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现状及其评价
对中国资本市场看法

对中国资本市场看法
资本市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成长,同时也与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增值息息相关。
本文将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对中国资本市场表达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优势
1.市场规模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
2.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如注册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投资者结构优化: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提高了市场的整体投资水平。
二、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挑战
1.市场波动性较大:受全球经济形势、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波动性较大,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
2.企业质量参差不齐:虽然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企业质量不高,影响了市场的整体投资价值。
3.投资者教育不足: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教育尚不充分,部分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和投资经验,容易盲目跟风。
三、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议
1.完善市场制度: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市场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
2.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推动企业提高治理水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3.加强投资者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投资技能,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4.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但是与此中国资本市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问题分析1、信息不对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即使在上市公司中,高层管理者也往往将一些重要信息瞒报,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
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也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公司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掩盖真实情况。
2、市场监管不力中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存在一定的问题,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大,导致一些公司存在虚假宣传、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
监管部门对于一些股市操纵行为的打击也不够力度,这些都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投资者保护不足中国的投资者保护制度相对薄弱,一些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信息披露不实行为,但是投资者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对于一些非法操纵市场的行为,也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
4、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交易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级市场中的交易机制相对落后,导致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也导致了一些投资者无法获得多样化的投资渠道。
二、对策建议1、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应该通过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力度来解决。
监管部门可以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同时对于虚假宣传、内幕交易等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可以建立更加透明的信息披露平台,让投资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真实的信息。
对于监管不力的问题,可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对于一些股市操纵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同时完善市场监管规则,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加强监管部门的技术力量,提高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监控水平。
对于投资者保护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提高投资者投诉维权的通道和效果。
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现状及其评价

业 内 部 资本 市 场 的 正 面 效 应 ( 如 F a
Ho
u n s
ih
赵红 梅 (2 0 0 7
)基 于 我 国 企 业 集 团 内部
,
市 场 现 金 流 状 况 对 多 元 化 决 策 的影 响
如
to
n
和
Na
ra n o
i
,
19 9 8
)和 负 面 效 应 等
资 本 市 场 对 成 员 企 业 投 融 资 的 效率 分 析
19 9 3
19 9 9
) ;二
是 对 内 外 部 资本
,
明 了 企 业 集 团 内部 资 本 市 场 具 有放 松 融 资
率 与 多元 化 决 策 之 间的 关 系进 行实 证 研
究
。
市场 之 间关 系 的研 究
w iifia
m s o n e rs n
,
即 共 生
、
( 如
约束 的功 能
。
总部 能够 从 外部市 场 筹集到 比
,
步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问 题
。
关 【 键 词 】 内部 资本 市 场
一
;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 融 资约 束 ;
多元 化 决 策
H
、
引言
,
加
,
附 属 公 司 和 母 公 司 之 间 的 信 息 传递成
、
型 组 织架构 的 上 市 公 司 第 二 委 托
,
一
代理
内 部资本 市 场产 生 于 美 国
由美 国 经
上世纪
90
本 监督 控 制 成 本 也 将 不 断 增 加 内部 控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在我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不稳定、监管不力、信息不对称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1. 市场不稳定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性较大,特别是股票市场。
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大,市场上热点轮动频繁,投机气氛浓厚,导致市场波动性较大,投资风险较高。
2. 监管不力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存在一些问题,监管不力,市场乱象丛生。
一些公司虚假披露、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3. 信息不对称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严重。
一些优质的信息只流通在一部分人群之中,导致投资者无法了解真实的市场情况,造成投资风险。
4. 公司治理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导致公司经营风险加大。
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着股东权益被侵害的情况,投资者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完善建议为了解决资本市场波动性较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建立市场稳定基金,通过市场干预的方式,稳定市场价格。
我们可以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披露,降低市场价格波动。
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严格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的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 提升信息透明度提升信息公开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鼓励上市公司主动公开信息。
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加强信息的公开和监管。
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经营的透明度。
建立健全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 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投资者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投资风险。
在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市场主体、投资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建设健全的资本市场,为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资本市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全面探讨。
一、历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起步相对较晚。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股票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2005年,中国在上海设立了新的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并推出了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等创新产品。
2019年,中国推出科创板,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资渠道。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资本市场的总市值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增长,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
2. 多元化的产品:中国资本市场的产品已经从最初的股票、债券扩展到期货、期权、基金等多种金融衍生品,满足了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随着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市场行为等,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 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比例逐渐趋于平衡,这有助于提升市场的稳定性和成熟度。
5. 国际化程度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
同时,中国的企业也积极在境外上市,实现了与全球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三、未来趋势展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加强监管: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将会加强。
加强监管将有助于遏制市场乱象,防范金融风险,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2. 推进开放:中国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参与。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全球投资者的重要目标之一。
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现状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股票市场是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中国A股市场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质变式的发展。
截至2018年底,中国A股市场市值达到了43.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此外,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
2018年11月,中国与英国宣布启动了“上海—伦敦创新合作中心”,目的是为页面红蓝方便带动新兴科技等创新企业进一步融入两国金融市场,探索中英两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合作的途径。
然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包括信息披露不透明、股权分散、市场波动过大、交易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
二、未来趋势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将是多元化、创新化和国际化。
首先,中国股票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并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拓展。
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和机制逐渐完善,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私募、权益交易、场外交易等新型市场出现。
其次,债券市场也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重点。
随着经济转型结构的推进和对金融风险的警醒,中国政府将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加强对企业和机构的债券融资监管,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中国资本市场还将继续推进国际化发展。
以沪港通、深港通等为代表的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方式,将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促进海内外人民币资金流动。
这将不仅有助于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还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三、问题和挑战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论文]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论文]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88dee0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b.png)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到现在为止,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已有9年的历史,证券市场发展迅速,1991年只有13家上市公司,到1998年初已有819家,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达到了21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左右。
一、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但是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表现在多个方面。
1.筹集生产资金。
我国是个资金短缺的国家,企业的负债率比较高,好多企业负债经营。
这使得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了两高一低的现象:即高负债率、高利息率及资产的低回报率。
两高一低使企业财务成本偏高。
企业运行困难。
那么如何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
自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共筹集资金2650亿元,其中1140亿元是通过发行B股、H股以及红筹股的方式筹集到的。
这些资金扩大了企业的自有资本规模,大大缓解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
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在经营机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已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任命。
据调查,现在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占上市公司的60%,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的达到65%。
上市公司的发展为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3.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目前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发展股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因为,我们在审批上市公司的时候,必须考虑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它的主营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发展前途的,就可予以批准,对于那些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要给予抑制。
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使上市公司把筹集起来的资金投资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建设项目上。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中国资本市场是指中国境内的证券市场,包括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经营机构等。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已经居世界前列。
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超过100万亿元。
高质量发展引领我国资本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其次,中国资本市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推出一系列创新机制和产品,如科创板、债券通、沪港通、深港通等。
科创板的设立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有助于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
再次,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从一轮改革到新一轮改革的过程,推动了现代证券市场的建设。
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优化市场监管制度、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强化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措施。
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场波动较大。
股市的价格波动较大,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
其次,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股市中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比例较低。
第三,市场监管仍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中国证监会加大了对市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但市场监管仍需进一步加强。
为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继续加大资本市场改革的力度。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
其次,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速推进证券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再次,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投资能力。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现状及其评价【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阐述了该领域国内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指出了对内部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 资源配置效率; 融资约束; 多元化决策一、引言内部资本市场产生于美国,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75年提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关注的热点。
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多半是伴随着多元化战略的兴起和并购重组的日益频繁而逐渐活跃起来的。
国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如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1994)还是无效的资源配置(Jensen,1993,1999);二是对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共生(如Williamson,1995和Peyer,20XX等)、危害(如Inders和Muller,20XX等)或消亡的关系(Guilien,20XX等);三是发展中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的正面效应(如Fauveih Hounston和Naranjo,1998)和负面效应等(如Claessens等,1999)。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特殊时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是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随着规模的扩张,集团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和资金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和实际关注的焦点。
第二,针对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代理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的特殊问题,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创造条件。
因此,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和探讨,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随着络信息的发展,国内研究型数据库(如CSMAR等)的建立为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有效地弥补了前期研究样本小、数据跨度时间短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
第四,随着集团附属公司数量增加,附属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监督、控制成本也将不断增加,内部控制是保证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将为我们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提供另一个新的方向。
二、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与融资约束之间关系的研究邵军、刘志远(20XX)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
总部能够从外部市场筹集到比单个成员更多的资金,能够在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率的配置,而且随着成员数目的增加,融资效率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赵红梅(20XX)基于我国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成员投融资的效率分析,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由于在监督、激励和资本的重新配置以及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能起到提高集团成员的投融资效率,但是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并未充分发挥提高集团成员投融资效率的功能。
卢建新(20XX)构造了一个多分布内部跨期资本配置模型,把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论”和“无效率论”结合到一起。
研究表明,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重新配置并能诱使两个经理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可能高于地域或等于两个单分布组合的效率,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种结果;其强化不同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并重视管理激励,进而降低配置成本。
魏馨、徐荣(20XX)借鉴Hyun-Han Shin Young S Park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选取了290家上市公司,并将其分为两组。
168家国资委下属有多家上市公司集团和122家非国资的仅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其结论与Shin和Park(1999)对韩国财阀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研究结论不同。
研究表明,中国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内部资本市场异化的原因,是我国H型组织架构的上市公司第二委托-代理关系较为复杂,即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问题严重。
三、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苏冬蔚(20XX)基于对数单位模型(logit model),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与多元化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未能提供集团内各经营单位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研究资源配置效率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笔者间接地分析了母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
如果多元化程度与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入/流出呈负相关,即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少,则资本市场可能较为有效;反之,若呈现正相关,则内部资本市场就可能无效。
其次,笔者分别通过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和多元化决策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两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程度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说明了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
尽管研究结果具有间接性,但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如寒张璋(20XX)借鉴苏冬蔚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选择中国沪深股市A股中的电信和计算机板块的66家公司为样本,分析其在20XX~20XX年的财务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新技术中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适当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可以增加价值。
曾亚敏、张俊生(20XX)选择中国1998~20XX年进行股权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
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收购前后的会计业绩变动和市场业绩变动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基本上无关,否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假说。
涂罡(20XX)以20XX~20XX年在沪深A股市场发行上市的山东公司为研究样本。
结果表明,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发生异化,隶属于集团的公司更易发生占款;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大股东占款金额与关联数呈正相关关系。
饶静、万良勇(20XX)以1999~20XX年为样本年度,从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融资互动的视角考察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行为如何影响到上市公司外部股权融资行为。
研究表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上市公司所处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机会主义特征,这种机会主义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是上市公司偏爱配股融资的重要动机之一。
而大股东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大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引起;另一方面源于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如金融抑制环境、政府干预等。
四、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个案研究周业安、韩梅(20XX)通过对华联超市借壳上市进行案例分析。
笔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以国有股为主的股权结构特征为内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分析强调,通过适当的内部市场设计来实现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进而放松股权融资约束,造就集团内部投资机会的均等。
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券商行为等问题。
万良勇、魏明海(20XX)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分析了我国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形式、困境以及实现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条件,指出非相关多元化会加剧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此外,约束缺位及激励扭曲,导致的代理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杨棉之(20XX)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作了分析,得出原本是为了提高资本配置而存在的内部资本市场却部分被异化为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同时没有发现进行明显的跨部门交叉补贴证据。
李宁波、邵军(20XX)以华立系的内部资本市场为例,研究大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其附属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族”所构造的内部资本市场为大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方便。
吴国栋(20XX)以三九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困境为案例,重点分析该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活动与治理问题及其内部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三九集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首先是出让非相关多元化业务,做强主营核心业务;其次是变革组织结构,减少层级控制;最后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此外,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的行业特征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吕洪雁(20XX)结合国有及国有控股集团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煤炭行业整合重组过程中的特殊问题,探讨了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机制、模式及效率。
冀凝煜(20XX)基于建筑行业中的大型集团,就建筑行业中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评价通过对以上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受到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优势和不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近年来,尤其是20XX年以后,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以往有长足改进,采用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
随着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关于大股东如何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输送利益的实证文献在近两年也有所增长,主要归因于:首先,国内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为现有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但是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及与之相关的多元化程度均缺乏直接的衡量标准;其次,是现有的文献个案研究较多,典型的案例研究较多,缺乏对中国大、大集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再加之个案研究自身的局限性,其结果推广仍有待进一步考究和探讨。
第二,把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献较少,结合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展开研究也较为薄弱。
在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代理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不仅存在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关系,还存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
因此,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提供运作的平台,同时也使公司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
因此,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如何紧密结合起来,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尤其是探讨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则更少。
卢建新(20XX)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制度特征、效应以及不完全信息等问题,得出了提高内部资本市场中信息完整性的建议,其主要是从组织安排方面提高信息的完整性。
但是如何发挥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相得益彰的互补特性,仍需深入的探讨。
第四,从内部资本市场角度探讨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文献较少。
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文献主要偏向于对多元化内部资本市场的演化轨迹和运作机制进行规范研究,缺少实证研究。
在我国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较多,但是多元化经营并不尽如人意(如春兰,三株、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