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阳: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阳) :a.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b.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

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中医病机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方面。

正气与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则包括阴精与阳气两部分。

所以,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多表现为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且一方面之异常,亦必影响及另一方面。

一般来讲,外感邪盛多使机体阴阳某一方面偏亢,而使另一方面受损;内伤体衰则可导致机体某一方面不足,使之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形成另一方面的相对偏亢,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错综复杂,但就其阴阳状态来说,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

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亦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互损及转化在病理上之体现: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都能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至于阴阳转化在疾病证候上之反映,诸如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阴寒证转化成阳热证等,都是常见的,已如前述,不再重复。

中西医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建国初期我国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十二字战略方针是: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体提高。

2.中西医结合研究基本方法有:动物模型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病证药结合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

3.优良的中医动物模型应具有四个方面特征:普适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可评价性,可变换性。

4.现代系统科学方法所包括的现代“三论”方法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5.脏象学说中西医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是突出了对肾本质和脾本质两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开展了对肝本质的研究。

6.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有:肠系膜微循环,耳廓微循环,皮肤循环,舌尖微循环,口唇微循环。

(任选3项)7.自鸦片战争至建国以前的中西医结合时处于中西医汇通阶段,这一阶段中西医结合的代表医家有:唐宗海,张锡纯,陆渊雷,恽铁樵。

8.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微循环研究方法,血液流变学方法,免疫学研究方法,病理学研究方法。

9.动物模型制作对模型的要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相似性,可代替性,可外推性。

10.根据中西医结合有关基础研究成果,认为作为“阴阳”物质基础的可能物质是:环核苷酸。

它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

11.微观辨证理想指标除应具有客观,敏感,特异与可计量的特征外,其客观指标还要求具备:恒定性,相随性和排他性。

12.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拟,数学模拟两大类,医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动物模型。

13.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西医结合疗效上,并探索疗效机理。

14.组织培养研究方法是指有机体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体外人为的控制下继续生长,繁殖,传代,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方法。

组织培养研究多是活体观察。

15.用原来西医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症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用二氧化硫或烟熏法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模型,可作为中医哮喘模型。

16.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可控的致病因素复制中医证得动物模型,如采用振荡器劳倦装置,可复制脾虚证模型;模拟风吹,寒冷,潮湿气候条件可复制痹症模型。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试题及答案——华医网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试题及答案——华医网

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诊治1、关于中西医结合叙述错误的是(D )A、辨病与辨证相结合B、中药与西药相结合C、规范化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D、靶点明确,不用太注重整体2、关于高血压叙述错误的是(C )A、95%原因不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B、高血压指未服药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90mmHgC、血压控制为正常就不再为高血压D、高血压的症状为:发病缓慢,早期基本没有症状,多数人在体检时被发现3、哪个不属于高血压老年型的表现(B)A、60岁以上好发B、不合并靶器官损伤C、以收缩压高为主D、血压波动大易出现低血压表现4、理想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A )A、<120mmHg <80mmHgB、<130mmHg <85mmHgC、140-159mmHg 90-99mmHgD、160-179mmHg 100-109mmHg5、关于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错误的是(B )A、降压治疗要达标B、尽快降压,血压控制理想可停药C、两种药物的低剂量联合使用D、药物服用应简便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诊治1、传导过程中的心律失常,不包括(B)A、预激综合征B、心动过快C、心理性房室分离D、传导阻滞2、(C)能诱发肺毒性,甚至可以引起肿瘤的高发A、奎尼丁B、普鲁卡因胺C、胺碘酮D、普萘洛尔3、(A )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突出特点A、调节精神B、副作用小C、拮抗西药的副作用D、剂型方便4、目前诊断心律失常的方法有(D )A、心电图B、超声心电图C、食管心电图D、以上皆可5、心律失常和心内结构密切相关,(A)是导致心律失常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A、血流的改变B、冠状动脉的通畅C、神经支配D、通道的畅通血脂异常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1、血脂异常的内容不包括下面哪种:(D)A、血中总胆固醇增高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C、甘油三酯增高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2、血脂异常治疗的原则是:(A)A、降低血脂水平B、防治冠心病C、防治高血压D、提高生活质量3、中医的临床应用不在以下哪个方面:(C)A、临界水平用药B、高危水平联合用药C、短期用药D、预防用药4、代谢综合症的含义错误的是:(C)A、血甘油三酯: ≥150mg/dlB、血HDL-C: <40mg/dlC、血压: ≥130/≤85mmHgD、空腹血糖≥100mg/dl或或餐后2h血糖≥140mg/dl;或已有糖尿病5、代谢综合症的西药的研究热点不包括:(A)A、病人按时服药问题B、安全性问题C、药物费用高D、不支持药物联用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1、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有(D )A、高血压B、吸烟C、糖尿病D、以上都是2、在心绞痛严重度的分级中,Ⅲ级的表现是(C)A、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B、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 42三、名词解释 6四、简答题 5第⼀章绪论⼀、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法:哲学⽅法、理论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献研究⽅法、⽐较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们明⽩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们提⾼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们提供⼀些前⼈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针政策概述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届全国卫⽣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卫⽣⼯作⽅针之⼀。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课件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课件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
中 医 学 面 临 的 问 题 和 挑 战
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 个体化的诊疗体系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整体综合调节的医疗手段和方法 丰富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 浩瀚的古典医籍文献信息资源 融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特色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基本方法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
举 例

失血(急性) 西医治疗:输液输血。 中医治疗 :人参、归芪补气生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 :输液输血加参芪标本兼治。



举 例

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缺氧) 西医治疗 :高压氧治疗缺点血浆前列环素下降(有抗血栓
形成作用);载脂蛋白B100上升(有促动脉硬化作用)氧自由基
损伤产物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下降。
(一)微循环方法

2、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
(2)直接生理学方法:在人体(动物)知觉部位,借助显微镜, 直接观察活体微循环的形态、分布、微流速度以及其动态变化。
观察部位 手指甲襞(甲皱)甲下及甲周微血管分布及充盈状态 口唇粘膜 鼻粘膜:使用粘膜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粘膜微血管 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测局部温差/133氙检测其廓清速率 眼球结:膜球结膜透明,微血管沿白色巩膜表面分布,对比清晰,无损伤,
疾病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排除干扰,突 出主要实验因素,去研究和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六个要素 ① 有明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概 ② 有科学的实验程序设计 ③ 应用专门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 述 ④ 人为模拟某种作用或过程 ⑤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无关/干扰因素, 突出实验因素)过程 ⑥ 有可观的(定性、定量)观察指标,可明 确界定并记录之结果。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解读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现况及专业素养调查结果与对策分析4、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规划的研究5、中西医临床医学生多元化技能训练实践与探索6、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导师制新探7、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8、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9、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探索1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讨1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基于“挑战杯”竞赛平台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探讨13、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14、构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15、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核方式改革与探索16、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17、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18、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养生学》的探讨19、推拿学(第2版)(供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骨伤.康复.20、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分析二、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1、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2、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伤寒论”教学质量的思考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管理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对策4、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5、“科硕门”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的SWOT分析6、微课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7、浅析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8、浅谈多媒体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9、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认知度调查与分析10、从中西医的异同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11、5+3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策略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能力要求及其培养途径的思考13、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1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与改革探讨15、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探讨16、"寓教于研"--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17、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18、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9、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第十学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2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行导师制初探三、热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行导师制初探2、浅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导师制新探4、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的探讨5、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6、浅议实验教学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素质的培养7、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8、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9、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现状的一点思考1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1、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12、“科硕门”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的SWOT分析1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探讨14、中西医临床医学概论15、关于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外医学史》课程的几点浅见16、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17、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18、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19、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20、中西医结合外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四、关于中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医临床医学2、西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3、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5、新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6、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体现7、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质量标准探析8、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9、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10、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推进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建设11、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推进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建设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1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之思考1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15、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课程的思考16、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机能实验改革研究17、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教育环境的测量与分析18、对某些中西医临床医学设计和总结的分析19、机能实验改革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质量的影响20、探析三种教学法在医学生本硕协同培养中的应用——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切入视点五、比较好写的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1、中西医结合眼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2、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4、临床医技学(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5、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会6、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7、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训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8、历史责任与时代重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60年回顾与展望9、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会议纪要10、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文献的分类问题1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12、巧用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医学水平13、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14、优化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实践和思考15、225001扬州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系肿瘤研究室16、浅议中西医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7、设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8、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路与探索19、试论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学中的效应价值20、我院增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中西医思考题

中西医思考题

1.试述战国至三国时期中医学主要代表作有哪些,其内容包括哪五个部分2.试述《内经》的主要内容及四个特点3.试述《内经》对脏腑经络的论述4.试述《内经》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5.试述《神农本草经》一书形成的年代及主要内容6.试述《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为何人,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临证医学的贡献如何7.试述两晋至五代时期中医学发展的内容要点8.试述《脉经》一书的作者为何人,该书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9.试述《甲乙经》的作者为何人、内容要点及历史意义10.试述《诸病源候论》的作者为何人,该书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11.试述《肘后方》的作者为何人以及该书的内容要点12.试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作者为何人以及该书的内容要点13.试述《外台秘要》的作者为何人及该书的内容要点14.试述《神农本草经集注》的作者及内容要点15.试述《新修本草》一书的内容要点16.简述《雷公炮炙论》一书的作者及内容要点17试述.宋辽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的要点18.试述《开宝本草》的成书年代及内容要点19.试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著者为何人以及内容要点20.试述《太平圣惠方》的成书年代及内容要点21.试述《和剂局方》的成书年代及内容要点22.试述《圣济总录》的成书年代及内容要点23.《妇人大全良方》是何时期由何人所著,内容要点如何24.《小儿药证直诀》是何时期由何人所著,内容要点如何25.《洗怨录》是何时期由何人所著,内容要点如何26.金元四家是指哪四个代表人物,每个人的代表作及学术思想如何27.试述明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如何28.试述《景岳全书》的作者为何人、其成书年代和主要内容如何29.试述《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0.试述《瘟疫论》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1.试述《温热论》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2.试述《温病条辨》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3.试述《针灸大成》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34.试述清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如何。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复习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复习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法复习⼀.中西医结合概念1.是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医学⼈才,⽤现代科学⽅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民族特点统⼀药学的过程(王振瑞)。

2.是研究中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式、对象内容、研究⽅法,⽐较其异同点、吸取⼆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李致重)。

3.中西医学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提⾼临床疗效为⽬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

4.★综合运⽤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中产⽣的新理论、新⽅法,研究⼈体结构与功能,⼈体与环境(⾃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类健康、疾病及⽣命问题(陈世奎)。

⼆.中西医结合⼯作的⽅针1.★“团结中西医”(1954年)和“系统学习,全⾯接受,整理提⾼”(1955年)。

2.★“中医药是⼀个伟⼤的宝库,应当努⼒发掘,加以提⾼”(1958年)。

3.★中西医结合⼯作⼗年发展规划(1976-1985年)。

4.★重申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法,明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量并存、发展的⼯作⽅针(1980年)。

5.★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列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标(1996年)。

6. ⼤⼒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1年⼗⼀五计划纲要)。

7. 《中华⼈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中西医并重⽅针,⿎励中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次从法规层⾯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地位、⽬标以及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三.★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1. 中西医结合的渗⼊萌芽阶段(明、万历年间—1905)2. 中西医结合的汇通互参阶段(1884—1949)(1)唐容川(1862—1918)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出版于1884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思考题一、概念解释
1.微观辨证
2.菌毒并治
3.动物模型
4.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
5.黑箱方法
6.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分阶段结合法”7.中药归经实质
8.数学模型
9.多学科研究方法
10.中西医结合临床的“综合诊治法”11.多因素造模
12.系统研究方法
13.生理性肾虚
14.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战略性原则
15、微循环研究方法
16.饮食造模
17:急瘀证
18.组织培养研究方法
19.“证”的整体性
20.微观辨证指标的恒定性
21.造模因素
22.经络现象
23.高原血瘀证
24.衷中原则
25.病理学研究方法26.药物造模
27.脑窍瘀阻
28.经络研究基本思路29.证的定型性30.“证”的临界标准31.四诊客观化研究32.急性虚证
33.协同性原则
34.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35、物理造模
36.第三平衡系统
37.证的时相性
38.微观辨证指标的相随性39.隐潜性证
40.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41.现代系统方法
42.双辨诊断
43.中西医融汇法
44.经纬诊断法
45.模拟方法
46.四诊客观化
47.病证结合法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衷中原则”?
2.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3.动物模型制作除了药物造模外,还有哪几种造模方法?各举1例说明。

4.经络现象的反映形式有哪几种?
5.中西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6.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7.关于“肾本质”研究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8.在制定规范化诊断标准时,要求“证”诊断标准化的一般形式应是如何?
9.中药药理中西医结合研究应注意哪些方面?
10.何谓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有何重要意义?11.何谓“黑箱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何?
12.关于“脾本质”研究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3.中西药物合理配伍有哪些有利面?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4.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实践性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15.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应如何理解中药归经的实质?16.微循环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哪几个方面的中医药应用研究?
17.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协同性原则”?
18.优良动物模型应具备哪些特征?略加以说明。

19.经络感传有何主要特征?
四、试述题
1.请你阐述对“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理解。

2.请比较详细地阐述你对“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内涵的认识。

3.请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必须正确处理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发展关系”这一重要原则的看法。

4.请你扼要阐述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