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闭关锁国的小故事
大清帝国封国例子

大清帝国封国例子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闭关锁国的影响和危害路人皆知。
可以说,闭关锁国政策的执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使一向强大的中华固步自封,走向落后。
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制定这一政策的时期是康乾盛世。
闭关锁国是哪个皇帝?是乾隆颁布并严格执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而其实早在康熙年间,就执行了后来才明文规定为闭关锁国的部分政策。
少年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驾崩,在位时间为61年。
少年康熙当时面临的是朝廷有鳌拜专权,朝廷外有台湾割据三番叛乱、准噶尔叛乱,国外有沙俄入侵。
康熙击杀鳌拜,收复台湾,平定三番叛乱、准噶尔叛乱,阻止沙俄入侵,基本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版图,是多民族统一的捍卫者。
然而那时候,为防止海盗流窜,外来势力的入侵,反清起义的发生,一些限制通商的措施被颁布。
到了乾隆帝时期,贸易日渐频繁,反清起义不断,为保护清政府的统一,防止反清成功,再加上乾隆帝认为天朝地大物博、物资丰饶,足以自给自足,便于1757,年正式颁布了闭关锁国政策。
直至1840年,闭关锁国政策才被英国人的长枪大炮粉碎。
要弄清楚闭关锁国是哪个皇帝,就要分清楚问题的实质。
正式颁布并严格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是乾隆皇帝,推动闭关锁国政策颁布的则包括康熙帝、雍正帝。
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逐渐与世界脱轨,最后完全落后于西方国家。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时也是经过考虑的,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也是赞同这项议案。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也是有目的。
闭关锁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范国内的反清势力同南洋的反清势力结合。
清朝统治者是外来民族,加上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在清朝的低层,很多走投无路的农民选择了起义。
而南洋各地的中华移民都是明朝时期过去的,因此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己任。
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之二是为了防范倭寇和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倭寇在明朝的时候就侵扰我国的东南沿海,闭关锁国政策可以防止国内的一些钻营分子同倭寇勾结在一起。
清朝时期,西方殖民者已经逐渐侵略到了东南亚,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也是考虑到防范这些西方殖民者。
清朝的闭关锁国的作文范文

清朝的闭关锁国的作文范文清朝的闭关锁国清朝自1644年至1912年为止,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这个时期,清朝实行了一系列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往。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并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清朝闭关锁国的决策与当时中国内外环境有关。
清朝建立初期,国内存在着许多混乱和矛盾,需要加强统治来维护王朝的稳定。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常态下的封建意识形态也使得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1. 禁止海外贸易:清朝通过封锁港口和对外贸易的严格控制,限制了海外贸易的进行。
同时,只保留了少数贸易港口,如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
2. 限制外国传教士活动:清朝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因此,清朝采取了限制外国传教士活动的措施,禁止他们在内地传教。
3. 阻止文化输入:清朝对外国书籍、思想和文化进行严格限制,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这种政策导致了中国对外观念的落后和局限。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1. 经济滞后: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滞后于西方。
同时,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错失了机会迎头赶上西方国家。
2. 军事技术落后:由于封闭的政策,清朝在军事技术方面没有得到进步,面对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显得十分脆弱。
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战败和领土丧失。
3. 文化封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外来文化的输入,导致中国自身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受到影响。
这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与世界脱节,失去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四、闭关锁国政策的反思与变革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失败使得后来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这一政策。
他们提出了许多变革的思想和理念,试图改变封建社会的状况。
这一变革运动最终导致了晚清的改革和革命,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发展。
总结起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闭关锁国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闭关锁国的典型案例有哪些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那么你了解闭关锁国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闭关锁国的典型案例,希望能帮到你。
闭关锁国的典型案例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
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自然没有交往贸易的必要,清统治者反而以此骄人,夜郎自大。
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此外,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民防范甚严,他们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活动。
乾隆帝曾说:“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清政府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
清政府制订各种“防范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绝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任何交往。
同时,清政府对出洋贸易的中国人也有种种严格限制,无论船只的大小,来往日期,贸易货物及其数量种类,均规定甚严。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
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1840年,英国侵略者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
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没有好好与外界沟通,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
清王朝闭关锁国作文素材

清王朝闭关锁国作文素材以下是 6 条关于清王朝闭关锁国的作文素材:1. 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就像给自己建了一座牢笼!想想啊,那时候其他国家都在积极交流发展,咱们却把自己关起来。
就好比人家在外面跑马拉松,我们却窝在自己的小角落里,能进步才怪呢!当时的统治者怎么就不想想,不与外界接触,怎么能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呢?- 例子:英国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着,各种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看看我们,还在固步自封,这差距不就越拉越大了嘛!2. 闭关锁国简直就是自断经脉啊!这不是把自己和世界脱轨了吗?就像你本来可以走在康庄大道上,却偏偏选了一条羊肠小道,越走越窄。
难道就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变化吗?真的是让人又气又无奈!- 例子:西方国家的贸易那么繁荣,我们却关起门来,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唉!3. 清王朝那时的闭关锁国不就等于把机会往外推嘛!人家送上门来的交流合作,我们不要。
这多可惜呀!这不是明摆着把发展的快车往外赶吗?好好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实在是太可惜啦!- 例子:荷兰使者来请求通商,却被拒之门外,这不就是把发展的好机会拱手让人了吗?4. 闭关锁国不就是在给自己挖坑吗?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怎么能应对挑战呢?这不就好比闭着眼睛走路,能不摔倒吗?当时的清王朝怎么就这么糊涂呢!- 例子: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积极与世界接轨,迅速崛起,我们却还在封闭中,差距一下子就拉大了,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5. 清王朝搞闭关锁国,这是多愚蠢的行为呀!就像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以为看不见危险就不存在了。
殊不知,世界在飞速发展,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啦!这能不让人着急上火吗?- 例子: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国门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落后了这么多,想追都难了呀!6. 闭关锁国是清王朝的一大败笔呀!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系,就等于把自己孤立起来了。
初中历史明清闭关锁国的教训

初中历史明清闭关锁国的教训明朝时期,中国面临了许多内外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实行了一系列的闭关锁国政策。
然而,这一政策却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
通过仔细回顾明清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明朝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一政策使得明朝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的封闭和对外界的拒绝,使得中国逐渐失去了技术和文化的进步。
对于明朝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训,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基础之上。
随着明朝的衰落,清朝建立了新的统治。
然而,清朝在初期也采取了类似于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封建政权的长期统治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这个时期,外国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国家危机和割地失土。
通过明清闭关锁国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重大教训。
首先,封闭与拒绝外界交流只会让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闭关锁国将阻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闭关锁国对外敌的威胁是非常危险的。
当国家一直封闭并失去战争力量时,它很容易被其他国家侵略和控制。
历史上,中国在长时间的闭关锁国政策下遭受了很多外国势力的侵略,这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破坏。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是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最后,闭关锁国会使国家与世界脱节,无法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历史上,中国闭关锁国导致了与外国的贸易失衡以及失去技术创新的机会。
在现代全球化的时代,闭关锁国会使国家失去了适应和合作的能力,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结起来,初中历史明清闭关锁国的教训是:保持对外交流和开放的姿态,以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重视国家安全,不断增强军事力量,防范外来势力的侵略;与国际接轨,不断增强适应和合作能力。
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教训,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使中国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定和繁荣。
清政府闭关锁国作文素材

清政府闭关锁国作文素材以下是 6 条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作文素材:素材一:你知道吗,清政府那时候就像一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明明世界已经在快速变化,西方列强都崛起了,可它却选择闭关锁国。
就好比人家都坐上飞机翱翔了,我们还在慢慢走呢!就说那海外贸易吧,多好的机会啊,能让咱们国家富强起来,可清政府就是死死关上大门,这多么可惜啊!素材二:哎呀呀,清政府闭关锁国就像是给自己建了一座围城。
人家外国的新思想、新技术都进不来,咱们国家的好东西也出不去。
这多像把自己困在小黑屋里啊!就比如外国的先进工业制造,多学学不好吗?为啥要排斥呢?这样不就落后人家一大截了嘛,真让人着急啊!素材三:想想看哦,清政府闭关锁国不就是自断后路吗?就如同一个人拒绝和外界交流,那能有啥进步啊?当时的世界都在大步向前,我们却停滞不前。
像那些航海技术的发展,多好的机会可以拓展视野,清政府却不抓住,这不是傻嘛,难道非要等到被别人打醒才知道错吗?素材四:说真的,清政府闭关锁国简直就是作茧自缚啊!国外都在搞各种发明创造了,我们却还在守着老一套。
这不就和别人比赛,自己先把腿绑起来一样吗?那时候的海外探索多火啊,本来我们也可以参与其中的,却因为闭关锁国而错过了,这能不让人叹气吗?素材五:你们想啊,清政府闭关锁国是不是像给自己戴上了眼罩?世界那么精彩,它却视而不见。
人家的科学进展迅速得很,我们却在原地踏步。
比如人家的天文发现,多有意思啊,咱却因为闭关而不了解,这多遗憾啊!难道非要等吃了大亏才懂得改变吗?素材六:其实啊,清政府闭关锁国就好比把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
外面的世界变化万千,可它就是不愿意出来看看。
就像其他国家都在互相交流文化了,我们却还是故步自封。
比如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本来可以互相欣赏学习的,却因为闭关锁国而没机会,这是不是很可悲呢?我的观点结论:清政府闭关锁国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策,导致中国错过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让国家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这是历史的惨痛教训,我们必须铭记并从中吸取经验。
清朝闭关锁国历史

清朝闭关锁国历史闭关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闭关锁国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交易。
随后,由于东南海上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严出海之禁。
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于是清政府下令禁止官民人等擅自出海贸易,如有“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往番国,并潜通海贼指郑成功”,“或造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治罪”。
但仍有人暗通线索,贪图厚利,继续与郑氏贸易往来。
顺治帝认为此乃立法不严所致,于十三年,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
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顺治十八年,清廷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
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
又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官吏庇纵者同罪。
“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清朝禁海期间,沿海官民仍在进行走私贸易。
康熙帝曾说:”向虽严海禁,其走私贸易,何尝断绝“。
据统计,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间,赴日商船每年平均有三十艘左右。
三藩战后,一六八一年春,福建巡抚吴兴祚,即奏请”应定西洋、东洋日本等国出洋贸易,以便收税“。
当时派往广东处理三藩善后事宜的刑部侍郎宜昌阿,奏请留用原来为尚之信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沈尚达、周文远等一百三十人。
但在廷议时,大学士明珠与内阁学士等均持异议,以为”海舡不宜入大海“,”皇上富有四海,宁少此项银两,何用奸人重为地方之累“。
清政府闭关锁国作文素材

清政府闭关锁国作文素材以下是 7 条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作文素材:素材一:你知道吗,清政府闭关锁国那简直就是自缚手脚啊!就好比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还觉得外面全是危险,不肯出去看看。
清朝的时候,国外的科技发展得多快啊,那些新奇的玩意儿咱们都见不着!人家都坐上蒸汽机驱动的火车了,咱们还在慢悠悠地赶着马车呢,这差距不就越拉越大了吗!哎,如果当初能开放一点,多跟外面交流交流,那中国的发展说不定就不是后来那样了呢!素材二:想想看,清政府闭关锁国就像捂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就比如说吧,外国人都用上先进的枪炮了,咱们还拿着大刀长矛呢!人家的船只都能远航各大洲了,咱们还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这不是傻吗?这闭关锁国不就等于把发展的机会拱手让给别人了吗?这多让人心急啊!自己不进步,还不让别人进来,这不是自毁前程吗?素材三:哎呀呀,清政府闭关锁国那真的是太糊涂啦!这就跟一个孩子怕被欺负,就躲在家里不出来一样。
结果呢,外面的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别的国家在搞工业革命,机器轰隆隆地响,咱们这边还安静得很呢!人家都开始建立各种现代化的制度了,咱们还在守着老一套。
难道就不知道开放才能带来进步吗?这闭关锁国真是害人不浅啊!素材四:你说这清政府闭关锁国是不是很奇葩啊!就好像把自己关在一个笼子里,还觉得很安全。
当时欧洲都有银行、股市这些新鲜玩意儿了,咱们连影子都不知道呢!外国人在研究天文地理,咱们还在研究怎么之乎者也呢。
这差距能不大吗?这闭关锁国不就是阻碍国家进步的一道大坎儿吗?素材五:嘿,清政府闭关锁国可不就是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嘛!就像一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
人家国外在搞发明创造,咱们在这封闭的环境里啥都不知道。
等后来发现差距大了,想追都追不上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闭关锁国的小故事
【篇一:关于历史闭关锁国的小故事】
日本闭关锁国政策的由来
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年。
第三代将军德川家
光时代,建立幕藩体制。
幕府之下,全国分为各藩,全国号称有“三
百诸侯”。
与中国相似,全国分为士农工商四级,不过此士非中国士,而是武士。
德川幕府对天皇的控制超过前代幕府,包括经济上也控
制很严,民间常说天皇是“欲做诗,却无纸”。
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向日本人民传天主教,饱受压迫的
日本农民很快接受了天主教。
幕府很快察觉天主教对统治者的严重
威胁,遂大肆镇压。
杀害天主教徒达二十八万之众。
但这样还不能
禁止人民信教,幕府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全面锁国,自1633年到1639年连发五道锁国令,规定全国检举天主教徒,不给天主教在日
本有一点立足之地。
并禁止一切西方人来日贸易,同时规定日本人
在海外者不许回国,日本人不得出海。
这些命令的一个副作用是,
中国沿海的倭寇从此绝迹。
在日西方人被隔离到一个名叫出岛的小岛,与日本人隔绝。
幕府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自此国内表面上
平安无事,局面稳定。
不过,实际上,幕府以表面稳定为代价拒绝
外来文明的锁国政策,使得日本民族的发展陷于停滞,十七世纪初
日本出现的变革活力被窒息了。
此后二百余年的德川幕府统治被后
来的日本人认为是日本落后时期的代名词。
形势的稳定使得武士阶层马放南山,沉沦于游乐之中,而商人阶层
崛起,大名武士皆拜在商人脚下,日本民谣说,“大阪商人一怒,天
下诸侯惊惧”。
而且商人还花钱买来武士刀,摇身一变成为武士。
日本锁国后,独有两国可以继续对日贸易,一是荷兰,因为荷兰是
新教国家,对传教不感兴趣,只注重贸易,另一国就是中国。
同时,荷兰的实用性书籍也渐渐传入日本,在日本形成兰学,兰学与儒学和国学并立。
参考资料:【篇二:关于历史闭关锁国的小故事】
我们后人寻找清王朝灭亡的原因时,通常不离口的是那个王朝盲目
自大、闭关锁国等等。
无疑,这属于正确无比的话语。
问题在于,
自大、锁国之类也要讲资格,不是谁想自大就自大,谁愿锁国便锁国。
比如夜郎国自大,至今遭人耻笑。
清朝自傲、自大是有基础的。
满族人在周朝时以“繁矢石弩”向中原王朝纳贡,那时并不自大,入
主中原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后来的所谓自大。
滋生自大的情绪,是在清王朝彻底巩固了政权的时日,尤其出现所谓的“盛世”景象之后。
这种自得情绪,在我们上不知被重复过多少次,并不是只有清
朝如此。
前秦的苻坚,攻城略地,功勋累累,统一了北方。
自此以后,他颇为骄傲自得。
当然,他的结局并不好,不仅身败名裂,死
于非命,也毁弃了前秦的大好江山。
自信、自得、自傲、自大本身,界限并不是特别分明,有时是可以
互相转化的,以不同的社会背景色彩浸润出它们相应的相异色调。
满族人以一个军人数量、社会人口和疆域远远不及明朝,并且政治
经济文化都谈不上发达的少数民族打败不可一世的汉族统治者,建
立王朝并且做得稳稳当当,还出现了“盛世”,自大一下也是常情。
我们通过指北针一事,也许可以猜测出康熙对中国南方的真实情感。
康熙认为,人们之所以称罗盘之类的定向仪器为“指南针”而不称“指
北针”,是“在北方,一切活动在凋萎,在衰亡”;“力量、精气和繁荣
都在南方”(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这些话,说明康熙对自己的
皇朝是很自负的。
任何一个有些成就,且又缺乏忧患意识的人,没有几个是清醒的。
即使表面平静,胸中也难免激情涌动,自负自得,把别人看得愚蠢。
国家亦如是,不仅仅一个清朝如此。
明朝不仅嫌利玛窦绘制的《舆
地全图》中国不居于世界中央,而且觉得把中国画得太小;清朝乾隆
年间修的《清朝文献通考》认为“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
一
个统治者是汉族人,一个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血统有异,精神却惊
人的相同,骨子里都摆不脱点滴繁荣带来的自大。
不独中国人如此,1756 到1763年间的七年英国取得胜利后,把没有国境的海洋世界
作为自己要征服的物件。
戈德史密斯曾用这样的诗句歌颂他的同胞:
桀骜不驯的目光,举止高傲,
我眼前走过了人类的统治者。
也就是说,英国人同样自傲。
——但他们不封闭,一直关注外部世界,也一直寻找机会拓展新的空间。
就清朝而言,从繁荣走入闭关是极容易的。
说得直白一点,当时的
繁荣,本身就是以小农自然经济为底子,关起门来过日子。
清政府
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田赋而不是工商业的税收。
比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岁入总额为4850万蔖,其中田赋一项为3千万蔖,占总收
入的63%;关税为450万蔖,只占总收入的 9%,在整个财政收入中
处于微不足道的位置。
因此清王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
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
”实
际而言,这是小农经济铸造的思想。
世人常云: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烂灿文化的大国,工农业和文
化都曾居于世界的前列,封建统治者形成了以“天朝”自居的狂妄骄
傲心理,加上小农自然经济因素,必然对外界事物愚昧无知。
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不是从清朝开始的,为什么以前中国能与国外频繁交往,清政府却不行?这不能不提到统治者对繁荣和封闭的变态理解。
正是这种变态,使繁荣在缺乏忧患意识心态监控下散漫地发展。
“繁荣”,如果缺乏了忧患意识的提醒,极容易走入闭关锁国。
我们
以平民之心揣测那时统治者之意,“闭关”绝不是为了失去繁荣,而
恰是为了永保繁荣,为了长治久安。
一般而言,穷困潦倒可以导致
闭关锁国,因为切断和外界的联系之后,人们就要闭目塞听,“不知
有汉”,不知道别人过怎样的日子,甚至会以为他人比自己惨得很,
会以为“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于是人们安分守己,以
手加额;繁荣富庶同样可以与闭关为伍,用金钟罩罩住一切,外来的
撼动就无计可施,现有的一切就可以守住。
没有正确忧患意识统率
的“繁荣”可以导致自大,自大可以导致闭关,闭关可以导致愚昧,
愚昧又进一步导致闭关。
最后如鸡生蛋蛋又生鸡一样,搅在一处,
成了一笔糊涂账,弄不清楚了。
不过,清朝统治者也具有忧患意识,闭关锁国就是出于对自己统治
权力的捍卫,就是出于对殖民主义势力的防御。
然而这个忧患意识
是幼稚的、破损的、病态的。
他们使用的这种自卫,只能孤立自己,把中华民族隔绝在世界大势之外,会使我们自己根本不了解世界,
误以为只有自己在前进在发展,不知道别人也在发展,落后了还不
自知,别人打上门来才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