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7 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45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 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室中之事)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不陋的? 结合文章语句分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清幽
陋
室 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不俗
3.了解并感受“铭”的文体特征,通过诵读品 味语言之美,音韵之铿锵。
铭,是古代文体名,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 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或纪行的文字。文辞精炼, 一般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 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然只有八十 一个字,却是铭辞中较长的。陋室铭,即刻在简
陋居室里的文章。
写作背景
本文是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所作。刘禹锡因得
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
厢的房子。可地方官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
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
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
三、艺术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 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
情操和安贫乐道、不求闻达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
归纳小结
以山水类比引出主旨——“德馨”
不不
求慕
陋 室 铭
描写陋室 自然环境清幽(室中之景) 环境和 往来人物不俗(室中之人) 日常生活
对偶就是其中一种。
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从文 中作者的这种处世之道里可以学到什么呢?
2、陋巷之乐:颜回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室中之事)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不陋的? 结合文章语句分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清幽
陋
室 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不俗
3.了解并感受“铭”的文体特征,通过诵读品 味语言之美,音韵之铿锵。
铭,是古代文体名,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 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或纪行的文字。文辞精炼, 一般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 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然只有八十 一个字,却是铭辞中较长的。陋室铭,即刻在简
陋居室里的文章。
写作背景
本文是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所作。刘禹锡因得
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
厢的房子。可地方官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
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
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
三、艺术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 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
情操和安贫乐道、不求闻达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
归纳小结
以山水类比引出主旨——“德馨”
不不
求慕
陋 室 铭
描写陋室 自然环境清幽(室中之景) 环境和 往来人物不俗(室中之人) 日常生活
对偶就是其中一种。
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从文 中作者的这种处世之道里可以学到什么呢?
2、陋巷之乐:颜回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课件

《陋室铭》
新课导入
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 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 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 铭文而传颂千古。它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 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 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彰显主题。
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志趣。本文以“有 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也具有“名”和“灵” 的性质,自然引出本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接下来作者 分别从居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情况及日常生活,鲜明地展 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足以看出“惟吾德馨”, 又足以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作者又用诸葛庐、子云亭类 比“陋室”,再次展现“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 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宾语“何陋”前置到动
词“有”之前,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2.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 龙(居住)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 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 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 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 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 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更具雄辩的力量, 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 的胸襟,并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 显得意蕴含蓄,令人深思。
延伸拓展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 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课件(43张PPT)

6.简答题。 (1)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 【答案】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 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
第四单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第四单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四单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 (2)惟吾德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 (3)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
[基础积累] 1.一词多义 (1)远① ②可 香远 远. .观 益而清不形可容亵词玩作焉动副词词,,远远播距 离地 (2)鲜①②陶数后见鲜不.有鲜.闻形形容容词词,,新少鲜 (3)可①②可可..爱远者观甚而蕃不可动亵词玩,焉值得副词,可以
第四单元
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出枝蔓;长出枝茎)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3.古今异义
第四单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⑲鲜.( 少 )有闻。莲之爱,⑳同.( 与……相
第四单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第四单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四单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 (2)惟吾德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 (3)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
[基础积累] 1.一词多义 (1)远① ②可 香远 远. .观 益而清不形可容亵词玩作焉动副词词,,远远播距 离地 (2)鲜①②陶数后见鲜不.有鲜.闻形形容容词词,,新少鲜 (3)可①②可可..爱远者观甚而蕃不可动亵词玩,焉值得副词,可以
第四单元
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出枝蔓;长出枝茎)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3.古今异义
第四单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⑲鲜.( 少 )有闻。莲之爱,⑳同.( 与……相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9张PPT)

10
骈句是指对偶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 重视声韵的和谐。骈句是结构相似、内容 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 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相对 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 都是散句。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 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 全合乎要求。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
刘室
禹 锡
铭
1
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
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
“铭”的呢?
2
题目解说
铭,是一种文体,多刻写于器物之 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文辞精 练,有韵,读来 铿锵有力;体制 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 颇相似。
3 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4
填空: 4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5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35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 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 的情趣,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 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27
政
治 南阳诸葛庐
文
西蜀子云亭 学
上
上
建
万
功
古
立
远大抱负
流
业
芳
的
的
伟
高
大
远
抱
志
负
趣 28
9.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 有”,这些矛盾吗?
骈句是指对偶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 重视声韵的和谐。骈句是结构相似、内容 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 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相对 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 都是散句。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 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 全合乎要求。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
刘室
禹 锡
铭
1
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
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
“铭”的呢?
2
题目解说
铭,是一种文体,多刻写于器物之 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文辞精 练,有韵,读来 铿锵有力;体制 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 颇相似。
3 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4
填空: 4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5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35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 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 的情趣,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 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27
政
治 南阳诸葛庐
文
西蜀子云亭 学
上
上
建
万
功
古
立
远大抱负
流
业
芳
的
的
伟
高
大
远
抱
志
负
趣 28
9.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 有”,这些矛盾吗?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公元427年(63岁)
贫病交迫中去世
探究一:菊为什么被称为“隐逸者”?
助读材料二
晋代的陶渊明因不满官场,辞官归隐田园,诗人种菊,食菊,赏菊, 颂菊。菊,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陶 渊明,不慕名利,不羡繁华,归隐田园,独守清高操守。
陶渊明超凡脱俗的人格和菊的品性是相似,陶渊明写菊花的诗句“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菊因陶渊明而成为隐 士的象征。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牡丹花开时节,灿烂辉煌。在大唐盛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白居易在 《买花》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一诗中这样写: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牡丹——富贵者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作者自己愿意像 莲一样,在污浊 的尘世中保持自 己清高的操守。
惜
爱
厌
历史上,周敦颐虽然为官三十余载,但他不慕钱财,淡泊名 利。《爱莲说》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菊像 (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牡丹( 世人那样追逐富贵), 而是要像莲( 在污浊的尘世中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 他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濯清涟 而 不 妖,
我只喜爱莲——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疏通文意
中通外直,不蔓
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说
“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
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读 文言文朗读要求
01
读准字音
02
读准节奏
03
语调语速
04
读出感情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铭
“铭”介绍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 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 整,要求押韵。如“墓志铭”“座右 铭”“山川风物铭”
铭
整体感知
吟
咏
诵
读
感
韵
律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 字。”
——朱熹
读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助读资料
《游玄都观》 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颂自己的 “陋室”为何 写“诸葛庐、 子云亭”?
爱
莲 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赞曰: 庐虽简,人可怀天下,有名主三顾茅庐,诸葛名垂宇内; 亭虽陋,人不近权臣,作四赋屡谏其主,扬雄文行后世。
译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 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课件(共24张PPT)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 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 《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 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 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三间三厢——城南面江而居: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15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6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猜一猜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陋室有德馨,刘梦得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
3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 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 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 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 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 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4.文章写“陋室”,提及“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用意何在?
运用类比的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 的陋室,有引诸葛亮和扬雄为自己志同道合的意思,也 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位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 一样的德操和才能。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更有雄辩 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引用《论语・子罕》中的典 故,原话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面一句, 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 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再次表明自居的观点和态度 (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是画龙点睛之笔。
三间三厢——城南面江而居: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15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6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猜一猜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陋室有德馨,刘梦得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
3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 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 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 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 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 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4.文章写“陋室”,提及“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用意何在?
运用类比的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 的陋室,有引诸葛亮和扬雄为自己志同道合的意思,也 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位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 一样的德操和才能。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更有雄辩 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引用《论语・子罕》中的典 故,原话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面一句, 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 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再次表明自居的观点和态度 (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是画龙点睛之笔。
第17课 《短文两篇》课件(共16张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短文两篇
(《陋室铭》《爱莲说》)
• 学习要点 • 1.能理解文意及内容。 • 2.品读语言,理解作者志趣及写作手法。 • 3.感受君子之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第一课时
一、检测预习,把握学情 • 1.大家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思考
两篇文章在句式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生齐读)。谁来说一说?
明确:他平时不贪钱财,一身正气。他就是一个君 子。作者写莲是为了表达像莲一样拥有君子品质, 做一个君子。
4.完成表格,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爱莲说》
找观点,感情怀
予独爱莲。莲,花之君子者 也。
品语言,知特点 描写莲的语句及莲的特点
赏品质,悟志向 君子品质 析手法,明技巧 托物言志衬托
《陋室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明确:第一个句子在“爱”字的后面停 顿,第二个句子在“无”字的后面停顿。
二、依据学情,先教《爱莲说》
(一)找观点,感情怀。
1.题目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2.题目中的“爱”字与文中的哪一个句子相 对应?
3.作者对莲爱到了怎样的程度?从哪里 发现的?
(二)品语言,悟志向
1.周敦颐对莲情有独钟,莲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2.这是课文中描写莲的部分句子。我们能否提炼一 下,莲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 3.周敦颐为什么会把莲和君子作了联想呢?
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课文。 • 2.阅读《兰之味》《芙蕖》两文,完成文后任务。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 “铭”这种文学体裁。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体会语言特色。 3.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操。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陋室铭》《爱莲说》)
• 学习要点 • 1.能理解文意及内容。 • 2.品读语言,理解作者志趣及写作手法。 • 3.感受君子之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第一课时
一、检测预习,把握学情 • 1.大家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思考
两篇文章在句式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生齐读)。谁来说一说?
明确:他平时不贪钱财,一身正气。他就是一个君 子。作者写莲是为了表达像莲一样拥有君子品质, 做一个君子。
4.完成表格,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爱莲说》
找观点,感情怀
予独爱莲。莲,花之君子者 也。
品语言,知特点 描写莲的语句及莲的特点
赏品质,悟志向 君子品质 析手法,明技巧 托物言志衬托
《陋室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明确:第一个句子在“爱”字的后面停 顿,第二个句子在“无”字的后面停顿。
二、依据学情,先教《爱莲说》
(一)找观点,感情怀。
1.题目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2.题目中的“爱”字与文中的哪一个句子相 对应?
3.作者对莲爱到了怎样的程度?从哪里 发现的?
(二)品语言,悟志向
1.周敦颐对莲情有独钟,莲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2.这是课文中描写莲的部分句子。我们能否提炼一 下,莲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 3.周敦颐为什么会把莲和君子作了联想呢?
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课文。 • 2.阅读《兰之味》《芙蕖》两文,完成文后任务。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 “铭”这种文学体裁。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体会语言特色。 3.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操。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语文
(6)《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 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返回
语文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作者截取后半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 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 的力量。
返回
语文
(3)文中作者见解独到,生动地把三种人的生活态度表现了 出来。陶渊明独爱菊,“花___之___隐__逸___者__”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世人喜爱牡丹,“花___之___富__贵___者__”表明了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 颐独爱莲,“花___之___君__子___者__”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用原文句 子填空)
返回
语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 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 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 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相同点:都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 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 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返回
语文
(7)《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 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 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返回
语文
君子的美好品质:像莲一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 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他洁身自好,质朴、 庄重、轻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 因而声名远扬,被人尊重。 “出淤泥而不染”,是说在污俗恶劣的环境中,能不为环境而改 变,保持清白、正直、纯真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 一种高尚的人生品格,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追求的人生境 界。
解析:认为
返回
语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陶后鲜有闻./闻.之于宋君 B.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濯清涟而不.妖/尊君在不.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
解析: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听说/使听到;B.远 播/远处;C.表示否定/同“否”。
答案:C 解析:应把“使内容起伏跌宕”和“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换个位 置。
返回
语文
爱莲说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词,并翻译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很 )蕃.( 多 )。晋陶渊明独. ( 只 )爱菊。自.( 从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返回
语文
予独爱莲之出.( 长出 )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濯. ( 洗 )清涟.( 水波 )而不妖.( 艳丽 ),中通.( 贯通 )外直. ( 笔直 ),不蔓.( 横生藤蔓 )不枝.(旁生枝茎 ),香远.( 远播 )益. ( 更加 )清.( 清芬 ),亭亭净植.( 竖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靠近赏玩 )焉。
解析:“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这里有“而”,前后表示递 进关系,所以停顿应在“而”前面,即“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已”。
返回
语文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赞“莲”来赞美莲一般的君子,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 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B.文中两个“独”字,都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看出其 生活态度与陶渊明相同。
返回
语文 C.作者卒章议论,赞赏莲的君子风范;而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 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成功凸显了文章主 旨。 D.全篇仅9句话,119个字,却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 心。
2021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
目录导航
01 课 内 文 言 文 阅 读 02 课 外 文 言 文 阅 读 03 新 题 速 递
语文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词,并翻译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神异 )。斯.( 这 )是陋室,惟.( 只 )吾德馨.( 德行美好 )。
返回
语文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 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 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 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返回
语文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返回
语文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少 )有闻。莲之爱,同.( 一样 )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 应当 )乎众.( 很多 )矣。
返回
语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东晋的陶渊明 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 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 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 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 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之优雅。(用原文填空)
返回
语文
(2)从立意看,本文托物言志,并反向立意,只字不提“陋”,只写 陋室“不___陋__”的一面:开篇即以“山”和“水”类比“陋室”,用这二 者的“名”“灵”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惟___吾___德__馨___”— —这四个字点明了全文主旨;而文尾又借孔子之口慨叹 “何___陋___之__有___”,达到了抒怀的目的。(用原文填空)
A.惟.吾德馨/惟.手熟尔 B.无丝竹之乱耳./天,积气耳. C.草色入.帘青/自钱孔入. D.阅金经./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析:A.只是;B.耳朵/罢了;C.映入/滴入;D.佛经/儒家经典。
返回
语文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本文从三个方面写出陋室之雅: “苔___痕__上__阶___绿_,草__色___入__帘__青__ ”写出陋室环境之清雅; “可__以___调__素__琴_ ,_阅__金___经_ ”写出陋室主人活动之高雅; “谈__笑___有__鸿__儒_ ,_往__来___无__白__丁__ ”写出陋室主人交往的人
返回
语文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 为简陋。 B.陋室仅是为了表达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 乐道的生活情趣。
返回
语文 C.从表达方式看,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 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 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D.文章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后文 的对陋室的赞美埋下了伏笔。
返回
语文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写莲的形象 ,赋予莲美好的品质。 B.文章综合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第一段先描写后记叙,第二 段先抒情后议论。
返回
语文
C.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 反衬。 D.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 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答案:B 解析:第一段先记叙后描写,第二段先议论后抒情。
返回
语文
C.文中开头几句排比,使内容起伏跌宕,全篇文气畅通;中间几句 对偶,既描且叙,言简意丰,节奏感强,还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D.文中作者不以“君子”的孤高自傲标榜,而用君子的修德敬业 律己,表现出对人生失意、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 人生态度。中国古代文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也有此境界。
答案:A 解析: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 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 状态。
返回
语文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 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 。这就使前后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 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作者无法与之同流合污。二者从 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4)本文是写莲花的,那写菊花、牡丹花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莲花,其中菊花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返回
语文
(5)文中莲、菊、牡丹各象征了什么人?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返回
语文
(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 有何异同?
答案:B 解析:既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可看出其生活态度与 陶渊明不同。
返回
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 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 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之态,无风亦呈 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
语文
(6)《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 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返回
语文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作者截取后半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 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 的力量。
返回
语文
(3)文中作者见解独到,生动地把三种人的生活态度表现了 出来。陶渊明独爱菊,“花___之___隐__逸___者__”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世人喜爱牡丹,“花___之___富__贵___者__”表明了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 颐独爱莲,“花___之___君__子___者__”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用原文句 子填空)
返回
语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 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 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 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相同点:都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 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 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返回
语文
(7)《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 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 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返回
语文
君子的美好品质:像莲一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 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他洁身自好,质朴、 庄重、轻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 因而声名远扬,被人尊重。 “出淤泥而不染”,是说在污俗恶劣的环境中,能不为环境而改 变,保持清白、正直、纯真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 一种高尚的人生品格,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追求的人生境 界。
解析:认为
返回
语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陶后鲜有闻./闻.之于宋君 B.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濯清涟而不.妖/尊君在不.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
解析: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听说/使听到;B.远 播/远处;C.表示否定/同“否”。
答案:C 解析:应把“使内容起伏跌宕”和“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换个位 置。
返回
语文
爱莲说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词,并翻译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很 )蕃.( 多 )。晋陶渊明独. ( 只 )爱菊。自.( 从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返回
语文
予独爱莲之出.( 长出 )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濯. ( 洗 )清涟.( 水波 )而不妖.( 艳丽 ),中通.( 贯通 )外直. ( 笔直 ),不蔓.( 横生藤蔓 )不枝.(旁生枝茎 ),香远.( 远播 )益. ( 更加 )清.( 清芬 ),亭亭净植.( 竖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靠近赏玩 )焉。
解析:“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这里有“而”,前后表示递 进关系,所以停顿应在“而”前面,即“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已”。
返回
语文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赞“莲”来赞美莲一般的君子,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 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B.文中两个“独”字,都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看出其 生活态度与陶渊明相同。
返回
语文 C.作者卒章议论,赞赏莲的君子风范;而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 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成功凸显了文章主 旨。 D.全篇仅9句话,119个字,却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 心。
2021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
目录导航
01 课 内 文 言 文 阅 读 02 课 外 文 言 文 阅 读 03 新 题 速 递
语文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词,并翻译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神异 )。斯.( 这 )是陋室,惟.( 只 )吾德馨.( 德行美好 )。
返回
语文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 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 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 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返回
语文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返回
语文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少 )有闻。莲之爱,同.( 一样 )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 应当 )乎众.( 很多 )矣。
返回
语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东晋的陶渊明 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 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 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 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 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之优雅。(用原文填空)
返回
语文
(2)从立意看,本文托物言志,并反向立意,只字不提“陋”,只写 陋室“不___陋__”的一面:开篇即以“山”和“水”类比“陋室”,用这二 者的“名”“灵”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惟___吾___德__馨___”— —这四个字点明了全文主旨;而文尾又借孔子之口慨叹 “何___陋___之__有___”,达到了抒怀的目的。(用原文填空)
A.惟.吾德馨/惟.手熟尔 B.无丝竹之乱耳./天,积气耳. C.草色入.帘青/自钱孔入. D.阅金经./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析:A.只是;B.耳朵/罢了;C.映入/滴入;D.佛经/儒家经典。
返回
语文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本文从三个方面写出陋室之雅: “苔___痕__上__阶___绿_,草__色___入__帘__青__ ”写出陋室环境之清雅; “可__以___调__素__琴_ ,_阅__金___经_ ”写出陋室主人活动之高雅; “谈__笑___有__鸿__儒_ ,_往__来___无__白__丁__ ”写出陋室主人交往的人
返回
语文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 为简陋。 B.陋室仅是为了表达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 乐道的生活情趣。
返回
语文 C.从表达方式看,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 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 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D.文章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后文 的对陋室的赞美埋下了伏笔。
返回
语文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写莲的形象 ,赋予莲美好的品质。 B.文章综合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第一段先描写后记叙,第二 段先抒情后议论。
返回
语文
C.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 反衬。 D.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 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答案:B 解析:第一段先记叙后描写,第二段先议论后抒情。
返回
语文
C.文中开头几句排比,使内容起伏跌宕,全篇文气畅通;中间几句 对偶,既描且叙,言简意丰,节奏感强,还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D.文中作者不以“君子”的孤高自傲标榜,而用君子的修德敬业 律己,表现出对人生失意、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 人生态度。中国古代文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也有此境界。
答案:A 解析: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 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 状态。
返回
语文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 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 。这就使前后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 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作者无法与之同流合污。二者从 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4)本文是写莲花的,那写菊花、牡丹花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莲花,其中菊花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返回
语文
(5)文中莲、菊、牡丹各象征了什么人?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返回
语文
(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 有何异同?
答案:B 解析:既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可看出其生活态度与 陶渊明不同。
返回
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 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 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之态,无风亦呈 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