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教案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
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可以说本课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标准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观察历史图表、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感受张謇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教师:同学们,上图中的交通工具叫什么名字?学生:自行车。
教师:我们的爷爷奶奶以及一些老年人还叫它什么名字?学生:洋车子。
教师: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你还能说出哪些?学生:洋火、洋油、洋灰、洋钉、洋布等。
教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学生: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连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
教师:今天我国有哪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学生:海尔电器、波司登羽绒服等。
学生: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有些工业产品已走向世界市场。
教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中国从自身经济近代化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经历了血雨腥风,历尽了重重磨难。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
反思
导入2(温故式导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我国东北后,又进逼华北。1937年,日寇在卢沟桥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从此开始。什么是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为什么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 七七事变
分组讨论:(1)什么是七七事变?
(2)七七事变产生了什么影响?
板块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
小组合作:国共两党合作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1)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军队。
(3)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过渡语:国共两党合作后,中国军队是如何进行抗战的?
板块三 淞沪会战
小组合作:(1)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是如何进行抗战的?
(2)淞沪会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本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2)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附: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反思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讲述张骞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目的、口号、行动和结果。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表现如何;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处于“黄金时代”的原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法】材料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2分钟)请大家翻开书第100面,预习第十九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预习前,我们先一起读一遍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教师: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教师:为何我国当时进口的货物前面都带“洋”字?学生: 回答二、自学互动(5分钟)教师:明确目标后请大家开始预习,并完成导学案上学前预习的内容。
学生:预习(一).状元实业家张謇:背景:目的:口号:行动:结果:精神:完成后分组展示三、小组交流(3分钟)教师:刚才预习时我发现同学们还是遇到了一些自己难解的问题,这时候请分小组交流解决预习时的问题,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请小组长交给我,我们再全班讨论。
好,开始吧。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收集问题并让学生们在文中画出。
教师引领:展示PPT张謇的身世和他创办的事业,并趁势追问:张謇创办事业给你们那些感受?(答案1外国剥削中国严重;答案2张謇很爱国;答案3张謇很有勇气;答案4张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展示PPT大生纱厂发展的一波三折,并提问:他还办哪些企业?大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使它没有生存的空间)四、合作探究(26分钟)营造气氛,师生互动过渡:师:同学们,在近代我们的民族工业会这样呢?出示(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第一任务是:检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第二任务是:检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缓慢发展。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

第六单元第 19 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升归纳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创建“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创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建“穿越时空”情境,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由、特点。
感情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觉张謇等创办公司,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加强爱国感情。
二、教课要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波折发展。
三、教课难点: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2、正确认识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四、教课过程【创建情境导入新知】1、课件:状元殿试策封面图、喜报图2、教师活动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谁?(张謇)②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设计理念:选择切近学生近来发展区的资料,设疑激趣,切入新课【自主学习建构新知】3、学生阅读教材,达成以下问题:①、《马关合约》签署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一定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公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期间”。
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财产阶级一度遇到激励。
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临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打劫。
③、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计、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伍的。
设计理念:经过问题指引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知识轮廓。
4、创建情境:“名人访谈——走近状元实业家张謇”(课件)设计理念:经过生活化、普通化的“名人访谈”情境,变历史事件为现实生活,变历史人物为现实人物。
依赖学生、切近生活、切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进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润物无声” ,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凸展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点 ---- 主动性。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抗战。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团结一致,英勇抵抗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对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学习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展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历史论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七七事变?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如佟麟阁、赵登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如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
每组选取一个讨论主题,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开始?”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日救亡运动。
8年级上历史第19课教案

重 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具资料:
难 点
体会怎样筑成新的长城的。
关键
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8分
7分
15分
10分
5分
板
书
设
计
第19课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台儿庄大捷(国民党军队)
血肉筑长城百团大战(共产党军队)
众志成城(全民族各阶层)
学校
姓名
年级
初二
课 题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讲述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的故事,体会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战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战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抗战时期的故事资料,通过讲述检查和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情感的能力。
边想象边阅读课文。
小组合作,编写故事提纲,选出讲故事的代表
பைடு நூலகம்根据提问编演讲故事
各组提问
对答竞赛
观看影视录像
齐唱《国歌》
引导学生从砖石砌成的长城和血肉之驱筑成的长城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
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快感。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所学得以巩固。
直观感受抗战的气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
审核:初二历史组 时间:2015-12-7
◆ 知识目标:掌握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及其所办企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
◆ 能力目标: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情景导入
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于什么时候?你知道什么叫“民族工业”吗?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怎样产生的呢? 张謇为什么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二、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1、张謇兴办实业 (1)背景:《_____________
开采矿山,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
2)目的: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3)实践: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口号,创办了_________等一系列企业。
(4)结局:_____________期间,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发展,一战后,被________。
阅读课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目,请思考 2、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
(1)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可用表格的方式归纳)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 _____ 、_______ 、_________ 三座大山的夹缝里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落后的。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______;从地区看,______、______等沿海大城市比较发达,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4)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可用表格的方式归纳)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
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征?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整体水平落后。
【导学解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从张謇等人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可贵的精神?
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和情怀.
三、【成果检验】
◆拓展提高、达标测评
1、清末提出“实业救国”并回乡办厂的状元实业家是(A )A张謇 B 荣氏 C 孙中山D康有为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B )
A辛亥革命的成功
B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实业D北洋军阀的分裂
3、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习张謇等人什么样可贵的精神?
学习他们以实业救国,维护民族利益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总结延伸
旧中国的民族企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发展困难,比较落后。
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作为崭新的进步的生产方式,其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革命性和妥协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五、布置作业
掌握本课学案习题,阅读第20课课文
六、板书设计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曲折的原因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总体落后、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