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
古生物的定义

古生物的定义古生物是指地球上存在过的已经灭绝的生物种类。
它们是地球上生命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地球历史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古生物,我们可以揭示生物的进化规律,重建古地理环境和气候,推测地球的演化历史,并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
古生物的研究主要依靠古生物学这一学科。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化石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古生物的遗骸、化石及其生存环境的重建,来探索古生物的生态、行为和进化历史。
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的形态、结构和组成,可以确定生物的种类、分类地位以及与现代生物的亲缘关系。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古生物的野外调查、采集、标本的制备和鉴定、化石的年代测定、地质的分析和实验的研究等。
古生物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研究不同年代的古生物化石,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时间和演化过程。
例如,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最早的生命形式出现在约38亿年前的古老的海洋环境中。
古生物化石中的不同种类和群落的变化,记录了地球上生命的进化过程,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再到生物的多样化和适应性的提高。
古生物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重建古地理环境和气候提供重要的线索。
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的分布、生态特征和环境指标,我们可以推测古代的地球气候和环境。
例如,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恐龙生存的时期是地球上气候温暖、植被繁茂的时期,而寒武纪时期的生物群落则表明地球上的气候条件比较寒冷。
古生物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年代测定和地层对比,我们可以重建地球的演化历史,揭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变化。
古生物化石记录了地球上不同时期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起源、扩散和灭绝的历程。
古生物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古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介绍三种古生物

介绍三种古生物
1. 恐龙:恐龙是生活在地球上约
2.3亿年至约6600万年前的古生物。
它们是大型爬行动物,通常拥有鳞片、羽毛或鳞羽的体表,以及可变大小和形状的角、刺等特征。
恐龙的体型和生态多样,有大型食草龙如梁龙,也有肉食性的猛龙类。
它们统治了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数千万年,直到一系列的灭绝事件导致它们的灭绝。
2. 袋鼠:袋鼠是一种古老的有袋类哺乳动物,发源于约2500万年前的地球。
它们通常具有强壮的后肢和长尾巴,以跳跃的方式行走。
袋鼠的特点是在腹部前方有个袋子,可以用来储存和哺育幼崽。
袋鼠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周边地区,包括树袋鼠、野袋鼠等不同物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动物,也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巨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在地球上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存在着一些巨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如巨大的恐龙。
其中最著名的是巨大的食草恐龙-阿根廷巨龙,它是迄今为止已知最大的陆地动物,体长可达30米,体重超过60吨。
此外还有巨犀、巨牛等巨型哺乳动物。
这些巨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在当时占据了地球上的食物链顶端,但随着白垩纪末期的灭绝事件,它们最终消失在地球上。
古生物

第一部分古生物学总结古生物学概述一、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地质记录。
二、研究内容: 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地质学方面,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三、化石的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四、化石的种类大化石:个体较大,利用常规方法在肉眼观察下就能研究。
如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等;微化石:形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辨认。
如牙形虫孢子和花粉;超微化石:形体一般在10μm以下。
如颗石、几丁虫等;分子化石:基本保存原始生物生化组分的基本碳骨架,有明确的生物意义。
五、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史密斯发现每一地层中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群面貌,既不同与上覆地层也不同于下伏地层,称为生物层序律,微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九世纪古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完整地建立。
到了二十世纪初,古生物学又建立了几门新的学科,如微体古生物学、超微古生物学等。
二十世纪以来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使古生物学得到纵深发展。
六、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古藻类学、古动物学和古植物学;微体古生物和超微古生物学;系统古生物学、演化古生物学、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等。
化石的形成一化石形成的条件1 生物本身的条件:最好具硬体,软体易分解。
2 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
3 时间条件:时间长。
4 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弱,石化作用强。
二化石的石化作用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形成化石作用。
1 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中有机质在埋藏后丧失殆尽,原有的硬体部分被矿物质充填。
2 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有外来矿物质冲天的作用。
古生物图谱大全

古⽣物图谱⼤全似⽔流雲图书馆欢迎您光临!远古植物团藻管孔藻中华蓼红藻苏柏⽺齿双扇蕨⾆⽺齿真蕨类东北裂鞘叶槭叶刺楸红树固茎本内苏铁粗茎本内苏铁古海草昌都亚鳞⽊东北假苏铁本内苏铁⽊贼裸蕨原始鳞⽊科达树拟仙⼈掌鳞⽊星⽊海林檎普通鳞⽊⽺齿蕨封印⽊巨鳞⽊海洋动物轭齿鲸古⽔母漏⽃鞭⽑⾍涡⾍三叶⾍双⾓环形⾍太阳⾍固⽔母巨蜻蜒古⽔螅马陆古蚂蚁古海绵蝎⼦直⾓⽯鹦鹉螺中凹腕贝鳞甲⾍古头⾜类海绵四肋泄露螺不规则纺锤螺树形古杯动物丝⽠海绵多刺海绵古杯动物圆桶海绵古⽆翅⾍双甲扁⾍⼋节⾍凹甲⾍原⽆翅⾍花瓶海百合海葵状多皱珊瑚盘形古杯动物古钱⾍⾓珊瑚僧帽贝板珊瑚海笋笊蛤古⽵蛏欧洲浅茅古牡蛎坦帕湾珊瑚古芋螺古锥螺旋锥螺多肋蚶巨蟹守螺交错衲螺多疣梭⼦蟹⽩垩球房⾍长龙虾四节蜉橡⼦藤壶江珧弯曲同⼼蛤粗⽑⾍纺锤⾍海螂格⾥发伊亚牡蛎鳞刺⾍紫壳菜有⽖⾍幻形⾍长棘海绵凿船⾍古海葵海扇古箭⾍突⿐环节⾍线珊瑚布⾥阿尔卑斯环⾍圆楯海胆⼆叉海百合⾥海百合泥盆纪海星中新世珊瑚孔楯海胆螺旋海百合⼤眼冀鲎丽圆三叶⾍桨⾜鲎扁海百合板⾜鲎饰裙三叶⾍斑泳蟹多皱珊瑚华丽海百合菊⽯欧洲长棘螺蛾螺⼤腕贝⽆细孔腕贝古椎鱼⾻鳞⾬鱼拱形斧⾜贝半环鱼鳕鳞鱼莫⽒鱼真掌鳍鱼双鳍鱼鳍甲鱼花鳞鱼伪鲛尾⾻鱼沟鳞鱼裂⼝鲨⽉甲鱼翼甲鱼异刺鲨加拿⼤沟鳞鱼恐鳄原颚龟粒背海龟巨海龟板齿龟恐龙类霸王龙肿头龙恐⽖龙幻龙拟棘龙禽龙钜齿龙巨扁肯⽒兽楔齿龙甲龙须基龙中龙鱼龙板齿龙⼩有鳍龙鳍龙⼤有鳍龙斑鳍龙冀龙多棘中龙克柔龙疾⾛龙双冠龙节龙喙头龙喙嘴龙腔⾻龙永川龙剑龙腱龙原⾓龙基龙三⾓龙长颈龙长棘龙⾃贡峨眉龙皱三⾓龙龙栉龙鹦嘴龙鸟鳄龙偷蛋龙虚⾻龙棱背龙冠龙头甲龙肯龙异齿龙伶盗龙刺盾⾓龙加斯莫龙跃龙盔龙梁龙远古动物鱼鸟始祖鸟钝嘴巨鸟黄昏鸟斑恐鸟恐鸟巴塔哥尼亚巨鸟鹰头鸟束柱兽阿根廷巨鸟江苏泗洪醉猿原蹄兽剑齿虎钝脚兽恐⾓兽双门齿兽猛犸古鼷⿅并⾓⿅雕齿兽真岳齿兽雷兽⽯⽖兽⼩古驼巨猪郊猪沙加兽栉齿鲸⾼骆驼箭齿兽古长颈⿅埃及重脚兽冠齿兽尤因兽西洼兽后⼸兽地獭远⾓犀始祖马⼤⾓⿅恐齿象原始⾷⾍兽长颌乳齿象巨古兽始祖象汛齿兽袋剑虎黄河象猫形⾷⾁兽指狗古⾷⾁兽拟指狗嵌齿象古裂脚兽巨袋⿏树鼩⼤地獭古湖兽迷齿螈巨头螈笠头螈蜥螈假鳄蛇螈双椎螈鱼⽯螈⽯炭蜥德鳄狂齿鳄有⾓鳄依卡洛蜥喙头蜥⽝颌兽。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2、骨骼构造
外部构造:包括外壁、表壁和萼部。
内部构造:包括纵列构造、横列构造、隔壁、轴部构造。 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包括中轴 和中柱。
构造类型: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和轴部构 造组合,可分为四种构造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柱(中轴)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态特征;构成一定的群居;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
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原则
古生物的学名要遵循动植物命名法则。各级分类单元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话的文字表示。
属(各亚属)以上单位,用单名法,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用双名法,由属名+种名构成,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亚种采用三名法,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亚种名第一 个字母小写。 属以上的名字用正体,一属和属一下的单元用斜体。包括 命名者姓氏及时间的,后两者用逗号隔开。 不能确切鉴定到种的情况下,做特殊表示: sp.—未定种;sp.indet—不定种;ef—相似种或比较种; aff—亲近种;gen.nov.—新属; sp. nov.—— 新种
三、生物进化规律
生物进化遵循如下规律 1、进步性进化: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已经灭绝的生物不可能重新出现,已演变 的生物不可能恢复祖型。 3、相关律: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器官发生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4、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适应: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 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特化: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结果,使得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 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无变化,这种现 象叫特化 7、分歧:因生态条件、地理条件的变化是生物钟变化,有一个种 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过程。 8、适应辐射:多方向的趋异。 9、适应趋同: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 似的环境而形态变得相似。
古生物简介

古生物简介
古生物是指远古地质时期、寿命已终结的生物,主要指某些已经绝灭的生物种类。
古
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的起源、演化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生命在地球上的历史相当漫长,几乎可以追溯到44亿年前。
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微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的形态和功能不断得到改变、丰富和提高。
从古生代开始,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到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崛起,生命的演化历程可以分为4
个主要阶段:灾变时期、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古生代,生物进化的速度非常缓慢,陆地上仅有少量的蕨类植物、蘑菇和藻类。
但是,海洋里出现了大量的海生动物,如海藻、海绵、腕足动物和三叶虫等,其中三叶虫是
古生代最为成功的生物之一,其化石含量之多,至今都成为古生物学家研究生命演化史的
珍贵资料。
在中生代,生物进化的速度开始加快,恐龙是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之一。
恐龙的巨大体型,发达的前肢和锋利的牙齿,使得它们成为当时陆地上最顶尖的物种。
随着陆地上大型
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兴起,生态系统开始多样化,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状
态。
新生代是现代生物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生物体型不断变化,哺乳动物尤其是啮齿动
物在新生代的演化中成为了最具有生态意义的生物。
同时,新生代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不断繁殖,形成了现代动物群体的雏形。
从古生物的化石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生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
信息。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在地球上的演化史,还可以对地球上生
命的未来产生预测和提供证据,对研究自然科学和生态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生物图谱

图(一)笠头螈笠头螈,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幼年时头呈圆形,随着生长,头骨向两 边快速长大,形成很宽阔的箭头状,最大的体长可达 1 米以上。
它虽是一种两栖动 物,但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池塘的水底。
图(二)始祖象始祖象生活在四千七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是最早的长鼻类动物。
体高近 2 米,以植 物为食。
图(三)嵌齿象生活在二百至三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到第四纪早期,体高约 3 米,体形 近似长颈乳齿象。
下颌伸长,上面有一对并列的象牙,上颌的象牙向下前方伸出。
以植物为食。
←图(四)永川龙生活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到侏罗纪早期,是大型食肉恐龙。
身 长 8 米,站立时高 4 米,牙齿锋利,爪大而尖,靠后脚行走。
化石发现在四川省永 川县。
图(五)恐爪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白垩纪,高约 2 米,是一种灵活的食肉恐龙。
肋骨不整 齐,第二趾变大,并生有一个巨大的弯刀形爪子,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尾巴像 一根从粗到细的棍棒。
←图(六)恐鳄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白垩纪,体长可达 12 至 15 米,是古鳄类中最大的一 种,能捕食和它同时代的恐龙。
图(七)霸王龙生活在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体长可达 17 米,站立时高达 6 米,体重有 8 吨以 上。
是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
嘴巴张开可咬住篮球那么大的物体,颌上有匕状的 牙齿。
←图(八)鹦鹉螺出现在三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头足类动物。
壳大,灰底橙纹,栖息海底,夜间群 游,直到今天在热带海洋里还能见到它,是地质时期鹦鹉螺类残存的后代,所以 有“活化石”之称。
图(九)原颚龟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的侏罗纪。
体形和现代龟相似,不同的是它有牙齿, 头不能缩进龟壳里。
图(十)黄昏鸟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白垩纪,体长约有 1.5 米,足上有蹼,能划水,是一 种潜水鸟类。
嘴内有牙齿,常在海滨捕食鱼类等水生动物。
。
介绍三种古生物

介绍三种古生物
1. 恐龙:恐龙是远古时期最为著名和知名的古生物,存在于距今约
2.3亿年至约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
它们是爬行动物,
通常呈现出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肌肉,能够在陆地上以四肢行走。
恐龙的特征包括有鳞甲或骨刺、大型的鳍状结构和锋利的牙齿,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还具备用于捕食的爪子和扩大声音的鼻孔。
恐龙分为食肉类恐龙和草食类恐龙两大类别,如霸王龙、剑龙和蜥脚类恐龙等。
2. 袋鼠:袋鼠是一种古老的有袋类哺乳动物,它们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周边岛屿。
袋鼠具有长而肌肉发达的后腿,用于跳跃的移动方式。
它们还拥有一个位于腹部的袋子,用于孵育和哺育幼崽。
袋鼠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包括草、叶子和树皮等。
袋鼠通常以群体形式生活,常见的种类包括红袋鼠、灰袋鼠和树袋熊等。
3. 剑齿虎:剑齿虎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食肉哺乳动物,存在于距今约9000年至约1000年前的地球上。
剑齿虎以其长而锋利的尖牙而闻名,这些牙齿可以达到30厘米长。
剑齿虎的体
型比现代狮子还要大,体重可达到数百公斤。
它们通常以狩猎方式捕食,猎物包括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如犀牛和巨象。
剑齿虎现已灭绝,目前只存在于化石中,科学家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来了解剑齿虎的外貌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代寒武纪:奇虾,三叶虫,云南鱼,海口鱼等奥陶纪:鹦鹉螺,彗星虫,三叶虫等志留纪:头甲鱼,布隆度蝎子等泥盆纪:海纳皮东,熨板鲨,含肺鱼等石炭纪:巨型蜻蜓,巨型蜘蛛,巨型马陆,游曳岩蜥等二叠纪早期:基龙,棘龙等二叠纪晚期:利齿兽,杯龙,二齿兽,迷龙中生代三叠纪早期:派克鳄,水龙兽,加斯马吐龙,瘦头兽等三叠纪后期:(恐龙时代开始,恐龙种类繁多,只例举几种)理理恩龙,虚形龙,板龙,始盗龙等侏罗纪:异特龙,跃龙,巨兽龙,剑龙,脘龙,迷惑龙,梁龙等白垩纪:禽龙,雷利诺龙,木他龙,副栉龙,暴龙,翼手龙等新生代第三纪:狐猴,龙王鲸,巨犀等第四纪:长毛犀,猛犸,板齿象,后弓兽,剑齿虎等史前生物是指许多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体,年代范围大约是从38亿年前到大约公元前3500年人类开始保留文字纪录以前,在这段演化期间,许多新型态的生命诞生,许多如恐龙般的生物则灭绝。
生物总体的进化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在进化过程中还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物大爆发和生物绝灭。
史前生物的型态包括了海洋中类似细菌的细胞生物,到藻类与原生生物,以及较为复杂的真核多细胞生物,如真菌、植物、软体动物、昆虫与脊椎动物等。
以地质时代的尺度而言,人类出现的时间则相当晚近,早期人类大约形成于4百万年前。
有少数的史前生物至今依然存在于地球上,例如腔棘鱼一类被称作活化石的生物。
另外如鲨鱼,也是经过数亿年而没有太大改变的生物。
不过大多数曾经出现的生物,有99%已经灭绝,只留下遗骸、脚印或其他化石。
史前共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
中文名史前生物外文名The prehistoric creatures代表性动物三叶虫、恐龙等生活年代从38亿年前到大约公元前3500年前目录1.1史前分类2.▪太古代3.▪元古代4.▪古生代5.▪中生代1.▪新生代2.2灭绝3.3重新发现4.4发展历史5.▪生命之初1.▪早期生物2.▪恐龙崛起3.▪最早动物4.5史前生物遗迹史前分类编辑史前共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
[1]太古代合并图册(14张)地球形成约在50到46亿年前。
当时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浆横流,环境之恶劣不在今日金星之下。
但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较金星远一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
"runaway icehouse"效应造成休伦系冰期。
21亿年前: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
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
大部份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线粒体会用像现今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
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
大部份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10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
11-7.5亿年前:第一个超级大洲罗迪尼亚形成及重新分裂。
9.5-7.8亿年前:斯图尔特冰期:这个时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复的从雪球地球变为温室地球。
9亿年前: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时。
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因潮汐力逐渐变慢。
7.5-5.8亿年前:根据雪球地球假说,前寒武纪成冰纪的冰河时期非常严重,连海洋亦完全结冰,只有在热带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态。
6亿年前: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
(但亦有研究显示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湖泊的环境中。
)刺胞动物及栉水母是最早有神经元的生物,神经元只是一个简单的网,没有脑部或中央神经系统。
6-5.4亿年前:第二个超级大陆潘诺西亚形成及分裂。
5.8-5.4亿年前:氧气的累积使臭氧层可以形成。
而臭氧层可阻挡太阳的有害辐射,使生命可以在陆地上发展。
5.65-5.25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所有现今动物的主要的门,其成因仍然存疑。
以三叶虫为主的节肢动物是最主要的门。
脊索动物的皮卡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
奇虾是达2米长的猎食者,它的后代可能是海蜘蛛。
人们通常把震旦纪叫藻类时代。
这一时期应该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准备阶段。
古生代地质年代的第三个代。
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
古生古生代鱼类代共有6个纪,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
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
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
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
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
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
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寒武纪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寒武”原是英国南威尔士的一座山脉名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处的地质而得名。
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5亿年前。
寒武纪的生物群中,以绿藻、红藻等海生藻类植物最为繁盛,无陆生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低等腕足类和单板类、腹足类等多种软体动物繁盛。
奥陶纪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二个纪。
“奥陶”原是英威尔士的一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
约开始于5亿年前。
结束于4.4亿年前。
当时气候温暖。
全世界几乎都被浅海海水淹没。
生物种类极多,已发现并能保存为化石的有海生藻类和多种海生动物。
其中有三叶虫、笔石、蜓类、叠层石、腕足类动物中的海豆芽,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类、腹足类、瓣鳃类等。
棘皮动物海林擒(现已绝灭,云南、贵州、陕西等地有化石)。
此外,还有海生节肢动物中的大型板足鲎和低等鱼类等。
志留纪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三个纪。
“志留”原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
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05亿年前。
志留纪浅海海水中仍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保存的化石主要有笔石、珊瑚、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类、海百合、三叶虫、鲎、海胆等。
脊椎动物鱼类繁盛。
志留纪晚期,由于地壳运动剧烈,海水退缩,陆地扩大,低等陆生植物开始繁生。
泥盆纪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四个纪。
泥盆(Devonshire)为英国得文郡名,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地的地层而得名。
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
泥盆纪的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原始菊石外,昆虫开始出现,其他各门动物也有发展。
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甲胄鱼、总鳍鱼)大量出现。
泥盆纪晚期,出现了原始两栖动物坚头类,原始陆生植物蔗类和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五个纪。
因研究英格兰地质时,发现一套富含煤炭的地层而得名。
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约开始于3.5亿年前,结束于2.85亿年前,石炭纪时不仅海生的一类体小、结构简单、具有钙质壳体的原生动物纺锤虫类繁盛,而且珊瑚、腕足类、昆虫类也很多。
两栖类发展,原始爬行类出现。
木本陆生植史前生物物石松、芦木、种子蕨、真蕨、棵子植物科达树繁荣。
二叠纪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六个纪。
“二叠”为德文Dyas的意译。
地质学家研究德国地层时,发现石炭纪地层之上有两组明显地层,但大部分不含化石,而在苏联乌拉尔山脉西坡的彼尔姆地区同期的沉积中则含化石较多,可作标准地层。
约开始于2.85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
本纪无脊椎动物以皱纹珊瑚、类、腕足类、菊石为主,脊椎动物以两栖类繁盛。
植物方面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继续繁盛。
中生代地质年代的第四个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
按先后次序可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
中生代的生物演化最为特殊,主要是爬行动物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
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
此外,箭石、腹足类和瓣鳃类等其他软体动物也颇发展,逐渐显示现代种类的初步面貌。
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后期已有被子植物出现,至白垩纪后期更为显著。
中生代后期的地壳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种类(特别是恐龙)趋于绝灭。
三叠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一个纪。
德国地质学家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地层,发现这一时期的沉积物,明显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本纪早、中、晚三个世的时代,故称为三叠纪。
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1.95亿年前。
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瓣鳃类为主,脊椎动物中的爬行动物开始发展。
在我国云南禄丰三叠纪末期的地层中,曾发现有兽齿类卞氏兽化石。
裸子植物松柏、苏铁和蕨类植物繁盛。
侏罗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二个纪。
“侏罗”一词来自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Jura Mt.)。
开始于1.95亿年前,结束于1.37亿年前。
本纪陆上的真蕨、苏铁和棵子植物针叶树繁盛,大型爬行动物恐龙繁盛,故称恐龙时代。
后期原始鸟类发生,海中无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鱼龙和蛇颈龙等也极为繁盛。
白垩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三个纪,也是中生代最后一纪。
白垩一词来自欧洲西海岸白垩沉积层。
开始于1.37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
恐龙历盛而衰;被子植物出现,硬骨鱼类和软体动物繁盛。
本纪末,恐龙等均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结束。
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大为增多,鸟类和高等哺乳类陆续出现。
恐龙自三叠纪出现到白垩纪灭绝,它们统治地球达整整一亿三千万年之久。
假鳄龙(也许还有别的)分化为两目,一是蜥臀类:分植食性的蜥脚亚目和肉食性的兽脚亚目;二是鸟臀类:又分为鸟脚亚目、甲龙亚目、剑龙亚目和角龙亚目四类。
新生代地质年代的第五个代,也是地质年代最近的一个代。
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
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
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后期出现了人类。
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植被带的分化日趋明显。
气候逐渐变凉,特别是后期,冷暖波动大,局部地区并出现冰川。
这个时期的地层在我国绝大部分都以陆相沉积为主,并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国著名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抚顺煤田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发生在这个时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第三纪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一个纪。
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200—300万年前。
哺乳类、鸟类和被子植物繁盛,类人猿出现。
海生无脊椎动物以有孔虫、六射珊瑚、腹足类、瓣鳃类为多。
淡水中的软体动物、鱼类、轮藻、硅藻等大为发展。
第四纪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二个纪。
也是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00—300万年前至现在。
第四纪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出现,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化石,即发现于这个纪的地层中。
这一时期的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并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引起一些动植物的灭绝或仅遗留下极少数个体,如大熊猫和水杉、水松等。
灭绝编辑伽马射线“屠灭”史前生物大约4.4亿年前,地球进化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生物大灭绝,大约三分之二的物种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