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上第一章 1950-70年代的文学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史》(上)50年代-70年代文学

《当代文学史》(上)50年代-70年代文学
他们认为俞平伯 在《红楼梦》研 究中的错误主要 有:
21
1、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价《红 楼梦》,断定《红楼梦》是作者的“自 传”,说《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 作。俞平伯认为《红楼梦》主要风格是 “怨而不怒”,对人物无所谓肯定和否定。 这个观点主要表现在对黛玉和宝钗的分析 上,提出“钗黛合一”论 。
33
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 一部描写解放后农村 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 秀长篇。它的发表, 显示了赵树理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 实生活的创作态度。
34
《三里湾》成功地塑造 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 形象。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三里湾》在揭示农业 合作化初期农村的生活 矛盾时,没有有意去设 置一条地主、富农破坏 的情节线索,人为地去 制造一种敌我矛盾的气 氛;即使写合作化中两 种思想对立的人“摆开 阵势”,也不故意地将 矛盾推向两个极端。
18
二、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对《红楼梦》研究 中主观唯心论的批 判,是新中国成立 后第二次大规模的 文艺运动和文艺思 想斗争。
19
俞平伯
俞平伯一生研究古典 小说《红楼梦》,学 术上有许多开创性的 贡献,是继胡适之后 的“新红学派”的代 表人物。
俞平伯 20
首先发起这一论 争的是两个青年 人——李希凡、 蓝翎。
批判者以社论的精神为基调着重从三个方面 对《武训传》进行了批判:一是认为《武训 传》宣扬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批判者承认武训传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 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 压迫,反映了旧社会广大贫苦农民饥寒交迫、 牛马不如的生活。但他们又认为……。二是 认为作品美化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 三是认为作品贬低农民革命的作用,歪曲历 史发展的面貌。这些批判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而也是错误的。

第一章 50-70年代文学概述

第一章 50-70年代文学概述

2、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频繁的政治运动 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
文坛三公案” “文坛三公案” ● ● ●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年对电影 1954年对 红楼梦》 年对《 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参见课本第32 35页 32(参见课本第32-35页)
《武训传》出品年代:1950 武训传》出品年代: 出品单位:昆仑影业公司 出品单位: 编剧: 编剧:孙瑜 导演:孙瑜 导演: 演员:赵丹、 演员:赵丹、黄宗英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
1、采用政治运动和群众斗争的方式开展文艺思想斗争 是不正确的。 是不正确的。 混淆了学术观点、文艺思想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2、混淆了学术观点、文艺思想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上的极端化错误。 3、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上的极端化错误。
——[美]R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 麦克法夸尔、 革命的中国的 兴起(1949—1965 1965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兴起(1949 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
【关于“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 关于“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 、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 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 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 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 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 召,适应和追赶形势;现代作家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 省行为。 •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 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力。 •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目录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文学的“转折”第二章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29-31)Ⅲ第三章矛盾和冲突试述周扬与胡风在文学观念上的异同。

(47-51)Ⅳ第四章隐失的诗人和诗派第五章诗的几种体式西南边疆诗群Ⅱ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歌“写实”倾向的得失和表现。

(67-68)Ⅲ简述闻捷诗歌创作的特色。

(69-70)Ⅲ简述公刘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

(72)Ⅲ简述邵燕祥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

(72-73)Ⅲ简述李瑛诗歌创作的特色。

(73-74)Ⅲ试述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艺术渊源及特征。

(74-75)Ⅳ试比较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刘134-138)Ⅳ(结合作品,分析郭小川和贺敬之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上的同和异。

Ⅳ)(举现当代的例子各一个,简述20世纪俄罗斯诗歌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影响。

Ⅲ)第六章小说的题材和形态试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学界对短篇小说的特征和创作问题的讨论及其影响。

(85-86)Ⅳ第七章农村小说山药蛋派Ⅱ比较赵树理与柳青在农村小说创作特色上的异同。

(92-94)Ⅳ简述“山药蛋派”作家在小说创作上的共同性。

(95-96)Ⅲ比较赵树理前后期小说创作特色的异同。

(97-98)Ⅳ简述柳青《创业史》的思想艺术特色。

(101-102)Ⅲ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结合作品,论述当代革命历史小说对“史诗性”的追求。

(108-111)Ⅳ简述长篇小说《红岩》的写作方式和艺术特色。

(113-114)Ⅲ比较峻青与王愿坚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异同。

(114)Ⅳ简述孙犁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115-116)Ⅲ试比较孙犁与峻青短篇小说创作的不同风格。

(刘60-61)Ⅳ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的题材意义。

(117)Ⅲ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杨沫《青春之歌》的题材意义。

(119)Ⅲ简述姚雪垠历史小说《李自成》的思想艺术价值。

(121-122)Ⅲ第九章另一类小说的处境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曲波《林海雪原》的独特性。

第一讲:50-60年代的文学概观

第一讲:50-60年代的文学概观

第一讲:50-70年代的文学概观 Nhomakorabea一讲:50-70年代的文学概观
一、新中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概念 新中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1、文学管理与组织体系及其作家的体制化(沈从文) 文学管理与组织体系及其作家的体制化(沈从文) 2、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 时期文学
二、本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一时期文学的最根本的特点,是把文学作为服务 这一时期文学的最根本的特点, 政治的工具,围绕这一根本的特点, 政治的工具,围绕这一根本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 作可以为归纳出如下一些基本特色: 作可以为归纳出如下一些基本特色:
1、在表现对象上,注目社会政治运动,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 在表现对象上,注目社会政治运动,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 那时凡现实的重大的政治运动都有整部作品加以表现。 那时凡现实的重大的政治运动都有整部作品加以表现。 例如1950年赵树理发表的《登记》 例如1950年赵树理发表的《登记》; 1950年赵树理发表的 再如1953年李准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 1953年李准发表的 再如1953年李准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等。 2、在艺术构思上,追求史诗效果。 在艺术构思上,追求史诗效果。 “史诗”本是一个特指概念,指《伊利亚特》和《奥德 史诗”本是一个特指概念, 伊利亚特》 这两部史诗有三个突出特征: 塞》。这两部史诗有三个突出特征: 一是所反映的是民族重大历史事件; 一是所反映的是民族重大历史事件; 二是鸿篇巨制; 二是鸿篇巨制; 三是主人公均为英雄 英雄。 三是主人公均为英雄。 史诗”这一概念后经泛化而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史诗”这一概念后经泛化而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泛指具有上述特征的叙事文学。 泛指具有上述特征的叙事文学。

当代文学教学课件1

当代文学教学课件1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2.1957-1966年为散文创作第二个时期。
抒情散文显得异常活跃。以杨朔、秦牧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打破了沉闷空气, 积极推动散文走向繁荣。1961年被有人称为“散文年”。总体特点:散文只歌颂, 不能暴露,思想空间、生活空间狭小;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政治说教气十足, 背离了抒写真情实感的美学原则。 (1)杨朔: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从平凡事物中提炼 “诗 意”。如蜜蜂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雪浪花》 (2)秦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思想性抒情性融于一炉。《花城》《艺海 拾贝》 (3)刘白羽:记事和描述中宣泄激越的感情。如《长江三日》 3.杂文、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3 .天安门诗歌 下编:第一章 新时期文学
一、新时期文学的“转折” 1.文艺界的“拨乱反正”——批《纪要》、清流毒、
(1)“正名论”;1979年《上海文学》发表《为文艺正名——驳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章,讨论文艺与政治关系,试图重 新定义文艺。 (2)“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1979年10月,北京召开,执政党提出“文艺民主”问题,提出文艺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3)修复、重建“损毁”的文学体制,调整文艺政策、文学规范 制度 a批评与批判;b评奖活动 “一体化”的文学格局开始解体。 2.80年代的作家构成:(1)“复出作家”和(2)“知青作家”(3) 年轻探索作家 第二章 80年代的文学概况 一、80年代文学过程:1.80年代前期:寻求反叛“文革”文学话语 资源,关注人道主义精神、“现代派”文学。主要文学思潮:“伤 痕小说”和“反思小说”;“归来的歌”和“朦胧诗”。1985年出 现文学“新潮”:“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第三代”。 2 .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觉”。(1)重视 文学的“本体”,“形式”问题,出现“先锋小说”、“个人写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一讲 当代文学发展史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一讲 当代文学发展史简介
一、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 二、中华全国第二次文代大会: 三、建国初期三次文艺批评:(略) 四、“双百”方针的提出: 五、文艺政策的调整:三次会议 与“文艺八条”

第三节“文革”十年文学史简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时间:1966年5月——1976年10月 二、“四人帮”的黑纲领——《纪要》,核心:“文艺黑线 专政论” 三、“四人帮”的阴谋文艺:(1)戏剧创作 (2)其他创作 四、“四人帮”的黑理论: (1)根本任务论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主题先行论 五、人民文艺:1 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略) (1)小说(2)戏剧(3)电影 2 地下文学:(1)小说(2)诗歌 3.天安门诗歌
第四节 新时期文学史简介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二、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三、第四次文代会 四、80年代后期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作品选》 课程讲稿
河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李金娥



第一讲:当代文学发展史简介 第二讲:当代诗歌创作 第三讲:当代散文创作 第四讲: 当代戏剧创作 第五讲:当代小说创作
第一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简介
第一章 1949—1976年的文学发展史 第一节50——60年代文学史概述

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至今大陆以及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它 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学思 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不同类型的作家的创 作。”
二、中国当代文学分期:可分为三个时期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社会主义多元化 的文学。

第二节 十七年代文学史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绪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绪论

二、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概述
1、分期方法 (1)前30年(1949~1978) ①十七年文学(49~66) 57年前 57年后 ②文革文学(66~78) 71年前 71年后
(2)后30年(1978~2010) 新时期文学
①80年代文学(78~89) (狭义)新时期文学 85年前 85年后 ②90年代以来的文学(90~ 后新时期文学 92年前 92年后 ③新世纪文学(2000~ )
(4)90年代以来的文学
①历史环境: 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上是“冷战”结束,国内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实践,这 一新的环境对文学的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发展概况: 90年代以来文艺创作方面的数量统计: 90年代长篇小说平均每年创作800部。1998年以后 每年都超过1000部。 根据2005年的一个统计,现在每年出版的新书逾 15万种,全国已有2200余家各种报纸和8000余种刊物 在发行,电视台逾3000家,年拍摄电视连续剧14000集。
2、内容安排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上编:第一章、50~70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二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第三章、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第四章、五六十年代的其它小说创作 第五章、五六十年代的其它文学创作 第六章、文革文学评述
下编:第一章、80~90年代的文艺论争和文学思潮 第二章、八十年代前期的小说主潮 第三章、八十年代学创作 第六章、九十年代文学创作评述 余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1)召开及意义: )召开及意义: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49年 第一次文代会( 49 大会)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中共中央批准而召开。 大会)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中共中央批准而召开。 总结了抗战以来中国文艺运动的经验, ①总结了抗战以来中国文艺运动的经验,把解放区文艺树为全 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 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 大会确立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大会确立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文艺 发展的根本指针,以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作为 发展的根本指针, 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本次大会形成了文艺界空前的大团结, ③本次大会形成了文艺界空前的大团结,并产生了新的全国性的 文艺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艺组织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 学的阶段,是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学的阶段,是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概况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概况

3.“革命样板戏” 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 板》。 第一批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 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海港》、 《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 女》,交响乐《沙家浜》 政治的乌托邦想象和大众文艺形式的结合。
4.其他文体创作: 诗歌: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 小说:基本停滞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创作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
3.“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 1957)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 学艺术的指导方针。 文艺出现短暂繁荣:理论 创作
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但创作手法 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浩然、谌容、古华、黎汝 清、张抗抗等
四、 另一种文学:
异端的、潜在的、秘密的 存在方式:手抄本、手稿(文学事实) 1.地下诗歌: (1)诗人的地下诗歌: 七月诗人:曾卓、绿原、牛汉、流沙河等。“牛 棚诗抄”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1975) 穆旦最后的诗(1975-1976) 在80年代公开发表。
3.文学的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
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
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中国当代文 学起点)。延座讲话精神。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 为工农兵服务。普及第一。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确立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文艺黑线专政论: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首次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这一概念,这条黑 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 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的文艺的结合。并以此清算以 周扬为首的文艺界,将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捆绑在 这一概念上,统统打倒。直到“文革”结束后,文 艺界人士才挣脱了这条铁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利的汽笛长 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 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 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12月)
三、 另一种文学:
• 异端的、潜在的、秘密的
• 存在方式:手抄本、手稿(?文学事实)
• 1、地下诗歌:
• 1)诗人的地下诗歌: • ?七月诗人:曾卓、绿原、牛汉、流沙河 等。“牛棚诗抄” •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1975) • ?穆旦的最后的诗(1975-1976) • ?在80年代公开发表。
二、文学环境:
• 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批评。
• 2、作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失去写作的权利。 文艺刊物停刊。 • 3、写作方式:集体创作(“样板戏”)。“写作 组”(理论批评)。 • 4、文学影响和文学阅读:隔绝。封闭。文学的 “无经典”时期(毛诗词,鲁迅)。也有暗流涌 动。
三、公开的文学:
•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
•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创作 •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
•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
• 3、“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 (1956-1957)
• 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限 制的) • 文艺出现短暂繁荣:理论 创作 • 1957年4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严重失误。给 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第一章 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 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文学环境
• 1、文学组织和体制:
• 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 • 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 •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 文艺报
• 2、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 ?一些作家边缘化,甚至消失 • ?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
• 3、文学的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 4、“新民歌运动”与196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
• 1958年,大跃进。“新民歌运动”。两结合。违 背了艺术创作规律。 •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文艺环境相对 宽松。 • 1963年开始,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
第二节 “文革文学”时期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 1958年,“新民歌运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 浪漫主义相结合。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对50年代 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 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 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门诗歌
• 1976年2月-4月,悼念周总理的自发抗议 运动。特殊的发表、传播方式。
• 1978年12月,搜集整理出版《天安门诗抄 》。绝大多数为旧体诗。
• 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但创 作手法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浩然、谌容、古 华、黎汝清、张抗抗等
• 5、“浩然现象” • (1932-),天津宝坻人。1956年开始发 表小说。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长篇小说《艳 阳天》。突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 《金光大道》(1971)。高大泉。 • ?对体制的顺从。空隙、裂缝。“本质 化”。 • 80年代,《苍生》等。 • 90年代引起的大争论。?畸形的时代。复 杂的人性。
• 只有痛苦还在,它是日常生活/每天在惩罚 自己过去的傲慢,/那绚烂的天空都受到谴 责,/还有什么彩色留在这片荒原? • 但唯有一颗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 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 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 穆旦《智慧之树〉(1976年3月)
• 2)知青的地下诗歌:
• 早期: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 来》、《命运》等。影响很大。 • “白洋淀诗群”:主要为北京的中学生。多多、 芒克、根子、北岛等。?写作即生存方式的重要 组成。 • ?“朦胧诗”运动的先声。
• 3、“革命样板戏” • 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 秀样板》。 • 第一批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 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 《沙家浜》 • ?政治的乌托邦想象和大众文艺形式的结 合。
• 4、其他文体创作: • 诗歌: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 • 小说:基本停滞
• 1、“极左”的激进文学思潮:
• 对以往文学的全面否定:“文艺黑线专政 论”、“黑八论”。文化的断裂。
• 试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文艺。
• 2、“三突出”和“根本任务论”
• “根本任务论”就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 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 “三突出”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 主要英雄人物”。 • 严重扭曲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强加给文艺创作的 绳索。
• • • •
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相信未来》
• 2、“手抄本小说”
• 张扬《第二次握手》影响非常大。 • 文革后期:靳凡《公开的情书》、赵振开 《波动》、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 ?文学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 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 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 方近现代文学 • ?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
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
• 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延座讲 话精神。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 服务。普及第一。 •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确立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