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及设计应用
建设工程中的建筑物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

建设工程中的建筑物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和大型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减震与隔震技术成为了建设工程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
一、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的原理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是通过对建筑结构进行改良,使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减少或者消除震动的传递,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其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 减震原理:减震设计基于筒型支座、液压减震器等原理,通过在结构下部设置阻尼器,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2. 隔震原理:隔震设计基于隔震支座等原理,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震动分离,降低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
二、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减震与隔震技术在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尤其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通过应用减震与隔震技术,高层建筑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荷载。
2. 桥梁工程:桥梁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对人们的出行至关重要。
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桥梁的破坏风险,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3. 历史建筑保护: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保护建筑本身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地震对其的损害,从而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三、减震与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减震与隔震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1. 提高抗震能力: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建筑物对地震产生的动力响应减小,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 保护人员安全: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地震带来的震害,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3. 建筑物持久性: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重建的频率。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采用特定的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的技术手段。
它的原理是通过将建筑物与地面的接触减少或隔离,以减少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一种常见的减震隔震技术是采用减震器。
减震器是一种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装置,它通常由弹簧和阻尼器组成。
在地震发生时,弹簧可吸收地震波产生的能量,而阻尼器则可以通过摩擦或液体粘性来消散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常用于高层建筑和桥梁等大型结构中。
另一种减震隔震技术是采用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一种将建筑物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分进行隔离的技术。
常见的基础隔震技术包括橡胶隔震垫、弹簧隔震器和液体隔震器等。
通过隔离建筑物与地面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减震隔震技术外,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如负荷减振技术和控制力减振技术等,它们在特定的建筑结构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通过合理应用减震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减震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对于提高抗震能力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构设计知识: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结构设计知识: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减隔震系统是一种可以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减少建筑物震动幅度,并保护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内容的系统。
它是通过降低建筑物与地基之间的互动来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这个系统已经被广泛用于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设计中,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应对地震等灾害的技术。
减隔震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在建筑物的底部增加隔震层,将地震的能量消耗掉。
隔震层一般由减震器、橡胶承垫或导向架、吸振器、支座等组成。
减震器是隔震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轻地震对建筑的冲击。
隔震层的选择取决于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情况,以确保它们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减隔震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它已经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水坝、大型设备等的设计和建设中。
这些结构的抗震能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估,以确保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安全。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减隔震系统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如公寓、办公楼、酒店等。
随着建筑的高度增加,地震灾害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显著。
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时,考虑到地震、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减隔震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的可靠性,为人们提供更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大型水坝和桥梁设计中,减隔震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些结构需要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经历更大的压力和负荷,因此需要更高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水坝和桥梁的震动,从而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耐冲击性。
应用减隔震系统的好处不仅在于提高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耐灾性能,同时还可以节省维护和修理成本。
隔震层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从而减轻结构的损坏程度。
这意味着修理和维护费用将减少,对于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长期可持续性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技术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安全要求和建设需求。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建筑减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浅析侯宇

建筑减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浅析侯宇发布时间:2023-06-30T11:31:21.316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年8期作者:侯宇[导读] 地震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是一项严重的问题,而建筑减隔震技术可作为降低地震破坏强度的有效手段,保障建筑物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和实现。
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地震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是一项严重的问题,而建筑减隔震技术可作为降低地震破坏强度的有效手段,保障建筑物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和实现。
关键词:建筑减隔震技术;地震风险;实例;应用;前言地震往往对建筑物及其使用人员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手段来保障建筑安全,减少地震对于我们的危害[1]。
而建筑减隔震技术就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自身结构,使之降低地震力破坏后果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不断对于地震风险认知的深化,该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2021年新颁布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744 号)中第十六条明确“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建筑减隔震技术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防灾抗震措施。
本文主题是探析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该技术并加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一工程概况本文选择XX工程作为案例。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摘要:当前阶段有关抗震规范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做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了实现这样的抗震目标,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建筑抗震方面的研究力度。
为了适应新建筑形式的抗震需求,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就隔震减震技术展开了有关的探索。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控制技术;减震控制技术引言:在现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大多以高层建筑为主,与传统的建筑形式相比,高层建筑在建筑抗震方面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已无法满足当前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因此,出现了新型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
1隔震减震技术原理概述隔震减震技术是建筑工程隔震和减震抗震设计方法的统称,主要通过结构基础位置的调整达到阻隔地震波传播、隔离地震能量的目的,具体包括减震设计和隔震设计。
减震设计是通过在建筑结构某些特殊位置人为设置阻尼及耗能构件,使其吸收地震波能量而削弱地震对建筑结构不利影响的相关设计。
隔震设计则属于特殊的结构类型,与减震设计不同的是,其具有震动周期的特殊结构,地震发生后能引导和促使结构地震能量的输出,起到缓冲地震能量、保护建筑结构的作用。
在实际设计中,减震设计应与隔震设计相得益彰,共同应对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危害。
建筑结构减隔震设计主要通过在建筑建设中安装隔震器,使建筑结构在水平向获得柔性支承,延长建筑结构水平向周期,并按照阻尼器增强结构的阻尼效应,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不利影响。
建筑结构减隔震设计还能有效分解和改善地震力在结构支座之间的应力分布情况,增强上部结构的支承作用及对建筑基础部位的保护作用,调节横向刚度,改善结构扭转平衡。
2常见的隔震减震装置2.1铅芯橡胶支座此类减隔震装置由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和高纯度铅芯组合而成,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柔性恢复力主要由普通叠层橡胶提供,利用高纯度铅芯塑性性能吸收并耗散地震能量。
高纯度铅芯初始剪切模量较高且弹塑性能较为理想,所以,铅芯橡胶支座减隔震装置能在强震条件下满足能耗要求,并提供正常的刚度要求,具备减震和隔震双重功能。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技术。
它通过将建筑与地基之间增加一层或多层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震中产生的破坏和位移,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着重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出现的隔震技术是利用钢球或橡胶球来降低地震引起的地基振动。
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可靠,无法提供足够的隔离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隔震系统。
在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工程师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研究、隔震系统的设计和构造、隔震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模拟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隔震系统的性能。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震害调查研究,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和机理。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办公楼、住宅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各种类型的工程。
隔震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加固。
对于新建建筑,隔震技术可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被融入进去。
隔震材料和隔震系统会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建筑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对于老建筑,工程师们通过在建筑底部添加隔震装置来加固建筑物。
这样一来,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动力响应就能得到控制,从而减小结构损伤和位移。
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地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此外,隔震技术还能够减少地震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降低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
总之,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它通过增加建筑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包括材料、设计和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及设计应用
摘要:在众多自然灾害当中,地震对我国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是最大的,为了有效降低地震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筑行业开始着手深入研究建筑结构的减隔震技术。
本文以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意义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中减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探寻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而为相关从业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为提升我国建筑结构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减隔震技术具体应用
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板块运动和碰撞的过程中迅速释放能量所带来的振动,我们生存的地球每年会产生约500万次地震,这些地震中的个别地震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建筑结构设计进行防震处理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广泛关注的课题。
减隔震技术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较为显著的抗震技术,通过对减隔震技术原理的不断分析以及进行深入推广应用是建筑结构设计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建筑结构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当中,特别是内陆城市,地震对城市居民能够造成了巨大安全威胁,地震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
是惊人的,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破坏,为了提升城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建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及全面的探索。
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城市建筑,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远大于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建筑在应用减隔震技术后,遇到非大型破坏地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结构损坏程度。
减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应用的原理在于它能够有效缓解地震带来的地表剧烈振动波,将削减近乎60%的地震反应速度,极大的保护了城市建筑结够的主体,对室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巨大的保障。
因此,应用减隔震技术对保护我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高质量民生工作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2.1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基本概念。
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产生的能量对建筑结构的伤害,以此保护建筑的主体结构。
在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当中,往往通过增强结构件自身变形力的方式来抵御地震反应力,但是这种方式无法降低或者规避损失。
减隔震技术就是通过一种装置将地震发生所产生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与建筑物中的结构件隔离开来,避免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的能量传递至结构件当中。
减隔震技术具有极高的抗震能力,同时还能够大幅降低建筑结
构的造价金额,是城市建筑未来应用发展的主流技术。
2.2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
减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进行应用的基本原理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避免上层建筑主体在发生地震时遭到结构性的破坏,将结构主体与地震冲击能量隔离开。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减隔震技术采用延长结构周期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对地震卓越周期予以回避,最大限度减少地震能量向建筑主体进行传播。
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结构周期的延长会造成结构位移反应的相对增加,给建筑结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筑结构设计在应用减隔震技术时往往会通过增加结构阻尼作用来吸收地震时产生的能量,控制有害振动的产生,避免结构自身的柔韧性带来有害振动,进而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
三、建筑结构中减隔震技术的设计应用。
3.1隔震层。
建筑物要依照自身建筑结构的特点来应用合适的减隔震技术,而设置隔震层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效果。
隔震层能够有效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提升建筑架构的阻尼系数。
首先,建筑底部结构的阻尼系数越高,则建筑物底部结构越稳,当发生地震时,地壳释放的巨大振动能量会议地震波的形式传向建筑物,而隔震层可以大幅削弱
地震传输的能量,保障建筑主体安全;其次,多数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采用软垫隔震层技术,能够有效抵消55%的地震波冲击,全面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3.2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构建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减隔震技术,而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又是基础隔震构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
以柔软薄橡胶板和坚硬薄钢板分层交替叠合而成的隔震橡胶支座是通过模压硫化进行制作的,当隔震橡胶支座受到上部结构自重与使用荷载的竖向荷载时,由于橡胶层和钢板层紧密贴合,橡胶层的侧向膨胀会被钢板所束缚,竖向刚度增加,使支座拥有了强力的竖向刚度与承载力,能稳牢固的支撑起建筑物。
而当水平剪力作用到隔震橡胶支座时,由于橡胶自身的柔软水平特性,整个隔震支座又能够承受较大的水平变形。
3.3建筑结构减震技术。
建筑结构的减隔震技术主要是通过设置耗能装置来吸收和分散地震时所产生的巨量输入性能量,降低建筑结构主体对地震波的反应性。
首先,消震减震。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削减震源的地震强度来保护建筑结构主体,但这种技术在应对地震水平强度的减弱时存在缺陷,尚无法推广应用;其次,被动减震。
就是通过对建筑主体设置阻尼装置和弹性元件来不断消耗外部输入能源,但是这种消耗仅仅是暂存和耗
散,并不存在真实能量的消耗,只是将外部输入能量通过一定措施进行吸收和转换,再传输至建筑主体,进而减少建筑结构的损害性振动。
综上所述:地震作为自然界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深入应用减隔震技术来提升建筑结构主体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避免地震对建筑结构主体产生不难挽回的破坏。
当前的减隔震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尚有待完善,需要进行深入的研发和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全面提升减隔震技术的抗震效果,为提升建筑物内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志荣.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及在学校建筑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19):181-182.
[2]许文,戴君武,柏文,等.某轨道交通上部续建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J].建筑结构,2019,49(S1):4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