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依赖动机的朋友选择模型
第九章-动机ppt课件

–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
• 指向功能
–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 或对象。
• 维持和调整功能
–活动产生后,调节和支配人们是否坚持这种活动。
3.动机的分类
• (1)根据动机的性质,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 动机。
• ①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
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渴、缺氧、疼痛、母性、 性欲、睡眠、排泄等。 • ②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 机。社会性动机有兴趣、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 动机、劳动动机等。
• (5)认知理论
• 成就目标理论
–代表:尼科尔斯和德韦克 –观点:成就目标分为两种: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掌握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使用任务标 准和自我标准;成绩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好成绩,使 用他人标准。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 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采取主动、积极的 行为,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则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 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 ①人的动机有一部分发生在意识的水平上,人能意识 到自己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 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 ②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的行为动机是无意 识的;成人也有无意识的或没有清楚意识到的动机, 人们意识不到它们的作用,但却能在它们的支配下产 生各种各样的行动。
3.动机的分类
2.需要的种类
• 按指向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 ①物质需要是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 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如对生活用品的需要,对住房 和交通工具的需要等。
• ②精神需要是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并以占有某 些精神产品而得到满足的需要。如对文艺作品的需要、 对美的需要等。
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这些心理学变量在学生学业成就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影响。
动机定向关注个体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的目标设定和行为导向,成就归因涉及个体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解释方式,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人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心。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影响学业成就的心理动力结构。
文章首先对这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理论阐述,接着分析它们如何单独或共同作用于学业成就,最后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实际教育应用,以期为优化教育实践和提高学生学业表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 动机定向理论概述动机定向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个体在学习和成就活动中的目标设定、努力投入以及应对策略的选择。
动机定向通常被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定向强调的是技能提高和理解深化,关注的是个体能力的发展而成绩目标定向则更侧重于与他人比较和评价,关注的是个体能力的证明和展现。
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倾向于设定与自我提升和技能发展相关的目标,他们享受学习过程,对挑战性问题有更高的兴趣,并愿意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这种定向通常与学习策略和认知投入的增加、更高水平的自我调节和更好的学业成绩相关联。
相反,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更关注于他人的评价、社会地位和比较结果。
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害怕失败和负面评价,从而导致学习焦虑和回避挑战。
这种定向与学习策略的减少、较低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较差的学业成就相关。
动机定向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理解学生的动机定向有助于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干预,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
3. 成就归因理论概述成就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探讨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在患者自我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https //kfyz .chinajournal .net .cn /㊃综 述㊃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在患者自我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韩瑞娟1,张俊娟2✉,李瑞玲3,张士变4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2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 3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4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 疾病认知和关于健康问题的情感表征是患者疾病症状监测及不良行为方式管理和干预的基石,自我调节常识模型是了解影响疾病适应和健康结果的疾病相关以及外部(例如社会和医疗保健环境)因素的宝贵框架㊂本文对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来源与发展㊁主要内容㊁及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加深我国医护人员对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认识,为在模型的多个节点上开发自我管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综述;自我管理;理论中图分类号 R 471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H A N R u i j u a n 1Z H A N G J u n j u a n 2✉ L I R u i l i n g 3Z H A N G S h i b i a n 41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M Z h e n g z h o u 450000 C HN 2H e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P e o p l e s H o s pi t a l Z h e n g z h o u 450003 C HN 3S c h o o l o f N u r s i n g a n d H e a l t h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K a i f e n g 475004 C HN 4P i n g d i n gs h a n S e c o n d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P i n g d i n gs h a n 467000 C HN A b s t r a c t C o g n i t i o n o f d i s e a s e a n d E m o t i o n a l r e pr e s e n t a t i o n s a b o u t h e a l t h p r o b l e m s i s t h e c o r n e r s t o n e o f d i s e a s e s y m p t o m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u n h e a l t h y b e h a v i o r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T h e c o m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u l a t i o n i s a v a l u a b l e f r a m e w o r k f o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d i s e a s e -r e l a t e d a n d e x t e r n a l e g s o c i a l a n d h e a l t h c a r e S e t t i n g s f a c t o r s t h a t i n f l u e n c e i l l n e s s a d a p t a t i o n a n d h e a l t h o u t c o m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e d t h e s o u r c e a n d d e v e l o pm e n t m a i n c o n t e n t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t a t u s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c o m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a i m e d a t d e e p e n i n g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a l s t a f f o n t h e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c o m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a n d p r o v i d e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a t m u l t i pl e n o d e s o f t h e m o d e l K e y wo r d s c o m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r e v i e w s e l f -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 o r y 自我管理是个体为改善健康,积极参与的自我照护活动的过程,是患者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主要策略,主要指在疾病监测㊁饮食管理㊁用药管理㊁运动管理㊁情绪管理㊁日常生活管理㊁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行为表现[1]㊂ 以患者为中心 医学理念的普及,使疾病管理从住院护理转向自我管理,患者对自己的治疗和护理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有效的自我管理是使疾病得到良好控制的重要手段[2-4]㊂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变是一个动态㊁持续和复杂的过程,受多重因素影响,改变往往难以维持[5]㊂为了更好㊃713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5)收稿日期:2022-09-15作者简介:韩瑞娟(1993-),女,主管护师,研究生㊂研究方向:老年护理㊂✉通信作者,E -m a i l :1973z j j@163.c o m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CN 41-1361/R ㊀ISSN1672-7606地诠释以 患者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和建立符合患者疾病特点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措施,从理论层面全面科学地理解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行为改变过程十分重要㊂自我调节常识模型(c o m m o n-s e n s e m o d e lo f 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C S M)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健康行为理论,由L e v e n t h a l等于1970年代首次提出[6]㊂C S M作为一种促进健康和管理疾病的理论模型,自提出后被国外广泛应用在患者自我监管行为动态过程的相关研究中,效果良好[7-8]㊂本文对C S M的来源与发展㊁主要组成部分㊁在国内外自我管理的应用情况及其研究进展做出综述,以期加深我国护理人员对C S M的认识,为该模型在我国疾病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㊂1理论介绍1.1理论的来源与发展英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学者L e v e n t h a l及其合作者专注于探索㊂L e v e n t h a l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恐惧驱动理论与平行响应模型研究的实证结果和理论基础,提出了现有理论并没有提供生成行动控制所需的理论结构和变量,在解释疾病威胁和行动控制方面存在不足,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既可以诠释行为改变的机制及适应过程,又要适合分析连续时间和随时间变化的过程[6,9]㊂L e v e n t h a l及其合作者通过对经历健康变化个体的仔细观察和访谈,整合先前理论研究结果的,最终形成C S M㊂作为一种健康行为理论,提供了理解个人如何处理㊁响应和管理健康威胁的框架㊂C a r v e r等[10]在L e v e n t h a l先前的基础上得出,个人对疾病的信念在促使个人决定寻求治疗或者应对健康威胁直接采取行动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㊂M a r t i n等[11]于2017年的研究得出与先前研究相反的结论,信念也可能与威胁反应有关,这些反应可能导致未能参与寻求治疗的行为,在应对威胁时否认或者最小化威胁,或者产生错误或无效的行动,这些可能对预防和治疗产生严重影响㊂D e m p s t e r及其他的研究者[12-13]认为疾病管理高度(或完全)依赖于个人应对管理威胁的动机,非专业的信念和相关应对反应对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这与之前的模型不一致,该模型在推进有关患者如何自我调节健康威胁的知识方面极具影响力,并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和慢性疾病的管理[14]㊂H a g g e r与O r b e l l[15]于2021年在对模型批判性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的扩展版本,确定了一些影响模型过程的背景和性格因素等关键调节因素,例如疾病类型㊁个体差异(乐观主义㊁完美主义㊁负面情感),概述了区分模型中信念集的方法,例如关于执行应对行为的信念和治疗信念,明确了信念集在预测应对和疾病结果中的作用,此模型可以更全面地解释健康威胁㊁应对反应和疾病结果之间的关系㊂尽管该模型的最初目的是描述人们如何理解健康威胁和疾病以及他们的应对反应,但它后来也被用来描述疾病信念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疾病进展㊁感知健康㊁功能㊁心理健康),通过选择应对程序,最终决定疾病的进程和预后㊂该模型不断发展,包括更有效和更全面地解释患者理解健康威胁并调节其反应过程的其他结构和过程,后续的研究中一部分补充L e v e n t h a l等人原始建议的正式规范,有些研究则试图扩展模型以增加其范围和预测有效性㊂未来的研究进一步对该模型进行扩展,为了使它更有效更全面的解释患者的健康威胁和自我管理的其他结构和过程,更广泛地应用在疾病的预防㊁治疗和恢复过程中㊂1.2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内容1.2.1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3个阶段C S M是一种突出的社会认知方法,用于描述患者对健康威胁的信念㊁信念如何影响应对程序以及这些程序的后续评估如何迭代和动态更新的过程[16]㊂模型确定了两种类型的信念 认知信念和情感信念,它们在认知㊁应答以及评估程序中并行且交互地运行[17]㊂模型的3个阶段动态循环,随着时间和经验变化发展[18]㊂认知阶段:当躯体遭受健康威胁时,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以及外界信息形成的疾病原型被激活,个体对健康威胁的特性进行评估并与原型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在此过程形成疾病的认知表征和情绪表征㊂应答阶段:个体通过选择并采取应对措施消除差异㊂评估反馈阶段:个体对采取行动的结果进行评估,如果差异消除,结果与认知一致,程序终止;如果若差异未被消除,个体会重新评估形成新的疾病认知表征和情绪表征,采取新的行动,继续循环直至差异或健康威胁消除㊂1.2.2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4个组成部分1)健康威胁㊂健康威胁也被称为情景刺激,指的是个人经历和感知健康状况变化的指标㊂T o b i a s认为[19]健康威胁的信息来源可以是内源性的,如躯体的症状和反应,也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如从电子信息媒体上以及亲属朋友医疗人员中获得,是疾病认知的核心途径中的组成部分㊂偏离正常功能的症状和躯体反应与疾病的原型相互作用,并在特定时刻㊃813㊃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5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https //kfyz .chinajournal .net .cn /激活存储在记忆中与疾病相关的信息㊂如果这些信息被认为对健康构成威胁,便会激励个人形成对威胁的感知和情绪的变化,这是整个自我管理过程的起点㊂C i n d y 等[5]研究表明,考虑情境因素也有助于更适当的医疗保健分配和更好的个性化治疗㊂2)疾病表征㊂面临健康威胁或者刺激,患者构建关于他们疾病和治疗的心理表征(或疾病信念),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状况㊂疾病表征分为认知疾病表征和情绪疾病表征㊂认知疾病表征是对健康威胁的陈述,由5个维度组成:①身份;②原因;③后果;④控制;⑤时间线[5]㊂每一个维度都可以作为影响健康威胁的自我管理而单独存在,但他们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㊂疾病表征反映了疾病或者症状威胁的程度,为确定应对反应所需的行动提供动力,激发个体的应对反应,形成应对策略以减轻威胁和相关痛苦㊂3)应对程序㊂应对程序是个体在面临健康威胁时,在疾病表征的刺激下,形成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策略,包括2个方面:①行动计划,指有意识的考虑和决定为追求目标而采取行动的过程,是行动发生的未来情景的可视化,提供了干预和促进更好遵守健康行为的机会[20]㊂了解计划过程对于开发临床试验以增加治疗的启动和维持并将这些过程转化为临床实践至关重要㊂②应对行为,涉及具体计划以克服预期的行动障碍,促进将意图转化为行动,以改善健康结果㊂应对程序是自我调节常识模型中的关键要素,说明了疾病表征对疾病相关结果影响的中介效应㊂4)结果评估㊂结果评估是个人对其自我调节行动在应对健康威胁方面感知成功或失败的反思,贯穿于疾病管理的全过程,是使用常识来评估个体的行动计划和自我调节目标之间的一致性[21]㊂它提供了指导疾病应对和陈述的信息来源㊂评估作为一种动态反馈机制,通过评估应对和健康结果对疾病陈述进行不断修正和持续更新,影响行动计划㊁重新评估的迭代过程㊂2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在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2.1 C S M 在就医行为方面的应用C S M 作为一种健康行为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模型,体现患者对健康状况的认知,对健康相关行为和行为改变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㊂N e l -s o n 等[22]通过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对611名儿童及其照顾者实施基于C S M 的认知结构开发的健康教育手册和牙科信息指南等行为干预措施,提高了龋齿儿童照顾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儿童牙科就诊次数,有利于学校口腔筛查工作的开展㊂此研究有助于增加儿童口腔健康后续恢复性护理,从社会支持和教育材料的角度,弥补了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动机性访谈干预效果不明显的缺陷㊂李亚楠[23]基于C S M ,对2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就医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信念水平㊁高抑郁水平以及积极应对倾向可减少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的发生㊂这提示医务人员应加强个体应对疾病相关症状的教育,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应对,从而促进就医决策㊂除此之外,为了加强预约就诊患者管理,减少预约就诊患者失约,C S M 还被用于住院预约患者就医行为意向模型的构建,结果显示行为态度㊁主管规范及疾病认知对住院预约患者的就医行为有积极影响[24]㊂以上研究表明,C S M 从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定性研究逐渐向相关性的定量研究发展,从以患者为中心,到以患者及其照顾者,或以家庭为中心的研究来探讨影响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过程的机制㊂2.2 C S M 在遵医行为方面的应用遵医行为是指个体对医嘱(包括服药依从性㊁治疗㊁饮食㊁生活方式)的遵从行为,良好的遵医行为是疾病治疗与转归的保障㊂C S M 是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寻求护理和坚持治疗行为干预的理论框架,如糖尿病㊁哮喘㊁心脏康复㊁高胆固醇血症㊁癌症㊁皮肤病病等[25-30]㊂E s t e l l e 等[31]对253名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认知㊁应对策略㊁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疾病认知和应对策略会显著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一步验证了C S M 中疾病感知和行动策略对健康结果的驱动因素的决定作用㊂未来的研究可基于C S M 开发相关的心理治疗,以提高患者接受度和内部资源(例如使用自传记忆㊁接受和承诺疗法)㊂M a n u e -l a [32]将身心康复中心招募的抑郁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3次20m i n 的会议㊂干预组医生在干预前接受使用基于C S M 疾病表征定制的反馈表和案例引导患者进行讨论陈述的培训,使用患者关于疾病和治疗陈述以及关于疾病㊁药物和康复的信息需求作为提供信息起点来改进关于疾病和治疗的信息㊂在康复开始前2周和康复结束时评估两组患者对药物㊁疾病和康复信息的满意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疾病和药物信息㊃913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5)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CN 41-1361/R ㊀ISSN1672-7606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但研究结果并未显示其他主要和次要结果变量的有效性,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评估干预对行为相关变量(如依从性)的长期影响㊂刘思雨[33]根据入院的顺序将100名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4个月的基于C S M的干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基于C S M的干预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感知水平㊁功能锻炼依从性和膝关节功能㊂与李敬文㊁徐南娇等[34-35]研究结果相似,基于C S M的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㊂因此,C S M的结构及认知㊁应答以及评估三个阶段给我们提供了干预措施的靶点,有利于患者对健康行为的坚持和遵从,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在不同节点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㊂2.3C S M在症状管理中的应用A m i n a t h等[36]运用C S M框架对17例慢性瘙痒患者进行深入访谈,探讨他们对慢性瘙痒的疾病认知以及C S M框架下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根据C S M的5个领域(身份㊁原因㊁时间㊁控制和结果)进行主题归纳与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对慢性瘙痒认知存在不足和偏差,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无助行为和心理社会病态㊂C S M充分描述了患者对慢性瘙痒的疾病感知,涵盖了他们对症状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对策略和后续结果㊂此研究揭示了医患沟通中的弱点,在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应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明确性和一致性,使患者更好地描述疾病,了解病因㊁期望㊁管理和应对瘙痒症状的有效方法㊂H e n r y等[37]对17名银屑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经历进行访谈,经过分析和归纳为7个主题:睡眠障碍的特征㊁睡眠模式的改变㊁关于干扰睡眠的症状㊁睡眠不佳对日常生活的影响㊁尝试改善睡眠和管理睡眠障碍的后果㊁控制睡眠的持续时间㊁认知应对策略的矛盾效应,其中前6个是C S M框架中的主要内容㊂虽然这些结果揭示了睡眠障碍对银屑病患者的重大影响,但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前瞻性的研究调查夜间睡眠与白天银屑病患者症状之间的时间关联,让评估和治疗睡眠障碍成为银屑病患者标准临床护理的一部分㊂沈支佳等[38]基于C S M采用量性结合质性研究的方法,了解不同应对方式的伴低血糖意识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感知现状与特异性体验,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不同应对方式的患者疾病感知具有特异性㊂这提示我们可以从患者疾病感知体验与应对方式为出发点,为患者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㊂2.4C S M在心理健康自我管理中的应用C S M是一种健康自我管理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建议患者从健康威胁的疾病表征出发指导自我管理,对于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何理解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自我管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㊂M c A n d r e等[39]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不仅是在治疗过程中减轻症状和改善功能,而且要改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对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的管理,将C S M作为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纳入心理治疗,特别是治疗的初始和终止阶段,有助于治疗师制定针对患者独特自身背景的个性化治疗计划,指导治疗师帮助患者学习自我管理策略,提高患者对所选治疗的参与度,最终改善他们对心理社会问题的自我管理和治疗结果㊂B e a r等[40]通过C S M对26名患有焦虑和抑郁的青年患者疾病认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得出的五个主题广泛映射到C S M的维度,表明在如何看待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方面,焦虑和抑郁是非线性的㊁在发作和缓解之间反复是终生存在的,恢复和应对是波动和复杂的,疾病虽然对生活具有负面影响,但也有积极的一面㊂因为患者对疾病感知是复杂的,信念的复杂性与治疗和健康结果相关,所以临床制定纳入疾病信念的模型十分重要,为了增加寻求社会支持㊁治疗参与和适应性应对策略,治疗应致力于对疾病信念的共同理解,患者㊁家庭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信念模式一致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满足患者心理健康的需求㊂N o a m[41]在C S M的指导下,探讨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 D H D)的疾病认知和应对,总结得出,A D H D儿童疾病表征的5个维度反映了他们的对疾病的信念,明确了不同个体之间信念的类型和应对策略的差异性㊂综上所述,社会和健康心理学文献中的几种自我管理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管理(例如控制理论㊁自我决定理论),然而这些模型主要关注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例如目标设定和成就㊁控制和动机,很少考虑到个人对自我管理的现象学观点或文化对此观点的影响㊂因此,C S M是一个被广泛用于理解疾病表征和心理社会结果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尽管该模型最初是为了躯体疾病开发的,但研究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管理领域,对实现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㊂2.5C S M在患者治疗和康复期望管理方面的应用期望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指患者对某些特㊃023㊃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5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https //kfyz .chinajournal .net .cn /定行为结果的信念[29],研究者们常以C S M 作为理论框架对期望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㊂G e h r i n g 等[42]对14名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采用个人访谈的质性研究描述患者如何理解身体健康状态(症状)的变化并制定和评估管理计划的过程,访谈提取的主题涵盖了C S M 疾病表征中5个领域身份㊁原因㊁时间线㊁控制和后果,以及前景(面向医疗保健系统㊁提供者和康复工作)和动机(康复的外部和内部)发现手术患者的看法和手术后时机康复过程可能不一致,研究结果向我们展示在临床实践中评估患者的看法和期望,有必要积极让患者参与自己的医疗保健,在回家过渡期间提供足够支持㊂L a f e r t o n 等[43]基于期望的概念将自我调节常识模型与社会认知理论㊁社会学习理论,以及期望反应理论结合,形成患者对医疗期望的综合模型,包括患者对于治疗和行为结果的预期㊂考虑到患者对不同医疗条件下健康结果期望的重要性,通过此模型对期望的综合理解和评估,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期望以改善健康结果的干预措施㊂P a gn i n i [44]通过C S M 详细阐明了疾病感知和疾病预期结构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包括疾病经历的多个方面,后者是一个特定的元素,即对未来疾病相关场景的预期㊂C a n e i r o等[45]通过临床个案结合C S M 的内容,说明了肌肉骨骼疼痛的患者疾病信念的形成以及他们对个人行为㊁情绪反应和肌肉骨骼疼痛的结果产生的影响,此模型指导我们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症状,通过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促进其心态和行为改变,减少康复期望,实现中情绪失调㊂C S M 促进医护理解患者期望产生及控制健康行为变量所涉及的过程,以解决治疗和护理中的复杂问题[46],评估和讨论患者的期望对医患沟通和共同决策也具有一定价值㊂但目前的研究多从期望的单一维度出发,前景和动机并不是模型中原有的机构,未来的研究应重点探索对C S M 结构的期望问卷式评估,调查期望与行为和健康结果的关联,并将这些看法纳入干预措施的设计中㊂3 小结C S M 在广泛借鉴和总结多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的理论㊂国外对C S M 的研究的较为广泛,尤其是在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中应用较为成熟,但国内相关的文献较少㊂目前的研究表明,常识模型研究总体趋势是关注疾病表征维度与自我管理行为和疾病结果之间相关性,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例如,多元回归㊁结构方程建模型)探索疾病表征不同维度对结果的独特影响,然而不同维度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模式对应对程序选择或结果评估的决定作用的相关研究受到限制㊂在接下的研究中,鉴于疾病认知对行为改变在模型应用研究中很少提及,我们要根据已有的理论和证据,对模型提出进一步修改和扩展,提供验证这些关键过程的测试,扩大其解释表征与应对反应和疾病相关结果的过程的能力㊂另外,可以在模型的多个节点上开发干预措施,通过更多干预性研究证据支持理论发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期在疾病自我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㊂参考文献1 M UA T H I T D O N N A F V I V I E N C e t a l A n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f o r p e o p l e w i t h t y pe 2d i a b e t e s af t e r a n 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 e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J J C l i n N u r s 2017 26 121110-1111 2 PI E T L C R I X T M Z C A R I N E V e t a l P a t i e n t s e l f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t r a c k i n g a e u r o p e a n e x pe r i e n c e J R h e u m D i s C l i n N o r t h A m 2019 45 210-1016 3 B A H R A M M A Z A R T R O Y A S e t a l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p r o gr a m b a s e d o n t h e h e a l t h b e l i e f m o d e l h b m a m o n g wo m e n w i t h g e s t a t i o n a l 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a q u a z i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J A r c h I r a n M e d 2019 22 4168-173 4 OR B E L L S P H I L L I P S L A u t o m a t i c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i l l n e s s J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R e v 2019 13 4378-405 5 LE V E N T H A L H P H I L L I P S L A B U R N S E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c s m a d y-n a m i c f r a m e w o r k f o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i l l n e s s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J J B e h a v M e d 2016 39 6935-946 6 L E V E N T H A L H F i n d i n g s a n d t h e o r y i n t h e s t u d y of f e a r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J A d v E x p S o c P s yc h o l 1970 5119-186 7 JO H N P A M A R T I N T W J A N E Y C P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o s u p p o r t b e h a v i o r a l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of c h r o n i c d i s e a s e s JA n n u R e v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2019 40 127-1468 L E V E N T H A L H I l l n e s s c o g n i t i o n u s i n g co m m o n s e n s e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a d h e r e n c e a n d a f f e c t c o g -n i t i o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J C o gn i t T h e r R e s 1992 16 2 143-1639 LE V E N T H A L H S I N G E R R J O N E S S E f f e c t s o f f e a r a n d s p e c i f i c i t y o f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u po n a t t i t u d e s a n d b e h a v i o r J J P e r s S o c P s yc h o l 1965 2 1 20-29㊃123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5)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CN 41-1361/R ㊀ISSN1672-760610C A R V E R C S S C H E I E R M F W E I N T R A U B J Ke t a l A s s e s s i n g c o p i n g s t r a t e g i e s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b a s e da p p r o a c h J J P e r s S o c P s y c h o l198********-103711M A R T I N S H N o n-c o n s c i o u s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d u a l-p r o c e s s t h e o r i e s i n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o g y J H e a l t h P s y-c h o l R e v20161041073-108012M A R T I N D D O R I S H N O L E E N K M I l l n e s s p e r-c e p t i o n s a nd c o p i n g i n p h y s i c a l he a l t h c o n d i t i o n s a m e-t a-a n a l y s i s J J P s y c h o s o m R e s20157961009-101613H A G G E R M S K O C H S C H A T Z I S A R A N T I S N e ta l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 m e t a-a-n a l y s i s a n d t e s t o f a p r o c e s s m o d e l J P s y c h o l B u l l2017143111117-115414B E N Y A M I N I Y K A R A D E M A S E C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t h e s p e c i a l i s s u e o n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r e g-u l a t i o n J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R e v2019134373-37715H A G G E R M S O R B E L L S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e l of i l l n e s s s e l f-r eg u l a t i o n a c o n c e p t u a l r e v i e w a n d p r o-p o s e d e x t e n d e d m o d e l J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R e v20213871-3116Z H A N G C Z H A N G R S C HW A R Z E R R e t a l A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h e a l t h a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a p p r o a c h J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2019387623-63717S U Z A N N E M F R A N C I S Q R U T E V e t a l T h es t a t e o f t h e a r t a n d f u t u r e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f o r u s i n g l o n g i-t u d i n a l n-o f-1m e t h o d s i n h e a l t h b e h a v i o u r r e s e a r c h as y s t e m a t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o v e r v i e w J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R e v20171141073-108018H O W A R D L E L A I N E A L J E S S I C A Y B C o g n i t i v es c i e n c e s p e a k s t o t h e c o m m o n-s e n s e o f c h r o n i c i l l n e s sm a n a g e m e n t J A n n B e h a v M e d20114121001-100719K U B E T G L O M B I E W S K I J A R I E F W U s i n g d i f-f e r e n t e x p e c t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s t o o p t i m i z e t r e a t m e n t o f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e d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 P s y c h o s o m M e d2018806535-54320M A R T I N S H A L E K S A N D R A L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i n t e n t i o n a n d a c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i n h e a l t h c o n-t e x t s s t a t e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p r o p o s a l s f o r t h e w a yf o r w a r d J A p p l P s y c h o l H e a l t h W e l l B e i n g2014611009-111121A U J L A N W A L K E R M S P R I G G N e t a l C a n i l l-n e s s b e l i e f s f r o m t h e c o m m o n-s e n s e m o d e l p r o s p e c-t i v e l y p r e d i c t a d h e r e n c e t o s e l f-m a n a g e m e n t b e h a v-i o u r s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 J P s y-c h o l H e a l t h2016318931-95822N E L S O N S M I L G R O M P A L B E R T J M e t a l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m m o n-S e n s e M o d e l o f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 t o I n c r e a s e C h i l d D e n t a l V i s i t s J J D RC l i n i c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201944323-33223李亚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24杨木娣住院预约患者就医行为意向模型的构建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2125L I B E R A T O A C T H O M P S O N E A D O U G H E R T YC M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m e d i a t i n g e f f e c t s o f s e l f-e f f i c a c y o np a t i e n t p h y s i c a l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h e a l t h f o l l o w i n g I C Di m p l a n t a t i o n J J B e h a v M e d2021446842-85226T A N E N B A U M M L L e v e n t h a l H B r e l a n d J Y e ta l S u c c e s s f u l s e l f-m a n a g e m e n t a m o n g n o n-i n s u l i n-t r e a-t e d a d u l t s 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 p e r-s p e c t i v e J D i a b e t M e d201532111034-104527H A G G E R M S H A M I L T O N K H A R D C A S T L E SJ e t a l P r e d i c t i n g i n t e n t i o n t o p a r t i c i p a t e i n s e l f-m a n-a g e m e n tb e h a v i o r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F a m i l i a l H y p e rc h o l-e s t e r o l e m i a a c r o s s-n a t i o n a l s t u d y J S o c S c i M e d2019213112-12428S T E P H E N S O N P Y U E N E S K A C Z K O W S K I G e ta l T h e i m p a c t o f i l l n e s s p e r c e p t i o n s a n d c o p i n g s t r a t e-g i e s o n u s e o f s u p p o r t i v e c a r e f o r c a n c e r J C a n c e r sB a s e l202113102501-252729P E D R O M P A T RÍC I A N P A U L O F e t a l A m u l-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a p p r o a c h i n p s o r i a t i c d i s e a s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tm o d e l s o f d e r m a t o l o g y-r h e u m a t o l o g y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s i nP o r t u g a l J A c t a R e u m a t o l P o r t2021464333-34130B U I G U E S C Q U E R A L T A D E V E L A S C O J A e ta l P s y c h o-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e a s e a t t e n d i n g af a m i l y-c e n t r e d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r e h a-b i l i t a t i o n p r o g r a m m e e u r o ac t i o n m ode l i n S p a i n JL i f e202111289-9431E S T E L L E F N A D I A C P H I L I P B e t a l C o m m o n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 f o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d h e r-e n c e a n d q u a l i t y of l i f e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w i t h s t r u c t u r a le q u a t i o n m o d e l i n g J P a t i e n t E d u c C o u n s202110411012-101632G L A T T A C K E R M H E Y D U C K K M E F F E R T C e ta l I l l n e s s B e l i e f s T r e a t m e n t B e l i e f s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N e e d s a s S t a r t i n g P o i n t s f o r P a t i e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E-v a l u a t i o n o f a n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f o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D e p r e s s i o nJ J C l i n P s y c h o l M e d S e t t i n g s2018253316-33333刘思雨基于自我调节模型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疾病感知的影D郑州郑州大学202134李敬文肝硬化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疾病感知的相关性分析与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㊃223㊃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5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https //kfyz .chinajournal .net .cn /202035 徐南娇 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感知及服药依从性的效果评价 D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36 M OO S A A S L E N G N K U M C L e t a l A q u a l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s t u d y o n t h e i l l n e s s p e r c e pt i o n o f c h r o n i c pr u r i t u s i n o l d e r A s i a n a d u l t s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J H e a l t h E x pe c t 2021 24 51801-1811 37 HE N R Y A L B U N D Y C K Y L E S D e t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s l e e p d i s t u r b a n c e i n p s o r i a s i s a q u a l i t a t i v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u s i n g t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J B r J D e r m a t o l 2019 180 6 1397-1404 38 沈支佳 罗彩凤 刘巧艳 等 基于常识模型的2型糖尿病伴低血糖意识受损患者疾病感知的混合方法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364590-4596 39 MC A ND RE W L M M A R T I N J LF R I E D L A N D E R M e t a l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o f c o u n s e l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yi n t r o d u c i n g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J C o u n s P s yc h o l Q 2018 31 4 497-512 40 BE A R H A K R A U S E K R C H I L D S J e t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i l l n e s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 o f y o u n g p e o pl e w i t h a n x i e t y a n d d e p r e s s i o n a q u a l i t a t i v e s t u d y J P s y c h o l C o n s c i o u s 2021 94 41036-1058 41 N O A M R U t i l i z i n g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i l l n e s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 t o e x p l o r e c h i l d r e n s p e r c e pt i o n s o f a n d c o p i n g wi t h A D H D J J E t h M e n t H e a l t h 2021 30 21069-1080 42 GE H R I N G M B L E R R E T S J O H N S O N J e t a l P a t i e n t e x p e c t a t i o n s f o r r e c o v e r y a f t e r e l e c t i v e s u r g e r ya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a p pr o a c h J J B e h a v M e d 2020 43 2185-197 43 LA F E R T O N J A C K UB E T S A L Z M A N N S e t a l P a t i e n t s e x p e c t a t i o n s r e g a r d i n g me d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a c r i t i c a l r e v i e w of c o n c e pt s a n d t h e i r a s s e s s m e n t J F r o n t P s yc h o l 2017 8 233-242 44 P A G N I N I F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r o l e o f i l l n e s s e x pe c t a t i o n s i n t h e p r o g r e s s i o n of m e d i c a l d i s e a s e s J B M C P s y-c h o l o g y2019 7 1 1-5 45 CA N E I R O J PB U N Z L I S O S U L L I V A N P B e l i e f s a b o u t t h e b o d y an d p a i n t h e c r i t i c a l r o l e i n m u s c u l o -s k e l e t a l p a i n m a n a g e m e n t J B r a z J P h y s T h e r 2021 25 117-29 46 H AB E R T H I N M A N R S D O B S O N F e t a l H o w d o m i d d l e -a g e d a n d o l d e r a d u l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 h i p pa i n v i e w t h e i r h e a l t h p r ob l e m a n d i t sc a r e a p r o t o c o l f o r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d q u a l i t a t i ve e v i d e n c e s yn t h e s i s J B M J O pe n 2021 11 11 e 53084责任编辑:陈国剑㊃323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5)。
健康信念模型的主要内容

健康信念模型的主要内容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一种解释和预测人们对健康行为的采纳程度的理论模型。
它基于人们对健康问题的信念和态度,并考虑到其对采取预防措施或治疗行为的动机和行动。
健康信念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知健康问题的严重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个体对特定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的主观评估。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易受到某种健康问题的影响,并且认为该问题的后果严重,就会更有动机采取行动。
2. 感知健康问题的易感性(Perceived Severity):个体对特定健康问题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的主观评估。
个体认为自己容易受到某种健康问题的影响,且该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或心理损害,就会更有动机采取行动。
3. 感知自身效益(Perceived Benefits):个体对采取特定健康行为所能带来的好处的主观评估。
如果个体相信采取某种健康行为可以降低健康问题的风险、减少症状或改善健康状况,就会更有动机采取行动。
4. 感知自身障碍(Perceived Barriers):个体对采取特定健康行为所面临的障碍和困难的主观评估。
如果个体认为采取健康行为会面临较高的成本、困难或不便,就可能减弱其采取行动的动机。
5.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采取特定健康行为的信心和信念。
如果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采取健康行为,并克服潜在的困难和障碍,就会更有动机采取行动。
6. 感知触发因素(Cues to Action):个体接收到的激励和提示,促使其采取行动。
这些触发因素可以是外部的,如健康宣传、医生建议或媒体信息,也可以是内部的,如疾病症状的出现。
7. 个体背景因素(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个体的社会经济背景、文化价值观、性别、年龄等因素,可能影响其对健康问题和健康行为的认知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动机

3、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按照动机
所起的作用分) • 主导动机是指在活动中居于主要 的、支配的地位的动机; • 辅助动机是指居于次要的、辅助 的地位的动机。
4、正确的和错误的动机(动机的性
质)
• 最重要的两种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 和交往动机 •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的内在动力
•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2、动机的特征
(一)动机的强度:有强弱之分
越缺乏什么,想得到它的动机就越强 指标:行为的力度与持续性 (二)动机的清晰度:动机指向目标的意识程度 口头报告法: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好朋友---女朋友 (三)动机的更替:存在两种以上动机(目标),不能 同 时满足或不知如何选择,产生动机冲突
• 其次,唤起行动之后,动机指导个体始 终将活动趋向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表现 出将活动引向他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 再次,个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动机可 以加强行动的力量,强化活动的目的。
• 最后,动机的最佳水平取决于所 要完成的任务的难易程度。比较 容易的任务,工作效率随动机水 平的提高而上升,动机的最佳水 平较高。如果任务越是困难和复 杂,最佳动机点就越低。动机水 平超过最佳动机点后,工作效率 随动机水平的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这个原理通常称为耶克斯-多德 森定律。
(二)、亲和动机( need for affiliation,合 群动机)
1、定义:个人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 友好关系的一种内在欲求。(归属与爱的需要) 关禁闭 惩罚 2、为什么有亲和动机? 1)、本能:鹅、婴儿的依恋/ 结群生活合作 生存 2)、后天习得的:不和群受排斥 3)、焦虑---亲和假说(Schachter,1959) 经历不安的人,亲和动机强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行为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行为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刘志浩;李小宁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教育》
【年(卷),期】2016(032)008
【摘要】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类学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行为干预理论用来解释人们的健康行为和行为改变.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综合了其他行为干预理论的优点,将影响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信息动机和行为技巧3个组分,并描述了这三者与预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展示了行为转变从开始到发生的全过程,从而更容易转换为干预实践.IMB模型作为综合的多变量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潜在类别模型等潜在变量模型相结合在很多研究中得到了检验,并且在很多人群中得到了证明,具有普遍适用性.
【总页数】3页(P733-735)
【作者】刘志浩;李小宁
【作者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3
【相关文献】
1.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耳鸣患者院外声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J], 周春苗;黄俊
2.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酒精依赖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叶孝刚; 王
荣科; 苏秀; 银春燕
3.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杨羚;潘岁月
4.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白内障日间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周莹莹;李贡辉
5.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与艾滋病行为干预 [J], 胡浩;孙修福;高琦;姜宝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7章说服

在以下情境(qíngjìng)中,你会如何 做?
• 如果一个男子(nánzǐ)走进一个男装店, 他想买一套西装和一件毛衣,如果你是营 业员,应该先带他看哪种衣服,才能让他 花更多的钱?
精品PPT
再来看一个(yī ɡè)案例
亲爱的爸爸妈妈: 自从我上大学以后,我一直疏于给你们写信,对此我很抱歉。现在,
• 吸引力和偏好
• 吸引力:外表吸引力
•
相似性
• 偏好:存在偏好-相似者的传达(主观 (zhǔguān))
•
不存在偏好-不熟悉的人的确认
(客观)
精品PPT
信息内容
• 理智对情感 • 好心情效应(xiàoyìng) • 唤起恐惧效应(xiàoyìng)
精品PPT
• 好心情效应
•
如果在阅读信息的时候,让耶鲁大学的学
较持久,可由态度
加工
预测其行为
精品PPT
案例(àn lì)分析
• 电脑、汽车、购房 • 选择学校、投票竞选(jìngxuǎn) • 食品、饮料、烟草、衣服
精品PPT
说服(shuō fú)的要素
• 传达(chuándá)者 • 信息内容 • 沟通渠道 • 听众
精品PPT
传达(chuándá)者
• 可信度
•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脑白金是一个成功的广告。
(xiàoguǒ)
之
反
思
精品PPT
脑
白
国外消费行为学家Anthory R Pratkanis的研究表明:
金 过多地重复广告信息虽然引起受众的反感,但却不影
广 告
响受众对信息的记忆以及日后的商品购买行为,这些 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一面(yī miàn)将随时间的推移而
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是佛洛伊德,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认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意识到这些动机;然而,某些动机也会产生在非意识层面。
心理动力学理论本质就在于对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来源以及这些内在驱动力之间冲突的关注。
佛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
行为从来不会由随机和突发事件引起,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所决定的。
人类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这种原因和目的能够通过对思维联想、梦、错误和其他的关于内在情绪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而被发现。
在佛洛伊德的理论当中,人格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动力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
为了揭示这种差异,佛洛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大战——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这种战斗,又是通过自我来调和的。
本我,可以看作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
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
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是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
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
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的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
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
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
本我想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
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
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
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
佛洛伊德的追随者认为,人格的基本表征就是无意识的原始冲动和社会价值冲突的战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念依赖动机的朋友选择模型
作者:黄少安姜树广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10期
摘要:朋友(恋人)是关系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选择的双向性涉及丰富的人类情感,朋友(恋人)选择与普通商品的决策模式显著不同。
以婚姻市场双边匹配模型为基础,以基于信念依赖动机的心理博弈理论为工具构造的模型可用于部分解释朋友(恋人)的选择行为。
个体建立朋友(恋人)关系的行动决策,取决于对对方特征的偏好程度、个体的自信程度以及关于对方是否喜欢自己的概率信念引发的心理状态。
个体按照阈值穿越条件做出行动选择,物质效用和心理效用共同构成穿越条件的因素。
关键词:朋友(恋人)选择;双边匹配;信念依赖动机;心理博弈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0002007
一、引言
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在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报告的个体主观幸福程度却没有增长甚至下降的情况,这被称为埃斯特林悖论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
一个解释是对消费物品增长的追逐导致了对关系产品(RelationalGoods)[2-3]的挤出效应,代表性的文献包括Putnam[4]和Bartolini等[5]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幸福经济学大量详实的研究表明,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作为反映人与物关系的收入增长对个体幸福程度的贡献程度微乎其微,而作为人与人关系的朋友(恋人)和家庭生活等对个体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陪伴、情感支持、社会认可和团结等是个体获得满足所必须的方面,而这些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商品交易在市场上获得。
关系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建立在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并对个体福利状况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可能甚至超过消费物品本身,所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向涉及人际关系互动决策的方面扩展。
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基本工具,但是传统博弈论局限于理性自利人的假设而不能将人际互动决策中复杂的情感情绪因素考虑进去,因此,信念依赖动机为基础的心理博弈论的发展为分析情感情绪的人际互动决策提供了有力工具。
姜树广和韦倩[6]对以心理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人类信念依赖行为动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心理博弈论的发展有望为关系产品决策的兴起奠定基础。
朋友(恋人)是关系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对每个人都意义非凡,但是谁和谁成为朋友(恋人)?友谊或感情是如何建立的?这些问题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长期研究的重点对象,但较少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
由于不同的社会学科对人类行为研究的角度不同,其他学科虽然广为研究匹配特征和个体情感动机,但缺乏严格的工具考察涉及选择行为的具体决策机制。
经济学研究个体的选择问题,具有明显经济分析性的方面是,个体是如何在众多的对象中进行朋友(恋人)选择的?研究婚姻市场匹配的文献为此提供了部分答案,Adachi[7]提出了一个基于阈
值穿越条件(Threshold-CrossingRule)的决策模型,Hitsch等[8]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相亲平台研究了配偶选择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问题。
但是这些研究仍停留在理性自利决策模式的假设之前,无法对在关系决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复杂的情感情绪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构建的以信念依赖动机为基础的模型认为,个体会在人群中搜寻可作为自己朋友(恋人)的对象,并对朋友(恋人)的特征有一个主观偏好的排序,选择与那些自己喜欢且双方条件适当的对象交往来建立朋友(恋人)关系。
但是建立友谊需要付出成本,并可能因被拒绝而招致心理损失,所以个体并不会轻易尝试付出感情,在是否做出行动之前,对对方是否会愿意与自己成为朋友(恋人)有一个主观的判断,这个判断取决于自信的程度,和与对方初步接触建立起来的一个信念认识,我们把其统一为一个信念判断。
另外,自信程度不同的个体还具有不同的自我效用(EgoUtility),这会影响行动的阈值穿越条件从而对决策产生影响。
是否做出行动,不仅取决于传统经济分析考虑的偏好程度和特征匹配,还取决于自我效用信念和对方是否喜欢自己的信念判断。
二、文献梳理与理论前提
本文的研究思路受到两方面文献的启发:一方面是来自关于婚姻市场匹配问题的研究,类似的还有涉及劳动市场的工作匹配,学生与学校的匹配等,由于决策涉及相关利益双方的互动而在性质上显著不同于普通商品的选择问题,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匹配如何实现以及怎样达到均衡是这类研究的重点。
另一方面是来自基于信念依赖动机的决策机制的研究,许多学者将主观信念作为构成效用的重要成分纳入到决策分析模型中,使对主体决策的分析更加接近现实。
1匹配模型
涉及到双方互动的选择问题除了朋友(恋人)以及婚姻市场匹配外,还包括工作的选择、学生就读学校的选择等,这些都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实现的问题,这些问题被Roth和Sotomayor[9]概括称为双边匹配市场问题,双边匹配市场问题研究的先驱还包括Gale和Shapley[10],Shapley和Shubik[11]等。
Becker[12]则开辟了以经济方法分析婚姻决策的先河,之后婚姻经济学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关于婚姻匹配的经济学文献增加迅速。
双边匹配模型主要是在个体最优决策模式的基础上,考察匹配特征如何导致市场的均衡[13]。
这些研究表明,人们对配偶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偏好排序,如年龄、种族、教育程度、相貌、身高和体重等,并按照偏好进行配偶的选择。
虽然从宏观均衡的层面,这些研究表明了什么样的个体容易结成夫妻,或者说个体选择什么样特征的对象作为配偶,但是在个体的层面上,并没有理论表明个体的择偶决策具体是如何做出的。
Adachi[7]基于阈值穿越条件的决策模型对具体的行为决策进行了初步描述,Hitsch等[8]对其进行了更简洁的表述,并用于刻画在网上相亲情况下一方是否发信息给另一方这一具体的行为决策[14]。
按此模型,一方做出联系另一方的决策当且仅当UM(m,w)≥vM(m)或UW(m,w)≥vW(w),其中,UM(m,w)和UW(m,w)是男女获得配偶的期望效用收益;vM(m)和vW(w)是男女保持单身的保留效用,只有获得配偶的期望效用收益高
于保持单身的保留效用收益,行为主体才会选择行动。
这样,一位男士遇到一位女士的期望效用为:
EUM(m,w)=UM(m,w)AM(m,w)AW(m,w)+vM(m)[1-AM(m,
w)]AW(m,w)+vM(m)[1-AM(m,w)](1)
其中,函数A为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概率函数,具体定义如下:
AW(m,w)=Π{女方w接受男方m}=∏{UW(m,w)≥vW(m)}(2)
AM(m,w)=Π{男方m接受女方w}=∏{UM(m,w)≥vM(m)}(3)
当加入交易成本(k)和心理成本(r)表示被拒绝的损失。
时,个体(以男方为例)行动的期望效用为:
EUcM(m,w)=-k+UM(m,w)PW(m,w)+[vM(m)-r][1-pW(m,w)](4)
一位男士选择联系一位女士当且仅当EUcM(m,w)≥vM(m),所以阀值穿越条件为:
UM(m,w)≥vM(m)-r+k+rPW(m,w)(5)
其中,PW(m,w)是女士可能接受男士的概率,本文使用网络数据来估计此值。
此模型中个体仅仅根据特征偏好(PhysicalAttractiveness),没有考虑个体对这个概率的判断。
事实上在具体的决策中这个概率不可能是客观概率,只能是参与者的一个主观判断,而这个判断取决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