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8课上课用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件PPT)

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件PPT)

3.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1)劳工迁移

理 自
①时间:20 世纪 50—70 年代。
主 学 习
②概况:大多数移民在___制__造__业______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基 础
(2)精英迁移

果 学

①时间:大约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测 试

②原因: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____产__业_______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
2.代表国家与地区

梳 理
(1)美国:典型的移民国家。



习 固
①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国。白人驱
重 效





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非洲、亚洲、拉丁美
业 测



强 研
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___欧__洲__文__化____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习 固
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重 效





(1)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如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因国界
业 测

变动而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速 达


研 习
(2)国际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


点 难 点
地返回故里。



第19页

1.背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课件(共3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课件(共38张PPT)
1、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 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
2、经济上: 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
3、民族关系 各民族间的融合及频繁的中外往来
及对外关系:
4、民族特性: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思考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从历史程度来看: 长期走在世界前列(16世纪前)
2.从科学思想来看: (1) 经验性(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 )
发明家
历史地位
石申 石申
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 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 国家
世界上现存最古 老的星表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的天文观测工具。
改革浑仪,使其结构 郭守敬 简化,精度提高。
四:古代历法与农书
(一)历法:
朝代
成就
人物
历史地位
夏朝 《夏小正》 我国最早的历法
历 商朝 法
“殷历” (天干地支纪法)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 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 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
“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 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英国学者李约瑟
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如何?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标:概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认识中 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火龙出水”是我国古代明 朝时期水陆两用的火箭。
元至顺三年铜炮
司南 (战国)





宋·指南针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 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 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 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 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 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公开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公开课课件

战国:
司南
◇战国的司南
北宋:
利用磁石指南 的特性,制成 指南针
◇宋代的指南针
“舟师(舵手)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阴晦观指南针。”
——
北宋 朱彧 著《萍洲可谈》
指南鱼
缕悬法指南针
指南龟
北宋四种指南针之一。其结 构是:以独根蚕丝用蜡连接磁 针中部,悬挂于木架上;架下 放置方位盘,静止时,因地磁 作用,其两端分指南北。
——马克思
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加速了西欧各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形 态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飞跃。 2、使西欧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从 而奠定了它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火车头。
成书时间: 东汉 特点:
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 算术命题。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单元综述』本单元的基本内容为中国古代科学
技术和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及其深广的世界影响。
主要内容: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 灿烂辉煌的文学;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 “中国在公元3世纪带13世 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 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 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 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元末明初: 已出现现代样式算盘 明清时期: 1、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2、已传播到朝、日、东等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上一 二上二 三上三 四上四 五上五 六上六 七上七 八上八 九上九
751年,唐朝与大食战争,一批唐朝造 纸工匠被俘,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又传入 欧洲和北非。

第八课高中历史3.ppt

第八课高中历史3.ppt

教学理念
8
教学方法
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
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第 课 古 代 中 国 的 发 明 和 发 现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教学理念
8
教学难点:认识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 神
教学方法
说教法
说学法
教学手段
第 课 古 代 中 国 的 发 明 和 发 现
教学理念
8
启发式教学法
自主探究法和两个基本要点的学习法相结合
四大发明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1)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文艺复兴、宗 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2)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的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3)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推动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
教学理念
8
教学方法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了解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情景创设:
小王在暑假夏令营里有许多外国朋友,他们对中国古代 文化大多都有浓厚兴趣.然而有一位朋友汤姆却说:“中国 很落后,他们古代人只会喝酒吟诗, 在科技上能有什么贡 献!”结果遭到了其他同学的一致反对.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 三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 2 3 4 5
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教学心得
贵州省启点教育文化发展有限
第 课 古 代 中 国 的 发 明 和 发 现

高中历史必修3(8)

高中历史必修3(8)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 来越突出
资料:广东省南海市一家生产点缀在冰激淋上的小工艺伞 的小厂,原来通过中间商出口产品,不仅价格高,而且渠道不 畅,一个月只有十来天开工。推广网络应用时,电信部门鼓励 他们免费上网,这个厂的老板开始将信将疑地把产品搬上互联 网。想不到国外的定单源源不断地飞来,价格是通过中间商时 的3倍。
一、工业的概述
2、工业的投入-产出
科技
土地 交通运输
劳动力
废气
地域上的灵活性 季节上的连续性
资金 能源 水源
工厂
产 品
原料 零部件
部分再循环 废水 废渣
石油的部分制成品
汽车的部分原料
石油的部分制成品
汽车的部分原料
一种原料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
石油的部分制成品
汽车的部分原料
一种原料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
·资源密集型:采矿、制糖 ·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 ·资本密集型:钢铁、冶金、化工、汽车 ·知识技术密集型:
一、工业的概述 3、工业的分类 (3)按投入集约度
·资源密集型:采矿、制糖 ·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 ·资本密集型:钢铁、冶金、化工、汽车 ·知识技术密集型:电子、航天
对比:鞍钢和宝钢的区位条件有何不同?
一种产品需要多种原料
一、工业的概述 3、工业的分类
一、工业的概述 3、工业的分类
(1)按生产过程 ·采掘工业: ·加工工业(制造业):
一、工业的概述 3、工业的分类
(1)按生产过程 ·采掘工业:采矿、伐木 ·加工工业(制造业):
一、工业的概述 3、工业的分类
(1)按生产过程 ·采掘工业:采矿、伐木 ·加工工业(制造业):纺织、食品、机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件 (共4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件 (共42张ppt)

(二)四大农书 阅读课本P39页,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作者
西汉 南北 朝 元的农业科学著作
我国现存的最早最 完整的一部农书
氾胜之 《氾胜之书》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明朝
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 王祯 《农书》 面的知识 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的顶峰
五、医学
41 甲辰 51 甲寅
42 乙巳 52 乙卯
43 丙午 53 丙辰
44 丁未 54 丁巳
45 戊申 55 戊午
46 己酉 56 己未
47 庚戌 57 庚申
48 辛亥 58 辛酉
49 壬子 59 壬戌
50 癸丑 60 癸亥
从节气歌中可以看出历法是为什么服务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 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识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在数学、天 文历法、农学和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2.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等重要科技成就 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3.认识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欧的不同命运 及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造纸、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 1.“四大发明”指哪些?分别什么时候出现的? 2.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有哪些?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显著特点? 4.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前期世界领先,后期逐步 走向停滞落后?
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件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件

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2.(2011年上海考题)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 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设康氏的谨慎能 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 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情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情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情
背景: 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

康有为 目的:阐明 维新变法 的必要性


特点:资产阶级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
思 想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义》,阐明变法内容和途径

发 代表

严复
译著:译述了赫胥黎《进化与伦理 》, 取名《 天演论 》,首次将 进化论 说 引进中国,为变法提了 理论根据 。
奠定了思想基础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 积极探求西方军事科 学技术,引进西方先 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 造。他主张建立一支 “器良、技熟、胆壮、 心齐”的新式水师。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 第一人
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 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 从材料看“师夷长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9世纪40、50年代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背景
人物 主张
努力 方向
外国入侵 技术落后
林、魏 师夷长技 以制夷
了解西方历史 地理政情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8课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8课课件

C.《太初历》
D.《大衍历》
7.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有外国学者称赞中国 古代的一些科技成果“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 世界的面貌”。其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B.造纸术的改良和推广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D.火药的发明并开始应用于军事
8.观察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 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人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张仲景
李时珍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时间 战国问世 西汉编定 作者 成就 《黄帝内经》 世界地位
中医学奠基之作
东汉末
奠定中医临床医学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基础,提出辩证施治方 法,被医家誉为“万世 宝典”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对16世纪以前中 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东方药物巨 典”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历法
◇夏朝:制定了历法《夏小正》 ◇商朝:有历法,称之为“殷历”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 早三百年
◇四大农书
西汉 汜胜之 北魏 贾思勰 《汜胜之书》 《齐民要术》
元朝
王祯
《农书》
《农政全书》
明朝 徐光启
• 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作者是 北朝的贾思勰。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 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许多 宝贵的思想。
中国古代炼丹家最早发明了火药,到唐 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洲后,经欧洲人的进一步 改进,使得冷兵器时代首先在欧洲结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⒊一些国家墨守成规的代价 ——创新、发展才是出路,要与时俱进。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 战给人类的警示。
1970年12月,西德总理勃兰特在 2004年日本首相再次参 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 拜靖国神社
根据材料回答:该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试分析造成这 个问题的历史根源?
反映的问题:
德日对侵略战争的反省程度不同。
日本对战争没有进行深刻反省,军国主义思想在 日本还魂。
野 田 岩 ( 左 ) 和 向 井 敏 明 ( 右 ) 年
1937
三 位 军 官 在 指 导 一 个 士 兵 如 何 杀 人
杀死了那么多人,得意洋洋地拍照留念
南京街头到处都是尸体
沟壑里、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南 京 市 民 的 头 颅
731部队的医生正在进行用活体解剖
2003年 8月4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发生侵华日军遗弃化 学毒剂泄漏事件,受 害者河南籍民工李贵 珍(上)和王成(下)躺在 病床上,生命垂危。
历史根源:
①二战后,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庇护日本使 一些日本战犯免于起诉 ②对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够彻底 ③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铲除不够彻底.
三、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二战的启迪和经验教训
⒈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 ——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⒉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对侵略行为不能姑息纵容,应及时制止 ——肩负起大国责任和义务
③战犯都受到了一定 的制裁
不同点
①对德四国分区占领,对 日美独占
②纽伦堡审判,四国通 力合作,东京审判由美 主导
③纽伦堡审判比较彻 底,东京审判美国庇护, 不彻底
④影响不同(反省程度)
2005年,日本政府文部 科学省批准右翼团体“新历 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中 学历史教科书
书中日本将“侵略中国” 改为“进出大陆”。把南京 大屠杀说成是“尚无定论”, 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说成是 “被迫应战”,把太平洋战 争美化成“从欧美列强的统 治下解放亚洲,在日本领导 下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一战 四年零三个月
36国 10.5亿 400万平方千米 7000万人
1:1
二战 六年多 61国 17亿 2200万平方千米 1.1亿人
3辛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 营位于波兰南部奥 斯威辛市附近,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纳粹德国修建的 1000多座集中 营中最大的一座。 1940-1945年,有 110万人在这里被 杀害,它又被称为 “死亡工厂”。
浙江许多地区的烂脚病为日军细菌战所造成的受害
中国人的“哭墙” 犹太人的“哭墙”
▲如何处理罪孽深重的法西斯分子?
苏联:“所有穿过纳粹制服的德国人都应该枪毙, 至少应该让他们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英国:“把第三帝国的主要战犯不经审判就处死!”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罗伯特·杰克逊坚持必须举行 一次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他尖锐地指出:“如 果你们认为在战胜者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处死 一个人的話,那么,法庭和审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人们将对法律丧失信仰和尊重,因为法庭建立的目的 原本就是要让人服罪。”他坚信: 用法律让罪人服罪、 以公正培育正义、以理性巩固和平或许更为有效。
4、“反人道罪”并没有充分落实到具体的审判当中 (日军731部队、使用细菌武器;实行“慰安妇”制度,暴 力摧残广大女性等等行径却被排除在问罪范围之外 )
5、审判只追究发动战争的个体责任
——惩处日本战犯和消灭军国主义势力不彻底的
比较盟国对德日法西斯处理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进行了军事占领
②都进行了正义审判
2.东京审判
时间:1946.5-1948.11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 ▲东京审判的缺陷和遗憾
——惩处日本战犯和消灭军国主义势力不彻底
▲东京审判的缺陷和遗憾:
1、作为日本军事最高统帅的裕仁天皇(昭和)免于起诉
2、美国从本国立场出发,主要追究的是对美太平洋战争 的日本战犯
3、在审判后期,美国出于自己远东政策的需要,放松了 对部分重大战犯战争责任的追究,
中国人的“哭墙” 犹太人的“哭墙” 广岛和平广场
一、空前的浩劫 ——战争,人类没有胜者
1、规模空前、损失惨重
(1)范围广:四大洲、四大洋、61国和地区、2200万平方千米 (2)参战人数多:双方军事力量1.1亿,伤亡9000万(人数最多) (3)军费开支大:直接开支1.1亿美元,参战国物质总损失价值4 万亿美元 (4)许多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被严重破坏
被运到奥营的人们
成堆用过的毒气罐
奥斯威辛集中营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 室”。在二战中,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波兰人、苏军战 俘和各国进步分子运到这里,关进毒气室毒死。在1944 年,它曾经创造了一天毒死6000人的“最高记录”。
即 将 拉 去 焚 化 的 尸 体
集中营堆放的头发和用头发编织成的地毯。
2、法西斯暴行
▲(1) 德国:
希特勒实施种族主义理论,疯狂迫害犹太人,600万犹太人被残杀 (奥斯威辛集中营)
▲(2) 日本:
①在中国的罪行:南京大屠杀、使用生化武器(731细菌部队) ②在东南亚的罪行
两次世界大战规模比较
战争持续时间 参战国家 参战人口
作战区域面积 动员武装力量 军费开支与薪
饷开支比例
二、正义的审判
纽伦堡审判
东京审判
(1945.11----1946.10)
(1946.5-1948.11)
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
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
样认真地警戒未来。
——罗伯特·杰克逊
1.纽伦堡审判
时间:1945.11-1946.10 内容: ⑴判处战争罪犯
⑵判决纳粹党、盖世太保Gestapo(秘密警 察) 和党卫军(特务组织)等为犯罪组织 意义: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集中营死难者遗留下来的眼镜和鞋子
奥 斯 威 辛 集 中 营 解 放 时 的 幸 存 者
南 京 大 屠 杀
“以外国人视角讲述1937”的影片<<南京>>2007年7月7日公映
黑 龙 江 鹤 岗 煤 矿 “ 万 人 坑 ”
哭泣的孩子 (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
日军将中国人捆绑起来,准备屠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