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初一地理河流和湖泊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地理河流和湖泊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问题,在长江中下游不太严重的是()A.水土流失B.水污染C.洪涝灾害D.泥沙淤积【答案】A【解析】长江流域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上游地区由于出现的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导致洪涝灾害多发以外,由于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发展,出现了水污染、酸雨的危害,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2.读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1)图中的阴影部分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
(2)观察右图,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原因是。
(3)在冬夏季,我国河流的水位有什么不同。
河流的流量有什么不同。
(4)图中的A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图中的B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5)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段,有“”美称。
【答案】(1)内流区塔里木河(2)自西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3)冬季河流水位低,夏季河流水位高冬季河流流量小,夏季河流流量大(4)汉江鄱阳湖(5)上游水能宝库【解析】(1)我国的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外流区,内流区(阴影部分)的河流较少.塔里木河全长2176千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这条河流位于我国干旱地区,流经塔里木盆地北部.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北部天山和南部昆仑山的冰雪融水.(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并且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这种地势,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3)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随着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的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入枯水期.(4)图中的A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图中的B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5)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国的40%,可利用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考点】本题考查内流区和外流区及其划分;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长江在航运、灌溉、水能蕴藏等方面的优势.3.表示内流区和外流区分界线的是()【答案】C【解析】我国内、外流区域分界线的山脉大致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相一致,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故本题选C。
初中地理星球地图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长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播放PPT,通过长江的图片及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词引入对长江的学习
【新课讲授】
1.读我国主要河流比较分析为什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2.读课本第42页长江流域图,明确长江的源头、注入的海洋、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域(结合课本第8页中国政区图)、主要支流和湖泊。
“黄金水道”
为什么长江的航运价值高?
航运条件:长江流量大,江阔水深;
地区物产丰富,人口
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略讲长江黄金水道概况
5.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
图片展示长江洪涝灾害状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1.长江流域降水丰沛且,干支流经常同时涨水;2.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长江
【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长江源头、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主要河流湖泊等基本概况。
2.明确长江上、中、下游并归纳各河段的特征。
3.了解长江在水能和航运方面的开发利用现状。
4.了解长江存在的主要灾害与治理对策。
【教学重点】长江概况和开发
【教学难点】分析长江航运发达的原因及洪涝灾害的治理
3.读课本42-44页,明确长江上中下游并归纳各段的特征。
注意:荆江河段九曲回肠(图片展示)
总结:长江的概况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要从图上落实巩固,认真画图、填图,仔细掌握。
4.长江的开发
“水能宝库”
读图分析长江水能资源分布
在长江流域图中明确三峡、葛洲坝等主要水电站的位置,略讲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概况
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
注入海洋:东海
干流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多洪涝灾害的原因1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森林资源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简单的说,郁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0.70(含0.70)以上的郁闭林为密林,0.20-0.69为中度郁闭,0.70以上为密郁闭,0.20(不含0.20)以下为疏林。 在一般情况下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样点测定法,即在林分调查中,机械设置100个样点,在各样点位置上抬头垂直昂视的方法,判断该样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
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
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措施:1、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造林
2、中游河段“截湾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库)
4、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
黄河中游黄土平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浏览次数:633次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10-31 21:04|提问者:甲小虾
最佳答案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的航运

2015年6月1日,从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游轮突遇龙卷风,在长江湖北荆江段倾覆。
(1)长江发源于_______山脉,曲折东流注入东海。长江因_______价值高,被誉为“黄金水道”。
(2)“东方之星”游轮倾覆地点位于_______省境内的长江_______游河段,这里江宽水深不利于救援工作。
8.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长江上游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江流湍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A符合题意。
9.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以来就享有“黄金水道”的盛誉.长江中下游水流平稳,江面开阔,不少河段江面宽度超过10千米,航运价值高;B符合题意。
10.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降水丰富,河流的水量大,故不适合发展水电业;C符合题意。
【详解】
(1)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山脉,自西向东注入东海,长江的干支流众多,水位稳定,宜宾以下终年无结冰,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称号。
(2)由题目可知,“东方之星”游轮倾覆的地点是位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中游河段,该河段江阔水深,不利于开展救援工作。
(3)浑浊的江水给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说明了长江的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水土流失所致。
3.A
4.C
【解析】
3.长江经济带“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其方便的交通,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达到7万千米,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被称为“黄金水道”。巨大的内河航运条件构建了长江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长江经济地带。故选A。
4.长江各河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污染等问题,凌汛只发生在北方结冰的河流,故选C。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洪涝灾害考点解读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
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
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
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
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
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1.洪水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8.气象水文要点精析要点一:暴雨洪水的成因、类型、分布类型洪水涝渍成因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形成条件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流量大,水位高蒸发弱,排水不畅,地势低洼洪涝的多发区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从气候因素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单元测试19(解析版)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A.高原B.山地C.盆地D.山脉2.我国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低不同B.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C.海陆位置不同D.冬季风强弱不同3.关于下图中①①①①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A.①地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B.①地区西部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美称C.①地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D.①地区沙漠广布,以内流河为主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是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是我国第二条进藏铁路。
预计2030年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川西、西藏等地区今后的交通运输条件。
下图为川藏铁路所经地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沿途所经过的地形区有()①四川盆地①长江中下游平原①青藏高原①横断山区①黄土高原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5.川藏铁路被公认为“最难建铁路”,其主要原因是()A.连接我国东西部,贯穿三大阶梯B.沿途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C.沿途城市少,无法提供物资保障D.两地文化差异大,交流困难6.下列地形区中,位于纬度最低的是()A.四川盆地B.柴达木盆地C.内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7.在我国的河流中,有一条非常特殊,它是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这条河流是()A.长江B.黄河C.雅鲁藏布江D.额尔齐斯河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E地气候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经度C.地形D.洋流9.某地的传统民居多屋顶尖,墙体高大,白墙青瓦。
由此推断该地最有可能位于()A.B地B.C 地C.D 地D.E地10.有关我国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气候显著B.南北温差大C.东西降水差异小D.气候类型单一11.以下各条分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致的有()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①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①1000mm等降水量线①一月份0①等温线①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读“长江水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第l7卷第6期1998年l2月f黄i成国铹蚜罨,铂2中T,f岩石力学与工程Ch~=eseJ.口rⅡ{.cMechan{e~and昂ineeT~=917(6):701~7O4De口..1998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口(中白世伟谷志孟武汉490071)f,33I/T2.2历史在刻记本世纪1931年,1954年长江的大洪水之后,无疑还将铭记1998年的全流域大暴雨,大洪水,大决战.在与洪魔搏斗的抢险中?在堤防溃口的求生中,在扒口行洪的转移中,人们在深思,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这场空前的大恶战缘自于何?l据此,本文欲就其成因及其发展势态予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发展态势分析长江由60多条主支流和5O多个大小湖泊构成-全长愈6300km,流域面积1.8×10ekm.,是世界第三大河.她流经全国l9个省,市,自治区,滋润着全国115的土地,挠灌着全国114的耕地,哺育着全国1/3的人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每当汛期来临,滔滔洪水日夜不停地冲击堤岸,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吞噬岸滨富绕美丽的家园之时,也叫人们心惊胆寒,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麻烦.从本世纪长江中下游已发生的三次全流域大洪水看.酿成洪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1)集中降雨量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形成恶性降雨组合加之上压下顶,泄洪不畅,造成了洪峰重叠追加.居高不下的局面.以1998年为例口],自6月12日起,长江流域曾出现过8次大范围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一次是6月12~27日,江南大部份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期南安徽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l倍多,江西北部多2倍多.一次是7月4~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段.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0.5至2倍.一次是7月末至9月上旬,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高出2~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第三次全流域性大洪水.7月份长江中下潞主要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X10.m.,比1954年多45×10.m.,汉口站16’t.8×l0.ml,比1954年多l2×10.m..长江上游地区的多次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雨,加之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多次大洪水的相追,相加,相叠.鄱阳湖水系信江,修河,馓河和抚河均超1998年10月7H收劲来稿.作者白世伟简舟一男,57岁,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现任所长,研兜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702?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年历史高水位的”水坝型”顶托.造成泄洪缓慢.水位高居不下,是形成此次长时间高水位的直接原因.(2)无序围垦,无章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行,蓄洪能力减弱,使得酿成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抗洪减灾的能力降低.据195;’年调查统计r,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还只有36.38x10’kin21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只有l0,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到了73+9dx10km.30年阿,森林覆盖率降低了12.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7.56x10’km..何况这种情况继续发展.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江水泥沙量的增加,河床的淤积抬高,径流量的减小和水位的增高.据统计,从1949~1988年的40a间,由于肆意围垦和淤积,洞庭湖的总面积由4350km减到了2145km;鄱阳湖的湖面缩小了1/5)湖北省l066个面积超过0.5km的湖泊只剩下了300个,湖泊面积减小了6OOOkm{江苏省湖面损失了l600km…….帅a阿,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总共减少了10OOOkm.,相当原有湖泊面积的45.5,丧失了35X19m的蓄洪能力,几乎为在建三峡水库1.63倍的防洪库容量.此外,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使长江流域塘堰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了库容的l/d~1/6.总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50Xl09m.的库容损失,相当于长江沿线d0个分蓄区的库容.所以说,这是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又一重要原因.(3)大堤设防标准偏低.堤防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堤基地层复杂,又没有进行有针对的加固处理,是形成漫溢和渗漏,管涌,掼堤的根源之一.据了解,大多数堤防的设计,是以当地多年的实地平均水位为标准进行的,只有少数重要干堤,是比照1954年的最高洪水位设计的,这也就是说,大多数堤防防洪标准为l0~20a一遇.重要干堤为50~1O0a一遇.“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据荆江险要之最的监利县县志所记r:”全县拥有堤防长516.27km,其中荆江大堤d7-50km,长江干堤96.65km”;1990年荆江大堤和长江大堤的堤身断面比1949年前分别增大1倍和1.4倍,堤顶高程分别增高了3~4111”I其中剂江大堤.堤顶高程达39.35~41-95m,长江干堤的堤顶高程有52.5oA超过1954年当地实有最高水位2111以上,47.5超过l~2m”.而1998年的最高洪峰水位监利站为38.31m,比1954年高出了1.25m,说明设防标准仍然偏低M.此外,由于现有堤防大都是原有堤防通过逐年加筑培修形成的,层面阿的整合和基底的加固,一般都难到位?加之沿江二元结构地层的多变性和白蚁,螯虾,蛇类等动物穿凿和淘挖等等,为堤防工程防洪挡水时产生脱坡,崩岸,掼I=l提供了内在条件,这是形成洪涝灾害又一原因.(d)高新技术投入不足,对险情隐患尚无准确可靠的预测预报手段,不能做到防范于末然,出现险情全靠水来土挡的土办法处理,费工费时,延迟时机.从目前对付长江洪魔的对策,方法和技术看,大都属于历年防汛抗洪中积累总结出来的老办法,老技术.如全线布阵大兵团作战护堤的人海战术I坦表拉阿式排队巡查与水下触摸探测的土方法’苣险}水来土挡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土技术抢险等等.这些方法,技术,虽然行之有效,并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会贻误时机,造成失误.在1998年6月9日至9月中旬的抗洪斗争中,现代高新技术成果——星云图一,水位滇进模型”,”因特阿”的应用,使人们预先得知未来水情,f~JT”心中有数,赢得了宝贵的第l7卷第B期白世伟等.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1)3?时间,并对有限的库容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错峰调度,避免了片面性,盲目性以及靠人车传递情报资料的时间失误,取得了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在防汛抗洪中,有些高新技术成果,如探地雷达,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回声测量仪,井下摄影和4堵漏剂与丙凝等等虽为抗洪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由于缺乏对堤防工程结构状态及其相关力学特性与加固处理效果的相应研究,尚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和效果,其主要原因是:(1)科技工作者平时没能把高新技术在防汛抗洪中的应用提到应有的位置,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试验及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技术与经验贮备.如对高水位状态下,堤防工程的渗透,散畏,管涌机理及其形成环境缺乏系统的研究,不敢胃然行事.(2)防汛抗洪,事关重大,防汛工程险情的探测诊断和抢险加固,要求快速,敏捷,可靠,不能有任何失误.风险大,科技人员有思想压力,不敢胃然进行尝试推广.(3)防汛抗洪,属公益性事业,专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有限,缺乏支撑性投入,驱动力不足.(d)由于高新技术投入不足,既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不能实现快速及时有效抢救.纵观历史肴现在,自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96a闻,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a一次}1921年至1949年的28a间,共发生洪灾11次,平均2+5a一次}1990年至1996年的7a间,共发生洪灾5次,平均1.da一次.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干流洪灾发生的频数在逐年增加,而且,越到现代,频率越高,发展势头令人担扰,如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必将危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堪设想的恶果.总结过去想未来,在洪涝灾害一时难于根除的今天,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是必要的.在面对21世纪,举步迈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今天,要大力进行防讯抗洪技术的创新,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2对策与建议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形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原因,除气候异常,集中降雨量大之外,还与强调眼前的局部利益,无视流域规划,强1Bj改造自然,导致流域内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泥沙剧增,蓄洪能力锐减,堤防质量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根除洪涝灾害,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标本兼治,根治水患的32字指导原则,并作了相应的部署,但它的落实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并非三年五载所能,因此,防汛抗洪乃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任务.为改变当前被动防汛抗洪的局面,本着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积极抢险的精神,为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我们从岩土力学的观点与岩土工程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科学防汛抗洪的对策与建议:(1)长江干堤的分区,分段评价与归类研究即通过综合研究由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的堤身,堤基,河床及邻近地层的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沿线干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区段进行评价和归类,将之分成加固治理和探测技术研究的紧急,重要,欢重要和一般地段,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2)长江干堤地层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开发研究,即建立以岩土力学,工程地质理论以及地层勘探资料为基础的沿江堤防工程体系浅部地层信息系统.?704?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正(3)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探测与诊断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力争在以后的洪水灾害来临时,在各种重大险情出现之前,能在大范围内以低廉的成本进行准确可靠的探测和预警预报,提前采取防范响应.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稳情的出现. (4)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整治加固材料及相应处理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使长江干堤已出现的险工险段和重要战略地段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和有效加固.在以后汛期来临时,使可能出现的堤岸软化崩塌,散漫和管涌等险情可以快速加固处理,疏导和封堵I可能出现的溃口,崩岸等地段可以快速抢救和有效修复{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5)汛后水治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评价及整治对策研究,即建立水治建筑物安全评价方法,使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6)建立防洪工程专家系统.即建立防洪工程类别,工程险情评价,险工险段治理对策和洪水期阿险工险段排险措施等功能的系统,以便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直观的资料系统和科学决策依据.3结论从我们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看,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把诸如浅层地震仪,高密度电法仅,声波探测仪,探地雷达,核子密度仪,孔隙水压计,光电测压计,钻孔摄影仪,滑动测微计,钻孔测斜仪等众多的先进仪器及各种快速加固材料和相应的加固处理技术应用于防汛抗洪实践,改变当前防洪抗洪的被动局面是完全可能的.参考文献l金辉.长江.我为你哭泣.南方日报.1998.&142湖北省致协l资源环境委员会.关于今年我省hhneng (h’ofBoe,k4”岛”J】lf础_拓^e韶∞d舯of隅钟8,44300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长江干流宜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且看以下分解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发生暴雨或大暴雨,其中主要暴雨区有:以赣东北为中心,包括湘北、皖南、鄂南,中心区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以川西为中心,包括川东、川北、陕南、鄂西、滇黔西北,中心区年均雨量约2000毫米。
两个多发暴雨区的暴雨,前者多发生在5、6月,后者多在7、8月。
暴雨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上升运动紧密相连,且与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一致,一般是:4~6月份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水系及湘江;沅、资、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8月,金沙江下段及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7~10月。
在中下游干流7、8月出现洪峰最多,为长江主汛期。
10月份以后,长江汛期结束。
这种时空的分布,洪峰错开,且平原区有巨大的湖泊水网调节,是有利于河道宣泄与防御的。
但有的年份各区域或支流洪水赶前错后,雨期延长,雨区增大,干支流洪水发生不利遭遇,湖泊洼地排水不畅,从而使河道流量急剧增大,乃至超出安全泄量,造成防洪上的紧张局面,甚至产生严重灾害损失。
流域内洪灾为害很广,而中下游平原区,则因暴雨洪水汇流,干支流
洪水遭遇,可形成巨大洪流,其中武汉市,特别是荆江区受洪水威胁最大,是全江防洪的重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为了回报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的包容与厚爱,近期我们还会给大家分享一下遭遇水灾该如何逃生的自然灾害安全
小知识,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能来献计献策。