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全国卷语文古诗词鉴赏(详解版)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的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语文网。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歌翻译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

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1.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欣赏提示第一部分(前六句),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

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后十句),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

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

“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

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参考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参考解析)

高考衣食住用行衣:高考前这段时间,提醒同学们出门一定要看天气,否则淋雨感冒,就会影响考场发挥。

穿着自己习惯的衣服,可以让人在紧张时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并能有效防止不良情绪产生。

食:清淡的饮食最适合考试,切忌吃太油腻或者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吃一两个水果,补充维生素。

另外,进考场前一定要少喝水!住:考前休息很重要。

好好休息并不意味着很早就要上床睡觉,根据以往考生的经验,太早上床反而容易失眠。

考前按照你平时习惯的时间上床休息就可以了,但最迟不要超过十点半。

用:出门考试之前,一定要检查文具包。

看看答题的工具是否准备齐全,应该带的证件是否都在,不要到了考场才想起来有什么工具没带,或者什么工具用着不顺手。

行:看考场的时候同学们要多留心,要仔细了解自己住的地方到考场可以坐哪些路线的公交车?有几种方式可以到达?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去考场的路上有没有修路堵车的情况?考试当天,应该保证至少提前20 分钟到达考场。

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XX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

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

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

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

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

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

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

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

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

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

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竹品,即人格。

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 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照答案一、【北京卷】阅读下边这首词,达成15— 17 题。

(共 12 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1】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说明:【 1】树杪:树梢。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明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有条不紊,二水流过,格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到达巴峡,山川之趣宽心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以下诗句采纳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 ( ) ( 3 分)A.欲暮黄鹂啭,悲伤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好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相同是描述山峡,《晓行巴峡》与以下诗句对比,在运意图象、抒发感情方面有何不一样?请联合诗句,详细剖析。

( 6 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二、【江苏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0-11 题。

( 11 分)秋兴陆游鹤发萧萧欲满头,回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 注 ] ①迮:狭小。

10. 依据中间两联,概略作者“愁”的原由。

(6 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成效。

( 5 分)三、【新课标I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 11 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BBG]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讲义):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BBG]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讲义):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Ⅰ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典例引路1.(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鉴赏这两首诗都是即事抒怀诗。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春天雨后天晴的日子里,陈居士从沉醉中醒来,到花园一角寻诗的情景。

楚酒浓烈,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睡了三天!从沉醉中醒来,陈居士来到园子中。

刚刚下了一场雨,园中空气清新,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

陈居士大喜过望,来到亭子的一角,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诗情。

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

为了浇愁,他喝了酒,然后沉沉睡去。

醒来时已是晚上。

陈居士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诗情。

他推门走出房屋,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乔木高耸,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门走出房屋赏月寻诗。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推荐文章重庆高考语文试卷热度:天津语文高考试卷2017 热度:2017全国语文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热度: 17语文高考题_17语文高考试题热度: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1及答案热度: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行动起来为高考备考,例如做一下往年的高考卷,你就会发现那些试题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_诗词鉴赏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_诗词鉴赏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年全国卷二诗歌鉴赏题解析

(2017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D(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1)B选项内容与尾联赏析无关,D选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是告诫、提醒要以国家为重。

(2)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考查方向(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1)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和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而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辱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内容原创抄袭必究)
1.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背景】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

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

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

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

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

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

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注释】
⑴适:往。

⑵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

凌:冲冒。

⑶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

此处指契丹。

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⑷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⑸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

苏轼时知杭州。

⑹“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

”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文学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
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

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

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

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

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

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

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内容原创抄袭必究)
2.礼部贡院阅进士试⑴
紫殿焚香暖吹轻⑵,广庭清晓席群英⑶。

无哗战士衔枚勇⑷,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⑸,朝廷列爵待公卿⑹。

自惭衰病心神耗⑺,赖有群公识鉴精⑻
【注释】
⑴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⑵紫殿:指京都贡院。

一作“紫案”。

暖吹:暖风,指春风。

⑶席:犹言列坐。

⑷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⑸乡里:犹言郡县。

献贤:献举人才。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⑹列爵:分颁爵位。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

⑺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⑻赖:幸亏。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文学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

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

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

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

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

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高考真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案】
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把落笔声比作蚕食叶声)(1分),生动贴切(生动形象,传神,贴切均可)(1分);
②动中见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1分),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肃穆,安静,寂静)(1分);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爱才期望)(1分)的喜悦之情(愉悦,欣慰)(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