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我国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我国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智能网”支撑“大交通”

我国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编者按:速度是交通的生命,效益是交通的价值。现代化的“大交通”体系,对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网”表现出强烈的依赖,这是人民邮电报通过对各个省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调查,并走访多名专家之后得到的结论。

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命脉,其流动性、高效益的特性体现了对信息化的强烈需求,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各大行业的前列。我们发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同时,整合部门内和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并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下一步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

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数字网”已经初步成形,对交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年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沿海港口码头泊位以及内河航道整治、扩能等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投资增长速率逐步放缓(见图一),下一步现代化“大交通”体系的建设,最需要的就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

图一:2005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同比增减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交通运输业带来了效率的显著提高。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和联网收费系统的应用,城市GPS系统与物流系统的结合,使得传统的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良好的交通诱导服务,使出行者更加便利,更加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带来了个人效率的提高。从调查结果看,各地交通部门信息化建设以政务信息化、科技信息化为主(见图二),但同时也有很多更加深入的信息技术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铁路部门把重载运输作为挖潜扩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能力紧张的繁忙干线和煤运通道,对线桥隧涵、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设备实施“短平快”的技术改造,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大秦线在2004年突破1.5亿吨运量的基础上,去年又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既有线挖潜扩能提效的范例。荣获“国际项目管理全球大奖”优胜奖的“山东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设项目”建成了山东省内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里程2600余公里,共173个收费站(包括14个临时站),1149个车道,是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信息化网络,实现了山东境内收费一票通,并使高速公路

交通流量等信息得到了很好的监控和优化,在提高了高速公路使用效率的前提下同时降低事故率30%,有力地带动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和附近省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打造“大交通”——急需信息资源共享

近年来,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港口集装箱联运等一系列整合各类交通信息资源的应用获得了飞速发展,这也表明信息资源共享、开发和利用正在成为构建“大交通”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家交通运输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乃明指出,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无法形成“一票到底,一单到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是当前交通运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而信息化在促进综合化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据了解,交通部日前启动的“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就涉及多方面的具体管理业务,如公路路面、桥梁评价管理系统、运政和路政管理、公路建设和养护、公路投资效益分析以及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等。进行资源整合后,可满足省厅更多相关业务的整合,如通过对收费公路的收费情况、资金流转及使用情况的整合,加强资金监管力度;通过收费情况为交通流分析和统计提供第一手、准确的信息;通过整合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信息,提高交通管理部门道路安全管理的能力,同时也为出行服务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资料。

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笑京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智能交通将以实际应用和服务出行者为重点,进行智能交通系统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为综合交通系统的形成提供条件。上海同济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杨晓东教授指出,上海“十一五”综合智能交通发展将重点研究适合上海城市特点的综合交通信息的采集技术和内容,涉及城市道路、公交、轨道、出租、航空、铁路、港口、内河等交通系统,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尽量避免系统重复建设。在对各地智能交通建设进展的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表示,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是制约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见图三)。

国务院日前正式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关于今后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思路,就包括要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发展综合交通运输。广东省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建设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通过与保险行业的信息共享,交警可用联网信息查验车辆购买第三者强制保险情况,通过数据对比堵塞管理漏洞;交通运管部门也可以及时了解车辆及驾驶员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信息,促使驾驶人提高安全意识。另外,保险行业可根据交警和运管部门提供的车辆和驾驶员交通安全记录,建立保险费率与交通违法、交通事故情况挂钩机制,并防止保险诈骗。

优化“大交通”——急需完善标准体系

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特别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标准化工作一直是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尤其体现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RFID标志等方面。各地交通部门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将以智能交通为主,政务内网建设和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也将是重点(见图四)。有关数据表明,由于标准化工作滞后,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壁垒,使我国出口额每年损失约500亿美元。今年,我国已完成了包括“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总体框架指南”在内的4项指导性意见,16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完成了审查并正在进行报批工作,4项ITS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18项标准申报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项目计划。ITS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了联网电子收费工作组,工作组提出联网收费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方向及措施的建议,进行联网收费及电子收费领域相关标准的研究、起草、制订及修订工作,今年还将建立ITS标准化数据库。

交通信息化专家、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教授指出,RFID系统要实现标准化的关键有四个方面,一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参与;二是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不与我国国情相悖;三是积极采用比较先进的无源设备;四是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带头使用。他指出,国际上现有的一些交通信息系统标准已经对我国产生了冲击,依据我国国情加快推进交通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刻不容缓。(洪黎明)

分类主析

公路:智能系统提高通过率30%,减少拥堵20%

据测算,公路建设每投资1亿元,可以最终创造大约3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创造的公路建筑业就业岗位可达2000个。在交通部门“十一五”规划中,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任务需要投资2万亿元,将累计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000万个,将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智能交通系统(ITS)则是提高公路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交通效率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在高速公路上应用的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可以提升通过率20%~30%,联网收费系统也能把“逢站必停”变成“终点结算”。在北京,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化道路信号控制、信息采集与发布、停车诱导等主要系统,实现了非现场执法和多种方式的实时动态信息发布,全市1200余处路口信号配时集中优化,使干线沿线的平均停车次数减少了15%~20%,平均旅行时间减少了10%~15%。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各地、各阶层的精英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同时也给北京市民的日常交通出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然而今年的“两会”交通却出现了一道新风景:在“两会”交通指挥室内,民警们通过一个像“GPS总监”一样的“两会交通保卫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从大屏幕上直接观看与会车辆的一举一动。电视墙上显示着“两会路况直播”,8块小监视屏里切换着各个主要大街、路口、交通枢纽的交通情况,中间的大监视屏则接通了各辆专车上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地图上详细标注着代表、委员驻地。这套首次在两会上使用的系统,通过采用GPS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对两会交通的有效监控,显著缓解了市民日常出行的压力。上海市延安高架路交通监控系统开通以来,道路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断面畅通时段的增幅平均达20%,延安东路段的堵塞时段减少近20%;行车速度有明显提高,断面平均车速提高了近20%。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90年代中期,我国自行研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逐步推广应用,为公路养护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一些省份逐步开发完成了高速公路交通监控系统,并实现了联网收费、电子不停车收费。以2001年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为契机,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养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建立全国公路网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网的视频监控,为区域路网调度创造技术条件。通过基于高速信息通信网络的视频传输,交通部将建立全国公路网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网的视频监控,为区域路网调度创造技术条件。届时,全国公路网管理信息平台将成为数字化全国公路平台,高速公路视频监控平台,具备大区域路网交通调度、提供出行信息、宏观决策数据分析功能。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图文电视、车载终端、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屏、分布在公共场所内的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将依托公路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客运站场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为出行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洪黎明)

铁路:6%里程完成22%运量运输调度信息化实现效率世界第一

中国铁路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铁道部党组决定撤销所有铁路分局,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在这场大战役中,铁路信息系统必须进行大面积、大范围的切换,其中调度指挥切割就涉及13个铁路局、41个铁路分局、1322个调度台、3685个车站。信息化与铁路已经密不可分,铁路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没有信息化的支撑,铁路跨越式发展就难以推进,铁路现代化就不能实现。”在2005年2月底召开的全国铁路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深有感触。

中国铁路的运营里程仅占世界铁路的6%,却完成了世界铁路总运量的22%,能够实现这样的成绩,信息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国铁路系统如此复杂,外国专家一致表示,信息系统如果建出来就是世界之最,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开发的投资达到了数十亿元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和铁路客票预订发售系统就是这样的“世界之最”。

从1997年至今,既有铁路线路先后进行了五次大面积提速,形成了“四纵两横”的提速网络,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城市,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铁路列车速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目前,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排世界第三,完成任务量居世界第二,运输效率为世界第一。铁路经过五次大提速,客车平均旅行速度提高了25%以上,特快列车最高时速从120公里提高到目前的160公里,广州至深圳线路最高时速已经达到200公里,我国铁路现代化标志性工程秦沈客运专线,试验列车创造了时速321.5公里的纪录。而在这一个又一个飞跃中,信息化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

尤其是在今年,中国铁路更是世界交通运输业关注的焦点。除了正在筹备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世人瞩目的青藏铁路即将正式建成开通,将在世界铁路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专家指出,未来5至15年,中国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还会有很大的发展。铁路提速和

客运专线网络化、智能化、综合化的行车调度指挥系统,需要高度可靠、高度安全、快速接入的综合移动通信系统,以及透明、双向、大容量的车地安全和调度指挥信息传输通道。

当前,中国铁路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铁路运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围绕提高运能的重点,优先安排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保障运输安全的项目。未来将首先在几大主要干线建设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此外,还要大力发展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借鉴欧洲发达国家通信信号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铁道部已经确定了采用GSM-R技术体制发展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率先在青藏线、大秦线和胶济线等重点线路建设,最终将建成覆盖全路各线的GSM-R 网络,形成集调度指挥、公务移动通信、信息传输、列车控制为一体的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十步)

民航:整合信息孤岛搭建一体化平台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是国家交通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维持空中交通秩序的“交警”,它所提供的运行指挥、空域管理、航线设计等服务为民航交通提供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境内空中交通流量持续不断的增长,空中交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空中交通运行效率的提高和空中交通秩序的改善和民航的飞行安全。

然而,由于空中交通管理各系统的信息化进程不一,管制、通信、导航、气象、情报等系统之间条块分割严重,信息标准不统一、共享性差,导致民航空管业务内部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彼此不能相互访问;同时,各地区空管信息相对封闭,信息共享能力差。因此,民航总局将系统集成作为空管信息化的重点,“十五”期间重点开展了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一期项目建设,旨在广域上实现民航空管总局和地区分局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统一,消除信息分散、系统互通不畅的“信息孤岛”现象。截至2005年,建立了由民航总局空管局和各地区空管局两级组成的民航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各个地区空管局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和空管系统数据信息整合平台。

空管系统数据信息整合平台依托民航ATM数据通信网,开发了航班动态、航行情报、气象信息业务子系统及人事教育、计划基建、安全监察、文档管理、综合查询等管理子系统。另外,在各地区空管局之间建立了内网门户网站,为局机关各单位提供信息发布和共享的平台,提供空管专家库、情报查询系统以及航班流量统计系统等应用,并针对民航用户和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外网用户提供方便、安全、个性化的服务。

空中交通管理各类信息及多媒体业务的实时、可靠传输和交换这一特点决定了空管信息化整合平台应是一个统一的、支持多种业务和高可靠性的互联互通的广域网络。在未来5年里,这一平台将进一步向各地空管中心(站)延伸,采用先进的通信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造接口模式、数据格式、服务界面“三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依托具有无线功能的高速网络平台和生物识别技术,将轻松完成对服务的访问和身份安全确认等功能;还将建立集成整合的业务模式,将气象情报、业务运行管理等各种业务在一个完整的基础架构和业务模式里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加信息种类和信息量,形成自上而下、各具特色、分布式的信息网络,除了可以查询信息外,对不同种类但相关信息之间连接的加强更可为生产管理提供极为便利的信息环境。最终将在全国建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全面覆盖所有空管局、空管中心(站)的计算机网络,在支持多种业务的局域网、地区网和空管网之间交换信息,向政府

单位、航空公司、机场、社会提供通信、雷达、导航、气象、情报等综合信息产品服务。(张虹)

水运:数字航道年均节省上亿元

由长江南京航道局负责的南京至浏河口(南浏段)300多公里“数字化航道”近期刚刚建成,成为长江黄金水道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数字航道的核心和基础平台,电子航道图江苏段的建设已在上个月完成,南京航道局还在此平台上开发了水位遥测遥报系统、航标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应用系统。基于电子导航图的虚拟航标逐步取代原先南浏段航道1000多个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实体航标,节省了每年上亿元的必要损耗。

相比于公路、铁路,我国水路交通在交通行业所占份额一直不大。据统计,2004年我国水运客运量和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例仅为1.1%和0.4%,在水运交通中,海运又占了绝大部分的份额。尽管水路交通在国家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不如铁路和公路。但是,由于水运尤其是海运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而通过信息技术保持与国际水平一致,以提高我国港航企业运营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港航、海运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而且随着内河运输的发展,水运信息化仍然呈高速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水运交通行业IT应用水平已经达到较高层次。在海事管理系统中,建成了覆盖全国14个直属海事局的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网,实现了船舶、船员、通航环境管理等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业务的计算机化,ISM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船舶报告系统、船舶检验信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中型港口和大型航运企业(集团)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围绕运营管理、调度指挥、运输过程控制和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等业务需求,开发了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港航EDI用户总数已超过1100个,并成为我国港航运输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MIS)及与外部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 DI),形成船岸一体化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水运交通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的最大特征。

信息化为什么能在水运交通中推广得如此快?水运企业为什么那么依赖信息化技术来提升竞争力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水运企业运输生产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在实现物流的过程中,信息数据瞬息万变,汇集了巨大的信息流,以传统方式和人工处理,已不能应对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信息化才能完成高效、准确处理大容量信息的要求。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港口不断扩建,全国港口吞吐能力、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船舶运力、水路货运量不断提升,要求企业运用信息化处理越来越丰富的数据和信息,提升整体运营能力,减少运输的中间环节和时间,提高运输安全系数,从而降低成本,实现现代化管理和优质高效服务。据报道,美国在港口生产中利用信息技术,使生产能力提高10%~15%、减少货物积压25%~30%、压缩开支50%~60%、增加利润10%~15%。新加坡港务局在船舶调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船舶在港停时减少10%。英国、美国一些航运公司在内部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每年可节省船舶维修费30%~35%。我国信息化产生的效能虽然略低于以上发达国家,但对水运交通效益整体提升是很显著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