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战略:中国人才的欠缺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82 .一、问题提出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浪潮下,创意和知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知识产权已经从纯粹的排他性手段转变为在商业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可交易性无形资产a ,并已经成为知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王博雅 向晶内容提要: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知识产权人才建设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配备不足、待遇普遍偏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三个方面。
知识产权人才建设水平不足,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还会影响知识产权服务业市场的发展。
通过梳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状况,研究发现:企业对知识产权战略重视不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缺乏有效辅助、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预算不足,是导致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建议增加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的知识产权培训,制定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标准,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辅导机构,建立针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长效考评机制,以及建立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财政补贴机制。
关 键 词:知识产权 人才建设 知识产权战略 政策建议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equipment of IP talents by Chinese enterprises, for example, the shortage of IP talents, the lower payment to IP talents, and the outflow of IP talents from enterprises. The ill treatment of IP talents not only affects the management of IP assets, but also affects the IP service marke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ason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phenomena, i.e.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IP strategy, ineffective assis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P management system, and lack of budget for IP management. The paper therefore proposes to provide more training classes for entrepreneurs and senior executives of enterprises, formulate the standard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nterprise IP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 the guidance institu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nterprise IP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 a long-term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P management system, and establish a financial subsidy mechanism for SMEs.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building; IP strategy; policy proposal经济中的主要经济资产b 。
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随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
本文将探讨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知识产权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供给。
尽管中国有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拥有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对实际业务的理解程度有限。
其次,当前的教育体系还存在着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的问题。
大多数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滞后,知识产权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
此外,与法学、商学和工程类专业相比,知识产权专业的声誉和社会认可度较低,导致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不高。
二、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挑战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法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知识产权培养计划较为模糊,培养的重点和目标不够清晰。
其次,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实践环节。
理论学习虽然重要,但缺乏实践训练使学生很难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此外,师资队伍的结构也需要改善。
知识产权领域需要既深谙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但目前的情况是相关专业的教授和研究员普遍偏向于理论研究,而对实际问题了解较少。
三、解决挑战的方案要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高等教育中的知识产权培养。
学校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技能。
其次,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应建立行业导师制度,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引入教学过程中。
第三,要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估。
四、展望未来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和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
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问题分析

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问题分析作者:李剑峰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年第12期随着全球从产品贸易国际化转型到知识产权保护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要使自己应有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势必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力量来支撑这一战略的实现,那就是知识产权的力量,而这力量又需要知识产权人才来保证。
那么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现状如何?是否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呢?1、因为人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国际贸易正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重心转移,而中国对知识产权贸易的国际规则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掌握这个制度。
从入世后近两年的实践看,由于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知识产权人才的严重缺乏,才出现了从政府决策部门到市场竞争主体在遭遇到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进攻时的措手不及。
2002年初,中国DVD产品在欧洲遭遇海关扣押、温州打火机面临技术壁垒;2003年初,思科在美国起诉华为软件和专利侵权、日本丰田诉吉利、本田诉力帆商标侵权;同时根据我国商标管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内地约有15%的企业商标在海外注册时遭到抢注,家电巨头之一海信集团在欧洲开拓市场时,其商标就遭到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抢注,并坚持要以4000万欧元的转让费用,康佳、新科、德塞、步步高商标在俄罗斯竟然被一家公司抢注。
无论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还是传统工业领域,发达国家均已经亮出针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运动的战旗。
我们经过了知识产权制度20多年的锤炼,对这样的挑战还是措手不及,还没有学会利用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和保护自己。
2、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颁布还只有20年的历史,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也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
现在全国设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只有5所,成立知识产权系的只有2所,有9所大学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虽然有知识产权教学的机构不断增加,但大多数还处于初期,规模和师资力量方面需要加强。
据了解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从成立到现在,共培养了300多名学生,全国每年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也不过千余人。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之忧患与思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之忧患与思考 张 平∗ 内容摘要:今天我们已经有与世界完全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利用上还有巨大差距。
我国的专利创新资源、商标资源等知识产权资源正在流失,知识产权人才非常缺乏而导致知识产权制度无法有效实施。
知识产权制度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只有紧密地与本国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协调,并成为维护本国经济发展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制度时,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中国的发展躲不开知识产权,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最有价值的财产形式。
但是,经过20多年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奔跑”,知识产权在中国的经济腾飞中是否起到了所说的巨大作用?我们的确感受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但是在此起彼伏的知识产权涉外诉争中、在中国的企业交付了高额的“学习成本”中体会出知识产权制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入世的“通行证”,还是高昂的“利益代价”。
我们开始意识到:即使今天我们已经有与世界完全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利用上还有巨大差距。
一个结构完整的法律文本、一套可以与国际最新最高标准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足以成为衡量一国知识产权制度有效实施的标准,而只有让市场主体学会如何利用这一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开始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国家战略高度上和政府层面制定对策。
全国主要省市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但是从这些战略文本上也反映出一些导向上的问题,以及,知识产权战略仍然局限在很小的专业范围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实践者――仍然是知识产权的局外人,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上许多失误也可能出在其他环节上。
所以,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应当时全社会的行动。
一、专利创新资源正在流失创新必须以人为本,研发队伍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相当规模∗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
的研发人员做后盾,专利战略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知识产权人才流失的原因

知识产权人才流失的原因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速,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人才流失的问题。
知识产权人才的流失对于一个国家或组织来说,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创新方面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知识产权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薪酬不公是导致知识产权人才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某些国家或组织中,知识产权人才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无法与其他行业相媲美。
这使得一些优秀的知识产权人才选择离开,寻找更好的薪酬和发展机会。
因此,提高知识产权人才的薪酬待遇,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
缺乏职业发展机会也是知识产权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产权领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和竞争激烈的领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然而,一些国家或组织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职业发展机会有限,无法满足人才的成长需求。
因此,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晋升机会,为知识产权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关键。
第三,缺乏创新氛围和支持也是知识产权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产权人才通常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他们渴望在一个能够激发创新的环境中工作。
然而,一些国家或组织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创新支持和资源,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因此,建立创新型组织文化,提供创新资源和支持,将有助于留住知识产权人才。
缺乏法律保护和执法力度不够也是知识产权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知识产权人才选择留在一个国家或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法律保护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人才的创新成果可能会受到侵权和盗窃,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因此,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执法力度,是吸引和留住知识产权人才的关键。
知识产权人才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提高薪酬待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营造创新氛围和加强法律保护,这些都是解决知识产权人才流失问题的关键措施。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我们才能留住优秀的知识产权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持续进步。
浅谈我国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浅谈我国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1. 引言1.1 背景介绍知识产权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它涵盖了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多个领域,对于促进创新和保护创意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国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产权申请国,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
我国知识产权体系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我国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问题意义知识产权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创新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国的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相对薄弱,大多数高校或科研机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力量和学科建设都比较欠缺。
这导致了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不足。
虽然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在一些高校设立了,但是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实践环节不够充分等等,这导致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问题意义】2. 正文2.1 我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现状我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当时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的背景下,国内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培训和研究。
浅谈我国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浅谈我国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对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
发展知识产权学科,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开设了知识产权相关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
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也为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当前全球知识产权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较弱的发展阶段,国内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缺乏实践平台、理论水平不足等问题。
三、加强对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视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投入和支持,是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当务之急。
要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鼓励他们加大对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投入,提高知识产权学科的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
加强与国际知名专业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和不足

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和不足第一篇: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和不足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现状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渐建立起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
自参加WTO、全面修法之后,中国知识产权立法开始进入一个战略主动期。
为了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中国于2004年、2005年分别成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如今,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客体、权利归属、权利内容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整体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并且与科技、经济和外贸等相脱节,造成大量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
在知识产权的实际保护上,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尽完善,执法管理效率低等原因,产生了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象。
在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上,特别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我国知识产权法的不足之处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
从专利方面来看,我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甚少。
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几万个项目,而申请的专利数却不到10%,企业较为重视有形资产的保护,却忽视了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保护。
从商标方面来看,商标注册量少,并且驰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很多,我国的知识产权流失相当严重。
中国入世已十年,我们在大力保护国外的驰名商标时,更应加强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
如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分水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产权战略:中国人才的欠缺
如果以《商标法》的实施视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开始,那么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实施至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
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互联网的诞生、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社会进入了科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WTO从GATT中演变而出,将全世界的经济活动统一在一个规则下,国际贸易一体化的时代也已到来。
而不论是科技一体化还是贸易一体化,扮演主要角色的或者起主导作用的都是知识产权制度。
我国在《商标法》实施之后的10年内,全面完成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专利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相继出台,在第二个10年内,对部分主要法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然而,就在中国带着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入WTO行列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之旅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2002年初中国DVD产品在欧洲遭遇海关扣押、温州打火机面临专利付费、2003年年初思科在美国起诉华为软件和专利侵权、日本丰田诉讼直指吉利涉嫌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无论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还是传统工业领域,发达国家均已经亮出针对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运动的战旗,而我们的企业在经过知识产权制度近20年的锤炼,还是对这样的挑战措手不及,还没有学会利用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和保护自己。
可以说,即便今天我们已经有与世界完全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相关制度的联合运用上与西方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知识产权制度固然重要,但这一制度本身却并非我们追
求的目标,而仅是达到我们促进国家技术进步、提高民族工业实力和增进社会财富的一种手段而已。
因此,一个结构完整的法律文本、一套可以与国际最新最高标准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足以成为衡量一国知识产权制度有效实施的标准,而只有让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市场主体掌握、利用这一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
而目前的状况是在社会各个层面上都非常缺乏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人才,没有人才就无从谈应对,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在国家战略高度上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对策,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002年日本以政府知识产权战略会议的形式发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在日本全社会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在这份战略大纲提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四大战略:知识产权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应用战略、知识产权人才战略,并且明确提出要在海外实施全面取缔侵犯日本知识产权的行动。
日本由“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口号的转变反映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
知识产品一旦变成知识产权,其附加值就将成倍的上涨,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付出同样的劳动但附上国外的知识产权(尤其是商标权),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就源源不断的流向外国权利人的囊中。
美国专利商标局在2002年也发布了一份《21世纪战略纲要》,尽管这份文件更多涉及的是专利商标局内部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但从始至终贯穿这样的思想:美国专利商标局要发展成一个以质量为核
心,工作效率极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组织,以支持市场驱动型知识产权制度。
所以才有近年来美国在专利保护上采取极为扩张的趋势,从强化对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到对商业方法,尤其是电子商务方法的保护,对基因技术、药品等对美国有优势的产品都给以极强的专利保护。
美国政府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之初就是要为美国的市场经济服务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政府极力保护企业的利益,尤其是美国大企业的,而大企业又推动政府立法,参与政府对外政策的制定。
在当发达国家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到治理国家的国策时,我国还处在知识产权保护的ABC状态,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
在专利方面,最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研究院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并没有产生出与之相匹配的专利成果,企业更多的是在追求短期效益,重市场投入,轻研发投入,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综合运用上更是能力不足,多是在遭遇到侵权诉讼时,才关注知识产权问题。
在商标保护方面,我国的企业由原来不知商标作为无形资产具有价值转而意识到商标的财产性,但是何谓商标战略还是不知一二,以至于在合作办厂、引进外资时将国有的商标品牌也合资掉了,以为利用了商标转让和许可获得了收益,岂知人家买了商标但不用你的商标,用合资企业的新商标,当几年过后,市场已经占领,消费者已经有了品牌的依赖性,才发现我们几十年创下的商标已经一钱不值了。
什么
叫“知识产权立国”?卖权利、卖规则、卖标准、卖管理、卖服务......,其中卖商标是最一本万利的“权利输出”,贴上一个驰名商标,即使全部是中国制造,全部用中国技术,利益也都是商标权人的,当未来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真的都成为OEM或ODM时,我们只有卖劳动力了,包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
在版权保护方面,我们也有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版权保护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并不是基于中国最广泛的社会需求,更大层面上是中国为了获得国际贸易准入迫不得已而付出的立法筹码,所以,在版权法的实施过程中,多少有一点“做秀”的味道,我们看到的大量的判例是涉外版权案例,即使国内的版权纠纷,也大多仅就“权利本身”谈版权保护,很少有以版权贸易为主要标的的诉讼,所以才有版权侵权赔偿额低到可怜的地步,才有权利人和律师更多的不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是为了“社会效益”在打版权侵权官司。
在版权制度实施了十年之后当中国走进WTO时,才开始认识版权贸易、文化产业这些名词,才认识到版权保护的真谛在于通过版权贸易发展国家的文化产业。
知识产权制度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只有紧密地与本国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协调,并成为维护本国产业经济发展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制度时,才能体现其为民族经济而存在的价值,这也是知识产权制度最本质的作用。
国际贸易正在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重心转移,而中国对知识产权贸易的国际规则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掌握这个制度。
从入世后近两年的实践看,由于整个社会各
个领域知识产权人才的严重缺乏,才出现了从政府决策部门到市场竞争主体在遭遇到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进攻时的措手不及。
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国家战略高度上制定对策,全方位的大量培养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人才,在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培养一批“黄埔一期、二期”高级人才扩散到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带动全社会知识产权战略意识的提高。
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来自全国所高校的代表联合向社会发出倡议,在高等院校中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顺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衷心希望这份倡议可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加快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