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家的成功之路
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意义-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意义-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有两个名称,即: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前者以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命名,后者以科学技术哲学命名,一个学科长期有两个名称并重,这是不多见的。
20 世纪50 年代,新主义向过渡时期,为了加强对的思想改造,特别是对理工科(尤其高级)世界观的改造,使他们的思想及研究方法自觉地统一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来,选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作为教材对其进行教育,后来就以该教材作为学科名称,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名称的由来。
恢复高考后,我国科学界知名学者如于光远、钱学森等前辈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意义,于是倡导国家在全国高校开设此课程,现在的理工科研究生仍把《自然辩证法》作为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主要论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其中有我们非常熟知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之规律。
从20 世纪80 年始,西方的科技哲学开始传入我国。
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相比,论述的内容有一定区别。
科技哲学把科学技术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科技的划界、科学技术发现的逻辑、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自然科学方面只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不讨论理论本身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学科研究范畴,增强学科性,而且为了方便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出现了科学技术哲学这个名称,但后面也有一个括号,注明自然辩证法。
加括号是为了照顾中国的历史实际,再往后,这个括号被去掉了。
可以看出,两个名称的并存,实际上反映了在这个学科领域存在着两种传统。
一部分学者主要是通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了解这个学科的;而另一部分学者主要是在欧美科技哲学的背景下理解这个学科。
学科名称不同,对学科历史的长短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自然辩证法的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算起;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自然辩证法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

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1907年加拿大魁北克大桥崩塌,造成75名作业人员丧生;1912年英国“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沉没,1513人在这次事故中罹难;1937年德国“兴登堡”号飞艇降落时起火,36名乘客丧逃生;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对生态的影响是毁灭性的;1963年意大利维爱特水库的积水溢出,吞没了大约4,000村民;1968年法明顿煤矿爆炸,78名矿工长眠矿山;1974年土耳其DC-10客机爆炸坠毁,机上的人员全部罹难;1978年建造在两万多吨化学有毒物质上的拉夫运河小区被宣布处于紧急状态;1979年加拿大米西索加火车出轨,毒气泄漏,24小时紧急疏散25万人;1980年印度博帕尔毒气逸出,死亡1万余人,5-10万人受到伤害;1981年美国海特饭店崩塌,118名客人被压死,受伤的人数不下200人;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造成20亿美元损失;1998年美国德伯鲁克谷仓爆炸,被定为国家级紧急事件;1991年的科威特石油大火,732口油井同时喷火,号称历史上最严重的油井灾难;1993年泰国坎德玩具厂火灾,188名工人丧生;2001年口蹄疫横扫英国,畜牧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损失约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
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当技术一旦发生失控时还会造成更大的灾难。
如上就是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最大的十大技术和工业灾难。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成功。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
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
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关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
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犹太人家庭。
父亲和叔父开的电气小工厂和家庭的自由派思想,使他童年就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加上音乐熏陶.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还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小学时排犹浪潮、军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宗教礼仪等使他厌恶权威,他说:“我这个教徒在12岁时突然终结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我很快领悟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不是真的.我认为青年被政府用谎言故意地欺骗了”.12岁时他一口气读完《几何学原》本,并练习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定理.他特别喜欢读《自然科学通俗丛书》中如《力与物质》等书.13岁时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他的数学物理很出色,但其余学业成绩不佳.15岁时,即他中学毕业前一年本已准备“因神经系统状况不佳”休学,学校却以其自由主义思想令其退学.他在辗转意大利和瑞士的高校人学考试中曾因无中学文会和外语、生物课成绩不佳而落榜.1895年在阿。
劳人大学预科班,过了一年愉快的学习生活.他随时将思考记人身边的小本,例如“追光问题”:观察者随光前进时,会不会看见电磁波形成停止的驻波?1896年,他进人瑞士苏黎世工科大学师范系(实即数理系).他喜欢在物理实验室观察实际现象.读科学原著和思考现代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1900年毕业后失业两年才到瑞士专利局任三级鉴定员,这里的七年是他辉煌的科学创造时期.1902~1905年,他和两个青年朋友每晚阅读和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法西斯政权建立后。
自然辩证法(课件word版)

•自然辩证法•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四、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五、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一是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二是作为主体的人认识和实践活动;•三是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四是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学科。
这是因为,它是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揭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在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各门具体学科技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中的中间层次。
•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证据和基础,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另一方面,它对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恩格斯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80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概括总结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并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其中主要是由恩格斯完成的,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为标志。
•19世纪70、80年代,当时正是巴黎公社失败不久,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使得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感到恐怖,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当时欧洲特别是西欧各国先后建立了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面对这一事实,资产阶级更加恐怖。
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

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背景及其在现代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源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与哲学思考的深度融合。
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以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等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对传统的自然观和哲学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恩格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科学进展背后的哲学意义,开始系统地反思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自然辩证法”这一重要理论。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它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和进化。
恩格斯还指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即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
在现代科学哲学中,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为科学哲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也为我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特别是在科学日益成为社会发展重要动力的今天,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探索,也要注重理论创新;既要关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果,也要关注其对社会、文化和伦理的影响。
2、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深入探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
在本文中,我们致力于通过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深入探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
这一理论,作为恩格斯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于理解自然科学的本质和推动科学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将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
通过这种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论中的深层含义和内在逻辑。
自然辩证法题库(附答案)分析

简答题: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2、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4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5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6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7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8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10 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1 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1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1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14 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15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6、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17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18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P35-3819、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20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49-5021 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P9-10)22、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2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24、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25、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P267)26、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27. 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
(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28.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29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30.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P199-200)3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32、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1-30233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3)35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36 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10)37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11)38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12)39现代科学革命对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13)4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41、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4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43、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基本内容44、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45、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

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引言: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而辩证思维则是促使人们深入探索自然科学的关键。
在这个讲求实证主义的时代里,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恩格斯所提出的"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对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观点。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都是永远变化发展的。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复杂而丰富的现象。
恩格斯强调物质的无限性和运动的普遍性,提出了接受多样性且相互关联的观点。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通过内部矛盾和斗争不断发展演变的,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才能揭示自然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主义的思想观点,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有其根本原因,而这些原因可以通过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来揭示。
自然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自然规律的观察研究方式,使人们通过认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变化,更好地理解和改造自然界。
2. 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质的飞跃。
例如,研究生长的芽苞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旦达到一定阈值,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形态。
这种思考方式也可以应用在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比如气候变化、群体行为等。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现象。
3. 内部矛盾与运动规律自然界的事物常常都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矛盾组成的。
恩格斯认为,这些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
例如,我们研究动植物进化过程时,会发现在适应环境的压力下,物种会不断产生变异和适应,以求生存和繁衍。
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

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引言: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奠基人。
他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辩证法原理,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自然辩证法》进行解读和分析,探讨辩证思维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存在着无数的永恒的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形态,这些形态之间通过连续的过渡相互联系。
他提出了自然界物质的两方面性——当代物理学中所讲述的波粒二象性即源自此处思想。
同时,恩格斯认为自然界物质的发展是无限的,永不停息的。
无论是从宇宙的演化过程还是生命的形成与发展来看,都能显现出辩证法内在的联系和普遍规律。
这一观点丰富了传统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式。
二、恩格斯辩证思维的启示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启示深刻影响了现代科学研究。
首先,辩证思维让科学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
在自然界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现象,而是要通过对存在的一切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从而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
其次,辩证思维鼓励跨学科研究和综合思考。
自然界的现象极其复杂,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多个观点的相互参照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
三、辩证思维的应用辩证思维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辩证思维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合理的研究思路。
科学家们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表层现象,还要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辩证思维鼓励科学家进行跨学科研究,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广泛的探索,从而达到全面认识事物的目标。
最后,辩证思维要求科学家以系统的视角思考问题,将事物的发展过程纳入研究范围,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四、辩证思维的意义辩证思维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能够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且对自然科学的理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章科学家的成功之路
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
1、搜集信息的方法;
2、选题方法;
3、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1——观察方法
4、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2——实验方法
5、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6、进行思维加工的方法1——逻辑方法
7、进行思维加工的方法2——非逻辑方法
8、创建科学理论的方法——假说方法
科学发现的一般思路
1假说—选题、观察试验
2求证—观察实验逻辑思维
3新的假说或理论—创新思维
4验证—观察实验
第二节
袁隆平的成功之路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袁隆平的成功谈科学方法论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并让它的大面积种植成为现实的人,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据统计,目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我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占总产量的60%。
中国能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功不可没。
袁隆平谈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感受.
2.袁隆平谈杂交稻的产量与品质
3.袁隆平谈世界引种情况
袁隆平谈家庭关系
袁隆平的第一个科研项目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
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
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袁隆平的杂交稻选题开始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
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
袁隆平新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灾难。
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不安。
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杂交水稻的历史研究背景
F 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实验
“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
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
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论文虽然发表了,但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有人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
野败的发现—毅力与运气
但是,到哪里去找水稻雄性不育性呢?袁隆平迈开双腿,与他的助手们走进水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
杂交水稻三系法的成功
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
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与同行们历经9年的艰难探索,走过了困境,取得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育成了适合长江流域作双委早稻的优质、高产双委早稻组合;二是选育了超高产亚种间苗头组合,这些苗头组合达到了每公顷日产量100公斤的超高产指标,比曾经轰动一时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制定的超级稻育种计划提前了6年达标。
袁隆平学农的起源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
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
对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农,实在是出人意料。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
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单间杂和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
两系法的成功
二系法因发现了光敏核不育特性,在夏季长日光和秋季短日光下分别表现为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可用来制种和自身繁殖,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优质、高产、高抗,是一大进步。
而一系法不再需要年年制种,种子优势没有变异,更是一个由繁而简,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
超级稻梦想的提出
“超级稻计划”又称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是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实施的。
日本计划用15年的时间,育成单产达到12吨/公顷的超高产水稻品种。
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水稻”,后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计划于2000年育成产量12吨/公顷的超级稻。
此后,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竞相追随,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
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当,均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得不把实现计划的时间推迟到2005年。
中国的“超级稻计划”始于1996年。
当时袁隆平院士提议,在“九五”期间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系,高产指标为每公顷日产稻谷100公斤,以生长期为120天计算,也是12吨/公顷。
提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作为“超级杂交稻选育”立项,进入了国家“863”计划。
超级稻计划的成功
袁隆平说:“一个品种的研究要经过8个世代,一个世代通常需要5个月的时间。
海南岛可以搞2个代。
这样,就需要4年的时间。
我的目标是2010年前全国的水稻亩产达到900公斤。
你想想,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有50%推广种超级稻,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
这相当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解决3000万人口哩!”
袁隆平的荣誉观
把科研成果当作全社会所有袁隆平,当年刚刚发现“野败”最新材料的时候,就及地地毫无保留地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报告,又慷慨地把辛勤培育的宝贵“野败”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全国有关单位协作攻关。
到1971年,全国共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名农业科学工作者来到海南参加试验。
多年来,袁隆平把自己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的每年1.5万美元顾问费全捐献出来,设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一有科研人员取得较有希望和潜力的苗头时,他都给予扶持,几乎每年都有近十个课题组获得5.8万元的资助。
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
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
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袁隆平谈个人性格和梦想
20_袁隆平谈失败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