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

合集下载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ppt (1)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ppt (1)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解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
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 环境,故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似。
【答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 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 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西汉的刘向在《说苑· 杂言》中说: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 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 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 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 “不要违 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 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孟武伯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对于父母来说,要时时刻刻关心他们 的健康状况。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熟技巧 回答传统文化经典筛选(填空)题的“2 注意”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 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 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 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寻找对应词语。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四十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四十

跟踪检测(四十九)“古代诗歌综合填空题”验收达标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度大庾岭①朱彝尊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②。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的交界处。

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

②徂:消逝。

(1)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

①鸿雁:②鹧鸪:(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参考答案:(1)①书信,比喻乡音②喻指思乡(2)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伤怀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折桂令·西陵送别张可久画船儿载不起离愁。

人在西陵,恨满东州。

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

潮生潮落,会忘机①泛泛②沙鸥。

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①忘机:忘却心计。

②泛泛:在水面漂浮或浮行的样子。

(1)画线句写的是情景,“懒”字状出之情态,“慵”字状出默然神伤之情态,“怕”字状出之情态。

(2)赏析本曲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参考答案:(1)既别(别后) 无可奈何孤苦难耐(2)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以“画船儿载不起”“满东州”写出了离愁别恨之重之浓。

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六句主要为实写,七至十句为虚写。

③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

“依依岸柳”仿佛含情,却更令人伤心;抒情主人公常与“泛泛沙鸥”相对,却更显寂寞凄凉。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①回塘:曲折回环的水塘。

②别浦:江河支流入水口。

(1)这首词咏叹的事物是,词上片描写的环境特点是。

(2)词的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做简要赏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

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

“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

参考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十五)“图文(表文)转换题”验收达标练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十五)“图文(表文)转换题”验收达标练

跟踪检测(十五)“图文(表文)转换题”验收达标练题组一图文转换1.下面是一幅“一棵树的重量”的漫画。

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解析:首先,审清题干明确要求,“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然后看漫画,标题为“一棵树的重量”,看画面,最上面是一杆秤,秤下面是一棵树的形状,它由各种生物组成。

作答寓意可从由实入虚的思路展开,各种生物构成了“树”,可以联想到各种生命都与树、与森林资源、与环境有关,据此组织答案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图形由一杆秤、多种生物组成,这些生物又巧妙地构成一棵树,树的命运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息息相关,非常重要。

整个图形表达了我们应保护森林资源、爱护人类家园的主题。

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2)指出漫画的寓意: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漫画。

漫画的画面是一个钟表,其中时针是一个人的形象,其背后的分针是一口刀刃朝着这个人的后背的刀。

显然,这幅漫画意在告诉人们时间(生命)和人的关系,尤其是人(时针)后的那把可怕的刀(分针),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若不防备,就会被岁月杀戮。

参考答案:(1)岁月如刀(2)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生命)。

3.下图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

请仔细观察,写出构图要素,并解读构图要素的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答: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观察图标中具体的数字、汉字、英文字母、图案等,然后从“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把握会标体现的寓意等。

该会标的构图要素有:G20、2016、CHINA、“中国”印章、桥形轮廓等。

其寓意是:“桥”体现了“G20”的作用,即全球经济增长、国际合作和共赢之桥等;“0”体现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参考答案:该会标由桥形轮廓、“G20”、“2016”、“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等要素构成。

桥梁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ppt (2)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ppt (2)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4.相关资料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季氏》) ②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 ③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④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⑤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高三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考查点 《论语》 《孟子》 《荀子》 《老子》 《墨子》 《韩非子》 ★ ★
考查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 ★
考查频率
2017 预测
5 年 3 考 热考点,可能性很大 5 年 1 考 热考点,可能性很大 5 年 0 考 冷考点,可能性较小 5 年 0 考 冷考点,可能性较小 ★ 5 年 1 考 热考点,可能性很大 5 年 0 考 冷考点,可能性较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4.相关资料 ①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孟子· 尽心下》)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 ③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离娄下》) 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 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尽心上》 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3)民本思想。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 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不过,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1年整理)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1年整理)

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全部内容。

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九)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建议用时:40分钟)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1)~(2)题。

(5分)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②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①。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②成;十二月,舆梁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④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注】①溱洧:河名。

②徒杠:走人的桥。

③舆梁:走车的桥。

④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

(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体现了子产是个________的执政者.(1分)(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

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②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

(4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概括,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有四个字,即“恭”“敬”“惠”“义”,而孟子对子产的评价却只有一个“惠”字,因此,两人对子产的共同评价是“惠”,即“爱民仁惠”。

第(2)题考查对孟子观点的分析,“惠而不知为政"这一观点中,包含着两个角度的答题要点,一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是“惠",二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不知为政”,第一个理由只要筛选原文“以其乘舆济人”即可回答,第二个理由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抽象,由原文的“焉得人人而济之”可抽象出,“济”不能解决百姓出行问题,应建设桥梁。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5 第1节 Ⅰ.补——文化经典阅读的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5 第1节 Ⅰ.补——文化经典阅读的基础知识

畅享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百万张大额内部优惠券,先领券后购物!手机应用市场/应用宝下载花生日记APP 邀请码NJBHKZO ,高佣联盟官方正版APP 邀请码2548643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考查年份考查点20122013201420152016考查频率2017预测《论语》★★★5年3考热考点,可能性很大《孟子》★5年1考热考点,可能性很大《荀子》5年0考冷考点,可能性较小《老子》5年0考冷考点,可能性较小《墨子》★5年1考热考点,可能性很大《韩非子》5年0考冷考点,可能性较小浙江省进入新课标高考以来,对该考点的考查从未间断,且形成了自己的命题特色。

尽管不再限考《〈论语〉选读》,但考查的热点应该还是那些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理据充分的片段,那些和现代社会生活关系紧密、对当代人们安身立命仍有指导意义的章节。

(1)从命题形式来看,估计还是涉及概括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从考查的目标来看,涉及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等几个方面,其中概括分析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

(3)从命题特点来看,浙江省高考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特别重视联系其他古代典籍或现实生活。

(4)命题材料方面,可以是一则材料;也可以是两三则取自古代典籍或现当代名人的言论、现象材料,多则材料比较,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迁移和拓展,分析或归纳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第一节 整体阅读 真题剖析——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Ⅰ.补——文化经典阅读的基础知识一、儒家经典(一)《论语》1.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传说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的政治抱负在鲁国难以施展,遂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

精品解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浙江卷)(解析版)

精品解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浙江卷)(解析版)

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从懵.(mě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ì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 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ǐ),淬.(cu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

C. 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liáo)原之势。

D. 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chěng)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hāo)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常见常用字字音字形的把握。

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

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

A项“两鬓”的“鬓”,念作“bìn”。

C项“废驰”的“驰”应写作“弛”。

D项“惩罚”的“惩”,应念作“chéng”。

点睛:A项考查考生对前鼻后鼻音的把握。

前鼻韵母的韵尾-n,发音部位在口腔前部,发音时舌尖与上齿龈接触,舌要往前伸,舌尖要往上抬。

后鼻韵母的韵尾-ng,发音部位在口腔后部,发音时舌根与软腭接触,舌要往后缩,舌跟要往上抬。

考生平时就应该准确认读。

C项考查考生对“驰”和“弛”的辨析,如果考生对这对音近字的形旁意义加以分析,就知道“驰”从马部,故与奔跑有关;“弛”从弓部,弦松弦紧,故与松紧有关。

D项考查考生对声调的把握,考生要在平时准确识记。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为我们辨析汉字字音提供了条件,所以我们在记忆时,可以将字音与字形结合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

答: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

(2)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子却给她八十斛。

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

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答:解析:(1)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表述的主要内容,第一则,孔子主要说明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从这个词语的反面思考可以得到答案,即不要“急功近利”。

(2)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两则材料主要表述的内容。

第一则,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就是施政时不能只看到“小利”,即不能只顾眼前,要有长远打算。

第二则,有若告诉哀公,要让百姓富足,只有这样,君王才能富足。

由此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在“为政”方面都有不与百姓争利的思想。

参考答案:(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

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

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祸。

参考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小利。

如果只图快,反倒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鲁哀公问有若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呢?”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十分抽一呢?”答道:“如果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1)“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中加点的“之”字指代。

(2)请根据材料概括孟子认为的“自作孽”的后果。

答:参考答案:(1)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2)侮己,毁家,亡国。

参考译文: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谈论吗?别人有危险,他安然不动,别人遭了灾,他却从中得利,为别人所遭受的灾祸感到高兴。

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谈论,哪里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有个孩子唱道:‘沧浪的水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混浊哟,可以洗我的脚。

’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

这都取决于水本身啊。

’一个人必然是先自取侮辱,别人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先自毁,别人才来毁坏它;一个国家必然是自己先招来攻伐,别人才来讨伐它。

《太甲》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避;自己作孽,别想再活。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的观。

(2)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孟子上述观点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1)义利(2)孟子先义后利的观点在古代乃至今天都有重大意义。

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名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养仁义之心,那么人与人之间就难以亲善,社会就难以和谐。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使我的国得到利益的方法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呢?’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得利呢?’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得利呢?’上上下下都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里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里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他们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那么他们不杀掉国君夺取他的全部财利,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却抛弃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所以,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①终食:一顿饭的工夫。

②造次:仓促、急遽。

(1)材料二中“其道”的“道”即指材料一中的字。

(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评析其当下意义。

答:解析:(1)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概括其主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天边的浮云”。

可见材料一的重点在于君子注重对“义”的追求。

联系材料二,即可知,君子之“义”就是其遵循的“道”。

(2)从材料一、二可知,儒家要求君子遵循“道”,要求君子不可背离仁义。

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在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的今天,推崇“仁义”之道,不仅能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更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答案:(1)义(2)要求:①君子生活上要安贫乐道;可以追求富有和尊贵,但应该严格遵循“道”。

②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离仁义。

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人们应该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正确对待财富和地位,安贫乐道,快乐而平和地生活。

君子作为社会的道德标杆,更要时时刻刻怀有仁义之心,这样才能使社会各安其位、和谐发展。

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

”材料二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就不摆脱。

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办事,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去办事。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

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也。

”(朱熹《论语章句集注》)(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交友观。

答:参考答案:(1)求亲而反疏(2)孔子认为与朋友相处要坚持适度原则,既要劝导、帮助朋友,又要适可而止,不能自取其辱。

参考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子贡问交友之道。

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朋友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自讨没趣。

”胡寅说:“侍奉君主时谏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离开;劝导朋友时善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停止。

到了频繁的地步,那么说话者没有分量,听者心生厌烦,这就是本想求得荣耀反而遭到侮辱,想求得亲近反而遭到疏远啊。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述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十二章》)(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答:参考答案:(1)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2)两者都主张过朴素的生活,安贫乐道。

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会让人丧失本性,我们不应痴迷于物欲,简单就是幸福。

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般。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内心狂热;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求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