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村居》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6.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与节奏: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正确把握诗句的抑扬顿挫,以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举例:《村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要求学生读出草长、莺飞的生动景象,感受二月天的春意盎然。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同学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学会倾听、思考和表达。
还有一个亮点是,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相当积极,他们对描绘生活中的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我们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尽量让课堂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村居》这一首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身边的自然变化?”比如,草地上长满了草,天空中飞舞着小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生字词的理解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互动问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句中的某一自然景象或活动,如“草长莺飞”或“放纸鸢”。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古诗二首 村居》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古诗二首村居》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古诗二首村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玩个游戏,游戏名字叫:对对碰,碰对了的小朋友是最棒的。
幻灯片出示: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眠不觉晓——夜来风雨声——碧玉妆成一树高——不知细叶谁裁出——2、指名对以上诗句(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一句多叫几个同学对)。
3、齐读这些诗句。
4、同学们知道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吗?(春天)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1、出示多媒体课件(绿草、飞鸟、河堤、杨柳、农房、炊烟、儿童、纸鸢等)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引导学生吟诵《草》);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引导学生吟诵《春晓》);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引导学生吟诵《咏柳》)。
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
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
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2、板书课题:村居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生字的读音。
提示:平舌音的字:散、醉翘舌音的字:趁、纸后鼻音的字:莺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进入情境,指导朗读1.指名读古诗,说说自己是怎么读出诗歌的韵律美的。
2.引导看图,诵读诗句,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想像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了头,小草还高兴地说:“春天真美呀!春风姑娘的手真温暖呀!”生2:我仿佛看见了黄莺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还唱着欢快的歌儿。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二首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二首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村居》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古诗《村居》,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绘画等方式,深入感受古诗所描绘的乡村春景。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对古诗进行改编或续写。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如“莺"拂”“堤"等。
2. 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 播放一段春天乡村的视频,展示绿草如茵、杨柳拂堤、儿童放风筝等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景象。
2.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想到了哪些与春天有关的诗句?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关于春天乡村的古诗——《村居》。
(二)初读古诗(10 分钟)1.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重点指导“莺”“拂"堤”等字的读音。
4. 全班齐读古诗,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5 分钟)1. 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
2.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和纠正。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景象。
理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句诗,体会儿童放风筝时的欢快心情。
(四)感受意境(10 分钟)1. 再次播放春天乡村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和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1 古诗二首 村居(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字理、组词、联系生活等方法,随文认识“莺”“拂”“堤”“柳”“醉”,正确书写生字“村”“诗”“童”,注意笔画或部件的穿插和避让。
2.展开想象,用上“我仿佛看到……”的句式,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3.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春天的美。
2.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流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看图导入课题。
(1)看图回忆学过的古诗。
教师导语: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
有的古诗,专门描写了古时候的小朋友在乡村生活的场景。
(板书:乡村生活)看看这幅插图,你想起了哪首诗?(出示《池上》)再出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古诗,朗读或背诵古诗。
(2)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在诗人胡令能的诗中,小朋友正在水边钓鱼呢!你看他的神情多专注啊!在诗人杨万里笔下,小朋友正在开心地捉蝴蝶呢!古代的乡村生活真是太丰富多彩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清朝诗人高鼎,一起去欣赏他笔下的农村生活吧!2.读题解意。
提问:“居”是什么意思?居住在哪里?谁能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小结: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景色。
3.指导书写“村”。
要点:“村”,左窄右宽,横画要注意避让,左横高,右横低。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几首和乡村生活有关的古诗,而本课的古诗描写的也是在乡村生活时看到的景色,具有一定相同之处,课前链接相关古诗,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
“村”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先关注左右结构汉字的整体特点,再聚焦其中关键笔画的穿插关系,最后根据书写标准进行针对性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板块二:读准古诗,读出节奏1.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部编二下语文《古诗二首村居》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二首村居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字理识记、比较识字等方法,正确识记“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通过观察结构、注意宽窄等方法,书写“诗”“村”“童”3个生字。
(二)通过看图、想象,理解“拂堤”“春烟”“纸莺”的意思。
(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注意重音。
背诵并积累古诗。
(四)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准备课件,词卡。
三、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春天的图片,上面有景,有人。
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就是一幅幅春景图;有位叫高鼎的诗人居住在乡村时,也看到了美丽的春景,并且写下了一首诗,取名为《村居》。
学生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齐读课题,提醒“村”是平舌音)诗人到底看到了哪些春景?请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古诗。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相检查:自己读完的小朋友读给同桌听,互当对方的小老师,注意把对方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
(3)随机抽查朗读。
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抽查到的小朋友字音是否都读准了。
(教师相机正音:“莺”是后鼻音,“趁”是前鼻音,“堤”不要念成“提”,“莺”字音要读准)(4)相机指导理解“纸莺”。
(出示风筝的图片)教师解说:原来,古时候的“纸莺”就是我们现在的风筝。
(二)再读古诗,感受韵律1.读好韵脚。
读准字音后,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整首古诗读正确、熟练。
2.读出节奏。
(1)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才好听。
请一个学生勇敢地当当小老师,试着读出节奏。
(指名读)(2)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发现一种有节奏的读法。
课件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
(3)请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有节奏地读一读整首诗。
(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读出诗的节奏,男生读第一、二句,女生读第三、四句。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二首 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二首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1.认识“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一.明主题知诗人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1、谈话:同学们喜欢春天吗?回忆一下自己在春天里都有哪些活动?你当时的心情怎样?能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2、学生交流。
3、谈话:清朝诗人高鼎在有一年的春天亲眼目睹了这一画面,并且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村居》。
(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解题。
二、读诗句识生字1.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宝宝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把生字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3.小组内交流生字掌握情况。
4.师指名朗读古诗并评价。
5.生交流识字方法。
你们的识字方法可真奇妙!如果老师把它们的拼音帽子拿掉,你们还认识吗?6.开火车认读生字。
7.想要读好古诗,我们要按节奏来读。
听录音,划出《村居》的节奏线。
8.生齐读古诗。
三、找景物想画面1、在这首古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小组合作来找一找呢?2、学生回答:青草,黄莺,堤岸,杨柳,儿童,纸鸢。
师生合作贴出相应的图面。
3.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读出这些美景吧!4.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四、明诗意悟诗境1、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看看弄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并把小组同学学习中存在的难点找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之《村居》》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之《村居》》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象,感受春天的美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村居》。
2. 学生能理解古诗《村居》的意境和主题。
3. 学生能运用想象力,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4. 学生能体会到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村居》。
难点:学生能理解古诗《村居》的意境和主题,以及运用想象力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古诗卡片、画纸、画笔。
2. 学具:学生自带画笔、画纸。
五、活动过程1. 导入:带领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春天景象,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村居》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韵律。
3. 讲解古诗: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4.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用画笔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5. 课后拓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一起欣赏和讨论。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村居》。
难点:学生能理解古诗《村居》的意境和主题,以及运用想象力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邀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古诗《村居》,并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下面,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情境教学的创设二、古诗朗读与背诵的指导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村居》时,我特别注意了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这是因为古诗的朗读不仅需要正确的发音,还需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古诗的美感。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之《村居》》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之《村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村居》这首古诗,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古诗《村居》。
2.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发现生活之美,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4.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村居》这首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现生活之美,感受自然之美。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把握古诗的心理描写。
2.把诗中的意象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完整的、条理清晰、有逻辑性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和方法1. 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相关图片,介绍中国传统村落的生活景象和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回到古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感受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对村居的印象和看法。
3. 课文讲解1.教师给学生展示全诗,带领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草还生,细看花已成。
2.教师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远看山有色”指山远远望去的景象,一切都在色彩的配搭之中,给人以和谐之美。
–“近听水无声”表现出水对人类生活的深远的影响,使人沉思。
–“春去草还生”,表达了事物变化的美,是“人妙不尽”的地方。
–“细看花已成”中,也默示事物的更新换代,强调了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3.教师带领学生整理古诗中的形式特色:–此诗字数较少,篇幅较短,意象简明,语言清新,极具表现力。
–与诗中所描写的景象相呼应的是作者用茂盛的生机为编织的一片屏幕,表现出事物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通过古诗中的字眼、搭配、铺设,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学构成。
4. 听力训练以口语训练的形式,帮助学生模仿古诗中的声韵。
5. 诗歌赏析教师放映动画小片段或短片,让学生细心聆听古诗,在动画、音响、形象、词句等多元化信息的复合中,感受《村居》所追求的不同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入情入境,加动作读第一句。
④这么美的二月天,还有什么?半命题补诗:()二月天。预设:冰雪消融二月天、春暖花开二月天。
4.抓关键字词,理解第二句诗。二月天里,还有拂堤的杨柳。
①识记“堤”:河堤、堤岸(出示图片堤岸春烟朦胧)。
②理解“拂堤杨柳”:细长的柳条随风摆动,它是怎样拂着堤岸的?预设:轻轻地、柔柔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等方法识记“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能够正确美观书写“童”字,并自主书写“村、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正确、有韵律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词,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二)初读诗,习诵读
1.自读古诗,学习“诵读”
(1)很久很久以前,距现在大约八百多年前,宋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朱熹,早已送给大家一条读古诗文的锦囊妙计,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聆听他的声音。语音播放,出示文字“诵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7.指名配乐朗读、齐读,多诵数遍,自然上口。
(三)圈景物,想画面
1.美的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这么美的朗读声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和人物: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
2.教师板贴贴图,随文理解“纸源自”。“纸鸢”就是“风筝”。3.加动作,读好重音,想象春天的美景。
①“草长”:手势动作,偷偷地长的朗读对比一大片一大片地长的朗读;想象说话:小草冲破黑暗,破土而出,太阳照耀着小草,小草说();春雨滋润,小草说();春风吹拂,小草说();黄莺飞到它身边,唱着春天的乐曲,小草又会说()。
(2)学生自读,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顺诗句。②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2.指名朗读,教师出示词语卡片,随读正音“莺”、“拂/佛”。
3.出示“童”:
①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跟着书空,并在纸上练写一遍。②教师反馈,学生二次练写。
4.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5.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点评,感受韵律。
6.学生自主练读,读出节奏感,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意绪。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村居》是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由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描写春天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描写春景,展现了江南二月“春景图”: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后两句描写人物,刻画了儿童放风筝的“乐春图”。诗句由景及人,将明媚醉人的景和兴致勃勃的人相映成趣,展现了生机勃勃的二月天,抒发了诗人对在乡村居住,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在前三册中,学生已学习了《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等七言诗,对朗读古诗正确、有节奏有一定基础。在《村居》教学中,朗读也是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入情入境,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韵律。本课教学重难点是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中描写的春景。根据低段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插图,理解诗意;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情境延伸。
③理解“醉”: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说说什么是“醉”(喝醉酒),这里指“沉醉、陶醉、迷醉”。板贴“醉春烟”。
④师生合作朗读第二句,读出轻柔沉醉。
5.创设情境,读好后两句。
①春光明媚,东风吹起,你现在最想做什么?
②“放风筝”想象:你的风筝什么图案?想象说话。
③情境创设“放风筝”比赛,指读后两句,重读“忙趁、放”。板贴“忙趁东风”。
④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渲染喜悦的心情。
(四)背古诗、编古诗
1.结合板书,先指名后齐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创编新《村居》。
①小组讨论,填上最佳内容。
()二月天,()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
②小组展示,板贴学生作品。
③齐读新《村居》,体会创作之乐,感受春景之美。
五、板书设计
三、教学准备
《村居》课件、生词卡片、景物贴图。
四、教学过程
(一)联旧知,导新课
1.联系旧知,出示一下园地一日积月累插图,说说描写春天的词语。2.在100多年前,清代的诗人高鼎在乡村居住时,见春色美丽,便写下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教师板书诗题,学生跟着书空;指名生读诗题,读准“村”字;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村:乡村、农村,居:居住。并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