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与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摘要: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演变;革命;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及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一、斯密革命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
他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
斯密革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斯密革命的主要内容1.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斯密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在经济政策上,斯密主张自由放任。
这表现在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上。
他认为,在一切自由社会里,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
斯密虽然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没有绝对化。
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2.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斯密认为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背离对于生产有自发的调节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浅析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浅析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价值,是威廉·配第最初提出的,亚当·斯密是第一个提出较为系统的劳动价值论的人,并使他的全部经济学说和他的劳动价值论有了联系。
李嘉图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坚持了正确的一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克服了他的错误,时古典经济学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
学习西方经济学史,准确把握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很有必要的。
一、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条件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理论,它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就是说,它不是在任何的条件下都能产生的。
资本主义最开始会死出现在流通领域的,然而,它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由于资本主义在生产领域中成立,由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由商人和小生产者变成产业资本家来实现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总的生产过程就包括了流通,所以,人们的视野就从流通领域转向阿勒生产领域。
产业资本家需要购买工人的劳动进行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劳动的耗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根据一般情况来说,产业资本家离开劳动谈论价格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商品化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劳动力买卖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劳动的平等性,于是,人们从生产与劳动的耗费中寻求价格形成的基础有了可能性。
(二)李嘉图生活的时代在李嘉图生活年代的英国,虽然资产阶级的力量仍在壮大,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然而,封建地主阶级在议会中以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仍占优势。
地主阶级依靠其政治力量,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特别表现为对谷物法的修订。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急切需要消除封建地主的影响,废除谷物法。
所以在那时的英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矛盾越来越大,一种理论武器对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是很有必要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最锋利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

1.朱沛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哲学反思[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文]2008
2.刘荣材论劳动与价值创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学位论文]2004
3.李长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学位论文]2009
引用本文格式:周国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学位论文]硕士 2008
贵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
2008050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
作者:周国峰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现实意义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首先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对别人、对社会,而不是对生产者自己的有用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自然范畴、商品学的对象。
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使用价值。
商品要能够交换就必须有用,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商品除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量包括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和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衣服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件衣服所需的劳动时间,包括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裁剪和缝制等各个环节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的异质性。
不同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努力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也不同。
例如,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高于非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因为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相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解释商品价格的唯一理论,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劳动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劳动既有具体劳动的形式,又有抽象劳动的形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

[收稿日期]2001-10-06[作者简介]杨俊青(1963-),男,山西万荣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王淑娟(1965-),女,山西万荣人,山西财经大学财务处会计师。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杨俊青,王淑娟(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12)[摘 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在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真正的价值决定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实际是使用价值或社会财富决定理论。
为使我国尽快国富民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使用价值(社会财富)中的贡献,取得相应报酬。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劳动、投资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 使用价值论; 社会财富; 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1)06-0005-04On the Fundamental Divergence bet w een MarxistLabour V alue Theory and the Usef ulness V alu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YAN G J un 2qing ,WAN G Shu 2juan(Shanxi Finance and Econoniss University ,Taiyuan 030012,China )Abstract :The fandamental divergence between Martist labour value theory and the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 lies in Marxist Labour value is the real value determination theory ,in fact ,the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use value or social wealth determination thecry.For the sake of rich and strong of our country as soon as possible ,must on the foundation of adhering Marxist labour value theory ,take the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of westem econcomics as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productive essential element in the productive use value (social wealth )get corresponding reward.By so doing we can encourage the activeness of labour and investment of the people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K ey Words :Labour value theory ;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 use value theory ; social wealth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essential elements 继西方古典经济学派配弟、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之后,有关价值决定的理论,形成了两大主流:一是马克思在配弟、斯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劳动价值论,构成其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二是以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另起炉灶,形成了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抗衡的所谓效用价值论。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第三部分习题解答第一篇概论一、思考题1. 经济学是科学,但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很少完全一致。
这是为什么?[答]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不一,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1)政治思想不同。
经济学属于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政策主张不同。
(2)经济思想不同。
主张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与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上也会不同。
(3)经济理论不同。
同一经济思想的不同经济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也会有所不同。
(4)经济信息不同。
即使同一学派、观点相同的经济学家,由于各自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同,政策主张也不会完全相同。
2. 有人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
”请对此试加评论。
[答]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一国的经济运行,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分析从个量入手,宏观经济分析从总量入手。
这就是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来划分的。
因此,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是不确切的。
3. 某君曰:“我这个人,宏观上还可以,微观上有不足。
“这种说法对吗?[答]这种说法不对。
某君的原意是:自己整体上还可以,局部上有不足。
但这不是宏观、微观的原意:宏观指总量、总体,微观指个量、个体。
从经济学上说,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局部上看,个人都是个体。
4. “经济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为什么国内外都有人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答]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1)作为假说,“经济人”是对人性的一种抽象,并不是现实中的具体人。
具体人多种多样,不一定都是利己的,但撇开非本质属性,“经济人”假定抽象人的本质属性是利己的。
(2)“经济人”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也包括个人的安乐。
也就是说,既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安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某些人来说,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可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利己。
(3)“经济人”假说是实证结论,不是道德规范。
论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四次“比较-综合”

论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四次“比较-综合”黄鹏博【摘要】“比较-综合”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方法之一.将前人学说进行比较综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折中,而是指向新的理论范式,以实现理论创新.本文对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四次比较综合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其特点,归纳其启示,指出尽管存在重要差别,正确的比较综合有助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发展出不仅能够适应国情与世情,而且不断增强科学性的新理论.【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135-136)【关键词】比较;综合;体系创新【作者】黄鹏博【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纵观经济学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那些有影响的理论体系的诞生,以综合著称的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的出现,都不是凭空而来,总是要汲取与综合前人的观点和材料。
在各种经济理论异彩纷呈的学科发展史中,总是需要在比较中认识,在综合中发展,以形成一套更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理论体系。
正确的比较,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科学的综合,更是一种创造,是融会贯通基础上的推陈出新。
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四次大综合——约翰·穆勒、马歇尔、萨缪尔森以及斯蒂格利茨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例证。
(一)约翰·穆勒:古典经济学危机背景下的第一次综合穆勒的第一次大综合具有深刻的学术背景与现实背景。
在穆勒所处的时代,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李嘉图的分配理论都具有极大影响。
一方面,对于人口增长的悲观前景、生存工资的论断使人们对经济学产生悲观认识。
另一方面,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破产的危机。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潮、孔德的实证主义、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等开始出现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穆勒保持对新思想的开放头脑,以个人发展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视角,努力赋予古典经济学新的生命,对于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发展进行了一种更具比较性和适应性的综合。
(二)马歇尔:边际革命方法突破下的第二次综合马歇尔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3~2014学年春夏学期《微观经济学》(甲)课程论文题目:论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与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院系:竺可桢学院专业年级:人文社科实验班 2013级姓名学号:宋迪 3130000083 指导老师:朱秀君副教授完成时间:2014年5月19日论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与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摘要】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
近些年来,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其争论不断。
本文立足于两种理论的理解力问题,站在支持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的立场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根基进行了一些质疑。
【关键词】均衡价格;劳动价值论;价值;解释力一、均衡价格理论与劳动价值论供求定理,是说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1]。
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形成均衡价格,最终形成完善的价格机制。
均衡价格理论认为,需求和供给是相互作用的两种最基本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及其变动[2]。
商品的均衡价格通过供求曲线的变动而变化,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等因素决定了需求曲线的位置,而投入及成本的变化、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生产者预期、自然条件等又决定了供给曲线的位置。
供求曲线及其变化灵活的反应了市场的变化,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又指导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各种行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认为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大致内容。
可以发现,两者同时提到了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但是它们的地位完全不同。
均衡价格理论认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而马克思认为价格由价值决定,也就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供求关系只是影响商品的价格。
这样,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给我们提供了两条关于“价格”的理论,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关系。
说到理论,解释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哪一种理论的解释力更强呢?笔者将以两者的概念出发在后面的内容中详加论述。
二、完美的劳动价值论的完美缺陷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 最终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上向资产阶级“剩余价值”进行挑战,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
劳动价值论以“价值”和“价格”的概念为基础系统的论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然而,看似完美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真的无懈可击吗?世界上最厉害的逻辑思维专家马克思在它的理论基础上留下了巨大的破绽。
以下内容笔者就围绕之进行论述。
(一)价格到底是由谁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进一步说,是用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与此不同,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
那么价格到底是由哪一种因素决定的呢?1.品牌效应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件LV或GUCCI的手提包价格通常在1万元以上,而路边小摊的手提包的价格经常不到100元。
那么,生产一件名牌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真的是一款普通包的几百倍吗?显然不是。
从原料的供给,到加工,再到销售,两者的生产工序是类似的,有差距但是不会这么明显。
至于LV包为什么卖的贵,主要是由于其名牌效应,而不是因为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
这显然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劳动价值论不相符。
2.中国房价十年来,全国主要居住地价涨幅达到了332%,浙江大学所在的杭州在2011年的涨幅甚至超过了50%[5]。
与此相对的,中国的人均GDP和工人的工资在十年来的涨幅远比不上房价的涨幅。
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生产单位面积房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飞速增加,而主要是源于供求关系的调整。
中国的房价是由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票贩子问题《微观经济学教程》在讲到价格机制时举了一个例子叫“票贩子为什么屡禁不止?”。
现在,笔者把它借用过来论述价格的形成。
在一列高铁上,除去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的差异,每张票的持有者所得到的服务是相同的,铁路总公司为每位旅客提供服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相同。
例如一张车票的价格为200元,若票贩子想将票兜售给买不到票的旅客,300元的价格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旅客非常非常急,1000元的价格他也不得不买(好在铁路总公司实行实名制购票和上车补票业务)。
这里可以看出,劳动价值论所鼓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4.两种价格决定理论的比较为了更清楚的展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决定因素,笔者抽象出其本质于下面两张图。
图1表示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并不会偏离价值过远;图2表示商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对应的纵轴便是市场的均衡价格。
从1~3节笔者所展示的三个案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商品的价格有时候会有“剧烈的变化”。
对于这一变化,图1的解释力完全不够,而图2涵盖了这所用的变动可能性。
图1 图2(二)所谓的价值是否存在“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底层支柱,他把“价值”又细分为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了重新定义,旨在反对资本家剥削工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
然而,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学习,越来越怀疑“价值”这一概念了。
1.黄油换大炮问题与信息经济黄油与大炮的生产组合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常用例子,这里笔者把它借用过来分析价值问题。
若A厂家是食品企业,专门生产黄油;B厂家是军工企业,专门生产大炮,且大炮可在市场上销售。
(A、B两厂家都按照社会“平均”生产水平生产)假设一名工人一天8小时可以生产4kg黄油(把原料成本、管理等费用都等价为黄油后的结果);又假设十名工人十天共80小时可以生产1门大炮。
那么,1kg黄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1门大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00小时。
除开所谓的“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因素,按照马克思的说法,1门大炮=400kg黄油。
上述精妙的计算真的就无懈可击吗?关键是,我们不能够清楚的知道生产单位质量黄油和生产单位数量大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更不可能是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之下)。
信息无法畅通到所有厂家都清楚对方的生产状况,消费者也根本不可能知道生产一样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点在后面会更加详细的进行论述的)。
所以,笔者认为,生产时间来计算价值只能在生产环节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来衡量产品“价值”,远不具备在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中畅通无阻的使用。
2.信息的集中与分散和奥地利学派对信息的阐述针对上一节提到的社会不能将所有信息综合起来以判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各种思潮和政策实施者已经进行过多次争论和实践。
其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唯一途径就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可以控制几乎所有信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就走的是这样的一条道路。
很容易发现,这样的道路虽然使得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量的信息,但整个国家的经济近乎崩溃(虽然苏联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苏中两国重工业迅速发展,但不得不说它们的机会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一种关于信息的观点来自于奥地利学派,它们主张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著名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一文中提出问题——决策“是由一个权威机构为整个经济体系集中地制订?还是由许多个人分散地制订?[6]”他从知识(信息)的角度解释这一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不可能有一个中央机构对每个人的信息进行汇总——第一,选不出这样的一批人能够覆盖社会中所有人的信息;第二,不可能有足够畅通的通道集中和下放信息。
哈耶克严谨的论述和苏中在上世纪失败的经验都说明了中央集中信息是不可能的,进一步说明了想要精确的算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不可能的——劳动价值论不攻自破。
三、总结本文主要讲的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漏洞,介于笔者刚刚接触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认识还不够深刻,只能流于表面的提出一些观点。
文章的关键词落在了“解释力”上。
文章大部分篇幅都在论述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但是笔者也不敢全盘否定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因为这毕竟是一百多年来人类思想在某一特定方面的精华,而且还是有许多实际意义的。
笔者想表达的不是简单的西方经济学就是好的,劳动价值论就是错的,而是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不够,也就是说,通过对其根基的反击,使其看起来说服力没有那么强。
任何一套理论都不可能完备,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把一套理论永远奉为“真理”,但是它给予人们的思想力量和实用价值是不能被忽略的。
马克思主义现在被证明出有许多方面不太有说服力,但这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同样的,微观经济学的价格机制在未来也有可能遭受挑战,现在经济学家要做的,就是使该理论更加完备,更具有解释力。
参考资料[1] 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李建琴,史晋川. 微观经济学教程[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罗英.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5] 中房网. 中国房地产十年系列回顾之四:十年炒房终结与误伤[DB/OL]./zt/tk10.html[6] 哈耶克著邓正来译.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