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1、名词解释技术伦理正确答案: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指责,它是对技术正面(江南博哥)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2、名词解释技术的经济价值正确答案:技术在与经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经济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3、问答题穆勒五法指哪五种方法?正确答案: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求同求异共用法;④剩余法;⑤共变法。
4、名词解释系统的动态性正确答案: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5、名词解释劳动密集型技术正确答案:指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消费较多,而物化劳动消耗较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6、填空题直觉具有()、()和()三个基本特征正确答案:节约性;创造性;自信力7、问答题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正确答案: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
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得失必须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一个概括。
其二,省条理的怀疑精神。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治、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
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治)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末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
8、问答题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什么特征?正确答案:科学理论是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特征:(1)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
(2)普遍性:普遍适用性,揭示说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
A. 物质的永恒运动
B. 辩证唯物主义
C. 事物的内在联系
D.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答案:B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批判了哪种自然科学观点?
A. 机械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经验主义
答案:A
3.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哪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A. 物质和运动
B. 物质和能量
C. 运动和静止
D. 能量和质量
答案:A
二、简答题
1.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量变到质变”原理。
答:自然辩证法中的“量变到质变”原理指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数量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这一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2. 阐述自然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含义。
答:“否定之否定”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非简单的消灭,而是在否定中包含着对旧事物的某些积极因素的吸收和发展,从而实现事物的前进和升华。
三、论述题
1. 论述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促使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其次,自然辩证法的矛盾论和对立统一原理,帮助科学家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自然辩证法的量变质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科学家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助于科学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以下是一份自然辩证法的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A. 物质的永恒运动- B. 物质的绝对静止- C. 物质的相对静止- D. 物质的不变性答案:A2.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A. 因果律- B. 矛盾律- C. 辩证法- D. 逻辑法答案:B3. 以下哪一项不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A. 量变质变原理- B. 对立统一原理- C. 否定之否定原理- D. 形式逻辑原理答案:D4.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 A. 线性的- B. 非线性的- C. 静止的- D. 随机的答案:B5. 以下哪个观点不属于自然辩证法?- A. 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 B. 自然界是孤立存在的- C. 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D. 自然界的发展遵循辩证法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原理”。
答案:对立统一原理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原理之一,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方面构成的统一体。
这些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 解释自然辩证法中的“量变质变原理”。
答案:量变质变原理指的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来实现的。
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限度时,会引起质的飞跃,从而产生新的性质和状态。
这一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 阐述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答案:否定之否定原理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原理,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来实现的。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被新的矛盾所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消灭,而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升华和发展。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结合实际,论述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题库(附答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题库(附答案)简答题: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2、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4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5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6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7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8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10 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1 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1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1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14 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15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6、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17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18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P35-3819、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20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49-5021 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P9-10)22、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2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24、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25、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P267)26、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27. 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
(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28.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29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30.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P199-200)3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32、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1-30233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3)35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36 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10)37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11)38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12)39现代科学革命对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13)4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41、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4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43、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基本内容44、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45、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题库全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题库全1. 试题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答案: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学科。
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有:矛盾、统一、对立统一、辩证发展等。
2. 试题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答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发展规律等。
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出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
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但同时也存在着统一、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规律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着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3. 试题三: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是什么?答案: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有明显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而形而上学主要研究事物的表面现象和静态存在,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恒定性。
自然辩证法以矛盾为核心,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变动性;形而上学则以对立为基础,强调事物的二元性和不变性。
4. 试题四: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答案: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自然辩证法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辩证关系,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实验和观测,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使科学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5. 试题五: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答案: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辩证法,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和古印度的佛陀。
他们提出了事物的变化和矛盾的概念,并强调事物的不断流变和无常性。
第二阶段是现代辩证法,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马克思。
他们从哲学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矛盾的本质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精简版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精简版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一、试题部分1. 选择题(1)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规律的普遍性(2)以下哪项属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A. 因果律B. 必然性与偶然性C. 现实与可能D. 以上都是(3)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以下哪种形式的循环?A. 简单循环B. 上升性循环C. 下降性循环D. 无循环2. 填空题(1)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
(2)自然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3. 简答题(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2)试述自然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3)阐述自然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答案部分1. 选择题答案(1)A. 对立统一规律(2)D. 以上都是(3)B. 上升性循环2. 填空题答案(1)必然性、偶然性、现实性(2)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 简答题答案(1)自然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普遍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自然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自然界的事物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的飞跃性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自然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但新事物又继承了旧事物的某些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涵盖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有助于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答案均来自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精要研究》)一、简答题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什么?答:(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此处所指的环境是自然环境。
(3)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和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知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考题+部分答案

一、科技发展与人与自然二元关系的变化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相关研究深刻地揭示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有限环境与无限增长的矛盾,由此诞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问世,提出中国的发展要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又相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以上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它的价值在当今时代得到充分彰显,其对人类文明、生产发展、经济变革、社会进步及国家的军事实力、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技术基本含义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现象。
从传统上看,科学的起源与技术的起源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
因此,科学与技术具有不同的内涵,它们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区别。
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使科学技术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大系统。
科学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知识体系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事业(社会活动)。
技术是为实现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以人的技能及其延展为核心的工具的规则体系。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现代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各种交通工具、家电、通讯工具等科技成果的普及,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 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4、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一)时代性(二)实践性(三)科学性(四)创新性(五)自主性(六)人本性一、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非逻辑思维是指灵感、顿悟等思维,它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继续进行。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创造思维的过程。
1.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特点: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2.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
3.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形式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
两者关系: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建构。
在非逻辑思维之前也有逻辑思维,为非逻辑思维做铺垫。
二、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答:科技伦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过程中,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和社会公众使用技术产品过程中所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根本原则为出发点,科学地论述了科技伦理的主要规范。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1、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
2、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二)科技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1、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2、工程师在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三)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三、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征(一)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1. 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2. 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3. 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一)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二)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三)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一)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自主创新是指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答: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应当理解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即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国家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使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以实现。
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才可以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具体来说:1.创新精神,包括探索精神、服务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2.创新投入,主要包括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3.创新人才;4.自主创新能力强,包括致力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始创新能力;对各种技术进行融合的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5.创新产出,包括获得的专利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
只有对创新型国家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新一届党中央集体做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要依据具体为:(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使国家通过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打造和维护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环境,实现生产关系调整。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在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新情况下,创新活动和现代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结合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活动日益成为需要受到国家关注和体现国家意志的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对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提出了强大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化,我国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主要途径有:第一,通过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有效路径,其作法是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