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9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学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9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学案

第九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预习目标1、认识非文本阅读与文本阅读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二、预习要点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三、复习要点回顾(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特点: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

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区别那么它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取向有什么区别呢?对于连续性文本,即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或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对比中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两者阅读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连续性文本,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解与运用。

用什么来达成这个要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课本,检测或监测学生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主要手段是考试。

一句话,为了阅读而学习。

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测试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就有了我们国际阅读PISA 测试,主要关注学生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规律和方法总结:1、规律:非连续性文本通常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案(附答案)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案(附答案)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案(附答案)然后用彩绘等工艺进行装饰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

广府灰塑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灰塑艺术形式,起源于广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广府灰塑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制模、塑形、烘干、上色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操作。

广府灰塑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器物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多个相关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围绕同一个话题以文本片段、图表等表达形式的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属于实用类文本,主要有说明性文本(科普文)、议论性文本、叙述性素材(新闻)。

进入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基本都能紧贴日常生活,聚焦时代热点,主题类型包括热点话题、生活百科、读书研究、传统文化、先进科技等5类主题。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需要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看标题、出处以及单则略读可以快速了解文本的中心话题、明确文体和概括每则材料内容。

理清材料间的关系,比较材料之间的异同也是必要的。

例如,广府灰塑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灰塑艺术形式,起源于广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制模、塑形、烘干、上色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操作。

广府灰塑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器物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地区有一种建筑装饰工艺叫做灰塑,它是使用灰匙等工具塑造并加上色彩进而描绘成形的。

灰塑大量应用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体上,细分为脊饰、门楼、山墙、照壁、墙楣、楹联、墀头、落水口和落水管道等。

据《广州市志·卷十六》文物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的增城正果寺已使用灰塑龙船脊,现可考证最早的广府地区灰塑为明代作品,是佛山祖庙中明代正德六年的“郡马梁祠”牌坊。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导学案【聚焦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应学会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2. 通过练习和归纳,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阅读这类文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练习和归纳,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文本类、图表类、图文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习难点】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归纳【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弄清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三、结合题型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一)文本类例1.(2014泰州中考)围绕“我们爱语文”这个主题,学校开展了“读写与交流”系列活动。

【消息撰写】你校晓华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在本市举办的一次语文盛会,并撰写了一则消息。

11月13日上午,洪氏教材30年暨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泰州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专家和六百多位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研究洪氏教材和洪宗礼教育思想,交流母语教育改革心得。

会议历时三天,先后开展了“洪宗礼教育思想研讨”“参观语文教材改革成果陈列室”“师生教材使用心得交流”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参会师生纷纷表示,要向洪先生学习,以满腔的热情把语文学习与教学推向深入。

请你帮晓华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2014镇江中考)两年前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

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是出发点”。

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做着最甜也最苦的澄汁。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选择题学案》教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选择题学案》教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选择题一.复习目标1. 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熟练掌握选择题内容特点和方法;2. 培养检索筛选、综合比较、提炼分辨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了解选择题内容特点和掌握方法。

2. 培养检索筛选、综合比较、提炼分辨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例题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作为2017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复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1.考题分析:以2017高考题为例,分析题型2.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大多是新闻类,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

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

3.关注选择题设题特点:①四选一,五选二的题目,取消了分层级给分的方法,探究类题目改为信息筛选和整合类的题目。

②试题内容理解注重比较阅读。

③选择题选项设置信息转述、图文转化、文图转化。

二.【例题分析】2017全国1卷(一)阅读文本,梳理内容1.(1)文字材料:简单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和主旨;(2)图表材料:读图解图。

2 .技巧点拨:①定向阅读:先读懂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存在于标题、图形、数据、文本等各种要素中。

阅读有目的性,方向感要明确。

②比较阅读:细致比对选项与原文(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

统整信息,洞悉内在逻辑关联。

紧扣主题,注意材料间的分析比较,图表类的对数据进行审读和比较分析。

(二)分析选项,准确比对原文1.真题分析:2017全国1卷第7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思维导图题技巧点拨:①快速搜索各选项导图中所需关键信息;②理清导图中各环节推导关系是否正确;③关注导图各环节内容上和逻辑关系上的错误。

(2)分组合作:比较原文,分析选项2.真题分析:2017全国1卷第8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板块一 学案1 理解推断信息——整体把握,找准比“狠”

板块一 学案1 理解推断信息——整体把握,找准比“狠”

前备知识——非连续性文本文体特征一、高考选文特点年份卷别文本形式学科核心概念选文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非连续性文本(领导人讲话+论文)哲学/文学传统文化创新①从材料组合看,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形式。

②从材料题材看,主要有两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

③从材料的体式看,论述类材料,多以学术论文为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辨性,总有一个核心概念。

新高考Ⅱ卷非连续性文本(三则论文)翻译学典籍外译2021 新高考Ⅰ卷非连续性文本(两则论文)美学诗画异质新高考Ⅱ卷连续性文本(论文) 互联网网络行为2020新高考Ⅰ卷非连续性文本(两则论文)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新高考Ⅱ卷连续性文本(科普文) 生物学物种共存二、非连续性文本特征(一)非连续性文本基本概念和特点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的,是相对独立的。

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

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顺序不固定。

此类文本的考查点与当今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特色相吻合,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即有效输入、准确输出的能力。

从文体上来说,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以下特点:(1)选材专业化、热点化。

论述类重在选取专业学科前沿学术成果,实用类重在选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

(2)源头多样化。

材料来源有报纸、网络媒体、学术著作等。

(3)文本碎片化。

没有完整的文本,都是截取片段。

(4)材料多样化。

有纯文字类、图文类、综合类等。

(二)非连续性文本所涉及的文体及其特点1.非连续性文本·论述类文本2.非连续性文本·实用类文本行报道的文章。

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③典型性。

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

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漫画》学案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漫画》学案

《“非连续性文本”—漫画阅读》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有关知识及其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

2.掌握并运用化繁为简的策略解读漫画,准确描述其画面内容,概括其寓意。

【课前准备】(阅读时,请拿起笔,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进行圈划勾点)1.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来源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素养,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句子和段落组成的文字篇章,构成一个完整信息的“课文”)而言,它主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多以图表、曲线图、柱状统计表、清单、凭证单、票据、车站牌、目录、索引、时刻表等数据图形表格;漫画、插图、地图、图片等图画;诊断书、说明书、标语、广告、网络跟帖等碎片式文字等形式呈现的阅读材料。

它具有形象、直观的表达效果,简明、醒目、易于比较等优点。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阅读能力。

2.漫画。

属于“非连续性文本”中的图画,大都取材于生活和时事,一般运用变形、夸张、比拟、对比、象征、暗示、影射等表现手法,赞扬或讽刺批评(多以讽刺为主)某些人和事,幽默诙谐、寓意深刻、给人启迪,社会气息较强。

一幅漫画主要由标题、主体、注释三部分构成。

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人们漫画的主题思想,有的虽没有标题但一定有鲜明的主题;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注释是对画面情景的文字提示或注解。

漫画阅读。

首先要读懂“画中画”:关注标题、漫画中对白或说明文字、画中各要素及之间关系,题注和画注等把握漫画内容;其次再读透“画外话”:概括漫画寓意, 漫画寄托、蕴含的意旨,即绘画者的创作意图。

“一个漫画家的主要精神是攻击,而不是拥护。

”——(英国)大卫∙罗(著名漫画家)“漫画是用来发表意见的画。

”——方成(著名漫画家)“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案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案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案一、复目标1.认识非文本阅读和文本阅读的概念及其区别;2.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

二、复要点1.认识非文本阅读和文本阅读的概念及其区别;2.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授课过程1.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和区别连续性文本由句子和段落构成,承载信息的媒介是文字或符号。

呈现方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论文、政史地课文以及数、理、化式子等。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

呈现方式包括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调查报告、广告、公告、计划、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保修单据、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地图等。

2.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

它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在文体上,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的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应用文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当今时代已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大量信息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考生的重要能力之一。

3.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查看标题:文本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说出了事件的内容,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查看标题可以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2) 通读材料:各种材料是承载文本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读时不仅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

八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及练习》学案

八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及练习》学案

据了解,“鸿湖戴氏家风馆”坐落在洪坑 古厝群之中,戴氏一族“寸心无贪行忠效,务 行德政为万民”的家族传承,是该区极具影响 力的家训之一。该基地的成立旨在立足福建本 土文化,弘扬优秀家风家训,让学生在暑期社 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 力。
用 一 句 话 概 括 材 料 的 主 要 内 容 。 ( 20 字 以 内)
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②其次,在信息区间抓住关键部分。筛选关
键词句,如新闻的导语、段落中的首句和结尾 句等。
③最后,提取关键信息,重新加以整合。
3.示例1: 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
(不超过30字)。 【材料一】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
吴、吴门,现简称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 史已25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6000至7000年前。
2011 年 版 《 义 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在 第 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 读”部分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 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 出有意义的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题首先在2013年新课标全国 卷以“实用文+相关链接”的形式出现,2017年 正式以非连续性阅读文本题型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风靡全国,出现在权威的高考、中考及国 家义务教育检测(简称国测)题中。2020年1月 的深圳市八年级全市期末考试题也首次在大型 考试中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非连续性 文本正式走进深圳师生的视野。
【材料二】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 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 铁和多条高速公路经过全境。
【材料三】苏州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其经济总量 江苏省内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城市 前列。下辖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和太 仓五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 (市)前五位。 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导学案
【复习目标】
理解文本内容,学会概括整合有效信息。

【导入学习】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

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打乱了原来的顺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

所以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

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自主学习】
一、高考命题热点
l、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

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解题技巧
(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1、通读材料,a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b读懂图表。

2、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找准文本所展示的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二)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合作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目前,饥饿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死亡。

据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我国消费者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约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德国和英国的统计显示,德国居民每年当做垃圾扔掉的可用或部分可用的食品高达1 1 00万吨;英国每天有约700万片面包、130万罐酸奶、66万个鸡蛋被丢弃,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食用口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心痛。

(摘自《人民网》)
问题: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记者在某餐厅的部分采访记录
顾客甲:今天我请同事吃饭。

点菜时没考虑太多,就怕万一不够,人家说我小气。

顾客乙:我表弟今天结婚,每桌总得点几十道菜才体面吧。

是有一些菜没怎么吃,我也
觉得可惜,但带走实在是太麻烦了。

顾客丙:反正是公家买单,我又不用出钱,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大家都如此。

服务员:现在有些年轻人,从小衣食无忧,没有过过苦日子,哪知道珍惜啊,浪费这点,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个事。

(摘自《人民网》)
问题:材料二中造成舌尖上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
材料三:对舌尖上的浪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应对办法。

在澳大利亚,若是1 0人以下的小型宴请,实行分餐制,每人吃自己面前的那一份,故很少浪费。

1 0人以上,往往采取自助式。

这种自助式有别于国内的自助餐,因自助餐所有食物都会堆放在外面,而这种自助就餐方式,客人能见到的食物不多,且都是放在游走于餐厅当中的侍者所托的托盘当中,因每次推出的菜不多,且要吃完了再准备新的端上来,故大大减少了浪费。

韩国上世纪末推出一项法令,如果一家餐馆能向顾客提供把饭菜吃光的标准菜单或能让顾客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就可享受减税或减收30%税费的优惠。

多家韩国自助餐厅陆续推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要求客人就餐前先交纳押金,如出现食物浪费现象,餐厅不会返还客人押金。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的国家。

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

此前,有报道称,有中国游客在德国用餐浪费,被罚30至50马克不等的罚款。

同时,德国政府规定,从幼儿园起,德国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孩子们就餐时老师会按需分配食物,一次不能太多,有需要的孩子可再加。

在家里,孩子若浪费食物,也会被处罚劳动。

(摘自《人民网》)
问题:对舌尖上的浪费,说说不同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应对办法。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舌尖上的浪费,不止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

B.由于舌尖上浪费太多,使得全球有很多人因饥饿丧生。

C.韩国的自助餐厅均陆续推出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

D.在德国,相关机构可对餐厅的浪费行为任意进行罚款。

2、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