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常见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血液循环是生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内部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输送、代谢废物清除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循环的路径和循环中的关键概念等方面进行解释。

一、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血液循环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心脏是血液的泵,它通过排血和收血的过程将血液推动到全身各个部分。

血管网络则形成了血液在人体内部的运输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

而血液则是循环系统中的工作介质,携带着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同时也收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

二、血液循环的路径血液循环的路径可以分为两个大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也称为系统循环,是指血液从左心室流出,经动脉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并通过静脉返回右心房的循环过程。

肺循环则是指血液从右心室流出,经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

这两个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的循环系统,实现了血液的输送和循环。

三、循环中的关键概念1. 心脏收缩: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收缩时,心室肌肉收缩,推动血液从心脏流出,使动脉血压升高,形成了动脉脉搏。

2. 动脉和静脉:动脉是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血管,其特点是血压较高、血液流速快且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而静脉则是将血液从各个组织和器官回到心脏的血管,其特点是血压较低、血液流速慢且携带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3.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小的血管,它连接了动脉和静脉,起着物质交换的重要作用。

在毛细血管中,氧气和营养物质会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而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则会从组织细胞流入毛细血管,实现了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4. 血压和循环阻力: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它由心脏收缩时的排血量和血管阻力决定。

循环阻力是指血液通过血管时所受到的阻力,它取决于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血液的黏稠度等因素。

5. 循环调节:体内具有多种调节机制来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2、心率3、每搏输出量4、每分输出量5、射血分数6、心指数7、房室延搁8、期前收缩9、代偿间歇10、心室功能曲线11、心肌自动节律性12、窦性心律13、异位心律14、心力储备15、超速驱动压抑16、心电图17、血压18、外周阻力19、动脉血压20、收缩压21、舒张压22、脉搏压23、平均动脉压24、动脉脉搏25、中心静脉压26、微循环27、Starling mechanism28、cardiac contractility29、有效滤过压30、baroreceptor reflex31、缓冲神经32、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33、renin34、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35 vasopressin(VP)36、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37、endothelin38、血-脑屏障答案一、名词解释1.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3.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4.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5.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6. 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7. 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8. 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9.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0.心室功能曲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值与相应的搏出量或每搏功绘制成的曲线。

循环系统解读

循环系统解读

法洛四联症-右心造影表现
? 右心室、肺动脉充盈时左室和肺动脉提前显影 — —VSD、主动脉骑跨
? 肺动脉狭窄:漏斗部狭窄呈管状、肺动脉瓣狭窄 呈鱼口状,第三心室、圆顶征、喷射征
? VSD ? 右室肥厚:肌小梁发达 ? 右位主动脉弓
TOF诊断小结
? 诊断要点 – 紫绀,主动脉增宽、靴形心、心腰部凹陷、心尖圆隆上翘、心胸比不大 或轻大、肺血减少
? 临床症状: – 活动后胸闷、气急、心悸 – 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 紫绀(肺动脉高压时)
? 体征:胸骨左缘 2~3肋间2 ~3级收缩期杂音, P2亢进伴固定分裂 ? ECG: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X线表现 ? 肺充血 ? 二尖瓣型心,右房、右室增大 ? 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舞蹈” hilar dance ? 主动脉结缩小或正常 ? 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呈“残根征”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mitral stenosis,MS
? 病理: – 左房血液瘀滞,左房、肺静脉压力升高,继之肺循环高压,右室肥厚增大
? X线: – 梨型或二尖瓣型心脏 – 左心房增大 – 左心室萎缩 – 右心室增大 – 肺淤血及间质性肺水肿 – 肺含铁血黄素沉着 – 主动脉结缩小 – 二尖瓣钙化
hypertension
肺血增多
? 肺动脉血流量增多,亦称肺充血 ? 常见疾病
– 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 – 心排量增加的疾病:甲亢、体循环动静脉瘘、贫血等
? X线表现
– 肺纹理(动脉)增粗、增多,肺静脉相应增多 – 扩张的血管边缘锐利,清晰 – 肺动脉段突出,两肺门动脉扩张,肺门舞蹈 – 肺野透明度正常
联合瓣膜病 52Y,二狭+二漏+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 ①肺淤血:肺血重新分布。②间质性肺水肿。③胸水,右室大。④左室病(二狭及三狭合并关闭不全) ①肺轻度淤血。 ②各房室均增大。

闭管式循环名词解释

闭管式循环名词解释

闭管式循环名词解释闭管式循环系统(或称为封闭的循环系统)(closed vascular system):环节动物出现的循环系统是基于中胚层的真正体腔(也称为次级体腔)的发展。

它由背侧血管、腹侧血管、心脏和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组成的封闭系统。

与开管式循环系统相比,营养物质和代谢物的运输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完成。

➢闭管式循环系统的效率是高于开放式循环系统。

我们在生物体中有两种循环系统。

由于血流可以有效地调节,闭管式循环系统更有效,而且该循环系统中的血流也相当快。

而另一个是开放式循环系统效率较低,因为开放式循环系统中的血流无法调节,血流缓慢。

注意: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通过循环系统携带到细胞,并且还会去除废物,如二氧化碳。

一些可以影响循环系统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心脏病发作,二尖瓣脱垂,二尖瓣反流,二尖瓣狭窄,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闭管式循环系统由将血液从心脏带走和流向心脏的血管组成的系统称为循环系统。

在循环系统中,动脉将血液从心脏带走,静脉将血液与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一起带回心脏到细胞,并去除二氧化碳等废物。

众所周知,循环系统实际上是从泵(心脏)发出的圆柱形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络,在所有脊椎动物生物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可以找到闭环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血液不是在腔内自由移动的,因为它包含在血管内,从心脏围绕体循环途径单向(单向)循环,然后再次返回心脏。

➢开放式循环系统与封闭系统相反,在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甲壳类动物和大多数软体动物)中可以看到开放的循环系统。

血液不被封闭在血管中,而是被泵入开放循环系统中称为血腔的腔中。

这里的血液被称为血淋巴,因为它与组织液混合。

随着心跳和动物的移动,血淋巴循环体腔内的器官,通过称为Ostia的开口重新进入心脏。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气体和营养物质被允许交换。

该系统不像封闭系统那样消耗那么多的能量来运行和维护。

具有封闭循环系统的鸟类被认为移动更敏捷,使它们能够更快地获得食物,并可能捕食昆虫。

动物生理学-循环系统

动物生理学-循环系统

心腔内瓣膜位置及作用总结如表9-1: 表9-1 心瓣膜位置及作用
瓣膜 二尖 瓣 三尖 瓣
主动 脉瓣 肺动 脉瓣
位置 左房 室口 右房 室口
主动 房 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 右心房
防止血液由主动脉返回 左心室 防止血液由肺动脉返回 右心室
(四)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1.心内膜 是心腔面一层光滑的薄膜,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 2.心肌层 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又比右心室肌厚。心房肌 和心室肌均附着于纤维环上,互不传导。 3.心外膜 属浆膜,覆盖于心肌层的表面。同时也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五)心的传导系 心的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 作用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1.窦房结 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 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 2.房室结 位于冠状窦口上方的心内膜深面。接受窦房结 的控制。 3.房室束及其分支 由房室结发出,在室间隔上部分为左、右束支,最后延为浦肯野纤维,与 心室肌纤维接触,将冲动传递给心室肌。
(六)心的血管(图见上) 1.动脉 营养心的动脉为左、右冠状动脉。 (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 左侧,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 间穿出,分为两支。 1)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降, 布于室间隔前2/3、左心室前壁 及右心室前壁的少部。 2)旋支:沿冠状沟左行,布于 左心室侧壁、后壁和左心房。 (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右侧,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 穿出,沿冠状沟向右下行,发出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降。右冠 状动脉主要布于室间隔后1/3、右心室、右心房及左心室后壁的少 部。 2.静脉 心的静脉主要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它们先汇入冠 状窦,再经冠状窦口入右心房。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原肾管是很多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纽形动物、内肛亚门苔藓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成对出现。

它是只有一端开口的盲管,通常有很多分支,遍布生物体内各处,收集废液。

后肾管是环节动物等真体腔动物的排泄器官。

后肾管较原肾管高级。

.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

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

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

在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类中,原体腔是假体腔动物所特有的,环节动物的血管腔为其残余。

开管式循环系统相对于闭管式循环系统而言,由于软体动物体内真体腔与假体腔并存,且假体腔更广泛地存在于器官组织的间隙,其中充满血液,被称为血窦。

由于血窦的存在,大多数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系统,与其运动缓慢有一定的关系。

开管式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心室,心耳),血窦,动脉和静脉。

血液循环的途径为:心耳—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

但是软体动物中头足类十腕目为闭管式循环系统,其运动也更加敏捷迅速。

闭管式循环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血液循环系统,基于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真体腔(也称次生体腔)。

由背血管,腹血管,心脏和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比开管式循环系统更能迅速有效地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

血液循环的大致途径:背血管血液由后向前流动,到达环血管后由背向腹方向流动。

然后由腹血管收集血液,从体前向后流动。

血液始终封闭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腕足动物以及尾索动物覆盖体外的膜状物。

其中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背缘与内脏团背面的上皮组织相连,由内外两侧表皮和中央的结缔组织以及少数的肌纤维所构成。

外套膜一般包裹着内脏团和鳃,部分种类连足也包在里面。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与外界想通的空腔称外套腔,大多数水生种类外套腔中有腮,故也称鳃腔。

通常排泄孔、生殖孔和肛门都开口于外套腔,故有便于水流进出,辅助摄食、呼吸、生殖等功能。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1.漏斗征:当动脉导管未闭时,主动脉在动脉导管附着处,呈局部漏斗状膨出,其下方主动脉骤然细小而内收,称为漏斗征。

2.Tetralogy of fallot:法洛四联症,法洛四联症包括一组复杂的心血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发绀性心血管畸形。

病理形态包括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及右心室肥厚。

3.Kerley B 线:当肺静脉压升高,引起渗出液存留在小叶间隔内,X线表现为在肋膈角处附近可见与外侧胸壁垂直的间隔线,长约2-3cm,宽约1mm 高密度的线状影,多见于二尖瓣狭窄等患者。

4.肺淤血:由于肺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滞留在肺静脉系统内所致。

上肺静脉扩张和小静脉、下肺静脉正常或缩窄;肺血管纹理普遍增多5.肺门截断现象:见于阻塞性肺动脉高压时,肺门动脉及其分支扩张,而肺野外带分支收缩细小,与肺动脉分支间有一突然分界,称为肺门截断现象。

6.心肌梗死后综合症:部分患者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数日至数周内,可出现心包炎、胸膜炎和肺质炎的“三主征”临床与影像表现,包括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肺下叶渗出性改变(左下肺常见)。

7.心胸比率cardio-thoracic ratio(CTR):心胸比率是正常吸气状态下心影最大横径与右膈顶水平胸廓肋骨内缘之间最大横径之比,心影最大横径是胸廓正中线分别至左、右心缘各自最大径之和。

胸廓最大横径是最大胸廓处内缘距离。

正常成人心胸比≤0.5。

它是判定心脏增大的最简单的方法。

8.主动脉窗:主动脉弓与心脏上缘围成的区域称为主动脉窗,左前斜位显示最好。

9.心腰:后前位心及大血管平片的左心缘,肺动脉段相比之下较主动脉弓及左心室细小而凹陷,呈较浅的弧形,故称心腰。

10.双心房影:当左心房增大,心底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密度增高影,常略偏右,与右心房重叠,在正位片上显示呈双心房影。

11.主动脉真性动脉瘤:主动脉局限扩张(常为正常内径的1.5倍)形成囊状或梭形动脉瘤,其瘤壁主动脉三层结构完整。

12.冠心病: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冠状动脉,导致管腔狭窄、梗阻所引起心肌缺血的一系列后果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各种器官和组织组成。

血液通过心脏和血管循环,流经人体各部分,将氧、营养物质、激素和免疫物质以及有毒物质传输。

它的本质就是源源不断的给每个细胞供应氧气和营养,同时将各部分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氨基酸等,从体内排出去。

血液的整个循环应用了两种管道,一种是大血管,由心脏连接到全身肢体,称为动脉;另一种是小血管,连接到各身体器官,称为静脉。

血液在动脉中以快速流动,在静脉中以慢速流动,当血液流入静脉时,会停止流动,在血管壁停留一段时间,为细胞营养提供补给,同时将有毒物质送出体外。

血液循环接受完全后,返回至心脏,进入下一个循环,其中一个主要的作用是把吸收的氧从肺部输送至全身,使全身的细胞和组织受益。

此外,血液循环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如调节体温,调节体内各部位的血流,供给全身营养物质和水分,促进新陈代谢等。

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血液循环系统在器官组织功能协调、免疫系统反应平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注意血液循环系统的保护,以保证人体健康。

通常,血液循环系统的保护可以通过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来实现。

主要的调节措施有:坚持锻炼,促进心脏、血管的良好功能发挥;安排合理的生活节律,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饮食卫生,多吃蔬菜、水
果和低脂肪高营养的食物;饮酒要有节制;避免吸烟;定期检查血压、血脂等生化指标,及早发现和控制疾病。

总之,血液循环是人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康至关重要,应加强血液循环系统的保护,维护身体健康,使全身血液循环顺畅,享受健康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系统常见名词解释
1.心力衰竭(心衰):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引发心室充盈不足和射血能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1)左心衰竭:由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所致,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临床上最常见.
(2) 纯的右心衰竭:主要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3)全心衰:左心衰后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右心衰竭继之出现,即为全心衰竭。

2.心律失常:指心脏内的冲动起源、频率、传递顺序及冲动在心脏各部位的传导速度中任何一环发生异常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
生改变,称为心律失常。

3.心动过速:简称速脉,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成为速脉。

常见于发热,甲亢,心衰,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体温升高1℃,成人脉率增加10次/分,儿童增加15次/分。

4.心动过缓:简称缓脉,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功减退,阻塞性黄疸等。

5.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6.期前收缩(早搏):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称为早搏。

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

7.二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为二联律。

8.三联律: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为三联律。

9.脉搏短绌(绌脉):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绌脉,,常见于心房纤颤的患者。

10.洪脉:当心排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而大,称为洪脉,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

11.细脉(丝脉):当心排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则脉搏若而小,扪之如细丝,称为细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等。

12.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主要由心室收缩强弱交替出现引起,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4.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

常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15.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官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16.心绞痛: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是冠心病常见类型。

17.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因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心梗是冠心病严重类型,男性多于女性。

18.阿托品化:抢救有农药(多为有机农药)中毒时,使用阿托品
剂量应根据中毒程度适当掌握。

由于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对阿托品的耐受量增大,重度中毒必须早期给予足量,由静脉注射,以求速效。

以后根据情况,定时给药,使之阿托品华化。

使用阿托品剂量适量出现五大临床表现:一大(瞳孔散大)二干(口干皮肤干燥)三红(面部潮红)四快 (心率加快 )五消失(肺部啰音消失)
17.临床肌力分级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有轻微收缩力)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18.心功能分级:
Ⅰ级(心功能代偿期):病人有心脏病,体力活动不限,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者心绞痛。

Ⅱ级(衰一度):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即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休息后很快缓解。

Ⅲ级(心衰二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时,即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休息较长时间可缓解。

休息时无
症状。

Ⅳ级(心衰三度):不能从事任何活动,休息时也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19.高血压分级:
分类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120 和<80
正常高值120~139 和(或)80~89
高血压:≥140 和(或)≥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 ~159 和(或)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和(或)≥110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
20.心肺复苏:初级心肺复苏:(CAB)胸外按压C
开放气道A
人工呼吸B
除颤
高级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给氧,除颤,电复律,起
搏和药物治疗
21.分级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