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韩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韩国的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

韩国的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韩国是东亚的一个国家,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韩国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包括韩国人的价值观、礼仪、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及韩国企业的特点和经营理念。
一、韩国社会文化1. 价值观和礼仪韩国人的价值观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家庭、尊重长辈、孝道和社会秩序。
韩国人非常重视礼仪,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和与长辈相处时。
他们注重细节,如握手时要用右手,年长者先行等等。
2. 传统文化韩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包括韩服、韩剧、韩国料理等。
韩国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传统的太鼓舞蹈和扇子舞等。
韩国人对传统文化非常自豪,并努力保护和传承。
3. 教育体系韩国的教育体系非常严格,注重学术成绩和竞争力。
学生们通常要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备考,以进入好的大学。
韩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韩国人普遍重视教育,并认为它是实现社会流动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二、韩国企业文化1. 韩国企业的特点韩国的企业文化以家族企业为主导,如三星、现代等。
这些企业通常由家族成员掌控,且在企业决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韩国企业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也相对严格。
2. 经营理念韩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强调效率、创新和质量。
他们注重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并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韩国企业也注重与客户的关系,强调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3. 工作文化韩国企业的工作文化非常努力和竞争激烈。
员工通常会加班,并且工作时间相对较长。
韩国企业对员工的忠诚度要求较高,同时也提供丰厚的福利和奖励,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4. 社会责任韩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慈善捐赠等方面。
许多韩国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致力于改善社会和环境的状况。
总结:韩国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和特点。
韩国人的价值观和礼仪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尊重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看韩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看韩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国富了。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
城里的楼越来越挺拔,路上的车越来越豪华。
外国人隔几年再来中国,就要惊呼:中国变化得太快了!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
几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日新月异。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种速度自豪。
然而,不断富裕的中国人中有几个能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正在我们手中迅速流失。
如果从长远的历史角度衡量,我们丧失的,很可能比我们得到的还要多!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国宝,越来越多地流失到了海外。
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东方文物,绝大多数来自中国。
美国各博物馆的中国石雕比故宫还多。
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
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我们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远涉重洋。
盗古墓者可判重刑,村长拆长城也毕竟被罚了款,市长县长们毁古城却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
湖北襄樊将宋明时期的古城墙拆毁,浙江舟山拆毁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居老宅,福州的“三坊七巷”要被改造成商业街……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多次叹道,北京古城举世闻名,但很多美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被大量丑陋的新建筑遮挡和破坏了。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无形文化遗产的毁灭就更加触目惊心。
简单地说,它就是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就是那些有着“封建迷信”色彩的“谢神会”,“跳大神儿”,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是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
也许许多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无形文化遗产面临的巨大危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民族财富。
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
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东西,是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端午节韩国人申遗

端午节韩国人申遗端午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在近期,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就是“端午节”正式申报为韩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韩国人对端午节的认识和传承。
一、韩国人对端午节的认识韩国人对端午节的认识源自唐朝的文化传入和韩国本土的文化发展。
韩国的端午节通常被称为“端午节”或“重阳节”。
在韩国的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喝艾草汤、赛龙舟、撒五色豆、系彩绸等活动,这些活动与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十分相似。
韩国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祛病消灾、祈求平安的节日。
他们以为,吃艾草汤可以驱虫驱瘟;撒五色豆可以驱走邪气;赛龙舟可以化解灾难,护佑家庭和民族的平安。
在韩国,端午节是一个全家团聚、互送母亲节礼物的传统节日。
二、韩国人为何要将端午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人将端午节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对中国文化和端午节文化的认同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韩国本土化和传承。
韩国人将端午节本土化,将吃粽子、喝艾草汤、撒五色豆、赛龙舟等活动与韩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让端午节更好地融入到韩国社会和文化中。
2、增强民族自豪感。
韩国人希望通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韩国在文化多样性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力,也强化了韩国人对自己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和认同。
3、推广文化交流和合作。
韩国人将端午节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为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亚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韩国人如何传承端午节文化?在韩国,很多家庭、教育机构、社区组织等都会举办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传承端午节文化。
具体包括:1、教育宣传。
学校和社区组织会组织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讲座、文艺晚会、展览等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2、家庭传承。
家庭中会有长辈向子孙讲述端午节的故事;家庭中制作粽子、喝艾草汤、与亲友举办赛龙舟等活动,以庆祝这个节日。
3、公共服务。
韩国的儒家价值观

韩国的儒家价值观韩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其儒家价值观在韩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对韩国儒家价值观的分析:尊重长辈:在韩国,尊重长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观。
在家庭中,年长者往往受到尊敬和敬重,年轻人应该尊重和服从年长者的意见和决定。
在学校和公司中,上司和老师也往往受到高度的尊重,他们的决定和意见通常被视为非常重要。
这种尊重长辈的价值观在韩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观念:在韩国,家庭观念非常重视。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和照顾。
这种家庭观念也延伸到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重视家庭和家庭责任,也愿意为家庭和家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关爱。
教育:在韩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观。
韩国人非常重视知识和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竞争力。
韩国的教育系统非常严格,学生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备考。
同时,韩国也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家长通常会为孩子的教育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
礼仪和道德:在韩国,礼仪和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观。
韩国人非常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认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韩国人也非常注重道德修养,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种礼仪和道德的价值观在韩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韩国的儒家价值观对韩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这些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也对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韩国的儒家价值观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当今时代,韩国的儒家价值观需要不断地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儒家价值观在韩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所有的韩国人都完全遵循这些价值观。
韩国的孝道文化

韩国的孝道文化
韩国的孝道文化源远流长,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重视孝道的国家之一。
孝道文化将家庭视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在韩国,孝道被视为一种美德和道德原则,被广泛传承和实践。
在韩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家庭和谐与幸福的基础。
孝道不仅包括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照顾父母的义务,也涵盖了子女对祖先的感恩和敬仰。
孝道文化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传承,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成为韩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韩国,尊敬和照顾年长者是一种文化习惯,孝道的实践方式非常多样化。
例如,子女在家庭中要尽可能地为父母分担家务和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同时还要尊敬和听从父母的意见。
另外,韩国人还通过访问祖先墓地、举行祭祀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韩国政府也积极推广和弘扬孝道文化,例如在每年的“孝道文化节”期间,组织各种活动和比赛,以鼓励广大民众了解和实践孝道。
同时,政府还在各个领域中推出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年长者的福利和权益。
总之,韩国的孝道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美德,被广
泛实践和弘扬。
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实践不仅在家庭中,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韩国社会和谐、稳定和幸福的重要基石。
韩国文化传承相关

长期以来,韩国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
不仅韩国,古代日本、古代朝鲜受中国的文化影响都很大。
并且在古代,越南、朝鲜曾经是中国的属国。
——最近几十年以来,韩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世人瞩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是韩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振兴需要的时间要短一些,而文化的振兴则要长久的多。
而一个国家是否可以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在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之外,文化的影响更为长远。
出于这种文化上的焦虑,韩国文化界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先天不足,是非常自然的。
这个时候,有人开始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入手,寻找本民族的痕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其次,“端午祭”也好,“韩医”也好,虽然源头出自中国,但是在韩国本土都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
对于这种现状,国内的人士了解的也许不是很多。
比如“韩医”,是不是就完全等于中医?显然不能用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
如果“韩医”确实在中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自己的特色,那么,我们的指责似乎就有些牵强。
至于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话,“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自己的特色。
在这种前提下,贸然指责他人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当然,郑在书教授的观点明显带有民族主义的特色。
中国神话影响了韩国神话,还是韩国神话影响了中国神话,这本身并不重要,这恰恰说明中国和韩国长期以来交往很多,彼此影响很大。
韩国学者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根”,恰恰是我们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骄傲。
但是,郑在书教授一味强调韩国神话对中国神话的影响,显然带有狭隘的地域偏见,实际上是由于文化自卑而导致的文化焦虑的一种表现。
甚至不值得大家评论。
第三,韩国人对文化的重视,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争夺”,恰恰在提醒我们一些问题。
中国的经济出现大规模的发展和变化,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换句话说,中国国内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也没有多少年。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仪”。
经济发展了,文化上的繁荣就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基于此,有关方面应该加大对文化的财政投入,努力引导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加大公益性文化产业和文化设施的建设。
韩国的传统春节庆祝方式

韩国的传统春节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在许多亚洲国家得到了庆祝。
韩国作为中国的近邻,也有自己独特的春节庆祝方式。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韩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展示了他们对家庭、传统文化和团结的重视。
首先,韩国的春节庆祝方式之一是“祭祀祖先”。
在春节期间,韩国人会回到他们的家乡,与家人一起祭祀祖先。
这个传统活动被视为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表达。
家人们会将食物和饮料摆在祖先的神龛前,然后一起祈祷并燃烧香烛。
这个仪式不仅让人们对自己的家族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团结。
其次,韩国的春节庆祝方式之一是“穿传统服装”。
在韩国,人们在春节期间会穿上传统的韩服(韩国传统服装),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男性通常穿着“韩服”,而女性则穿着“韩服”。
这些服装通常是由丝绸和棉花制成的,色彩鲜艳,设计精美。
穿上这些传统服装的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过去的时光,还能够体验到韩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韩国的春节庆祝方式之一是“玩传统游戏”。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参加各种传统游戏,以增加节日气氛和娱乐性。
其中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是“板子游戏”。
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团队,每个团队成员都站在一块长木板上,然后用力跳起来,试图让对方掉下木板。
这个游戏既考验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又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娱乐性。
最后,韩国的春节庆祝方式之一是“吃传统食物”。
在春节期间,韩国人会准备各种传统美食,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其中最重要的食物之一是“年糕汤”。
这是一道由切成小块的年糕、蔬菜和牛肉煮成的汤。
年糕象征着新年的繁荣和长寿,而牛肉则代表着力量和勇气。
这道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还寓意着对新年的祝福和期望。
总之,韩国的传统春节庆祝方式丰富多样,展示了韩国人民对家庭、传统文化和团结的重视。
通过祭祀祖先、穿传统服装、玩传统游戏和吃传统食物,人们能够感受到韩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传统庆祝方式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也为韩国人带来了欢乐和团聚的时刻。
韩国的礼仪文化介绍

韩国的礼仪文化介绍韩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礼仪文化非常重要,涵盖了各个方面,从日常生活到社交场合,都展现了韩国人的独特风格和价值观念。
在本文中,我将对韩国的礼仪文化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韩国的文化传统。
首先,韩国人非常注重家庭和尊重长辈。
在韩国,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在家庭中,长辈被视为家庭的中心和最高权威,他们的意见和决定往往是不可挑战的。
年轻人在与长辈交谈时必须表现出恭敬和尊重,并遵循传统的行为准则。
例如,当与长辈交谈时,年轻人通常会将手放在胸前或袖口前,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其次,韩国人也非常重视团体合作和社会秩序。
在公共场合,韩国人非常注重礼貌和遵守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在乘坐地铁或公共汽车时,韩国人通常会保持安静并避免产生噪音。
他们也非常注重排队,尽量不打扰他人。
此外,在韩国,给人让座、让路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体现了韩国人的互助精神和关心他人的态度。
韩国人的餐桌礼仪也非常重要。
韩国料理以其多样性和丰富性而闻名,因此韩国人对餐桌礼仪非常重视。
在传统的韩国餐桌上,食品通常是共享的,并用传统的韩国餐具进行享用。
在用餐时,韩国人通常会用右手拿起餐具,尽量不碰触食物或餐具。
此外,在用餐时要保持安静,避免发出噪音。
当然,在家庭聚餐时,长辈通常会先开始用餐,年轻人要等长辈用餐结束后才开始用餐。
韩国的穿着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韩国,人们通常会根据场合和季节来选择合适的服装。
在正式场合,男性通常穿着西装或传统的韩服(韩国传统服装),而女性通常穿着韩服或现代的礼服。
此外,保持整洁和穿着得体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正式场合。
韩国人通常会将衣服和鞋子整理得干净整洁,并尽量避免穿着过于暴露的服装。
韩国人对礼仪和礼貌的重视也体现在他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中。
在韩国,人们通常会用尊敬的词语称呼长辈或上级,并保持适当的表情和言辞。
对于不熟悉的人,韩国人通常会保持谦虚和礼貌的态度,并尽量避免直接表达反对意见或争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韩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国富了。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
城里的楼越来越挺拔,路上的车越来越豪华。
外国人隔几年再来中国,就要惊呼:中国变化得太快了!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
几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日新月异。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种速度自豪。
然而,不断富裕的中国人中有几个能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正在我们手中迅速流失。
如果从长远的历史角度衡量,我们丧失的,很可能比我们得到的还要多!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国宝,越来越多地流失到了海外。
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东方文物,绝大多数来自中国。
美国各博物馆的中国石雕比故宫还多。
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
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我们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远涉重洋。
盗古墓者可判重刑,村长拆长城也毕竟被罚了款,市长县长们毁古城却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
湖北襄樊将宋明时期的古城墙拆毁,浙江舟山拆毁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居老宅,福州的“三坊七巷”要被改造成商业街……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多次叹道,北京古城举世闻名,但很多美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被大量丑陋的新建筑遮挡和破坏了。
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无形文化遗产的毁灭就更加触目惊心。
简单地说,它就是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就是那些有着“封建迷信”色彩的“谢神会”,“跳大神儿”,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是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
也许许多人会说,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无形文化遗产面临的巨大危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民族财富。
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
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东西,是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和中国的丰富文物比起来,韩国的文物古迹并不多。
做为一个“海东小国”,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于中国,所以古迹的规模和层次与中国相比,差距不少。
不过,韩国人对这点微薄的家底万分珍视。
汉城号称有五处故宫,不过,这五大宫加在一起还不如北京故宫的一个跨院大。
就连一贯喜欢自称处处天下第一的韩国人自己也戏称这不过相当中国故宫的一个洗手间。
相比之下,中国故宫的管理则宽大得多了。
中国的旅游景点,人们司空见惯的是遍地纸屑。
北京八达岭、慕田峪长城由于游人过多,一些长城砖已经松动,城墙上到处可见“到此一游”的字迹,还有漫山的垃圾、商业的喧嚣以及汽车的尾气。
紧贴德寿宫墙原来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另一侧是政府机关和写字楼群。
为了保护这小小的宫殿,汉城人拆了大楼,改了马路,把原地变成了一片绿地。
行驶在汉城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城市的黄金地段傲然矗立着一座古老城门或一间古庙,高楼大厦对它退避三舍,马路也因此不得不大绕其道。
在文化与商业面前,文化巍然独尊。
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时有点小题大做,有没见过世面之嫌。
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
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
然而韩国人却乐此不疲。
文化保护不等于文物保护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到韩国去旅游,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文物古迹,而是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展览。
在汉城,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
国立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韩国的衣、食、住、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
此外,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丝绸刺绸博物馆、韩国钱币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泡菜博物馆、瓮器民俗博物馆等等,凡是韩国人独有的东西,几乎都有博物馆。
在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实物陈列,更吸引人的那些实际的演示。
比如,在景福宫,每天上午和下午,你会看到开关宫门的仪式,一切都按照古代仪范进行,从服装到器具,都真材实料,一丝不苟,完全不同于我们国内搞的那些乱糟糟的仿古仪式。
韩国一年四季都举行着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
这些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乡间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
这些在中国社会早已萎缩甚至消失的民间节庆活动在韩国开展得热火朝天,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
另一种是韩国建国后政府提倡的各种民俗节、民俗文化节,它是以有意识地保存、继承正在消失传统文化,提高对本乡本土的热爱为目的,各地都有,各有特色。
在古代小说《春香传》传说的春香的家乡,人们建了“春香馆”,一年一度举行“春香祭”。
在民族英雄李舜臣的家乡温阳,有纪念李舜臣的“温阳文化节”。
韩国人对此热情很高。
这些表演有的是免费的,有的票价很贵,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有很多人特别是小学生排队买票。
据说每天得限制人数。
韩国人重视教育。
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民族传统的教育。
一位中国游客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僻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看到,许多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从远处赶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里面的韩国文物。
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关切,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然而,这样的情形,在中国能够见到吗?在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博物馆门可罗雀,里面的展品布满灰尘。
政府偶尔组织一些民俗展览,票是白送,还得各单位动员,才能勉强坐满观众席。
比流失更可怕的是无知迥异的现状背后,是中韩两国对待文化遗产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
本章开头所引用的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新闻,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商业化大潮的迅猛和人们的急功近利,更重要的,是表明我们整个民族对传统的无知和蔑视。
在大部分人眼里,一座数百年的深宅大院不过是一堆东倒西歪的破房子,一段明清古城墙不过是防碍交通的土石堆,而古老社火、剪纸、皮影戏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遗存在他们眼中更不过是落后和“封建”的象征。
“封建”和“落后”,是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的不断挫折,使中国人就渐渐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是现代化的最大阻碍。
【从顾刚为代表的疑古派认为“三皇五帝”不过是无稽的传说,中华民族那些光荣的早期历史都是些不可靠的附会。
“五四”之后,从鲁迅到柏杨的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持续努力,考证出中国文化具有“过滤性病毒”,就象母体内的爱滋病病毒一样,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传染。
鲁迅号召青年人不要读中国书,因为中国书就是罪恶的传染源。
柏杨则认为中国人生下来就已经掉进了酱缸。
做为一个中国人,既然生而不幸,那么一生的任务看来就是最大可能地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彻底摆脱掉这些“病毒”。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社会运动中的传播,知识分子的思考已经成为全民族的集体观念。
从辛亥革命到一九四九,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幻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幻想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能彻底告别过去,如同“凤凰涅盤”,重获光荣;幻想着砸烂一切旧传统之后的中国人,能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新中国成立后,站立在天安门上的毛泽东面对一片片灰暗的四合院,气魄宏伟地一挥他的大手,说,几年之后,这里将立起一片烟囱!】所以,中国人在砸烂祖宗遗物时,感到的不是心痛而是兴奋。
五十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兴起拆城墙的热潮,城市居民们“用大家喜爱的义务劳动的方式”,怀着“为社会主义祖国做贡献的美好理想”,不计报酬,加班加点,不长时间就把数千座古城墙拆掉了。
当时甚至有人认为故宫也可以拆改。
1958年《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里有这样的描述:“对北京旧城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坚决打破旧城市的限制和束缚,故宫要着手改建,城墙、坛墙一律拆掉,拆掉城墙后,滨河修筑第二环路。
”。
【对传统文化的偏激化反思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走火入魔的顶峰。
从“五四”,一九四九到文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越来越远地告别传统。
建国后受教育的几代人被告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传统是一次次的农民起义。
除此之外,都是些灰暗的色彩。
四书五经这样的毒草自不必说,连北京古城也是罪恶的象征。
北京古城“完全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意旨的。
它的重要建筑物是皇宫和寺庙,而以皇宫为中心,外边加上一层层的城墙,这充分表现了封建帝王唯我独尊和维护封建统治,防御农民‘造反’的思想。
”从六十岁左右的省部级干部、四五十岁的前知识青年,到刚刚踏上社会的二十多岁青年,目前掌控着我们社会发展的这几代人,都是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中学课本里选读的几篇古文就是这几代人对传统的全部概念。
孔子孟子在这几代人心目中是几个念颂陈腐信条的呆板老头,“忠孝仁义”、“长幼尊卑”则是封建道德的内容,修谱祭祖是散发着腐朽所的封建迷信活动。
什么京剧昆曲地方戏,哼哼唧唧,令人生厌,至于什么“四维八德”,什么“理学”、“心学”,对不起,根本没听说过。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富起来的农民们高兴地拆掉百年老屋,盖起丑陋的水泥楼,把传了几代几十代的老家具扔掉,用上塑料家具;为什么那些市长县长镇长们毁坏文化珍宝时心中没有一点点负罪感,反而认为自己是在为民造福。
公安机关在打击盗卖文物案件时,往往没有处理一件抢劫甚至盗窃案重视。
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最热闹的节日是圣诞节之类的洋节,虽然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圣诞是怎么一回事。
十三亿中国人,有多少人意识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经历着多么惨重的损失,多少人意识到了因我们的不负责任,我们将对子孙万代犯下何等严重的错误,我们已经对列祖列宗犯下了多少不可弥补的罪过。
1、毁弃传统造成的第一个后果是加剧了民族自卑感的形成自从国门被列强的大炮轰开之后,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从盲目自大迅速变成了盲目自卑。
在每天的电视新闻里,欧美政治家西装革履来去匆匆,中东的阿拉伯王公们身着长袍头戴白帽参加圆桌会议,非洲国家元首们裹着绿色大袍到别国访问,印度总统双手合十用大象开道欢迎来宾,日本妇女穿着繁文缛节的和服在街上行走……世界几大文明的继承者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标志。
只有历史最古老的中国,在国家礼仪上全部照搬“国际标准”,西服、礼炮、红地毯,握手、碰杯、进口轿车,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没有自己的独特色彩。
【就在不远的过去,中国还象一个固执的老人那样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亡国亡种的关头也不愿做丝毫改变,大有宁可亡国亡种不可亡文化的文化至上主义精神。
】而仅仅几十年后,她又变成了世界上对本国文化遗产最为漠视的国家之一,文化独特性在她变成了落后和不合群的标志,她有意无意的总在尽量抹去,就象一个刚刚进城的农村妇女急着换下土气的乡下土布衣服一样。
在所有方面,我们一律以最积极最合作的态度向世界看齐,极其轻松地放弃自己的一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