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1 鱼类资源与环境调查

合集下载

盘锦鱼类调查报告范文

盘锦鱼类调查报告范文

盘锦鱼类调查报告范文盘锦市鱼类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盘锦市水域内的鱼类资源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鱼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1. 采样点选择:选择盘锦市境内的河流、湖泊等水域作为采样点,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2. 采样器材:使用网具、捕鱼器具等,根据不同鱼类特点进行捕捞。

3. 采样时间:根据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全年鱼类资源的情况。

4. 数据记录:对捕获的鱼类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鱼类种类、数量、大小等信息。

三、调查结果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我们总共捕获了10种鱼类,分别是草鱼、鲫鱼、鳙鱼、鲤鱼、鳊鱼、鲢鱼、白鱼、熊猫鱼、罗非鱼、鱼虾。

下面针对每种鱼类进行详细介绍:1. 草鱼:草鱼体型较大,体长可达60cm以上,主要分布于河流和湖泊中。

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肉质鲜美,受到市场的欢迎。

2. 鲫鱼:鲫鱼体型适中,主要栖息于湖泊和江河中,属于淡水鱼类。

其肉质鲜嫩,是常见的经济鱼类。

3. 鳙鱼:鳙鱼是盘锦市常见的淡水鱼类,身体呈条形,侧扁而长。

肉质细嫩,适于炖汤或煎炒。

4. 鲤鱼:鲤鱼体型稍大,身体圆润。

盘锦市的鲤鱼资源较为丰富,是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5. 鳊鱼:鳊鱼体态修长,侧扁而稍高,通常生活在湖泊和河流的边缘地带。

属于淡水鱼类中的优质食用鱼种。

6. 鲢鱼:鲢鱼体型较大,是盘锦市水域中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鲢鱼肉质鲜美,适于各种烹饪方式。

7. 白鱼:白鱼体型修长,皮肤呈白色。

其肉质细嫩,适宜清蒸、煮汤等烹调方式。

8. 熊猫鱼:熊猫鱼体型小巧,体长约10cm左右。

属于盘锦市的特色鱼类,对环境要求较高。

9. 罗非鱼:罗非鱼体型修长,背部鳞片大而整齐。

盘锦市为其人工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水域条件。

10. 鱼虾:鱼虾体型小巧,体内有特殊的吸盘,能够附着于物体表面。

属于盘锦市常见的底栖鱼类。

四、调查结论通过本次鱼类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盘锦市水域内鱼类资源的分布与品种。

盘锦市水域资源丰富,鱼类种类繁多,其中草鱼、鲫鱼、鳙鱼、鲤鱼等是常见的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第三讲1 鱼类资源与环境调查

第三讲1 鱼类资源与环境调查

• B、底质:
– 监测重金属汞、六价铬、总锌、总砷、总铜、总 铅、镉等7个指标,按《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 标准》方法进行
• C、水生生物:
– 品种:上层鱼类鲢鱼、中层鱼类草鱼、底层鱼类 鲤鱼或鲫鱼 – 评价标准GB18406.4《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 评价方法:单因子评价法。
2、沿江主要污染料;
– e.要有各类型工作图片。
– f.提供详细的鱼类资源调查技术研究报告、工作
报告和研究论文。
技术人员或专业捕捞渔民,按要求收集鱼类及水 生野生动物样品,并按要求作好记录登记和样品 固定
• 调查组技术人员定期到各点收集和鉴定样品。
• ②进行鱼类肥育场、产卵场、越冬场和洄游 通道,调查内容为三场分布面积、地理座标、
产卵、索饵、越冬鱼类种类、主要经济鱼类
产卵群体大小、补充群体及环境背景情况等。
二、调查频次
• 普查采用集中采样:
• 四季采样;按月采样;一年一次——秋季。 • 特殊要求:越冬期、繁殖期、索饵肥育期、污染
等。
• 鱼类资源:常年收集样品,每月2次。确定1-2名经过
培训的水产技术人员或专业捕捞渔民,按要求 收集鱼类及水生野生动物样品,并按要求作好 记录登记和样品固定,调查组技术人员定期到 各点收集和鉴定样品。
三、调查方法
• 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按SC/T9102.3《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规范:淡水》和SL176-1996《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方法进行
• 水质检测按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BG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方法进行 • 底质暂按GB/T18407.4《农业产品质量安全 无公害水产 品产地环境要求》进行 • 生物样按GB18406.4 《农业产品质量安全 无公害水产品 安全要求》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第3章 鱼类浮游生物调查及评价(专业知识模板)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第3章 鱼类浮游生物调查及评价(专业知识模板)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种类鉴定
主要鱼类浮游生物应鉴定到属或科。 2.2 调查要素
包括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3 采样
3.1 采样设备
网具 30m以浅海域,应采用浅水Ι型浮游生物网垂直取样, 30m以深海区,应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取样或用双鼓网 倾斜取样。此外可根据海区位置或深度、调查的性质、目
Na——全网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单位为粒(ind)或尾(ind); S——网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L——流量计转数; C----流量计校正值。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水平拖曳样品
以粒/网(ind/net)或尾/网(ind/net)计算。 6 填写报表
按本部分的有关规定填写报表; 7 7.1 分布图绘制
是衡量亲鱼资源量大小和预报补充资源量所必需的资料。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2.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技术要求
垂直或倾斜拖网深度
水深大于200m的海区拖网深度为200m至表垂直拖网或斜 拖,水深小于200m的则由底至表垂直拖网或斜拖。 水平拖网深度 水平拖网深度为0m3m层。
垂直或倾斜分段拖网水层
根据测站深度、调查性质和目的的不同来确定.
平面分布图一般用等值线或不同量级的圆圈符号表示。
等值线的取值标准如下:
a)鱼卵和仔、稚鱼总量(单位为 ind/m3或ind/100m3):1, 5,10,25,50,100,250,500,1 000,5 000;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鱼 卵 和 仔 、 稚 鱼 主 要 科 、 属 或 种 ( 单 位 为 ind/m3 或
c) 数量小于上述等级时,可用“ +”标在测站上,以示出现。

鱼类资源调查实习体会

鱼类资源调查实习体会

鱼类资源调查实习体会
这次鱼类资源调查实习主要就是对鱼害的认识和调查了解常见鱼池的常见问题,但我获益不浅,感慨良多。

我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几点:
其一,鱼类资源调查实习是个人综合本事的检验。

实习目的是让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患病鱼类和鱼池的认识和防治方法,通过学习,可以增强我们对鱼害的认识和教会我们调查了解常见鱼池的常见问题和鱼类的常见病症和治疗方法,为将来的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其二,鱼类资源调查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场景中的自然气氛的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实地调查体验学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完善和补充。

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直观认识。

其三,了解现在鱼池常见鱼病和鱼池环境的调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巩固专业知识,并扩展专业技术在生活实际的运用认识。

还有就是牢固树立我们的群体意识,培养我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使我们在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两方面得到锻炼和加强,从而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短时间内适应工作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次鱼类资源调查实习增强了我毕业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这次实习,我觉得我表现得还不错,许多同学都认为,自我以后进入企业都是能够胜任的。

由此看来,我们在大学里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只是
感觉不到而已。

所以,我们有就业危机感是应当的,但不能过于自卑和担忧,否则会妨碍自我的学习。

此刻,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现状及早期资源调查研究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现状及早期资源调查研究

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减少对渔业资源的依赖。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 能实现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参考内容
长江上游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分布区,其中鮈亚科鱼类是其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这些鱼类的生境选择策略受到了越来越多 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长江上游鮈亚科鱼类资源及生境选择策略,为保护和管 理这些珍贵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长江上游鮈亚科鱼类的生境选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首 先,通过了解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这些鱼类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趋势。 其次,这些知识可以为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包括制定针对性 的保护措施、
合理规划水域利用等。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未能全面 考虑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变化对鱼类生境选择的影响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可以 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长江上游的鱼类资 源。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样本采集、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首先, 我们在长江上游的不同水域进行了鱼类样本采集,获得了大量鮈亚科鱼类的数据。 随后,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长状况 等。
此外,我们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与当地渔民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了解了他们对鮈亚科鱼类生境选择策略的看法和经验。
3、经济价值下降
由于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减少,渔民的收入也受到影响,导致经济价值下降。 此外,水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定的困境,许多渔民面临着转行的压力。
二、早期资源调查研究
1、调查方法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现状,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渔 获量测定、物种鉴定、生态观察等。渔获量测定主要是了解渔民的捕捞量和捕捞 种类;物种鉴定是对长江上游的鱼类进行种类和分布的调查;生态观察则主要是 对水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渔业资源调查报告渔业资源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逐年增长,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愈发重要。

而为了科学和有效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必须要进行全面、准确的渔业资源调查。

本文将对渔业资源调查的内容、方法、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为渔业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参考。

一、渔业资源调查的内容渔业资源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渔业资源种类及其分布情况,其中包括水域内的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生物资源;2.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包括生物学指标(如生长速度、体长体重等)和生态学指标(如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等);3.渔业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演变规律,包括鱼群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特点等;4.渔业资源受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如海洋污染、气候变化、渔业生产等;5.针对特定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如对某一河口、湖泊、海岸线等局部水域的调查。

二、渔业资源调查的方法渔业资源调查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常规观测法:通过实地调查、观察等手段收集渔业资源信息,例如捕捞量、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等数据。

2.科学调查法:运用数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精确、全面的调查,例如利用声学技术、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

3.生态系统监测法:采用多点布点、多时段持续不断地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对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

4.模型推断法:利用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进行建模和预测,为渔业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渔业资源调查的意义渔业资源调查的意义非常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指导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避免过度捕捞、过度开发等不良行为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2.促进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

3.为渔业资源开发和投资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经济效益。

4.及时掌握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为评估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状况和趋势提供科学基础。

大泉沟水库鱼类资源调查及生态渔业增殖模式优化

大泉沟水库鱼类资源调查及生态渔业增殖模式优化

大泉沟水库鱼类资源调查及生态渔业增殖模式优化大泉沟水库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重要的渔业资源地。

为了了解大泉沟水库中鱼类资源现状,并优化生态渔业增殖模式,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调查从水库周边环境开始,我们发现大泉沟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水质清澈而富含养分。

水库四周被茂密的森林环绕,植被覆盖率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同时,水库周围没有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水库内部也没有明显的污染源。

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水下观察、钓鱼和网捕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大泉沟水库中存在多种鱼类资源,如鲤鱼、鳜鱼、鲢鱼等。

其中,鲤鱼是最常见的鱼类,在各个水域都有较大的数量。

鲤鱼的体型较大,肉质鲜美,受到了渔民的青睐。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珍稀的鱼类,如濒危物种黄鳜鱼。

这些发现表明大泉沟水库是一个重要的鱼类资源基地。

在对鱼类资源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我们发现大泉沟水库中的鱼类资源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种类的结构不够合理,即某些种类鱼的数量过多,而其他种类鱼的数量较少。

这种不平衡的资源分布,容易导致鱼类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水库中的大型鱼类数量较少,这不利于水库中鱼类资源的稳定发展。

而且,一些珍稀鱼类的数量极少,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为了优化大泉沟水库的生态渔业增殖模式,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加强对水库周边环境的保护,避免人为污染对鱼类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次,应加强对鱼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控制捕捞量,保证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要加强对珍稀鱼类的保护,建立保护区域,并加强对保护区域的管理措施。

此外,应引进一些大型鱼类,增加水库中大型鱼类的数量,提高渔业资源的丰富度。

综上所述,大泉沟水库是一个重要的鱼类资源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鱼类资源。

然而,在优化生态渔业增殖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如资源不平衡和珍稀鱼类的保护等。

关于鱼的调查报告

关于鱼的调查报告

关于鱼的调查报告关于鱼的调查报告引言:鱼类作为水生生物的代表之一,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亿年。

它们以其多样的形态和生态特征,成为了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调查报告旨在探讨鱼类的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以期增进对这一生物群体的了解。

一、鱼类的多样性1. 鱼类的分类鱼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分为两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其中,硬骨鱼类是最为常见的鱼类,包括了鲤鱼、鳕鱼、鲑鱼等。

而软骨鱼类则主要包括了鲨鱼、鳐鱼等。

2. 鱼类的形态特征鱼类的形态特征因种类而异,但它们通常具有鳞片覆盖的身体、鳍和尾巴等特征。

鱼类的身体形态可以分为扁平型、纺锤型、圆筒型等,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3. 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的生活习性因种类而异。

有些鱼类属于淡水鱼,栖息在江河湖泊中;而另一些则属于海水鱼,生活在海洋中。

此外,还有一些鱼类能够完成从淡水到海水的迁徙。

二、鱼类的生态功能1. 鱼类在食物链中的地位鱼类在食物链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它们既是食物链的顶端捕食者,如鲨鱼等,也是食物链的中下层消费者,如鲤鱼等。

鱼类通过捕食其他生物维持自身生存,同时也控制了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

2. 鱼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控制水中浮游植物和底栖生物的数量,维护了水体的清洁度。

同时,鱼类的粪便和尸体也为水中微生物提供了养分,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循环。

3. 鱼类对人类的影响鱼类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许多鱼类被作为食物供人类食用,如鲑鱼、鳕鱼等。

此外,捕捞业也是许多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同时,鱼类也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如中国的“年年有余”寓意着鱼的象征。

三、鱼类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过度捕捞对鱼类的影响过度捕捞是当前鱼类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过度捕捞导致了许多鱼类资源的减少和灭绝,破坏了生态平衡。

因此,采取合理的捕捞限制和保护措施,以保护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鱼类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鱼类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渔具调查。
• ④“四大家鱼”遗传多样性研究。
鱼类生境图
(二)生态环境部分
1、渔业生态环境调查:
– 内容:主要为水质,适当进行底质调查 – 监测断面:设监测断面20-30个 – 监频次:水生生物越冬期、产卵期和索饵

项 目:
• A水质:量化指标25个: – PH、水温、BOD5、总氰化物、硝酸盐氮、汞、 六价铬、总锌、总砷、总铜、总铅、镉CODCr、 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亚硝酸盐氮、非离子 氨、氨氮、溶解氧、硫化物、悬浮物、总氮、 总磷、总大肠菌群、叶绿素a等25个量化指标和 – 定性评价指标:色、臭、味、漂浮物质等4个。 – 评价标准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和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评价方法: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
•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排量调查
– 到环保部门收集污染源、污染物及排量资料
– 城市生活污水应进行消解能力的初步研究。 选有代表性的排污口进行分越冬期、水生生 物产卵繁殖期和索饵期三个时期监测
• 每个排污口设参比断面1个、污染断面1个和消解 断面2-3个。为水质检测,检测项目为CODCr或 高锰酸盐指数、BOD5、氨氮、总氮、总磷等。
三、调查方法
• 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按SC/T9102.3《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规范:淡水》和SL176-1996《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方法进行
• 水质检测按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BG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方法进行 • 底质暂按GB/T18407.4《农业产品质量安全 无公害水产 品产地环境要求》进行 • 生物样按GB18406.4 《农业产品质量安全 无公害水产品 安全要求》
技术人员或专业捕捞渔民,按要求收集鱼类及水 生野生动物样品,并按要求作好记录登记和样品 固定
• 调查组技术人员定期到各点收集和鉴定样品。
• ②进行鱼类肥育场、产卵场、越冬场和洄游 通道,调查内容为三场分布面积、地理座标、
产卵、索饵、越冬鱼类种类、主要经济鱼类
产卵群体大小、补充群体及环境背景情况等。
②水域生态环境调查
• 要求对能反应各水域总体水、底质状况的断面 进行采样,断面的设置要理由充分并表格列出;
• 对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污染源采样要求至少有1
个污染断面、1个参考断面和2-3个消解断面 (针对污染源的主要排放的污染物); • 所有采样断面要有分布图。
③ 材料按SC/T9102.4《渔业生态
• B、底质:
– 监测重金属汞、六价铬、总锌、总砷、总铜、总 铅、镉等7个指标,按《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 标准》方法进行
• C、水生生物:
– 品种:上层鱼类鲢鱼、中层鱼类草鱼、底层鱼类 鲤鱼或鲫鱼 – 评价标准GB18406.4《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 评价方法:单因子评价法。
2、沿江主要污染源调查
环境监测规范》(资料处理与报
告编制部分)的要求汇总。
鱼类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
一、调查内容
• (一)鱼类资源部分
– ①4-5次集中采样:收集流刺网、刺网等2-4种渔具的捕捞 渔获量,分类统计日单船产量,分类鉴定,收集标本, 详细记录渔获物组成结构、生物学特征、生态背景等。 – ②委托收集鱼类标本:
– 设委托点6-8个。每个点确定1-2名经过培训的水产
(三)综合部分与规划
• ①各地县志收集背景资料及近年来有关 保护发展规划等资料收集; • ②历年捕捞产量收集统计; • ③水生生物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
二、技术要求
• 1、鱼类资源
• a.编制鱼类分类检索表
– 摄制鱼类原色或生态图谱 – 详细记录每种鱼类生物学,特别是其生态学部分要加强。 • b.主要经济鱼类要提供捕捞量现状及变化动态研究。 • c.提交“四大家鱼”产卵场、粘性卵鱼类产卵场,越冬场、 索饵场及洄游通道调查资料(简称:鱼类三场一通道分布 情况调查); – 并有分布图;
二、调查频次
• 普查采用集中采样:
• 四季采样;按月采样;一年一次——秋季。 • 特殊要求:越冬期、繁殖期、索饵肥育期、污染
等。
• 鱼类资源:常年收集样品,每月2次。确定1-2名经过
培训的水产技术人员或专业捕捞渔民,按要求 收集鱼类及水生野生动物样品,并按要求作好 记录登记和样品固定,调查组技术人员定期到 各点收集和鉴定样品。
水生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
一、主要内容
• ①自然环境及流域社会发展状况调查,包括水体形态、自 然地理、人文地理及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以 及有关发展规划的收集; • ②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包括鱼类、虾蟹类、螺蚌类、底栖 动物、浮游生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等的分布、储量调查及 其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 ③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 游通道(简称“三场一通道”)的调查与研究; • ④天然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及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调查,包 括天然水域环境现状、主要污染源分布及主要污染物的种 类、排量及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等;
– 对“四大家鱼”产卵场还要求有变化动态研究。
• d.水野要提供分布图。
• e.要有各类型工作图片。
• f.提供详细的鱼类资源调查技术研究报告、 工作报告和研究论文。
2、环境部分
– a.提交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及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的调查资料; – b.提交主要污染物消解过程的基本资料;
– c.提出综合治理有关建议;
主要内容
• ⑤初级生产力调查与比较研究(黑白瓶法与叶绿素 a的测定); • ⑥涉渔工程及其补偿情况调查,包括该工程对水生 生物资源的影响分析及补偿措施及其落实情况等的 调查; • ⑦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储量、现有保 护措施及利用情况调查,提出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 保护措施与对策; • ⑧编制“水生生物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渔业 发展规划”。
– d.提交涉渔工程及其补偿情况的调查资料;
– e.要有各类型工作图片。
– f.提供详细的鱼类资源调查技术研究报告、工作
报告和研究论文。
四、技术要求
–分工: –制定实施方案,收集汇总资料,并撰写总技术 报告; –.负责鱼类资源调查,鱼类三场一通道分布情 况调查; –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及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的调 查; –涉渔工程及其补偿情况的调查工作; –水生生物资源普查; –收集流域自然地理及社会发展状况等背景资料。
技术要求
• ①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要求 –列出各类生物资源名录、生物学,并给出种属检索表; –大型水生动植物要求有电子版本的图片或光学图片,必 要时还要给出背景说明; –浮游生物要有显微图片或电子图谱; –给出各类生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物量; –给出各生态区域的优势种,优势种、重要经济种务必有 环境背景研究; –提供重要水生生物的现状及变化动态。 –绘制鱼类三场分布图,水生野生动物还要汇绘制区域分 布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