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 死亡时间推断
死亡时间推断

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死亡时间推断:死亡时间在法医学上是指死后经历时间the time since death,TSD或称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即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
注重尸表检查、判定,具有实际价值。
死亡时间推断即推测死亡至尸体解剖时经历或间隔时间。
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历了数个世纪。
早在三百多年前,意大利医生已经明确指出: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鉴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法医学往往根据死后尸体变化发生的规律推断死亡时间。
依据尸体变化发生的先后及法医学实践的需求,将死亡时间推断按死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晚期(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及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三个阶段分别加以叙述。
死后早期经历时间的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实际工作中多以尸体温度的下降规律为基础,结合尸斑、尸僵和其他死后变化综合推断。
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表热量以辐射和传导的方式散失;体内的热能则先向体表传导,然后从体表散失,最后尸温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
尸温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简便易行,因此被广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人体死亡后所出现的各种死后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
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尸体血液、脑脊液和玻璃体液的化学离子,发现钾、钠、氯等化学离子浓度有一定的死后变化规律性,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血液、脑脊液、玻璃体液。
根据酶的测定推断死亡时间在生物体内存在多种酶,在活体组织,细胞对各类酶的作用均有其完善的屏障保护。
死后,细胞屏障保护消失,胞浆内的各种酶释放。
死后某些组织中酶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可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1.肝酶活性的改变2.心肌与骨骼肌酶活性改变3.脾酶活性的改变根据胃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和食糜及食物残渣通过小肠的时间有一定的生理规律,根据这种规律性变化,可以推断死亡距最后一次进餐的时间,从而大致可判定死亡时间。
法医学如何推断死亡时间的推断

院系:商学院班级:09级经济一班学号:2009812004 姓名:刘海利法医学如何推断死亡时间一、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1断头反应:从断头后头一分钟开始直到十余分钟可见到眼球运动、口唇及下颌运动,躯干部痉挛,心脏跳动,血液从颈动脉断端流出。
2心肌收缩:在死后数小时心脏的某一局部尤其心房肌纤维仍残存有收缩功能,打开心包,心肌接触到冷空气或金属器械,便可见心房出现波纹状或蠕动样收缩,可持续数秒钟。
尸检时用手紧握心脏可有收缩感。
此外,在死后不久的人尤其在新生儿尸检时,偶见心室、心房的自动收缩。
当用脱纤维蛋白或林格液灌注冠状动脉时,还可见到节律性收缩。
说明在个体死亡后心肌的兴奋性仍可保持一定时间。
3肌肉的超生反应:个体死亡后机械刺激骨骼肌可使肌细胞收缩而形成肌隆起,死后2小时内几乎所有肌肉均可出现反应,有时死后6小时还可呈阳性反应。
4血管平滑肌收缩:死后2~3日血管平滑肌仍可对缩血管药物起收缩反应。
5瞳孔缩小和散大:死后瞳孔散大,但随后可略为缩小,这是由于虹膜尸僵或死后眼压降低所致,并非超生反应。
死后4小时内,瞳孔对注入结膜囊内的药物(伊色林或阿托品)有缩瞳或散瞳反应,这些属于超生反应。
6肠蠕动:死后数小时仍可见肠蠕动,如果邻近肠段松弛扩张,蠕动的肠段可进入松弛扩张的肠段中,发生死后肠套叠现象,与生前肠套叠不同的是后者在套叠部有充血、水肿、出血等反应。
7排泄:死后由于膀胱、直肠、精囊的平滑肌收缩或括约肌弛缓而引起大小便、精液的排泄。
但在死后时间较长的尸体,上述现象可由尸僵及腹腔内腐败气体压迫所致,系属尸体现象而非超生反应。
8皮肤反应:死后30小时汗腺对肾上腺素及阿托品等药物仍可起发汗反应。
一例7岁女孩死亡后在大腿部的皮肤,注射1毫克盐酸组织胺,见皮肤的立毛肌收缩(呈鸡皮样外观)。
9纤毛运动: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在死后10小时(有时30小时)仍有纤毛运动。
10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鼻腔内的白细胞于死后68小时仍有吞噬功能。
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

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是法医尸体检验和命案现场勘查的任务之一,对于判明犯罪作案时间、确定侦查范围、甄别重点嫌疑人有重要左右。
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可以从多方面来判断,主要判断依据和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从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人体死亡后,身体停止散热,结合环境的温度、尸体衣装情况、尸体内热量和死亡原因等,根据尸体发生的变化可分为新鲜尸体,腐败尸体,白骨化和保存形尸体。
1.判断新鲜尸体的依据主要是早期尸体现象、超生反应和一些死后化学变化的指标,一般不难判断死亡时间,春秋季节成年人尸体,室内每小时大约下降0.83度,水中尸体每小时下降3---4度。
但水中尸体除了尸温下降比地上尸体快,其余尸体现象均比地面尸体慢。
地面尸体死后经过1~2小时,面部及四肢发凉,尸僵、尸斑开始出现。
3~4小时左右,尸斑成片状分布,尸僵大部分出现,5~6小时,尸斑融合成大片,尸僵全部出现,角膜轻度混浊,嘴唇开始皱缩,时候12小时左右,尸僵高度出现,尸斑经手压会出现部分褪色,角膜中度混浊。
经过24小时左右,皮革样斑形成,尸斑已不能压退,角膜高度混浊和口腔黏膜发生自溶。
在夏天尸体变化加快,冬天反之。
2.尸体从死后第2---3昼夜开始产生大量气体(硫化氢、甲烷、氨等),散发出难闻的腐败臭味。
腐败一般开始于大肠,主要是肠内细菌引起,在右下腹的皮肤上出现绿色斑块,然后扩延至全身,在12---14天腐败气体进入皮下组织,颜面肿胀呈黑色,眼球突出,口唇变厚、舌尖挺出,腹部膨隆,呈所谓巨人观。
由于腹腔内的腐败气体的压力作用,使口鼻腔流出血性泡沫液体,排出大小便,阴囊与阴茎膨大成球状,子宫内胎儿娩出,即死后分娩。
在腐败过程中,尸体所有软组织分解消失露出白骨。
推断这类尸体的死亡时间难度较大,死后经过的时间越长,误差也就越大。
南方地面尸体一般在8~10小时腹部开始隆起,约24小时开始出现腐败绿斑,2~3天开始出现腐败血管网,3~5天出现腐败血气泡,3~7天出现腐败巨人观,夏季腐败速度加快,冬天反之。
法医实务关于尸体案发时间的推算方法

死亡时间的推算方法一、早期尸体变化1、尸斑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的低下部位移动,坠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并使其扩张,透过皮肤显出紫色斑,称为尸斑。
尸班最早在人死后30分钟出现,一般在死亡1---2小时开始出现。
尸斑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尸斑形成的最初阶段,称为坠积期。
此期在死后5---6小时内达到明显可见。
可持续6---12小时。
坠积期尸斑被按压尸斑退色或消失,出去按压则尸斑又重现。
在此前阶段如果变动尸体位置。
尸斑也随之改变,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
尸斑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扩散期。
从死亡后发展到扩散期约需8小时,延续至26---32小时。
此期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浸透到周围组织,此时按压尸斑已经不能完全消失,只是稍许退色,停止按压后尸斑恢复原色也慢。
变动尸体位置,部分尸斑可能移位,部分尸斑则保留在原来形成的部位。
尸斑发展的第三阶段为浸润到组织中的时间较久,此期用手指压迫尸斑不再改变颜色,也不再消失,变动尸体位置则尸斑不再转移。
某些中毒尸斑颜色特异,一氧化碳中毒时呈鲜红色,氧化物中毒呈樱桃红色,亚硝酸盐、氯酸钾中毒呈灰褐色,冻死时呈红色。
2、尸冷人死后产热停止,尸体热向周围环境放散,直到与环境温度相同。
尸冷的进展取决于环境的温度、尸体衣装情况、尸体内热量和死亡原因等。
在春秋季节成年人尸体,室内每小时大约下降0.83度。
水中尸体每小时下降3---4度;在高温季节室外尸体,死后几小时内尸温还能上升。
据国内的尸温研究报告,死后4---5小时内,体内产生热尚未完全停止,尸温平均每小时下降0.58度;死后5---16小时,产热完全停止,尸温平均每小时下降0.97度;死后16---24小时,因是尸文与环境的的温差缩小,尸温下降变慢,平均每小时下降0.54度。
该项研究建立了死亡时间计算公式,经过实际应用和完善得出一下简便公式:死后经过时间(小时)=37度-尸体直肠温度/0.83*系数(所乘系数:春秋季为1,夏季为1.4,冬季为0.7。
死亡时间的推断

死亡时间的推断早期尸体死亡时间推断一、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表热量以辐射和传导的方式散失,最后尸温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
尸温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简便易行,因此被广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一)尸体温度的测量尸体表面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
尸体内部温度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其变化规律与死后经过时间相关性较好。
因此,尸体内部温度常被用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目前许多法医学者都以检测脑室、肝及直肠温度的方法来推测死亡时间。
直肠温度能较好的反映尸体内部温度,测量直肠温度操作又相对简便,因此,直肠温度常作为尸体内部的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直肠温度测量方法:将温度计插入尸体肛门15cm,插入时温度计应尽量远离骨盆后壁,以避免骨盆壁温度较低而造成误差。
●肝脏温度的测量方法:从尸体右肋下缘切一小口,插入温度计达肝表面。
(二)死亡时的尸体温度直肠温度在活体间有一定差异,不同人直肠温度可波动在34.2~37.6℃之间,平均36.9℃。
直肠温度受盆壁静脉血流的影响较大。
此外还有昼夜体温差、环境温度、体质健康状况、某些药物、年龄、性别、情绪状态及死亡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在测量直肠温度推断死亡时间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尸体冷却规律人体死亡后,组织细胞并未立即死亡,细胞代谢仍可持续一段时间,表现为死后直肠温度并未立即下降,而呈一个短暂的平台期(plateau)。
当环境温度低于尸温时,尸体温度逐渐下降直至达到环境温度。
尸体直肠温度下降规律遵循一定的曲线,表现为在短暂的平台期后,散热过程最初较缓慢,逐渐加快并达到最大速率,最后再次变慢,直至达到环境温度,其整个过程呈反S形曲线。
(四)根据尸冷推断死亡时间的原则及方法根据尸温下降速度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较多,国内外学者曾根据各自的研究推导出不同的计算公式,由于所处的环境状况及考虑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因此计算方法也存在差异。
法医-死亡时间推断

12
在具体推测时,注意尸温接近环境温度时下降速率改变的 特殊情况,还应除外一些特殊情况如日射、热射病死亡、冻 死、死后冷藏、异常气温条件、死后移尸等情况的影响。 不足: 1.我国南北温差大,黄河流域夏季一般为2个月,广州夏 季长达6个月,哈尔滨夏季只有几星期,即使以春秋两季相 比,也不相同。春季在长江以南多雨、湿度大,秋季则干燥 。尸温下降从气温角度来讲,春秋相似,但湿度不同。
28
尸体分解症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29
法医昆虫学
30
根据尸体昆虫数据分析推断死亡时间
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常常有规律地出现在尸体上,呈现 一定的演替规律。根据尸体昆虫数据分析推断死亡时间 ,目前在国外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即法医昆虫 学(forensic entomology),国内学者也做了一系 列研究。运用法医昆虫学研究的成果和技术方法推断死 亡时间,大大提高了死亡时间推断的准确性,甚至对早 期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7
死亡时的尸体温度
直肠温度在活体间有一定差异,不同人直肠温度可波动 在34.2~37.6℃之间,平均36.9℃。如上所述,直肠 温度受盆壁静脉血流的影响较大。此外还有昼夜体温差 、环境温度、体质健康状况、某些药物、年龄、性别、 情绪状态及死亡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在测量直肠温度推 断死亡时间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13
2.再者,该方法只是考虑了一般规律,未考虑死 因等因素对尸温的影响,也未考虑室内、室外、 衣着、被盖等对尸温的影响。比如在北方冬季的 室内多有暖气,或由于尸体裹有较厚的被褥,尸 温可经久不下降。由于各地环境条件差异很大, 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在 全国各处都适用。必须在各地摸索适合本地使用 的办法并探讨其规律。
秦明告诉你法医如何推断死亡时间

影视剧中,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一幕——一名拎着勘查箱、藏着蛤蟆镜的法医英姿飒爽地走到尸体旁边,碰了碰尸体,说:“死者在昨天晚上8点半到9点半之间死亡。
”这个动作,就是法医对死亡时间的推断工作。
死亡时间的推断,对于法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确定死亡时间就可以基本确定作案时间,从而划定侦查方向和范围,甄别犯罪分子,也有利于进行现场重建从而刻画犯罪嫌疑人特征。
最重要的,它会是证据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影视剧的剧情需要,夸大了法医对于死亡时间判断的能力。
其实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界最大的难题。
因为不论什么手段推断死亡时间,都会受到环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可以大到让推断毫无意义。
同时,对死亡时间的推断,也受到尸体状态的影响,比如死亡在24小时内的尸体,比死亡48小时的尸体,推断的时间要准确得多。
窒息死亡的尸体,比失血死亡的尸体,推断的时间要准确。
鉴于影响死亡时间推断的多因素性,法医对一具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应该综合多种方法进行。
从统计学意义上说,多种方法综合得出的平均数值,有更大的概率接近准确值。
那么,对于死亡时间的推断,究竟有多少种方法呢?其实法医前辈们已经研究出了很多种死亡时间推断方法,运用于不同环境、不同案情、不同尸体状态的情况下。
现在也仍有很多法医同仁,在大量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新的死亡时间推断的方法。
常规综合判断法医在到达现场后,会对现场进行一个初步的勘查,首先对尸体进行静态勘盛,然后对尸体进行动态勘查。
所谓的动态勘查,就是初步检验尸斑、尸僵、角膜混浊,甚罕超生反应等尸体现象。
而对尸体进行常规的检验,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大概预估一个死亡时间。
判断死亡时间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常规检验中,是不可能估算出精确到小时的死亡时间的,而大多是一个时间范畴。
而且即便是推断时间范畴,也必须综合多种尸体现象进行综合判断。
比如,法医到达现场后,发现尸体的尸僵不是很坚硬,那么,尸僵到底是正在形成呢?还是已经开始逐渐缓解了?但从尸僵来判断,肯定无法进行。
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

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
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和标准包括:
1.传统方法:根据尸体现象如尸僵、尸斑、尸温等来判断死亡时
间。
这些指标在死后1-3小时出现,但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
2.新的方法:眼球化学法,根据尸体内红细胞中胆红素的颜色变
化推断死亡时间。
这种方法不受外界温度影响,但需要采集眼球,且对尸体保存要求较高。
3.自然死亡时间的确定:根据被继承人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
的时间,以及医院、户籍管理登记手册中记载的死亡时间来判断。
4.公民宣告死亡时间的确定:公民被申请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宣
告死亡判决本身宣告之日为其死亡日期。
5.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以长辈先死,
同辈同死者为原则,推定死亡时间。
请注意,法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死亡时间的推断需要依靠专业人士的技能和经验,普通人阅读相关资料学习后也无法准确推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死亡时的尸体温度
直肠温度在活体间有一定差异,不同人直肠温度可波动 在34.2~37.6℃之间,平均36.9℃。如上所述,直肠 温度受盆壁静脉血流的影响较大。此外还有昼夜体温差 、环境温度、体质健康状况、某些药物、年龄、性别、 情绪状态及死亡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在测量直肠温度推 断死亡时间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5
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
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表热量以辐射和传导的 方式散失;体内的热能则先向体表传导,然后从 体表散失,最后尸温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尸温 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简 便易行,因此被广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6
Hale Waihona Puke 尸体温度的测量尸体表面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尸体内部温度因受到皮 肤、皮下脂肪及肌肉的保护,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发生变 化的速度相对较慢,其变化规律与死后经过时间相关性较好 ,因此,尸体内部温度常被用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12
在具体推测时,注意尸温接近环境温度时下降速率改变的 特殊情况,还应除外一些特殊情况如日射、热射病死亡、冻 死、死后冷藏、异常气温条件、死后移尸等情况的影响。
不足: 1.我国南北温差大,黄河流域夏季一般为2个月,广州夏 季长达6个月,哈尔滨夏季只有几星期,即使以春秋两季相 比,也不相同。春季在长江以南多雨、湿度大,秋季则干燥 。尸温下降从气温角度来讲,春秋相似,但湿度不同。
死亡时间推断
1
死亡时间推断 死亡时间(time of death)在法医学上是指死后经历 时间the time since death,TSD或称死后间隔时间 postmortem interval,PMI,即发现、检查尸体时 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注重尸表检查、判定,具有实 际价值。 死亡时间推断(estimation of time since death) 即推测死亡至尸体解剖时经历或间隔时间。 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历了数个世纪。早在三百多 年前,意大利医生已经明确指出: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 鉴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9
根据尸冷推断死亡时间的原则及方法
根据尸温下降速度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较多,国内外学者 曾根据各自的研究推导出不同的计算公式,由于所处的环 境状况及考虑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因此计算方法也存在 差异。事实上,如前所述由于影响尸温的因素很多,采用 单一的计算公式推断死亡时间所得的结果误差必定很大。 下面着重介绍国内常用的根据尸冷推断死亡时间的原则及 方法,供参考。 尸温下降,以春秋季节为准:
3
死后早期经历的时间的推断 晚期尸体死亡时间推断
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
4
死后早期经历时间的推断
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实际工作中多以尸体温度的下降规律 为基础,结合尸斑、尸僵和其他死后变化综合推断。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些新的推测方法相继提出,如根据 超生反应、离子检测、酶检测、DNA降解程度检测等,到 目前为止,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尚有距离。 近年来,一种以尸温测量为基础,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多参 数综合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在一些国家已得到实际应用。
颜面、手足等裸露部分有冷却感,为死后1~2小时或以 上,着衣部分皮肤有冷却感,在死后4~5小时; 死后最初10小时,尸体直肠温度每小时平均下降1℃; 10小时后,每小时平均下降0.5~1℃; 肥胖尸体在死亡后最初10小时,尸温每小时平均下降 0.75℃,消瘦尸体每小时平均下降1℃。 夏季尸体温度下降率较春秋时节慢1.4倍,冬季快0.7倍 。
10
从直肠温度下降推测死后经历时间
11
由于该方法大致考虑了四季气温变化的差异及尸体温度在不 同阶段下降率的快慢,同时也兼顾了尸体肥胖和消瘦对尸温 下降速度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用于大致推断死亡 时间。 例如,春秋时节的一具消瘦尸体,直肠测量法测得尸温为 24℃,说明尸温下降了13℃,按上述方法推断,最初10小 时尸温每小时下降1℃,10小时后下降0.5℃,故此具尸体 死亡后已经历16小时(13=1×10+0.5×X ∴X=6)。若 此具尸体是在冬天被发现,死后经过时间应为11.2小时( 16×0.7=11.2小时)。若是在夏天,则死后经过时间应为 22小时(16×1.4=22.4小时)。 实际工作中,对需要推断死亡时间的尸体,可采用一种较为 简易的方法,即死后早期现场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尸体直肠 温度,连续数次测量的结果,能客观反映尸温下降的个体规 律。
8
尸体冷却规律
人体死亡后,组织细胞并 未立即死亡,细胞代谢仍可持 续一段时间,表现为死后直肠 温度并未立即下降,而呈一个 短暂的平台期(plateau)。 当环境温度低于尸温时,尸体 温度逐渐下降直至达到环境温 度。研究表明尸体直肠温度下 降规律遵循一定的曲线,表现 为在短暂的平台期后,散热过 程最初较缓慢,逐渐加快并达 到最大速率,最后再次变慢, 直至达到环境温度。
2
研究意义
1. 推断死亡时间对确定作案时间,认定和排除嫌疑人有无作 案时间,划定侦查范围乃至案件的最终侦破均具有重要作 用。特别是涉及到多个嫌疑人时,死亡时间的准确推断尤 显重要。
2. 死亡时间推断在某些财产继承、保险理赔案件中也有一定 的作用。 法医学往往根据死后尸体变化发生的规律推断死亡时间。 依据尸体变化发生的先后及法医学实践的需求,将死亡时 间推断按死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晚期(腐败)尸体死亡 时间推断及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三个阶段分别加以叙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