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阅读附答案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精简完美打印版】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怒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辈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弟子规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及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已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问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起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世出世间的根本!——是一个德行,要字字句句都做到,都能去落实!《弟子规》详解[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秀所作。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文言语段综合训练(附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文言语段综合训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此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子夏认为一个人应该要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对父母要尽孝,对君主要尽忠,对朋友要诚信。
2.结合材料,说说儒家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
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
意思
1. “弟子入则孝”,这就是说呀,在家里要孝敬父母。
就像我,每次回家都会主动帮爸妈做些家务,陪他们聊聊天,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这就是孝的体现呀!
2. “出则悌”,在外面和兄弟姐妹或者朋友相处时要友爱呀!比如说,看到朋友遇到困难,咱得主动去帮忙,就像自己的事一样,这不就是悌吗?
3. “谨而信”,做事要谨慎,答应别人的事得做到。
我有个朋友,他答应别人的事从来都不食言,大家都特别信任他,这就是谨而信的魅力啊!
4. “泛爱众”,要广泛地关爱众人。
就好像那些志愿者,无私地帮助各种人,他们就是在践行泛爱众呀,多棒啊!
5. “而亲仁”,要亲近有仁德的人。
想想看,如果总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更好吧,就像靠近太阳就会温暖一样!
6. 你想想,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弟子入则孝”,那家里得多么和睦呀,多让人羡慕!
7. “出则悌”不就是让我们在外面和别人和谐相处嘛,这样社会也会更和谐呀,这不是很好吗?
8. 做事“谨而信”,会让别人觉得你靠谱呀,这样机会也会更多,难道不是吗?
9. 多多“泛爱众”,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
10. 赶紧去“而亲仁”吧,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多有意义呀!总之,这些道理真的很重要,我们都应该好好去践行。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
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
孔子趋出,以语子贡。
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
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
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
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骈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由志之,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
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
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节选自《荀子·子道》)材料二: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
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
余忘孝道,是以忧。
”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
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文言文弟子翻译答案

原文:
《弟子规》
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一、居家之时,当孝顺父母;外出之时,当尊敬兄长。
言行举止需谨慎,言语要诚实可信。
广施仁爱,亲近仁德之人。
二、若有余暇,则应致力于学习文化知识。
《弟子规》首章开宗明义,教人立身处世之道。
入则孝,孝乃百行之先,为人子者,当以孝敬父母为本。
出则悌,悌者,敬爱兄长,兄弟之间,和顺相处。
谨而信,谨慎言行,言必信,行必果。
泛爱众,推己及人,关爱他人。
亲仁,亲近仁德之人,以修身齐家。
次章言及学习。
行有余力,即已尽孝悌之道,再有余力,则当致力于学习。
学文,指学习文化知识,以充实自己,提升修养。
《弟子规》虽简短,但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以下试将原文与译文进行逐句解读:
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解读:居家时,以孝敬父母为本;外出时,尊敬兄长。
言行举止谨慎,言语诚实可信。
广施仁爱,亲近仁德之人。
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读:在尽孝悌之道的基础上,若有余暇,则应致力于学习文化知识。
总之,《弟子规》是一部教人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们可以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译文虽非原文,但力求传达其真义,以供读者参考。
愿世人皆能遵循《弟子规》之道,成为有德之人。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5分)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小题1:“谨而信”的“谨”字, 从“言”,杨伯峻注云: “‘寡言’叫做谨。
” 请结合杨伯峻的注释,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孔子如何看待“言”与“仁”的关系?(2分)
小题2:你是否赞同孔子对“雍”的辩解?请说明理由。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孔子认为,“谨言”是“仁”的必修课,“巧言令色, 鲜矣仁”,仁者只要“辞达而已矣”,他反对偏佞,认为多言有害。
小题2:赞同:说话谨慎,句句有着落,才能服众,不招祸患,反而能成事。
不赞同:21世纪人才必须敢说,不能木讷,要敢于表达自己。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孔子表述“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先强调了“谨”然后才是“亲仁”可知谨言才能仁;根据“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的“憎”的意思,可知认为言多有害。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态度,就句段内涵来说,只能选赞同。
阐述到理由时一定要和现时相联系,注意经典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