉压力过高时,血 液易发生倒流。
( 1 ) 肝 门 静 脉 的 主 要 属 支
功能 : 造血、滤血、清除衰老 血细胞、参与免役反应 脾门
第9肋 脾 切 迹
(三)胸腺 位置: 胸骨柄后方,心包上方,大 血管的前面。 形态 : 分成左右两叶,每叶呈 扁条状,新生儿和幼儿 的胸腺较大,性成熟时 最大,成人胸腺被结缔 组织代替。
二、淋巴管道
(一)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管 可分为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两种 ,管壁内有瓣膜,防止淋巴逆流 。
【组胚】7.循环系统

内膜为血管壁的最内层; 内膜薄; 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 膜组成。
a. 内皮(vascular endothelium) 单层扁平细胞(ec); LM:表面光滑; EM:游离面有稀疏的胞质突起, 丰富的微丝和吞饮小泡,相邻 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 等细胞连接。
W-p小体[Weibel-Palade body]: 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膜性杆状 细胞器,其功能是合成和储存 凝血因子F Ⅷ 。
第 七 章
循 环 系 统
Chapter 7 Circulatory System
小隐静脉
外侧隐静脉
臂皮下静脉
头静脉
心 血 管 系 统
动 脉 心脏 毛细血管
静脉
组织液 淋 巴 管 系 统
淋巴导管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 淋巴管系统(lymphatic vascular system)。
中动脉
B. 大动脉(large artery,aorta)
中膜内富含弹性膜和弹性纤维,故又称为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 1.内膜(tunica intima) a.内皮下层较厚,有纵行平滑肌束; b.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楚。
中动脉
2.中膜(tunica media) a. 最厚; b.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构成,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 c. 弹性膜之间有环行平滑肌,少量胶原纤维和基质; d. 弹性膜的层数随年龄和血压的增加而增加。
中动脉模式图 内皮 内皮下层 内弹性膜 平滑肌 外弹性膜 内膜
中膜 外膜 中动脉
I. 动脉的结构特点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重点、考点整理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重点、考点整理1、(填空、选择)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成。
2、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被心间隔及房室瓣分为四个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室之间瓣膜称为二尖瓣,右心房室之间瓣膜称为三尖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瓣膜称为主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瓣膜称为肺动脉瓣;(考)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普肯野纤维。
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3、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动脉的主要功能为输送血液到组织器官,其管壁含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能在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收缩和舒张,影响局部血流量,改变血流阻力,故又称“阻力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故又称“功能血管”;静脉的主要功能是汇集从毛细血管来的血液,将血液送回心脏,其容量大,故又称“容量血管”。
4、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调节血液循环的体液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因子、某些激素和代谢产物。
5、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按其发展程度可分为:(1)(考)劳力性呼吸困难:见于心衰早期。
呼吸困难出现于轻至中度体力活动过程中(如加快步伐行走,上二楼或一般速度步行、穿衣)休息后可缓解症状。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端坐呼吸:见于心衰后期。
*(考)心源性哮喘发生机制:(1)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
(2)横膈高位,肺活量减少。
(3)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小支气管收缩。
6、(考)心源性水肿的发生机制:(1)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水钠潴留。
(2)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3)淤血性肝硬化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胃肠道淤血导致食欲下降及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继发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循环系统常见名词解释

循环系统常见名词解释1.心力衰竭(心衰):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引发心室充盈不足和射血能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1)左心衰竭:由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所致,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临床上最常见.(2)纯的右心衰竭:主要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3)全心衰:左心衰后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右心衰竭继之出现,即为全心衰竭。
2.心律失常:指心脏内的冲动起源、频率、传递顺序及冲动在心脏各部位的传导速度中任何一环发生异常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称为心律失常。
3.心动过速:简称速脉,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成为速脉。
常见于发热,甲亢,心衰,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体温升高1℃,成人脉率增加10次/分,儿童增加15次/分。
4.心动过缓:简称缓脉,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功减退,阻塞性黄疸等。
5.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6.期前收缩(早搏):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称为早搏。
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
7.二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为二联律。
8.三联律: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为三联律。
9.脉搏短绌(绌脉):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细脉,,常见于心房纤颤的患者。
10.洪脉:当心排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而大,称为洪脉,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
11.细脉(丝脉):当心排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则脉搏若而小,扪之如细丝,称为细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等。
12.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主要由心室收缩强弱交替出现引起,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思维导图循环系统心脏心壁心脏自律性收缩血管动脉静脉中空性器官循环系统详细信息循环系统功能1.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
2 . 将代谢产物运到肺、肾或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3 . 运送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激素,淋巴组织产生的淋巴细胞、抗体等,发挥免疫功能。
4 . 调节机体酸碱和电解质平衡。
5 . 输送热量到身体各部以保持体温心脏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
•心脏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赋予血液流动的能量。
•心脏的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
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与心肌膜的结缔组织相连续, 含小血管和神经内层:薄,细密的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层:疏松结缔组织,与心肌膜的结缔组织相连续, 含小血管和神经。
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表面比较光滑,利于血液流动1心房较薄,心室较厚;2)左心室壁比右心室肌厚心房收缩,心房——心室左心室收缩,心脏——全身毛细血管;右心室收缩,心脏——肺部毛细血管心房肌纤维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粗。
电镜下,可见部分心房肌纤维含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specific atrial granule),内含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心瓣膜分布: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构成:瓣膜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并与纤维环相连。
功能:阻止心房和心室舒张时血液倒流。
患风湿性心脏病时,心瓣膜内胶原纤维增生,瓣膜变硬、变形,可发生黏连,不能正常关闭和开放。
工作心肌细胞:肌原纤维丰富,具有自主性,传导性和兴奋性,执行收缩功能,它们是心房和心室壁的主要构成部分。
自律心肌细胞:丧失了收缩性,不需外来的神经刺激,就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心脏传导系统心壁内,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
•功能:发生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节律收缩。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体循环2.肺循环3.卵圆窝4.三叶瓣复合体5.二叶瓣复合体6.窦房结7.冠状窦8.心包斜窦9.动脉韧带10.颈动脉窦11.颈动脉小球12.掌深弓13.掌浅弓14.静脉瓣15.板障静脉16. 静脉角17. 肝门静脉18.淋巴系统19.局部淋巴结二、单项选择题1、脉管系统A.由心血管系、静脉系和淋巴系组成B.心血管系由动脉、静脉和心构成C.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和淋巴器官组成D.激素有赖于脉管系统输送、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E.静脉系由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构成2.肺循环起于A.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B.右心房C.右心室D.左心房E.左心室3.关于心尖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剑突右侧可摸到其搏动B.心尖切迹位于心尖的左侧C.由左、右心室构成D.由左心室构成E.由右心室构成4.构成心右缘的结构是右心房和右心室B.右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和下腔静脉E.右心房和下腔静脉5.参与心底构成的结构是A.左心房与左心室B.左心室与右心室C.左心房与右心房D.右心房与右心室E.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的一部分6.左心房有4个肺静脉入口B.肺动脉口C.心大静脉开口D.冠状窦口E.心小静脉的开口7.卵圆窝位于A.室间隔左心室面下部B.室间隔右心室面上部C.房间隔右心房面上部D.房间隔右心房面中下部E.房间隔左心房面上部8.冠状窦开口于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下腔静脉E.左心室9.右心室有A.梳状肌B.隔缘肉柱C.主动脉前庭D.二叶瓣E.窦房结10.三叶瓣位于A.主动脉口B.肺动脉口C.左房室口D.右房室口E.下腔静脉口11.隔缘肉柱位于A.右心室B.右心房C.左心房D.左心室E.右心耳12.室间隔A.仅分隔左、右心室B.分隔左、右心室及左心房和右心房的一部分C.分隔左、右心室及左心室和右心房D.分隔左、右心室及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一部分E.呈矢状位13.前室间支分布于A.左室前后壁B.右室前后壁C.室间隔前1/3D.全部室间隔E.室间隔前2/314.心肌正常收缩的起搏点是A.窦房结B.房室结C.房室束D.左右束支E.结间束15.窦房结位于A.房间隔下部的心内膜深方B.上腔静脉口前方的心内膜深面C.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端的心外膜深面D.右肺静脉入口处E.下腔静脉入口处16.房室结A.是心肌收缩的起搏点B.通常由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供血C.上腔静脉口前方的心内膜深面D.此处最薄弱,是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E.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17.冠状动脉起自A.冠状窦B.升主动脉C.主动脉弓D.左心室E.胸主动脉18.冠状动脉A.起自肺动脉根部B.只营养心房C.只营养心室D.起自主动脉根部E.分为左、中、右三支19.心的静脉A.全部注入右心房B.全部注入冠状窦C.注入冠状窦和上腔静脉D.注入冠状窦和各心腔E.注入右心房和右心室20.关于心包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B.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围成心包腔C.浆膜心包位于纤维心包内面D.心包位于纵隔内E.心被浆膜心包包裹21.心包横窦A.升主动脉、肺动脉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方之间的间隙B.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后方与肺动脉、左心房前方之间的间隙C.升主动脉、右心房前方与肺动脉、上腔静脉前方之间的间隙D.升主动脉、右心房前方与肺动脉、下腔静脉前方之间的间隙E.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后方与肺动脉、下腔静脉前方之间的间隙22.分布至腹腔内成对脏器的动脉是A.腹腔干B.肠系膜上动脉C.肠系膜下动脉D.卵巢动脉E.膈下动脉23.直接发自腹主动脉的血管是A.胰十二指肠动脉B.胆囊动脉C.肾上腺上动脉D.肾上腺中动脉E.肾上腺下动脉24.发出分支至肾上腺的血管是A.肾动脉B.腰动脉C.肠系膜上动脉D.脾动脉E.腹腔干25.甲状腺下动脉发自A.颈内动脉B.甲状颈干C.锁骨下动脉D.胸肩峰动脉E.颈外动脉26.子宫动脉发自A.肠系膜下动脉B.髂总动脉C.髂外动脉D.髂内动脉E.阴部内动脉27.动脉韧带位于A.升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起始处B.肺动脉干分衩左侧和主动脉弓下缘之间C.右肺动脉起始部和上腔静脉之间D.胸主动脉起始部和主动脉弓下缘之间E.升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28.睾丸动脉是A.腹主动脉的分支B.腰动脉的分支C.肾动脉的分支D.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E.髂总动脉的分支29.不属于髂内动脉脏支的是A.阴部内动脉B.直肠上动脉C.子宫动脉D.脐动脉E.直肠下动脉30.阑尾动脉发自A.肠系膜下动脉B.中结肠动脉C.右结肠动脉D.回结肠动脉E.左结肠动脉31.胃右动脉大多起自A.肝固有动脉B.肝总动脉C.胃十二指肠动脉D.脾动脉E.腹腔干32.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自右向左依次排列是A.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B.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头臂干C.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D.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头臂干E.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右颈总动脉33.掌浅弓A.由尺动脉掌浅支与桡动脉末端吻合形成B.位于掌腱膜浅面C.凸缘平掌骨中部D.发出四条指掌侧总动脉E.发出三条掌心动脉34.胃网膜右动脉发自A.肝固有动脉B.肝总动脉C.胃十二指肠动脉D.脾动脉E.腹腔干35.胃短动脉来自A.腹腔干B.肝总动脉C.胃十二指肠动脉D.脾动脉E.肝固有动脉36.其内流动静脉血的血管为A.主动脉B.肺动脉C.头臂干D.肺静脉E.腹腔干37.胆囊动脉发自A.肝固有动脉B.肝固有动脉左支C.肝固有动脉右支D.肝总动脉E.腹腔干38.不属于颈外动脉分支的是A.甲状腺上动脉B.舌动脉C.耳后动脉D.上颌动脉E.甲状腺下动脉39.可在第6颈椎横突上压迫进行止血的动脉是A.面动脉B.颞浅动脉C.上颌动脉D.颈外动脉E.颈总动脉40.不属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是A.左结肠动脉B.回结肠动脉C.右结肠动脉D.中结肠动脉E.回肠动脉41.在耳屏前方可摸到的搏动是A.面动脉B.颞浅动脉C.上颌动脉D.颈外动脉E.颈总动脉42.颈外动脉的分支为A.脑膜中动脉B.下牙槽动脉C.甲状腺上动脉D.甲状腺下动脉E.椎动脉43.关于上腔静脉,叙述正确的是A.由头静脉与颈内静脉合成B.由左、右头臂静脉合成C.由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合成D.由头静脉与奇静脉合成E.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44.关于奇静脉,叙述正确的是A.起自左腰升静脉B.只收集肋间后静脉C.只收纳食管静脉D.注入上腔静脉E.注入下腔静脉45.关于面静脉,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无静脉瓣B.注入颈外静脉C.直接与海绵窦相通D.在下颌角下方经颈内、外动脉深面E.注入锁骨下静脉46.关于颈外静脉,叙述正确的是A.由颞浅静脉与上颌静脉合成B.与颈内动脉伴行C.收纳颈外动脉供应区的静脉血D.沿胸锁乳突肌浅面下行E.注入颈内静脉47.关于头静脉,叙述正确的是A.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B.沿前臂和臂内侧上行C.在臂中点稍下方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D.最后注入肘正中静脉E.末段走行于胸大肌三角肌沟内48.走行在三角肌胸大肌沟内的结构是A.贵要静脉B.头静脉C.锁骨下静脉D.颈外静脉E.肱静脉49.关于下腔静脉不正确的是A.是人体最粗大的静脉干B.由左右髂总静脉汇成C.沿脊柱左前方上行D.收集膈以下下半身静脉血E.注入右心房50.睾丸静脉A.左睾丸静脉注入下腔静脉B.左睾丸静脉注入左髂内静脉C.左睾丸静脉注入左肾静脉D.右睾丸静脉注入右肾静脉E.右睾丸静脉注入右髂内静脉51.肾上腺静脉A.每侧肾上腺只有1条静脉B.两者均注入下腔静脉C.右侧注入右肾静脉D.左侧注入下腔静脉E.为肝门静脉的属支之一52.肝静脉A.在肝门出肝B.在肝门入肝C.在腔静脉沟处出第2肝门D.在腔静脉沟处入肝E.注入上腔静脉53.肝门静脉A.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肠系膜下静脉合成B.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合成C.由肠系膜下静脉与脾静脉合成D.由胃左静脉与胃右静脉合成E. 注入下腔静脉54.下列静脉中哪支属于肝门静脉系? A.肝静脉B.肾静脉C.肠系膜下静脉D.卵巢静脉E.子宫静脉55.半奇静脉A.起自右腰升静脉B.注入上腔静脉C.穿腔静脉孔入胸腔D.沿脊柱右侧上行E.注入奇静脉56.小隐静脉A.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部B.经内踝后方C.沿小腿外侧面上行D.注入股静脉E.收集大腿外侧静脉血57.自大隐静脉脱落的栓子沿血流最后栓塞于A.心B.肺C.脑D.肝E.肾58.不属于淋巴器官的结构是A.淋巴结B.集合淋巴滤泡C.腭扁胱体D.脾E.胸腺59.关于淋巴结的描述何者错误A.是淋巴器官的一个组成部分B.常位于身体较隐蔽安全处C.淋巴输出管与其凸侧相连D.输出管数目少于输入管E.数目较多,常聚集成群60.不注入胸导管的淋巴干是A.右颈干B.左颈干C.肠干D.左腰干E.右腰干61.有关胸导管的描述何者错误A.平第1腰椎起自乳糜池B.由左、右腰干汇合而成C.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D.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E.注入左静脉角62.引流乳房上部的淋巴,并收纳腋淋巴结其余4群输出管的淋巴结是A.中央淋巴结B.胸肌淋巴结C.尖淋巴结D.外侧淋巴结E.肩胛下淋巴结63.关于颈(外侧)深淋巴结,不正确的描述是A.输出管汇合成颈干B.沿颈内静脉排列C.咽后淋巴结为其一部分D.下颌下淋巴结为其一部分E.锁骨上淋巴结也为其一部分64.对乳房的淋巴回流,错误的是A.乳房外侧部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B.乳房上部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C.乳房外侧部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D.乳房中央部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E.乳房内侧部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三、问答题1.简述体、肺循环的途径和主要特点。
第七章 循环系统

二、静脉 (一) 概念: 凡引导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回心脏的心管称为静脉。 (二)分类 1. 古维尔氏管 在静脉窦的背上方连接的一对大导管,所有身体各 部的静脉血都要经过此导管再入心脏。 2. 头部静脉 (1)前主静脉:收集上下颌、吻部、鼻部、眼球 区域、脑及鳃盖区回心的血液。 (2)颈下静脉:收集由上下颌及舌弓来的血液。 颈下静脉有时为单一血管,如鲤,有时则成对, 如鲈鱼。
•
(二)血细胞 1、红细胞; 2、白细胞: (1)颗粒性白细胞(多形核白细胞)、 (2)无颗粒白细胞; 3、纺缍细胞
血球
第二节心脏 一、 功能:循环动力中枢。 二、组成: 1、静脉窦——位于心脏 后背侧,近似三角形,壁 甚薄,接受身体前后各部 分回心脏的静脉血。 2、心耳——位于静脉窦 的腹下方,心耳腔较大, 壁薄。 3、心室——位于心耳的 腹前方,呈圆球状,壁厚。 心宜博动力最强,为心脏 主要的博动中心。 4、瓣膜——心耳与静 脉窦之间有两个瓣膜,称 窦耳瓣;心室与心耳间也 有两个袋状瓣膜,称耳室 瓣;心室与动脉圆锥之间 有半月瓣,防止血液倒流。
第七章 循环系统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球 2 、头环 3 、肾门静脉系 4 、古维尔氏导管 5 、肝门静脉系 6 、淋巴心 7 、赖迪氏器官 二、问答题 1 、白鲢的心脏由哪几部分构成?与板鳃类的心脏有何区 别?
2、比较软骨鱼类和真骨鱼类在心脏、鳃区动脉构造上的 差异。
第一节 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1、水份:约占76-90% 2、蛋白质: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元三种。 3、营养物质: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及氧气。 4、无机盐类:钠、钙、镁的氯化物,酸性碳酸盐、 磷酸盐等。 5、各种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 6、各种内分泌激素和酶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系统名词解释1.充血hyperemia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动脉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2淤血congestion: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
3.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4.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 :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5.槟榔肝(nutmeg liver) :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除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这种淤血和脂肪变的改变,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6.血栓形成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块状物的过程。
7.血栓thrombu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8.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形成的灰白色血栓称为白色血栓。
9.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在血小板小梁间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胞被包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肉眼上呈灰白色与红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这种血栓称为混合血栓。
10.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见于血管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滞,血液发生凝固,主要由红细胞形成的暗红色凝血块称为红色血栓。
11..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构成的半透明状、微小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
12..栓塞embolus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3..梗死infaction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6.再通(recanalization):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的通道,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17.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primary granular atrophy of the kidney:病血压病损伤肾脏引起的双肾对称性体积缩小,质地变硬,重量减轻,皮质变薄,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小颗粒状。
18.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的动脉疾病。
1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
20.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综合症称为心绞痛。
21..脂纹(fatty streak) : 是AS的早期病变。
肉眼观:于动脉的内膜面,见黄色帽针头大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宽约1~2mm,长达1~5cm,平坦或微隆起。
光镜下:病灶处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泡沫细胞圆形,体积较大,胞浆内有大量小空泡(原为脂滴,制片过程中被溶解)。
2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脂纹进一步发展则演变为纤维斑块。
肉眼观:内膜面散在不规则隆起的斑块,初为淡黄或灰黄色,后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的增多及玻璃样变而呈瓷白色.光镜下:病灶表层是由大量胶原纤维、SMC、少数弹性纤维及蛋白聚糖形成纤维帽,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变性。
纤维帽下方可见不等量的泡沫细胞、SMC、细胞外基质及炎细胞。
2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亦称粥瘤(atheroma))。
肉眼观:动脉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切面见纤维帽的下方,有多量黄色粥糜样物。
光镜下:在玻璃样变性纤维帽的深部,有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物质,实为细胞外脂质及坏死物,其中可见胆固醇结晶(HE切片中为针状空隙)及钙化。
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粥瘤处中膜SMC受压萎缩,弹性纤维破坏,该处中膜变薄。
24.泡沫细胞:由于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血中单核细胞和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状细胞。
25.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6.风湿小体:由纤维素样坏死,风湿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构成的肉芽肿性病变即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
27.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风湿性累及心脏各层引起的心内膜炎、心肌炎和心包炎。
慢性期主要引起心瓣膜病。
28..McCallum斑:当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累及房、室内膜时,可引起内膜灶性增厚,称McCallum斑。
29.绒毛心:当风湿性心包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干性心包炎)。
30.动脉瘤aneurysm:指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性疾病引起的血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
31.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心室梗死区的坏死区或瘢痕组织,因室内压增高而向外呈瘤样膨出称为室壁瘤。
32.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常发生于血压变化最明显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等部位。
动脉瘤可从动脉内膜的破裂口进入动脉的中膜,使中膜形成假血管腔。
33.法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又称先天性紫绀四联症,其病理缺陷包括4部分,即肺动脉狭窄、心室间隔缺损、心室中隔上主动脉右位和右心室肥大。
法氏四联症的临床表现和症状主要取决于肺动脉狭窄的程度,狭窄愈重,症状就愈明显。
34.休克shock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特别是组织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各重要器官结构、功能和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调节性危重病理过程。
35..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36.感染性休克Infections shock各种严重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时,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所引起。
又称中毒性休克。
37.冷休克cold shock低动力型休克,心排出量低,外周总阻力增高,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致使皮肤温度降低,临床上称为冷休克。
38.暖休克warm shock高动力型休克,外周总阻力低,心排出量增高,流经皮肤血管的血流增多而使皮肤温度不降低,临床上称为暖休克。
39.休克的始动环节: 休克发生的基本环节,包括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大、心输出量急剧下降三个方面。
40.休克肺shock lung指休克晚期,常发生肺功能障碍,引起急性肺损伤,并可进一步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
4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ction syndrome, MODS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或休克复苏后,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4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4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被水解生成的各种片段。
FDP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
44.沃—弗综合征Waterhouse-Friederichsen syndrome DIC等病变损伤肾上腺时,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坏死,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为沃-弗综合征。
45.席汉综合征Sheehan’s syndrome当产后发生大出血、DIC时,累及垂体可引起缺血性坏死,表现为消瘦,乏力,脱发,畏寒,闭经,乳房萎缩等,严重者可致死。
4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giopatic hemolytic anemia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中可见裂体细胞。
47.裂体细胞schistocyte DIC时,红细胞通过微循环时被纤维蛋白丝切割形成的异形碎片。
48.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是指在高血压病过程中的发生急性脑水肿而引起的一种危重临床现象。
又称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sis)。
49.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由于原发和继发的因素,使心肌收缩减弱,不能将回心静脉血液充分排出,使静脉系统淤血,加以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维持有效的循环,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心功能不全。
50.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51.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因长期后负荷(压力负荷)过度所致,见于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等。
特点是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心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小于正常。
52..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因长期前负荷(容量负荷)过度所致,见于瓣膜关闭不全、慢性严重贫血等。
特点是心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腔明显扩大,室壁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等于或大于正常。
53.心室顺应性ventricular compliance是指心室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引起的容积改变。
54.劳力性呼吸困难dyspnea on exertion, DOE见于左心衰竭的早期,呼吸困难仅发生在体力活动时,休息后即消失。
55.端坐呼吸orthopnea心衰病人因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而被迫采取端坐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状态,称为端坐呼吸。
56.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paroxysmal nocturnal dyspnea左心衰的典型表现,患者夜间入睡1~2h后因突感气闷被惊醒,立即坐起,并伴气急和频繁咳嗽,在端坐咳喘后症状缓解,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发作时伴有哮鸣音者,称心性哮喘。
57.缺血—再灌注损伤: 是指人或动物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没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的现象。
58.心肌顿抑是指心肌短时间缺血后不发生坏死,但引起的结构、代谢和功能改变在灌注后延迟恢复的现象,其特征为收缩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