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推荐文档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摘要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摘要1.论述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指标。
(1)空间分辨率:遥感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是可解析(识别)的地面两个目标之间的最小角度或可分离的最小距离。
(2)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带宽)。
(3)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重复覆盖的频率。
(4)辐射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定义了恰好可分辨的信号水平。
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
(5) 图像分辨率指成像系统对图像细节分辨能力的一种度量,也是图像中目标细微程度的指标,表示景物信息的详细程度。
2.反射率与反照率。
反射率:是指任何物体表面反射阳光的能力。
这种反射能力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比如说某物体的反射率是45%,这意思是说,此物体表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中,有45%被反射了出去.英文表示:Reflectance。
反照率:反照率是指地表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的比值。
它是反演很多地表参数的重要变量,反映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
英文表示:albedo。
区别是:反射率是指某一波段向一定方向的反射,因而反照率是反射率在所有方向上的积分;反射率是波长的函数,不同波长反射率不一样,反照率是对全波长而言的。
3. 利用色调区分草地、树木等。
图像上的黑暗区表示热辐射弱(物体表面温度较低)为冷色调;明亮区表示热辐射强(物体表面温度较高)为暖色调。
金属:白天:白色夜晚:黑色金属自身辐射红外线能力远比其他物质低。
虽然金属表面是很好的反射体,能够强烈的反射来自天空的辐射能,但是很低路面、街道:白天:浅灰色夜晚:浅灰色到白色因为路面的辐射能力强;同时热容量很大,能将白天从太阳那儿吸收来的一部分热量存储起来在夜间辐射水泥、沥青和一切黑色的路面:与上述一样。
土壤:夜间热红外图像上呈现淡灰色(地面热容大,经过白天阳光照射,使得土壤都具有高的辐射能力)。
草地:夜间热红外图像上呈现黑色。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一、影响岩性影像特征的主要因素(一)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因素(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因素1、岩石的颜色2、岩石的可溶性和粗糙度3、岩石的湿度4、岩石的透水性5、岩石抗侵蚀性(三)岩石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地形和水系类型因素(五)植被和表土覆盖情况①灰岩、白云岩风化后,残留的粘土层较薄,且重酸性,植物不甚发育②砂岩风化后形成砂土,多生长灌木和针树③页岩风化后形成粘土,植被发育,有利于阔叶树生长④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土壤贫瘠,加之含有较多的稀有元素,植被一般不发育⑤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形成亚粘土或粘土,土壤肥沃,植物茂盛二、沉积岩的解译(一)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对于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风化面的颜色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以浅色矿物为主,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浅的岩石,其反射率偏高,色调较浅;以暗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为主,三价铁胶结物较多,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深的岩石,其反射率偏低,色调较深。
(二)沉积岩的图形特征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征是成层性,具有层理,因而在各种遥感图像上,普遍呈现为条带状、条纹状。
即为深浅不同的色调、水系、地貌的直线形-曲线形的相似(平行)形条带。
(三)沉积岩岩性解译PDF三、岩浆岩的解译(一)岩浆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岩石的波谱特征有明显规律可循。
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暗色矿物多少浅色矿物少多岩石反射率低高像片上色调深浅黑色深灰灰浅灰灰白白(二)岩浆岩的图形特征侵入体的形态,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似长方形、团块形、透镜状、串珠状、分枝状、不规则块状、脉状等。
时代较新的火山岩,由于火山机构保存比较完整,它们往往以醒目的图形:锥形、舌形、放射状、环状、桌状和平台状等类型展现在图像上。
熔岩面上还可见到绳状流动构造和纵向、横向冷却裂沟。
(三)岩浆岩岩性解译PDF 文四、变质岩的解译(一)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一般情况下,正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岩浆岩相近,副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沉积岩和部分火山岩接近。
遥感考完必背知识分析

遥感考前必背知识第一章.绪论1. 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应运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简述遥感探测系统的几个部分①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任何目标物都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②信息的获取。
我们通常采用传感器或遥感器来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而装载传感器的平台为遥感平台,常见的有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
③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传感器接收到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上或胶片上。
④信息的处理。
我们接收到的遥感数字信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投影变换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数据格式。
⑤信息的应用。
对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3. 简述遥感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 ~ 0.38μ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 – 0.76 μ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 000 μ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 mm ~ 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1外层空间遥感2大气层遥感3陆地遥感4海洋遥感等;4. 简述遥感的特点。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第一章:绪论1.遥感概念:遥远的感知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目标物的电磁波谱特性: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接收: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图像变换信息的应用:信息获取的目的3.遥感分类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可见光遥感(0.38-0.76)红外遥感(0.76-1000)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内的窄波段)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资源遥感、环境遥感、气象遥感、农业、林业、渔业、水质、水文遥感···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观测范围越广;不受地形阻隔时效性: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对天气预报、水灾火灾、军事作用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红外遥感昼夜均可探测、微波遥感全天探测,由于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可按照要求设计,使其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相似性,加上传感器都可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局限性:目前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有限,仅是其中几个波段范围;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信息的提取方法、挖掘技术不够完善第二章:电磁辐射基础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排列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遥感地学分析》课件

图像解译
通过遥感图像识别地物,提取所需信息。
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
获取方式
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上的传感器 获取。
处理流程
预处理(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图像增强(对 比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等)、信息提取(特征提 取、分类等)。
应用领域
土地利用、城市பைடு நூலகம்划、环境监测、灾害评估 等。
遥感地学在国家安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 害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遥感地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准确的环境监 测和预测数据,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遥感地学的历史与发展
遥感地学的起源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逐渐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
遥感地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地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遥感 地学在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遥感地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遥感地学将继续发展壮大。未来遥感地学将更加 注重高光谱、高分辨率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应用领域, 提高应用效果。
02
遥感技术原理
遥感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直接接触目标的方式获取其信息的高新技术。
分类
按平台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按波段可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
遥感技术的原理
电磁波理论
地球表面各种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发射 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特征。
分辨率
水资源评估
总结词
遥感地学分析整理的一些东西

一.基础知识1.一些概念性的东西:(1)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2)遥感概念:广义与狭义(3)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4)遥感分类:平台分;探测的电磁波分;电磁辐射源分;应用领域分。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信息在地学分析中的模糊性和多解性:地面信息室多维的、无限的(时空),而遥感信息是简化的二维信息;遥感信息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同物异谱,异物同谱;混合像元;时相变化;信息传输中的衰减与增益(辐射失真与几何畸变)(7)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8)不同应用的卫星遥感系统:如陆地资源卫星系列;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地球观测系统计划、环境遥感卫星2.识别土壤,植被,岩石,水体,地物的光谱反射特征3.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完全吸收的理想辐射体4.目视解译的标志:色调、颜色、图型、阴影、形状、纹理、大小。
5.目视解译的方法与步骤:(1)自上而下的过程:特征匹配、提出假设、图像辨识;(2)自下而上的过程:图像信息的获取、特征提取的识别、证据的选取6.目视解译的步骤:7.遥感图像校正(1)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包含遥感器校正、大气校正、地形辐射校正、地物反射模型校正;(2)几何校正:控制点的选择(3)大气校正:消除大气反射的影响8.图像处理1. 图像显示合成(1)目的:综合不同波段的特征,突出显示对象的差异。
原则信息量最大,相关性最小,差异最大。
(2)主要方法:密度分割(将灰度按照指定的间隔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新的密度级别分别赋予不同的颜色)彩色合成:任选3个波段作为RGB进行彩色合成,产生彩色图像。
反差增强/对比度增强:灰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匹配2.图像变换(1)目的:将图像从空间域转换到频率域的过程,简化图像处理的过程。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要点

1遥感: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用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与目标物相互间的关系2.遥感地质学的4个研究内容:(1)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电磁波辐射特性。
(2)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
(3)研究各种遥感资料信息提取方法.(4)研究遥感地质工作方法和程序。
3o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影像上能够识别的两个相邻地物的最小距离。
4o假彩色合成:'又称彩色合成。
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5。
立体像对: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肉眼可以看到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可以进行包括测量,生成DEM。
6o高光谱遥感:又称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谙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
7.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使大气在不同波段对电磁波的衰减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大气对电磁波衰减较小,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8。
岩层三角面:遥感图象上,同一岩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一山奔点和其相邻的两河谷点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形成的三角面. 9o遥感地层单位:在遥感图像上,按地质研究程度和地层在图像上的显示程度为原则划分出的影像单位。
10 .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称为地质解译标志。
将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称为地质解译,遥感地质信息提取的种种手段,称地质解译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目视解译;(2)光学处理;(3)数字处理.11 .地质调查工作的流程方法:①资料收集分析②遥感图像数据处理③遥感解译④野外地质调查⑤综合分析整理⑥项目险收12 .影像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投影在水平像片上的像点,相对于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像点,都有位置移动。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1章绪论一、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遥感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扩大地学研究本身的视域,提高对区域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可改善遥感分析、处理、识别目标的精度。
二、遥感的分类1、以探测平台划分;(地面、航空、航天、航宇)2、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3、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主动)4、按应用目的划分。
(地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二、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1、可见光遥感2、红外遥感3、微波遥感4、多光谱遥感5、紫外遥感6、高光谱遥感三、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定义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某些地学、生物学或大气等测量目标参量。
四、遥感信息的定量化两重含义1、遥感信息在电磁波不同波段内给出的地标物质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
2、从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地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的参量。
3、定量化模型:分析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第2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反射率——用来表示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的不一样。
反射——当电磁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谱反射率——Ρ(λ)=E R(λ)/E I(λ)↓↓↓反射率反射能入射能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
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
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色调的差异。
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就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第1章一、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遥感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一方面可扩大地学研究本身地学分析方法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视域,提高对区域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可改善遥感分析、处理、识别目标的精度。
二、遥感的分类、以探测平台划分;(地面、航空、航天、航宇)1 、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2 、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主动)3 、按应用目的划分。
(地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4二、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高光64、多光谱遥感5、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12、红外遥感3、微波遥感谱遥感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定义三、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某些地学、生物学或大气等测量目标参量。
起来,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四、遥感信息的定量化两重含义空间位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给出的1、遥感信息在电磁波不同波段内地标物质置。
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从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2 定量地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的参量。
定量化模型:分析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3、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第2章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反射率——用来表示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的不一样。
入射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反射——当电磁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谱反射率——Ρ(λ)=E(λ)/E(λ) IR↓↓↓反射率反射能入射能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
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
——在遥感图像上色调的差异。
重要标志判读遥感图像的.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就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形式——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反射光谱特性:1、发射率:任何地物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0K时,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等微粒,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具有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和微波的能力。
2、黑体:其发射率ελ=1,黑体发射率对所有波长都是一个常数。
灰体:其发射率ελ=常数<1,灰体的发射率始终小于1,发射率不随波长变化。
选择性辐射体:其发射率ελ<1,发射率随波长变化。
3、总之,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一般发射率大,反之发射率就小。
二、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1、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含义:岩石的波谱特征是地质遥感的基础。
不同的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色泽等都会影响到岩石反射波谱曲线。
特点:(1)0.4~1.3μm的光谱特性主要取决于矿物晶格结构中存在的过渡性金属元素(铁、铜、锰)的电子跃迁;(2)1.3~2.5μm的光谱特性是由矿物组成中的碳酸根、羟基及可能存在的水分子决定的;(3)3~5μm的光谱特性是由Si—O、Al—O等分子键的振动模式决定的。
2、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
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铁含量、土壤质地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
(1)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2)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的含水量增加时,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在水的各个吸收带处(1.4μm,1.9μm和2.7μm),反射率下降最明显(被水强吸收);(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土壤的光谱反射率减小,有机质组成不同也有显著影响;(4)铁含量——氧化铁含量的增加会使反射率减小。
(0.5~0.7μm不明显)土壤处于0.5~0.7μm,呈现黄红色;土壤处于氧化状态,呈现红、黄等色;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呈现蓝绿、灰蓝色;(5)土壤质地——与粒径组合及其表面状况、不同粒径组合物质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
、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3.特点:(1)水体的反射光谱的贡献主要由水的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的反射和水中悬浮物质决定的;(2)水体的吸收和投射特性不仅与水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明显地受到水中各种类型和大小的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影响;(3)在1.1~2.5μm波段,较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
水色主要决定于叶绿素浓度、混浊度大小、营养盐含量以及其它污染物、水下地形、水深等因素。
4、植被的反射光谱特征不同的植物各有其自身的波谱特征在可见光的0.55μm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
在0.45μm和0.65μm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
在0.7~0.8μm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
在近红外波段0.8~1.3μm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达40%或更大的反射峰。
在1.45μm,1.95μm和2.6~2.7μm处有三个吸收谷。
(1)影响植被光谱特征的主要因素:1.有限的一些光谱敏感成分;2.这些植被组成部分的相对含量,是植被自身生长及其环境变化的指示性标准;3.植被的外形结构;4.植被的光谱特征与光谱测量的空间尺度有很大关系。
(2)不同波段植被的光谱影响主导因素:1.植被可见光和近红外(350—800nm)反射光谱特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植物体内叶绿素和其他色素成分;2.植被近红外(800—1300nm)反射光谱特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植物细胞组织散射;3.植被短波红外(1300—2500nm)反射光谱特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植物细胞组织内的液态水吸收决定;4.植被红外(800—2500nm)光谱的其他影响因子。
(3)红移、蓝移现象“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通常位于0.68~0.75μm之间。
“红移”:当绿色植物叶绿素含量高,生长旺盛时,“红边”会向波长增加的方向偏移。
“蓝移”:当植物由于受金属元素“毒害”、感染病虫害、污染受害或者缺水缺肥等原因而“失绿”时,则“红边”会向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三、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与步骤1、解译方法(1)遥感资料的选择及影像处理<1>遥感资料的选择:资料类型的选择、波段选择、时间选择、比例尺选择。
<2>遥感图像的处理:影像放大、影像数字化、图像处理。
)目视解译的方法2(.直判法、邻比法、对比法、逻辑推理法、历史对比法。
2、解译步骤(1)准备工作: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和处理。
(2)建立解译标志:路线踏勘、建立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
(3)室内解译。
(4)野外验证:校核检查、样品采集、调绘和补测。
(5)成果整理:编绘成图、资料整理、文字总结。
遥感数字图像分析四、遥感数字图像分析包括图像的分割、特征分析、图像分类以及描述和理解等内容。
1、遥感数字图像分类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分类参数分类和非参数分类硬分类和软分类ISODATA分类法最大似然法非监督分类K—均值分类法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反向传播法模块化方法图像分类新技术模糊分类法模糊C—均值聚类法模糊监督分类法亚像元分类法其他分类法。
2、基于遥感影像的线状地物提取按自动化程度分为:自动特征提取、半自动特征提取。
3、基于遥感影像的面状地物提取(1)目标检测与特征提取;(2)特征编组和建模。
4、一般分析方法领域分析、查找分析、指标分析、叠加分析。
五、遥感数字图像定量反演1、原理遥感机理和各种前向模型: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
反演模型和反演策略的研究。
.2、方法辐射传输模型(RT模型)、几何光学模型(GO模型)、几何光学—辐射传输混合模型(GORT模型)、计算机模拟模型3、遥感地表参数反演方向反射BBDF的反演植被结构参数反演:叶面积指数LAI和叶倾角分布LAD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流程(1)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2)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3)遥感数字图像的变换、增强和融合;(4)遥感数字图像分析(图像的分割、特征分析、图像分类、线状、面状地物提取及描述理解)七、影像分辨率纠正1、影像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2、影像纠正:(1)辐射校正(遥感器校正、大气校正、畸变校正)(2)几何校正土壤遥感章第3一、土壤遥感数据分析技术: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光谱混合分解模型(线性、非线性)、光谱匹配。
二、土壤的判读1、判读标志:色调、图案。
2、实际判读:逻辑推理论——根据土壤发生学的理论,按照成土因素进行判读。
3、裸露土壤的判读:色调深浅程度、表土结构状况、土壤质地。
4、覆盖有自然植被的土壤判读:通过判读自然植被来推断土壤类型和性状。
5、覆盖作物的农业土壤判读:通过作物种类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判读来确定。
第4章水环境遥感水文要素遥感研究及影响因素一、1、水位-面积和流域界定:地面分辨率。
2、水深探测:波长、混浊度、水体太阳辐射度、太阳天顶角、太阳方位角、水体的衰减系数、水体底质的反射率、海况、大气效应。
衰减长度来衡量。
.3、水温探测:大气水汽含量。
遥感器所探测的热红外辐射强度所得到的水体的亮度温度(辐射温度)。
4、径流估算。
二、水质遥感监测三、水体富营养化遥感监测1、原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最主要因子是叶绿素(叶绿素-a)2、方法:水体光谱特征与水中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四、水体信息遥感提取色度判别法(复杂)、比率测算法(复杂)、多波段的普间关系法。
五、叶绿素遥感概念:基于不同浓度浮游植物有着不同的辐射光谱特性。
波谱基础:光谱特征曲线在0.44μm处出现明显的吸收;在0.52μm处出现“节点”,在“节点”处,水面反射率随叶绿素浓度变化不大;在0.55μm附近,普遍出现辐射峰值,且叶绿素浓度越高,峰值越高。
第5章植被遥感植被指数一、1、概念:标征地表植被覆盖、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度量参数。
2、比值植被指数(RVI):可见光红波段与近红外波段的比值优点:当植被覆盖度较高时,RVI对植被十分敏感;缺点:受大气条件影响,大气效应大大降低对植被检测的灵敏度;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波段数值之差和之和的比值;优点: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与植被分布密度呈线性关系;缺点: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二、植被指数与地面参数的关系(1)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2)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地表生态环境参数、气候参数、植物蒸发量、土壤水分的关系三、农作物的遥感估产流程方法:作物的识别————遥感影像、波谱识别;种植面积估算———航天遥感方法、航空遥感方法、遥感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结合方法;长势监测—————植被指数;估产模型的建立——影像的光谱信息反演,建立生长信息与产量的关联模型;第6章大气遥感一、方式:主动式:它是由人采用多种手段向大气发射各种频率的高功率的波信号,然后接收、分析并显示被大气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被动式:它是利用大气本身发射的辐射或其他自然辐射源发射的辐射同大气相互作用的物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